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仿古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一种艺术思潮和创作活动,主要特点是时人仰慕古人在极盛时代所创作的不朽杰作,从艺术上加以模仿,再创具有新意的作品。
我们现在谈的仿古主要是仿先秦青铜彝器。仿造先秦青铜器的历史大概可以追溯至宋代以前,至宋代,宫廷据内府所藏商周青铜礼乐器大量仿造,作为祭祀之用,达到仿古的第一个高峰。这要得益于“金石学”的兴起和宋代学者对青铜器与铭文的研究,一批有较大影响的专著应运而生,如《考古图》、《博古图》、《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等书,这些代表性著作为彝器的仿制提供了翔实的资料。
第二个高峰出现于清代,并于乾隆年间达到最高峰。原因有三:其一,明清以来复古思潮泛滥,厚古薄今渐成风气,效法古制成为一种时尚,清代礼制一脉承袭中国古代的传统制度;其二,清代金石学进一步发展,青铜器的收藏和研究在当时的学术界蔚然成风。青铜器的研究工作开始走向系统化和专门化,宫廷以及一些富有而身居高位的学者多方搜罗青铜器,编录的青铜著录达百余种。在造型纹饰及铭文等方面的论述,其深度和广度也已远远超过了宋代。这些工作为清代仿古的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三,乾隆皇帝的嗜古情结。乾隆皇帝是当时仿古风气最直接、最有力的推动者。
浏览一下今天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代至清代的仿古器就可以发现,有一种神秘的纹饰在这些器物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那就是饕餮纹。饕餮纹在商周青铜器上占有重要地位,是谈论仿古器时不可回避的一个话题。
“饕餮”一词,有多种说法,《山海经》、《吕氏春秋》以及《神异经》都称其为兽,《述异经》和《左传》均以其为人。后人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明代陆容和杨慎将饕餮列为龙九子之一,近人陈梦家则认为饕餮就是蚩尤,而刘持平先生的《青铜器饕餮纹质疑》则认为是神农氏。关于“饕餮”的说法,至今也难以定论。
“饕餮纹”一词最早来源于宋代宣和时的《博古图录》,其依据是《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在宋以后直到现今,“饕餮纹”一直为许多研究青铜器的学者所沿用。不过也有越来越多的考古界学人对“饕餮纹”这一说法提出异议。李济将青铜器上的这类纹饰总称为“动物面”,张光直称之为“兽头纹”,马承源则称之为“兽面纹”,陈公柔、张长寿进行研究时亦以“兽面纹”作名称,不再使用“饕餮纹”一词。虽然如此,在许多涉及到青铜器纹饰的论著中,以“饕餮”为名亦不在少数。因为在乾隆朝的《西清古鉴》、《西清续鉴·甲·乙编》等文献是以“饕餮纹”命名,为了和文献中保持一致,我们在描述清代仿古器时仍沿用“饕餮纹”之名。
饕餮纹源于良渚文化的玉器(李学勤说,详见其文《良渚文化玉器与饕餮纹的演变》)。商代中期,饕餮纹在陶器上盛行一时,后由于青铜器的大量使用,饕餮纹便由陶器转至青铜器,并成为商周青铜器的标志性纹饰。因此,在后来的仿古历程中,饕餮纹便一直是仿古器上最重要的纹饰。
宋代仿古执于祭祀的需要,其仿古器多为已知商周青铜器的原版复制。其饕餮纹也极力模仿古器,但与原器相比较,总还是缺乏饕餮那种神秘威严的震慑感。
有清一代,特别是在乾隆时期,乾隆帝嗜好古器,收藏了数以万计的青铜器,并于乾隆十四年以“殿廷之陈列、内府储藏”之青铜器,命梁诗正等大臣编纂《西清古鉴》、《西清续鉴·甲·乙编》、《宁寿鉴古》几部专著,并以此为摹本对各种器型进行仿制。这些仿古器器型种类和数量多,风格亦呈多样化。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原版复制,对照古器进行完全模拟,这种形式要忠于原型。据故宫的青铜器专家和玉器专家介绍,目前故宫所藏的清代仿古器中,很少有完全按照商周青铜器原版复制的,至于带饕餮纹的原版复制器物则一件也未曾见到。二是在形式上仿古,即以青铜器型为蓝本进行创作,其大小、纹饰都可以变化。三是在风格上仿古,器型和纹饰多有增损,重在仿其神韵。
清代仿古器除了铜器外,还有大量玉石、陶瓷、珐琅、竹木牙角等各种质地的仿古器。这些器物上的饕餮纹形式也多种多样,大多数都包含有自创的成分,有的甚至是几种饕餮纹的组合。即便如此,也能看出其原型多出自商代中后期和西周初期的青铜器,因为这一时期是三代青铜器最鼎盛时期,青铜器器形厚重,装饰华美,饕餮纹作为主要纹饰占据了器皿较大的空间,它所表现出来的狰狞、威严、豪放,显示出的震撼人心的威力,显示了青铜礼器的尊严、权威和力量。清代仿古器对那个时代的模仿,体现出对礼乐古制的向往和追求。但清代的饕餮纹仿古而不拟古,不拘泥于把它们装饰在鼎、尊、觚等一些礼器上,还随心所欲地装饰在其他器物上,而且掺杂了很多想象的成分。因此清代的饕餮纹呈现的是另外一番景象:它们或威武,或神气,或清秀,或狰狞,有的甚至还有点可爱,却完全没有了商周礼器那种庄严肃穆的历史凝重感。下面从几件清代仿古器中介绍一下清代饕餮纹的风格。
青玉仿古召夫鼎,清乾隆时期制作,清宫旧藏。通耳高25.2厘米,口径20.9×13.8厘米。鼎为和阗青玉制,长方形,四柱足,双立耳,方唇,腹部四面饰饕餮纹。鼎外底阴刻隶书“大清乾隆仿古”六字款,内底刻隶书乾隆御题“和阗贡玉来虽多,博厚尺盈亦致艰。材拟召夫今作鼎,祥非王母昔贻环。亚形还与摹铭款,邑彩宁当视等闲。事不古师说闻匪,惭因赏并把吟间”,末署“乾隆丙申春正日御题”,并“几暇怡情”、“得佳趣”二方章,鼎内侧壁阴刻古铭文“召夫室父癸午刊。册命”十字。
此鼎为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仿《西清古鉴》中周代金银错青铜召夫鼎而造。虽形制相同,但其饕餮纹中椭圆形的大眼睛炯炯有神,两只角转折卷曲,形似另一双眼,颇为可爱,与原器上的饕餮纹大不一样。
乾隆款碧玉兽面纹匝,清乾隆时期制作,通盖高18.7厘米,口通流长15.8厘米,口宽7.4厘米,足径4.2×7.7厘米。和阗碧玉制,带盖,深膛,器外壁下部为饕餮纹。盖内题楷书乾隆御制诗:“一握和阗玉,琢为司寇匝。率因从古朴,非所论时宜。韭绿犹余润,栗黄徒讶奇。四方永作祜,博古式铭词”,并“乾隆己亥春御题”及“比德”、“朗润”二印。外底琢“大清乾隆仿古”六字隶书。匝内底阴刻古铭文“作司寇彝周建用惟百雩四方永作祜”。
此匝为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仿宋代《博古图》(后又录于《西清古鉴》)所载周代青铜司寇匝而作。其饕餮纹造型也脱离了原器的束缚。
青花饕餮纹双耳扁方瓶,清乾隆时期制作,高29.7厘米,口径12厘米。瓶为江西景德镇窑烧制。方口,深腹,两兽吞式耳,腹上饰以饕餮纹。此纹饰中眼睛不大,脸部呈狐形,角作烛焰状,为青铜器中所未见,属于自创型。
掐丝珐琅饕餮纹尊,清乾隆时期制作,清宫旧藏。高15厘米,口径12.1厘米,底径9.1厘米。尊为铜胎,圆形,侈口,通体作掐丝珐琅蓝釉彩花回文地,腹部及足饰饕餮纹各四。足内刻阳文楷书“乾隆年制”双行款。此器上的两组饕餮纹制作精美,色彩丰富,与其说是饕餮纹,倒不如说是一种活泼可爱的装饰画。
竹雕饕餮纹扁壶,清中期制作。高13.9厘米,口径4.3×2.9厘米,底径4.1×3厘米。壶为竹制,带盖,扁腹,方口及足,镂雕双云耳,腰际雕回纹底餐餮纹。纹饰简洁、醒目令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