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CT诊断分析

来源 :家庭心理医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CT表现与价值。方法:选取40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CT诊断资料进行分析。结果:CT报告肝脏密度弥漫性降低,肝脾CT平扫密度比值≤1; CT不仅能对脂肪肝的程度、范围和脂肪含量做出估计,而且可以替代肝活检定量法。结论:CT对脂肪肝诊断准确性优于B超,肝的密度(CT值)低于脾密度和肝内血管密度。肝/脾CT值<0.85。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CT诊断
  【中图分类号】R44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1-0200-01
  单纯性脂肪肝时,因单纯肝脂肪性变,一般无炎症和肝功能异常,故难以从临床作出诊断,确诊需要通过实验室检查或影像进行诊断。CT对脂肪肝诊断准确性优于B超,肝的密度(CT值)低于脾密度和肝内血管密度。肝/脾CT值<0.85。脂肪浸润区可见到"树枝状"血管影,这是由于脂肪对X线的吸收量减少,而血管状结构对之吸收增多所致。选取临床2012年3月~2013年12月上治的40例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CT诊断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40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22~73岁,平均46岁。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的诊断标准[1]。
  1.2方法:
  对于单层CT设备,层厚不应超过5 mm,特别是在肥胖者,可以使用1.5 mm的螺距来实现足够的扫描范围。采用25%~50%的重叠进行图像重建,有助于发现肝内的小病灶。如果需要进行三维血管重建,可以采用3 mm层厚、1.5~2.0 mm的螺距进行肝脏的多期相扫描。重叠重建可以提高三维影像的图像质量。
  多层螺旋CT的重要优势是,如果需要,采用同样的原始数据可以重建为薄层图像,以降低部分容积效应;也可以重建为厚层图像,以减小图像噪声。对于4层CT设备,常规肝脏检查建议采用4×2.5 mm的检测器设置;多期相扫描需要进行高质量的三维重组时,可以采用4×1 mm~4×1.25 mm的检测器设备。对于16层CT设备,常规检查采用16×1.25 mm的检测器设置,而肿瘤分期或术前评估时可以采用16×0.625mm~16×0.75 mm的检测器设置。对于64层CT设备,所有检查都可以采用0.6~0.625 mm的检测器设置,并且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重建为不同的层厚。
  多层螺旋CT显示肝脏的最佳层厚,尚无统一结论。有两项研究证实2.5 mm层厚能够比5.0 mm层厚发现更多的病灶,尽管薄层时所发现的病灶多数为良性。而另一方面,体模研究发现多层螺旋CT采用小于5 mm的层厚,对于低密度病灶的检出能力并不如5 mm的层厚。多层螺旋CT对于肝脏小病灶的最佳层厚,还需要更多的研究[2]。到目前为止,常规肝脏扫描采用5 mm的层厚似乎比较合理,然后可以根据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薄层重建。在肝脏的多期相扫描时,最好重建为薄层(1~2 mm)图像,以保证高质量的三维与多平面重组。较厚层厚的重建,有利于进行图像浏览。
  2CT表现
  2.1密度改变:脂肪肝累及的部位密度降低,一般较均匀,密度(CT值)的高低与脂肪的沉积量呈明显的负相关;即肝细胞内脂肪含量越高,CT值越低,严重病例呈明显负值。CT诊断脂肪肝的标准一般参照脾脏的CT值,正常人不同个体的肝CT值可有较大差异,但总是高于脾脏的CT值,肝脏的CT值平均50 Hu,脾脏CT值平均42 Hu,相差5~10 Hu,两者有明显的相关性,且脾脏的CT值相对恒定。如果肝脏的CT值低于脾(肝脾CT值之比小于1)即可诊断为脂肪肝。两者的比值可作为衡量脂肪肝程度的参考标准或作为随访疗效的依据。
  2.2肝内血管影的改变:正常肝实质密度明显高于血管密度,因此肝CT平扫图像肝内血管呈略低密度,肝静脉和门静脉的主要分支清晰可辨。当肝实质密度普遍下降并与血液密度接近时,两者的密度差异缩小或消失,肝内血管影变得模糊不清或不能显示。严重脂肪肝CT平扫显示,肝脏呈弥漫性低密度,血管影呈相对高密度,如同增强后的CT表现。
  2.3增强表现:脂肪肝的增强特征与正常肝脏一致,但仍保持着相对低密度,即同样低于增强后的脾脏,而肝内血管的显影特别清晰。
  2.4脂肪肝的CT分型及影像学表现 大体上分为两型。局灶型脂肪浸润可累及肝的一段、一叶或两个以上的段或叶,可呈单发或多发的小片状分布。局灶型脂肪浸润一叶、段或亚段,单发片状低密度[3]。正常肝岛,在脂肪肝的基础上以及周围低密度灶的衬托下呈相对的高密度区,边缘清晰,呈圆形、条形或不规则形,CT值在正常肝组织的范围内,以左叶内侧段最常见,通常位于胆囊窝附近。弥漫型脂肪浸润累及整个肝脏,但每个叶或段的受累程度可以不一致。
  3讨论
  CT扫描是最有价值的影像学检查。由于肝的密度降低,衬托之下肝内血管密度相对增高而清楚显示,但走向、排列、大小、分支正常,没有受压移位或被侵犯征象。对比增强扫描,肝比脾的增强效果差,增强的肝内血管在肝实质内显示特别清晰。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肝诊断标准[S]. 中华肝脏病杂志,2003,11:71.
  [2]范建高. 非酒精性脂肪肝与代谢综合征[J]. 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2,22(5):284.
  [3]倪燕君,刘厚钰,唐红敏,等. 计算机断层摄影对人肝脏脂肪的定量检测[J]. 中华消化杂志,2003,23(10):603-606.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 探讨粪便标本的微生物检验措施。方法: 通过在实验室化验,掌握粪便的基本属性和状况,总结出系统的检验措施。结论: 科学准确的粪便检测措施,才能了解和掌握粪便的医学特点,为有效的控制和预防相关疾病提供可靠的依据。  关键词::粪便;微生物;检验  【中图分类号】R446.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1-0195-01  粪便是人或动物的食物残渣排泄
期刊
摘要:对志贺菌属的物生物学检验方法及临床意义进分析,属包括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及宋内志贺菌四个种。其中痢疾志贺菌引起的菌痢症状最重,宋内志贺菌最轻,以福氏和宋内志贺菌引起的菌痢最为多见。本菌属均可致细菌性痢疾或慢性腹泻,慢性患者和恢复期带菌常见。  关键词:志贺菌属;物生物检验;临床意义  【中图分类号】R446.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1-
期刊
摘要:随着医疗市场化的进程,原有的医疗护理服务模式已不能满足病人的医疗服务要求。在各行各业倡导人性化服务的今天,医疗服务的人性化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我院的门急诊输液室以满足病人的需求为目的,自2012年起紧紧围绕"以人为本"服务思想,更新服务理念,倡导并实施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服务。延伸服务空间,拓展服务内容,提升服务内涵,提高服务质量,为病人创造一个舒适、温馨、愉快的输液环境。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肺结核的X线、CT的影像学诊断,提高肺结核的诊断水平。方法:对临床2012年6月~2013年6月其间收治的肺结核患者36例临床放射线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检查X片确诊30例,CT确诊36例,确诊率分别为83.33%,100%。增殖性肺结核22例 ;浸润性肺结核14例,表现为肺叶、肺段或肿块样病变。并有淋巴结肿大表现。结论:常规X线检查是肺结核影像诊断的首选或基础的检查方法。CT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胃溃疡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对57例胃溃疡患者X线钡餐造影检查表现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7例胃溃疡患者溃疡发生在胃窦区9例,发生在胃小弯角切迹附近区45例,发生在胃后壁3例。结论:X线检查可显示病变的部位、大小、数目及并发症,对于治疗及随访疗效有其重要价值。  关键词:胃溃疡;X线钡餐造影;影像表现  【中图分类号】R445.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脑动脉闭塞性脑梗死CT、MRI的临床表现。方法:对60例脑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放射线影像表现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在CT上呈低密度,在MRI上呈长T1长T2信号病变区,与某一血管供应区相一致,呈楔形或扇形,同时累及皮、髓质,增强扫描呈脑回状强化。结论:CT检查以其方便、快捷、无创、价格较低而被首选,其次可选MRI、DSA(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TCD等方法进行,有条件进行介入性溶栓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CT在肺结核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50例肺结核的CT检查结果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0例肺结核CT全部检出肺部结核灶,在左、右肺上叶尖后段及左、右肺下叶背段的结节影、浸润影、壁较薄的空洞、球形病灶等多种形态影像。结论:对临床症状不明显,痰菌阴性、PPD一般反映,胸片影像不典型,为了鉴别诊断行胸部CT检查。  关键词:肺结核;诊断;CT检查  【中图分类号】R445.3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对肝硬化患者的诊断。方法:选取临床66例肝硬化患者超声诊断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超声66例肝硬化的门静脉右前支、左支矢状段、脾门静脉进行血流动力学测定,结果显示肝硬化的左支矢状段血流速度和血流量均显著增大,肝门静脉右前支的血流速度较正常组下降,差异显著。正常门静脉血流速度大约为20~30cm/ s,在轻微的心脏和呼吸变化下,门静脉波形比较均匀,而肝静脉波形呈三相,它反映心脏循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人体血清中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临床上100例梅毒患者用酶联免疫法进行血清标本检测。结果: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结论:酶联免疫法检测人血清中梅毒螺旋体抗体。适用于血液的筛查及临床梅毒螺旋体抗感染的辅助诊断。  关键词:梅毒;酶联免疫法;临床意义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detection
期刊
摘要:门诊输液患者健康教育一直是医院护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 探讨如何在门诊输液患者中开展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应针对这一特殊人群的需求特点实施健康教育,能更有效地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减少护理工作盲目与片面性,使患者在无心理负担的情况下配合医护人员完成治疗任务,促进其康复。  关键词: 健康教育;门诊输液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