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言文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璀璨的一颗明珠,是我们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文言文学习对于初中生而言一直是个难点,笔者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中,朗读诗歌不可或缺的环节。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加深对文言文的体验,从而让学生掌握文言文学习的方法。
关键词:文言文;朗读法;诵读;品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听、说、读、写”是语言学习的关键,对于文言文而言更是如此。因为时代的远久,语言环境的变化,使得文言文的教学与现代文的教学要求不一样,其中朗读是学习文言文必不可少的过程和手段。通过朗读让学生领会和品味文言文用词上的凝练美、语段上的音乐美、文字创设上的意境美,这样的教学方可引领学生渐入佳境,让文言文的学习变得鲜活有趣。
一、初读
1.正字音
文言文属于古文,文章之中有许多生僻字、通假字、多音字及多义字。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是读准字音。正字音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字多音。一字多音就是同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不同的读音表示的含意不同,往往用法和词性也不同。
通假字异读。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之一,“通假”有通用、借代之意,即用读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替代本字。通假字所替代的那个字我们称之为“本字”。有的通假字读音相同,有的通假字则于本字不同音。
古今异读。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器物名等,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保留古音。
对于文言文中的异读,教师可知道学生结合词义、词性、用法等帮助学生读准字音。正音后,学生可以自由朗读,熟悉课文。
2.断句读
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可见古人读书,断句读是基础的。而今,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我们也只有读准节奏,正确断句,才有可能读懂文言文的大意。反之,理清文章大意也有利于我们的朗读。在实际教学中,我摸索总结出了以下一些规律:
(1)主谓之间要停顿
主谓之间的停顿是最简单,易掌握。文言文中找出主语是理解句子的基础,对于刚接触文言文的初中生来说,主谓停顿是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2)动词与它所带的宾语之间停顿
宾语也是句子的基本成份,独立性较强,因此谓语动词和它后面的宾语之间一般也要停顿。
(3)骈句停顿前后一致
骈句又称四六句,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它讲究对仗,要求文字对偶,重视声韵和谐。因此骈句前后停顿要求一致。
(4)古代文化常识划分节奏
一般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地名后要停顿。
(5)发语词在句首要停顿
常见的发语词有“夫”、“盖”、“故”等,放在句首一般表示议论的发端、原因或结论。发语词后一般要停顿。
对于句读的断法,更多的是需要学生凭语感去理解。断句之后教师可范读,可知道学生朗读,从而做到文从字顺。
二、诵读
诵读的目的是为了更准确地理解和传达作品的思想内容、情感而设计的课堂环节。文言文教学中,诵读尤为重要,朱熹指出:“读则熟,则不待其说,自晓其义也。故书不厌百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对于文言文的学习还远远不够,还要将文章的意思读懂,想要读懂文章的意思就要在字词上下功夫。在这一个环节中,我一般会采用小组讨论法。让三五个学生自成一组,结合课下注释或者查阅工具书,先让学生逐字逐句地读,把每个字弄懂,对于不懂得字,学生可以尝试用组词的方法。学生将字词弄懂后尝试将字词套入句子中,通过反复诵读,将句子读通读顺。小组讨论后还不能懂的文句,在讲解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向老师质疑,也可与同学商讨,最终将文章意思读懂,绝不能弄得似是而非,也不可“大概加估计”,更不能留下死角。
三、品读
文言文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文章字词上,学会字、词、句是基础,学会品味鉴赏文言文,才是更高能力的要求,所以对文章内容进行美的挖掘,会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文章思想的认识。如何品味鉴赏呢?
1.品味语言
文言文语言凝练、优美,讲究精炼,值得推敲,并且运用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如《河中石兽》此文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学者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之人的嘲讽,亦告诉了人物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全文层次分明,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叙述,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情节简单、语言简练,读来却耐人寻味。如文中讲学家和老河兵都笑了,但是二者的笑又不尽相同。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不可忽略这两个字。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感受文言文语言文字的魅力,提高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2.品味人物形象
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是很多文言文中用到的艺术手法。如《送东阳马生序》中“手指不可屈,弗之怠……色愈恭,礼愈至……负箧曳屣……”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为我们塑造了勤奋求学、刻苦读书的宋濂。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对于这些描写可以指导学生反复品读,在品读中感受人物形象。文言文中还有许多这样散发着伟大的人格魅力、动人的光芒的人物形象,在学生品味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人物的魅力,学习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
四、熟读
文言文的学习,背诵是基础,它能帮助我们积累语言素材,形成文言语感,对同学们今后继续学习文言文大有裨益。“熟读成诵”这个词本来就隐含了多读自然能背诵这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在以上的各个环节基础上,特别是在流利顺畅地多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了文意、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之后,在課堂上,背诵起来真是如顺水行舟,毫不费力,不必两手捂着耳朵摇头晃脑地死记硬背。
笔者认为古老的文言文散发的质朴的人文气息,宛如一缕最清新的清风,带给人们一片心灵的净土;诵读教学,就是要把它读准读美读出味儿,就是让这棵滋养先人的大树开出的奇葩,渗人每一个炎黄子孙的骨髓血液中,铸成厚实的华夏精神。
参考文献:
[1]席勒,《美育书简》,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12年版。
[3]李碧红,《文言文教学“三要”谈》,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年版。
[4]出自细益《名人名言大全》 ,江西美术出版社 ,2008年版。
[5]曾耀祖,《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学语文,2013(3)年版。
关键词:文言文;朗读法;诵读;品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听、说、读、写”是语言学习的关键,对于文言文而言更是如此。因为时代的远久,语言环境的变化,使得文言文的教学与现代文的教学要求不一样,其中朗读是学习文言文必不可少的过程和手段。通过朗读让学生领会和品味文言文用词上的凝练美、语段上的音乐美、文字创设上的意境美,这样的教学方可引领学生渐入佳境,让文言文的学习变得鲜活有趣。
一、初读
1.正字音
文言文属于古文,文章之中有许多生僻字、通假字、多音字及多义字。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是读准字音。正字音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字多音。一字多音就是同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不同的读音表示的含意不同,往往用法和词性也不同。
通假字异读。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之一,“通假”有通用、借代之意,即用读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替代本字。通假字所替代的那个字我们称之为“本字”。有的通假字读音相同,有的通假字则于本字不同音。
古今异读。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器物名等,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保留古音。
对于文言文中的异读,教师可知道学生结合词义、词性、用法等帮助学生读准字音。正音后,学生可以自由朗读,熟悉课文。
2.断句读
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可见古人读书,断句读是基础的。而今,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我们也只有读准节奏,正确断句,才有可能读懂文言文的大意。反之,理清文章大意也有利于我们的朗读。在实际教学中,我摸索总结出了以下一些规律:
(1)主谓之间要停顿
主谓之间的停顿是最简单,易掌握。文言文中找出主语是理解句子的基础,对于刚接触文言文的初中生来说,主谓停顿是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2)动词与它所带的宾语之间停顿
宾语也是句子的基本成份,独立性较强,因此谓语动词和它后面的宾语之间一般也要停顿。
(3)骈句停顿前后一致
骈句又称四六句,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话,它讲究对仗,要求文字对偶,重视声韵和谐。因此骈句前后停顿要求一致。
(4)古代文化常识划分节奏
一般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地名后要停顿。
(5)发语词在句首要停顿
常见的发语词有“夫”、“盖”、“故”等,放在句首一般表示议论的发端、原因或结论。发语词后一般要停顿。
对于句读的断法,更多的是需要学生凭语感去理解。断句之后教师可范读,可知道学生朗读,从而做到文从字顺。
二、诵读
诵读的目的是为了更准确地理解和传达作品的思想内容、情感而设计的课堂环节。文言文教学中,诵读尤为重要,朱熹指出:“读则熟,则不待其说,自晓其义也。故书不厌百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对于文言文的学习还远远不够,还要将文章的意思读懂,想要读懂文章的意思就要在字词上下功夫。在这一个环节中,我一般会采用小组讨论法。让三五个学生自成一组,结合课下注释或者查阅工具书,先让学生逐字逐句地读,把每个字弄懂,对于不懂得字,学生可以尝试用组词的方法。学生将字词弄懂后尝试将字词套入句子中,通过反复诵读,将句子读通读顺。小组讨论后还不能懂的文句,在讲解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向老师质疑,也可与同学商讨,最终将文章意思读懂,绝不能弄得似是而非,也不可“大概加估计”,更不能留下死角。
三、品读
文言文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文章字词上,学会字、词、句是基础,学会品味鉴赏文言文,才是更高能力的要求,所以对文章内容进行美的挖掘,会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文章思想的认识。如何品味鉴赏呢?
1.品味语言
文言文语言凝练、优美,讲究精炼,值得推敲,并且运用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如《河中石兽》此文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学者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之人的嘲讽,亦告诉了人物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全文层次分明,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叙述,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情节简单、语言简练,读来却耐人寻味。如文中讲学家和老河兵都笑了,但是二者的笑又不尽相同。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不可忽略这两个字。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感受文言文语言文字的魅力,提高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
2.品味人物形象
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是很多文言文中用到的艺术手法。如《送东阳马生序》中“手指不可屈,弗之怠……色愈恭,礼愈至……负箧曳屣……”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为我们塑造了勤奋求学、刻苦读书的宋濂。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对于这些描写可以指导学生反复品读,在品读中感受人物形象。文言文中还有许多这样散发着伟大的人格魅力、动人的光芒的人物形象,在学生品味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人物的魅力,学习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
四、熟读
文言文的学习,背诵是基础,它能帮助我们积累语言素材,形成文言语感,对同学们今后继续学习文言文大有裨益。“熟读成诵”这个词本来就隐含了多读自然能背诵这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在以上的各个环节基础上,特别是在流利顺畅地多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了文意、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之后,在課堂上,背诵起来真是如顺水行舟,毫不费力,不必两手捂着耳朵摇头晃脑地死记硬背。
笔者认为古老的文言文散发的质朴的人文气息,宛如一缕最清新的清风,带给人们一片心灵的净土;诵读教学,就是要把它读准读美读出味儿,就是让这棵滋养先人的大树开出的奇葩,渗人每一个炎黄子孙的骨髓血液中,铸成厚实的华夏精神。
参考文献:
[1]席勒,《美育书简》,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12年版。
[3]李碧红,《文言文教学“三要”谈》,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年版。
[4]出自细益《名人名言大全》 ,江西美术出版社 ,2008年版。
[5]曾耀祖,《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学语文,2013(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