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研究成果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yilang78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学历史教师应密切关注史学前沿发展,并不断将其内化在教学当中,培养学生新的理解视角,形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以社会转型的视角解读历史教材,转变教学策略,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现代公民积极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关 键 词 高中历史教学;史学研究成果;社会转型;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6)08-00-03
  历史教学不仅是历史知识的学习和历史能力的培养,更是公民基本价值观的教育。然而,目前高中历史教学仍存在诸多不足。以广东为例,历史教师不关注史学研究动态,忽视新的史学观念的吸纳等问题,导致教学表现出极大的封闭性。其直接表现为教师对教材体系难以准确把握,对许多内容的解读产生偏差,如此种种已成为制约高中历史新课程发展的瓶颈,不利于中学生公民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基于此,笔者尝试将史学研究成果运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以“社会转型”这一全新视角解读历史教材,重塑历史课堂教学。
  一、以“社会转型”的视角解读历史教材
  一般而言,教材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其所选取的内容与史学研究进展始终存在差距。自高中新课改实施以来,我国共推出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和北师大版等四套高中历史教材。事实表明,以“专题”体例编写教材(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三个必修模块),容易割裂历史发展脉络,不利于学生对历史形成整体认识,而全国各地历史高考卷又特别重视对“社会转型期”的考查。
  当前,对于社会转型理论不仅国外学者表述不一,国内学术界也众说纷纭。综观学者对社会转型的定义、理解,主要包括以下共同意旨:首先,社会转型不是社会局部的改变,而是社会整体系统从一种结构状态向另一种结构状态的过渡,它表现为社会系统全面的结构性的调整与转化。其次,社会现代化与社会转型是重合的,几乎是同义的。最后,社会转型的“转”是一种状态、一个历史阶段、一种趋势,它是一个动态的,但不是无止境的过程,因而社会转型具有明确的时代特色。
  据此,笔者以“社会转型”的视角解读历史教材,将中国史梳理为春秋战国时期、明清时期、鸦片战争时期、政治民主化启动时期、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和新时期六个“社会转型期”;将世界史分为资本主义的崛起时期、资本主义的主导时期、资本主义的调整时期、多极世界的兴起时期四个“社会转型期”。譬如,资本主义的崛起时期(14-18世纪)包括必修Ⅰ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必修Ⅱ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的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必修Ⅲ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和第7课《启蒙运动》。主导时期(18世纪中期-20世纪初)则涵盖必修Ⅰ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必修Ⅱ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的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必修Ⅲ第四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必修Ⅲ第八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上述两个“社会转型期”涉及诸多重要的历史发展节点和事件,包括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马克思主义等。
  笔者认为,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是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考试大纲的要求也凸显了对重要历史节点的关注。以“通史”体例取代“专题”体例,以“社会转型期”取代“单一历史时期”,有助于学生加强对不同历史时期基本史实的识记和理解,把握重要的历史节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转型”的历史背景、过程、特点、作用或结果,培养学生运用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等新的史学观解读历史的能力,逐渐形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二、以“社会转型”视角重塑历史课堂教学
  历史学习注重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笔者以“社会转型”这一视角重塑历史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把握历史发展脉络,构建知识网络,学会多角度、全方位分析历史,逐渐形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 分析影响“社会转型”的基本要素,把握历史发展脉络
  “社会转型期”一般是“黄金发展期”,但也容易变成“矛盾凸现期”。“在社会学上,社会转型主要是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其具体内容至少应该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是在社会变迁历史进程中出现社会渐进过程的中断和质的飞跃、社会发生激烈的变化、由一种社会形态过渡到另一种社会形态的时候所出现的社会整体性变动。”[1]根据这一认识,笔者以思维导图(见图1)的方式,设计了“中西方现代化转型冲突与鸦片战争”一课的教学思路。
  现代化转型的类型主要包括原生型现代化(主动型)和应激型现代化(被动型)。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通过对人类古往今来诸多文明的研究比较,提出了“挑战—应战”模式来解释文明的起源。他把自然界对人的刺激和人对人的刺激统称为挑战,把人对自然挑战的反应和人对人挑战的反应统称为应战。[2]根据该理论,近代中国现代化历程鲜明地体现了“挑战—应战”模式。中国早期现代化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启动,最初源于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从原因上看,随着17世纪英国的政治转型(光荣革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带动18世纪至19世纪的经济转型(工业革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材料、倾销商品,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从结果上看,鸦片战争带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以及生活等方面的转型。由此,借助“挑战—应战”模式分析鸦片战争,培养学生历史理解、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2. 把握“社会转型期”历史阶段特征,构建知识网络   历史阶段特征教学就是通过对阶段相关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和抽象,以形成质量更高、结构更强的知识体系。这不仅能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巩固记忆知识,还能启发学生了解掌握知识的过程,弄清获取知识的方法,进一步提高思维品质,使其能够自如甚至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通过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人物、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在不同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同时,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由此,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进一步形成历史时空观念。
  3. 依托不同视角的史学研究成果,多角度、全方位分析历史
  当代史学发展的特点之一是研究视野的开拓和研究视角的转换。在历史教学中,我们需要就同一问题提供不同视角的研究成果,帮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理解历史,突破思维定势,促进历史核心素养的形成。
  例2:“鸦片战争原因”的史学研究成果摘编
  材料一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西关系体制,不应看作由一种清政府完全控制的静态的制度,而是在中西互动过程中经历了再建构的过程……来华西方商人及其团体利用各种手段,对清政府的一系列制度和规章进行了多种形式的侵蚀。
  ——吴义雄《商人集团与中西关系建构——鸦片战争前中西关系体制再认识》
  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夕,中英两国因制度、文化、观念等差异,导致在处理共同问题时交流不畅,双方的“对话”成了各自的“独白”……
  ——李冠杰《鸦片战争前夕中英交涉中观念的差异》
  材料三 瘾民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包括了全国各地区、社会各阶层各行业的人们……瘾民群体逐渐扩大的过程正是一个从沿海到内地,由上层社会逐渐蔓延到下层社会的过程。
  ——朱庆葆、刘霆《鸦片战争后瘾君子众生相》
  上述材料分别从鸦片战争前夕中英两国的政治体制、思想观念以及瘾民群体等角度,帮助学生分析鸦片战争的原因。这些史学研究成果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引领学生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这有助于培养学生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历史解释的素养。
  总之,中学历史教学虽不以学术研究为重点,但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得到学术的滋养。教师要拥有一定的学术理解力,深入把握人类的基本价值观,并将它们传递给学生。同时,教师需要不断吸收史学研究新成果,引导学生涉足史学争鸣,提升以多元视角理解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理性精神与全球视野的形成与发展,而这些是未来公民所必备的素养。
  参考文献:
  [1]王煜宇.中国社会转型期商人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33.
  [2]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M].刘北成,郭小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120.
  [3]戴世锋.社会转型与历史教学[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12-13.
  (作者单位:广东仲元中学广东广州 511400)
  责任编辑 毛伟娜
其他文献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训练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整个中学阶段,写的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书面表达旨在考查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是对知识输出的过程。  【关键词】高中英语;书面表达;教学反思  【作者简介】陈敏,松溪一中英语组。  一、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反思  高考英语作文占25分,它有着不可忽视的比重,足以说明写作在高中教学中也相当重要。但事实上,我国目前中小英语教学中往往比较忽视这一
刘晓玲在《当代教育科学》2017年第8期《场域间性:学校道德教育的空间突围》一文中指出,在场域间性的视角下,学校德育存在三方面的困境。第一,学校德育的目标取向是培养有德性的学生。这一目标本身就包含着将德育空间扩展到“社会”空间的内在要求。但现实的情况是,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无法用其掌握的知识真切地体会如何认知、参与、适应社会。课程目标与课程实践间存在着脱节。第二,学校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带来了教育
课程育人是学校德育的基本路径。而要想让课程真正发挥育人功能,学生的体验必不可少。基于这样的认识,成都市锦江区在区域性体验德育课程建设上走出了一条卓有成效之路。  一、 树理念: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德育目标  十八大以来,为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锦江区紧扣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在“锦江学子”
师爱是内生的。因此,用规定来要求“爱”,远没有用温暖去呵护爱有效。老师也是人——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他们也需要爱的温暖。如果只是一味付出却没有得到关爱,产生职业倦怠乃至出现心理疾病,都是必然的。  在生态体验理论指导下,成都实验区从课题研究者到教育行政管理者,再到具体的学校,通过爱的研究和实践,构建起如海洋一般丰富多样的德育生态。  同样是在生态体验理论指导下,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第五幼儿园致
摘 要基于“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德育理念,借助午读演讲、常态演说、语言社团等形式,让学生勇敢开口表达,爱上口才表达活动;将口才培养融入常态化的校园活动,为学生的青春成长“烙印”;整合活动内容,以灵活的评价方式,提供展示口才与自信的舞台,激励师生不断成长。  表达能力;关键能力;口才培养  关 键 词  中图分类号  文献编码G41 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8)08-00-0
“学习历史在于知道过去的真实和真实的过去。”但由于时间的跨度,历史事件在学生看来往往只是“遥远的传说”,缺乏真实的感受与体验。为解决这一教学疑难,教师须合理地选“点”铺“面”,引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下面,笔者借助《春天的故事》一课的教学,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选择代表性的事件“点”    《春天的故事》一课展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社会从贫穷走向富强的那段历史,重点讲述了中共中央作出的改
摘 要 以亲缘性和亲情性为特质的家庭教育在三大教育支柱中对儿童成长起着第一影响源的作用;而以专业性和全面性为特征的学校教育起到的则是促进学生素质正面、全面与协同发展的作用。然而,在网络文化和智能通讯时代,影响儿童成长的第一影响源却是良莠并存并伴随成长风险性的网络媒介。因此,需要构建同向同力的家校合作共同体,形成具有协同育人特质的“第四教育力”,营造心理相容协同共育的家校教育新模式。  关 键 词
小学品德教材包含许多丰富的内容,大致分为虚实两部分:实处是指教材中呈现的文字、插图,如提示语、关键词、情境图、小资料、故事屋、诗歌、小广播、快乐谷等;虚处是指需要学生自己感悟,动手、动脑完成的部分,它们给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提供了很好的资源。翻看每一本品德教材,我们不难发现教材处处是真善美的痕迹,它们是情的海洋,美的矿藏。但是,许多老师却本末倒置,课件呈现大量的补充图片或资料,未给学生任何阅读课本的机
“人的一切都是从童年开始的。童年的快乐是一生快乐的源头,童年的不幸是一生不幸的开端。如果以明天的幸福为诱饵,来剥夺孩子今天的快乐,这不是骗子的行为就是无知的行为。孩子的名字不仅仅是明天,更是今天。孩子每分每秒都在生长,一刻也不能等待。因此,每一个真正有爱心的父母,都应当以捍卫自己孩子的童年为己任。”当我在人民教育网上读到《父母要做童年的捍卫者》中的这段话时,我的心灵颇受震撼。   我是一名小学老师
【背景】  升入初三,备战中考的硝烟早已弥漫开来,学生学习紧张,生活单调。在元旦主题活动中改变以往“吃喝玩乐做游戏”的套路,意在赋予新年新的内涵,激励学生在新年取得新的进步,并激活学生的学习激情,增强迎接中考的信心。  【实录】  师: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是2012年的最后一天,明天我们将跨入新的一年——2013年。和大家一样,回顾2012年,我的内心充满了留恋和不舍。回顾我们一起走过的三年时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