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能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德熏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小学语文的教材里荟萃了许多名篇佳作,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颇具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从课文的朗读中获取美感,体验艺术魅力,陶冶高尚情操,养成高雅的气质。怎样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在课改实践中笔者作了一些探索:
1.示范导读、激发美感
新课伊始,我总喜欢给学生范读课文。教师为学生富有感情地范读,使学生跟随着朗读者,更快地、更直接地进入作家提供的情境,进入作家敞开的内心世界,领悟其意蕴,诱发共鸣,把学生引进学习语文的课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是激发学生美感的前提。教师在示范导读时,应抓好两个环节,一是教师范读时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语音准确,吐字清晰,避免错字破句。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使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身临其境,实现美文美读,把语感和美感传染给学生。二是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精心设计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读,在书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在听读中学会积极思考,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激发他们的审美情趣。例如,我在上《北京亮起来了》这一课时,播放课件:飞机起飞声。让远离北京的同学们就像坐在开往北京的飞机上了,他们的心情非常的激动。接着,播放北京夜景的录象,教师扮演导游,范读课文。老师要求学生边听边想,你看到了北京夜晚的哪些美丽景点?这是一篇描写北京明亮、辉煌的夜景的文章,老师应运用激情的语调朗读课文,并注意运用重音、节奏和导游的语气等朗读技巧,致力于声情并茂,让学生观看录象,听着老师的介绍,身临其境般地进入到梦寐以求的优美的界境,直观感受北京夜晚的美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学文的欲望,激发美的感受。
2.读中感悟,领悟美感
学生听了老师饱含激情的范读后,对朗读蠢蠢欲动,都希望也能像老师一样美美地读一读课文。朗读是学生学习语言、驾驭语言、运用语言的重要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思想的理解,架起了文本与理解之间的重要桥梁,是锻炼学生感悟人文美感的重要方式。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有不少是炙脍人口的文章,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在课文朗读中领悟美感。
2.1朗读中感悟自然美。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有南海的《富饶的西沙群岛》,东北的《美丽的大兴安岭》,有辽阔的《草原》,有迷人的《张家界》等,作家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通过朗读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观潮》一文中写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教师指导学生要用激昂的语气,读出浪潮浩浩荡荡地奔腾而来时的雄伟气势,而且教师要加以适当的点拨,鼓励学生结合语言文字展开充分的想象,一幅气势磅礴,引人入胜的大自然画卷随着读书声逐一展现在眼前,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感觉到大自然就像是一位魔术师的杰作,惊叹大自然的魅力。这样,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祖国山河无比壮观,从而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又如《山雨》文中写到“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老师可以播放优美的钢琴旋律,学生用轻缓的语气,富有诗意地朗读,让学生在这配乐诵读的情感氛围中,仿佛看到了飘飘洒洒的雨丝,听到了淅淅沥沥的雨声,感受到了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领略了大自然的美丽风姿。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不少的写景的诗歌。如《望天门山》中的“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诗句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又借水势写出山的奇险。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吟诵就能体会到这首诗写出了天门山夹江相对,长江波澜壮阔的雄伟秀丽的景色。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对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从而不断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2.2朗读中感悟人性美。
语文教材为学生塑造了多姿多彩的人物形象。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体会文中的情感,并把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达出来,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只有通过朗读来实现这一目标。例如《詹天佑》一文“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塞外常常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在朗读中,詹天佑不怕困难,不怕嘲笑,在恶劣的环境下坚持工作的画面就呈现在眼前,为学生展示了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的高大形象。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这伟人的高贵品质,从而也自然而然地读出那种对伟人的无限敬佩的语气。又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你看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周先生自己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感受到了鲁迅不怕迫害,顽强地用笔杆子与敌人在作斗争的精神和革命的乐观主义态度,并关心疾苦的劳动人民。伟人的高大形象又一次深深地烙在学生的心中,都希望能向鲁迅学习,做一个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
学生在课文中除了学习了老前辈的先进事迹,还认识了不少在革命战场上的英雄人物,如:《董存瑞》《黄继光》《狼牙山五壮士》等。学生热泪盈眶地深情朗读着,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些英雄人物为了革命的胜利英勇奋战,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为我们换来了今天幸福的生活。从朗读声中传出了他们要向英雄学习,报效祖国的心声。学生还从课文中欣赏到了同龄人的不同形象,如《少年润土》《乌塔》《小珊迪》《卖火柴的小女孩》等,诸如此类的优秀形象还有许多,学生从一个个故事中了解到了在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的人物的命运与性格,这些人物形象美丽纷呈,各具特色。而这些形象的美往往通过对立的两个方面体现出来。因此,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对人物之间的外表与内心、客观与主观、形象与本质进行相互比较,让他们在对比中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
2.3朗读中品味语言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优美的名家名篇,用词精美、语境生动,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学生通过朗读,认真推敲、欣赏文中的好词佳句,把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让感官经过反复的审美实践品味语言美,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词汇,又能提高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如课文《香港,璀璨的明珠》,在文中出现了许多四字词语: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物美价廉、一应俱全、举世闻名、夜幕降临、五颜六色、奔流不息、光彩夺目、五洲四海……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韵律,充满了现代的气息,感受到了香港——南海之滨一颗璀璨的明珠就在眼前,这种境界是何等的美。又如课文《鸟的天堂》中作者写道:“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堆”字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情景,“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树叶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泽,“颤动”一词把静态的树叶描绘得栩栩如生。这句话用上几个传神的词语,使句子变得更加生动,让学生品味到了语言的美。
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的。课文中有不少的佳句采用了恰当的修辞手法,使表达的事物更加具体、生动、形象。如《索溪峪的“野”》:“这种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直插云天,敢戏白云……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亭亭玉立,好似‘窈窕淑女’……”,这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索溪峪的各种形态的山的奇特之美,让人感到那是一种仙境。又如《找春天》一文中:“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这是把春天比作一个害羞的小姑娘,写出了春天的娇柔、美丽。再如《山中访友》中写到“你好,清澈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南高音多么有气势……”这几句采用了排比的手法,写出了作者跟大自然进行心灵对话,与大自然为朋友的情谊,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风姿。同学们亲切、舒缓地读着,就犹如与大自然互述心声,感受到了朗读美文的那种独特之美。
3.形式多样,创造美读
3.1情境衬读,体验美感。
将录音、录像、投影等多媒体引进课堂,用生动形象,直观的课件吸引学生快速入境,让学生在情境衬读中,体验美感,从中领悟课文的内容和情感。如在教学《小小的船》时,我利用课件展示一个晴朗而美丽的夜空,有星星一闪一闪的,有弯弯月儿高挂,一个小女孩坐在月亮上,望着美丽的星空,多么美丽的画面啊!学生们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此时教师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如果你是小船上的小女孩,在美丽的星空中遨游,你会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边想象边读课文,学生就能读出情感了。学生还可以边读边做动作,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韵律美。最后结束课文时,把一首《小小的船》歌曲教给学生,他们一边唱歌,一边自编动作表演,在边唱边跳之中,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2多形式读,体验朗读的快乐。
在教学中,我除了让学生欣赏我声情并茂的范读外,还让学生采用自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配乐读、评价读、小组轮读、开火车读、齐读、默读等形式朗读,使学生感受课文的精美语句,体会课文的感情。如在教学《春雨的色彩》一课,我让学生戴上头饰,变成小燕子、麻雀、小黄莺,各自朗读它们争论春雨到底什么颜色的句子,这样,学生把自己当成是课文里的一员去感受、去理解,就能读得入情入境,而且容易记住课文内容。在教学《陶罐和铁罐》时,让两名学生分角色朗读,指导学生读出陶罐谦虚、友善的语气,而铁罐则是骄傲,蛮横的语气。在学习古诗时,我为古诗配上合适的音乐,引导学生像古人一样吟诗,尝一尝当古人的滋味。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让学生体会到了读书的快乐。
3.3开展活动,激发学生的朗读乐趣。
运用语言是一种技能,从某种意义上说,技能就是一种习惯,而任何习惯都是通过反复的实践养成的,所以经常性的组织学习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活动,是提高他们朗读水平的最有效的途径。结合教学组织学生开展配音诗朗诵会、开故事会、课文朗读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调动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乐于阅读课文的习惯,让学生在各种朗读的活动中提高朗读的兴趣,在朗读中感受到语言的美。
朗读是艺术的“再创造”,它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再现诗文的内容和思想感情,有教育人感染人的作用。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充分重视朗读,要唤起学生对朗读的“愉悦”,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发现美,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让语文课堂成为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美感世界。
1.示范导读、激发美感
新课伊始,我总喜欢给学生范读课文。教师为学生富有感情地范读,使学生跟随着朗读者,更快地、更直接地进入作家提供的情境,进入作家敞开的内心世界,领悟其意蕴,诱发共鸣,把学生引进学习语文的课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是激发学生美感的前提。教师在示范导读时,应抓好两个环节,一是教师范读时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语音准确,吐字清晰,避免错字破句。运用声调、音量、速度、停顿等变化,使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深深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身临其境,实现美文美读,把语感和美感传染给学生。二是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精心设计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读,在书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在听读中学会积极思考,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激发他们的审美情趣。例如,我在上《北京亮起来了》这一课时,播放课件:飞机起飞声。让远离北京的同学们就像坐在开往北京的飞机上了,他们的心情非常的激动。接着,播放北京夜景的录象,教师扮演导游,范读课文。老师要求学生边听边想,你看到了北京夜晚的哪些美丽景点?这是一篇描写北京明亮、辉煌的夜景的文章,老师应运用激情的语调朗读课文,并注意运用重音、节奏和导游的语气等朗读技巧,致力于声情并茂,让学生观看录象,听着老师的介绍,身临其境般地进入到梦寐以求的优美的界境,直观感受北京夜晚的美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学文的欲望,激发美的感受。
2.读中感悟,领悟美感
学生听了老师饱含激情的范读后,对朗读蠢蠢欲动,都希望也能像老师一样美美地读一读课文。朗读是学生学习语言、驾驭语言、运用语言的重要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思想的理解,架起了文本与理解之间的重要桥梁,是锻炼学生感悟人文美感的重要方式。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有不少是炙脍人口的文章,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在课文朗读中领悟美感。
2.1朗读中感悟自然美。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有南海的《富饶的西沙群岛》,东北的《美丽的大兴安岭》,有辽阔的《草原》,有迷人的《张家界》等,作家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通过朗读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观潮》一文中写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教师指导学生要用激昂的语气,读出浪潮浩浩荡荡地奔腾而来时的雄伟气势,而且教师要加以适当的点拨,鼓励学生结合语言文字展开充分的想象,一幅气势磅礴,引人入胜的大自然画卷随着读书声逐一展现在眼前,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感觉到大自然就像是一位魔术师的杰作,惊叹大自然的魅力。这样,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祖国山河无比壮观,从而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情怀。又如《山雨》文中写到“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岩石、每一片树叶、每一丛绿草都变成了奇妙无比的琴键。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老师可以播放优美的钢琴旋律,学生用轻缓的语气,富有诗意地朗读,让学生在这配乐诵读的情感氛围中,仿佛看到了飘飘洒洒的雨丝,听到了淅淅沥沥的雨声,感受到了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领略了大自然的美丽风姿。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不少的写景的诗歌。如《望天门山》中的“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诗句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又借水势写出山的奇险。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吟诵就能体会到这首诗写出了天门山夹江相对,长江波澜壮阔的雄伟秀丽的景色。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对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从而不断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2.2朗读中感悟人性美。
语文教材为学生塑造了多姿多彩的人物形象。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体会文中的情感,并把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达出来,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只有通过朗读来实现这一目标。例如《詹天佑》一文“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马上开始勘测线路……塞外常常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还有坠入深谷的危险。不管条件怎样恶劣,詹天佑始终坚持在野外工作。”在朗读中,詹天佑不怕困难,不怕嘲笑,在恶劣的环境下坚持工作的画面就呈现在眼前,为学生展示了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的高大形象。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这伟人的高贵品质,从而也自然而然地读出那种对伟人的无限敬佩的语气。又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你看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周先生自己病得那么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感受到了鲁迅不怕迫害,顽强地用笔杆子与敌人在作斗争的精神和革命的乐观主义态度,并关心疾苦的劳动人民。伟人的高大形象又一次深深地烙在学生的心中,都希望能向鲁迅学习,做一个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
学生在课文中除了学习了老前辈的先进事迹,还认识了不少在革命战场上的英雄人物,如:《董存瑞》《黄继光》《狼牙山五壮士》等。学生热泪盈眶地深情朗读着,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些英雄人物为了革命的胜利英勇奋战,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为我们换来了今天幸福的生活。从朗读声中传出了他们要向英雄学习,报效祖国的心声。学生还从课文中欣赏到了同龄人的不同形象,如《少年润土》《乌塔》《小珊迪》《卖火柴的小女孩》等,诸如此类的优秀形象还有许多,学生从一个个故事中了解到了在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的人物的命运与性格,这些人物形象美丽纷呈,各具特色。而这些形象的美往往通过对立的两个方面体现出来。因此,教师应着力引导学生对人物之间的外表与内心、客观与主观、形象与本质进行相互比较,让他们在对比中认识美、体验美和评判美,不断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
2.3朗读中品味语言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优美的名家名篇,用词精美、语境生动,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学生通过朗读,认真推敲、欣赏文中的好词佳句,把文中抽象的文字变成具体可感的审美形象,让感官经过反复的审美实践品味语言美,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词汇,又能提高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如课文《香港,璀璨的明珠》,在文中出现了许多四字词语: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物美价廉、一应俱全、举世闻名、夜幕降临、五颜六色、奔流不息、光彩夺目、五洲四海……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韵律,充满了现代的气息,感受到了香港——南海之滨一颗璀璨的明珠就在眼前,这种境界是何等的美。又如课文《鸟的天堂》中作者写道:“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堆”字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情景,“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树叶的色彩明亮富有光泽,“颤动”一词把静态的树叶描绘得栩栩如生。这句话用上几个传神的词语,使句子变得更加生动,让学生品味到了语言的美。
生动的语言总是依靠优美的句式来表现的。课文中有不少的佳句采用了恰当的修辞手法,使表达的事物更加具体、生动、形象。如《索溪峪的“野”》:“这种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直插云天,敢戏白云……相对相依,宛如‘热恋情人’,亭亭玉立,好似‘窈窕淑女’……”,这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索溪峪的各种形态的山的奇特之美,让人感到那是一种仙境。又如《找春天》一文中:“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这是把春天比作一个害羞的小姑娘,写出了春天的娇柔、美丽。再如《山中访友》中写到“你好,清澈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南高音多么有气势……”这几句采用了排比的手法,写出了作者跟大自然进行心灵对话,与大自然为朋友的情谊,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风姿。同学们亲切、舒缓地读着,就犹如与大自然互述心声,感受到了朗读美文的那种独特之美。
3.形式多样,创造美读
3.1情境衬读,体验美感。
将录音、录像、投影等多媒体引进课堂,用生动形象,直观的课件吸引学生快速入境,让学生在情境衬读中,体验美感,从中领悟课文的内容和情感。如在教学《小小的船》时,我利用课件展示一个晴朗而美丽的夜空,有星星一闪一闪的,有弯弯月儿高挂,一个小女孩坐在月亮上,望着美丽的星空,多么美丽的画面啊!学生们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此时教师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如果你是小船上的小女孩,在美丽的星空中遨游,你会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边想象边读课文,学生就能读出情感了。学生还可以边读边做动作,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韵律美。最后结束课文时,把一首《小小的船》歌曲教给学生,他们一边唱歌,一边自编动作表演,在边唱边跳之中,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2多形式读,体验朗读的快乐。
在教学中,我除了让学生欣赏我声情并茂的范读外,还让学生采用自读、指名读、分角色读、配乐读、评价读、小组轮读、开火车读、齐读、默读等形式朗读,使学生感受课文的精美语句,体会课文的感情。如在教学《春雨的色彩》一课,我让学生戴上头饰,变成小燕子、麻雀、小黄莺,各自朗读它们争论春雨到底什么颜色的句子,这样,学生把自己当成是课文里的一员去感受、去理解,就能读得入情入境,而且容易记住课文内容。在教学《陶罐和铁罐》时,让两名学生分角色朗读,指导学生读出陶罐谦虚、友善的语气,而铁罐则是骄傲,蛮横的语气。在学习古诗时,我为古诗配上合适的音乐,引导学生像古人一样吟诗,尝一尝当古人的滋味。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让学生体会到了读书的快乐。
3.3开展活动,激发学生的朗读乐趣。
运用语言是一种技能,从某种意义上说,技能就是一种习惯,而任何习惯都是通过反复的实践养成的,所以经常性的组织学习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活动,是提高他们朗读水平的最有效的途径。结合教学组织学生开展配音诗朗诵会、开故事会、课文朗读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调动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乐于阅读课文的习惯,让学生在各种朗读的活动中提高朗读的兴趣,在朗读中感受到语言的美。
朗读是艺术的“再创造”,它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再现诗文的内容和思想感情,有教育人感染人的作用。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充分重视朗读,要唤起学生对朗读的“愉悦”,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发现美,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让语文课堂成为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美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