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推行和实施“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是在教育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在学校教育及教学实践中实施“以人为本”素质教育,首先要科学把握“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其次要根据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要求紧密联系当前实际有针对性地解决素质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要在具体的素质教育实践中切实解决好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处理好“教”与“学”的辩证关系,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关键词】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
在中国特色教育实践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推行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
1.“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及实践特征
教育的根本目的和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在人类文明和我们民族思想文化史上,教育的本来意义和社会功能首先是相对人性中的“自然”本能及其行为冲动而施以社会的教化,使其“返璞归真”,达到健康人格要求的目的。
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办学提倡“有教无类”(《论语》),即属于此。孔子认为,不管什么样的人,不接受教育便得不到做人的基本训练,就不能成其为人(达到善的本性)。因此他认为人人都有接受社会教育的义务及权力;使人们接受社会教育,不要区分他们社会地位的高低、贵贱、“庶鄙”。这是讲社会办学的意义和必要性,是一种典型的人本教育思想。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但是这种“善”的本性是靠社会教育启蒙、维持并传承的,不接受社会教育的人会自觉放弃人与生俱来的“善”的本性。
当代西方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是在其人本主义心理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健康人”,它认为成长与发展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倾向,其中,自我的充分发挥和实现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人并不是被动地受到环境的制约,人具有创造性、主动性以及对自己的未来做出能动的选择。
中国特色素质教育理念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它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相应社会道德、法制思想的教育,力求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觉悟,具有积极向上健康人格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
尊重学生在学校教育及教学实践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发挥学生成长、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
“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辩证看待学校教育中教与学的关系,充分尊重受教育者在学校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扬自主精神,发挥主观能动性,反对搞任何形式的“师道尊严”、“分数至上”,反对任何形式的束缚学生个性发展及表现他们创造力的做法。同时,也反对在学校教育中照搬西方式的“个性解放”,搞不讲原则的违背教育本质和教学规律要求的“学生中心论”。学校及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发挥好其主导、引导、“授业解惑”的作用。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尊敬师长、勤学好问;另一方面又要注重培养自己自主发展的能力及素质。
更加强调“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使其成长为能文能武“四有”新人。
在价值要求上,“以人为本”素质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宗旨,为中华民族繁荣昌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培养“四有”新人。它一方面重视使受教育者全面接受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另一方面高度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现代科学知识、技术的教育,使其成长为能够适应当代中国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的各式各类人才。
体现时代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与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方法不同,适应现代世界经济及科学技术发展进步趋势要求,适应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要求,“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大力提倡和鼓励创新精神,注重培养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的自主创新能力。
2.实施“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的几项措施
2.1在教育学及教学理论高度上,区别建立在科学发展观基础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和建立在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基础上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在本质上的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理念中的“以人为本”一方面重视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充分尊重个人、尊重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马克思:《共产党宣言》)权;另一方面强调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教育、培养社会人才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致力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用,能够为发展好实现好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做出各方面贡献的各式人才。
2.2在各个层次的素质教育实践活动中着力强化“以人为本”要求,从根本上改变过去只片面注重书本知识,忽视或不太重视思想道德及各种社会知识、技能教育的状况;特别是要改变过去只片面追求考试成绩的“唯分数”应试教育格局,将教育实践的立足点“回归”到“德、智、体”全面发展要求上来。
“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实践一方面具有丰富内涵,另一方面又具有极强的科学性要求,在实施“以人为本”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一定要切实把握好书本知识、科学技术知识教育和各种形式的诸如道德、体育、艺术、生活技能、各种各样人文知识等教育的辩证关系,促使受教育者既能刻苦学习各种现代化建设所需专门知识、技能,不断提高其科学技术素养,又能锻炼、提高其它方面素质及能力,提高其全面适应社会发展进步要求的综合素质。
2.3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把握和处理好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在为学生提供良好学习条件及环境的同时,更加尊重他们在学校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实现教学互动、教学相长。
辩证看待和借鉴西方教育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及教学方法,对改变我国传统教育教学关系中学生处于相对被动地位的状况具有积极作用。应在保持我国传统教育文化长处及优势地位基础上积极借鉴吸收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积极成果,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毋庸讳言,我们传统教育理念及现行教学体制中的某些弊端严重限制着学生学习过程中自主性、能动性及创造力的发挥,也制约着他们自主适应环境及创新能力的提高。目前我国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把受教育者置于全部教育过程的主体地位。学校及教师的责任主要是为学生的学习进步提供各方面条件、服务及帮助,提供优良的学习成长环境;学生的学习及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应主要是他们自己的主动过程;要更多地鼓励受教育者通过自己的设计及努力实现自我发展。
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改革
一直以来,我国的教育教学体制改革滞后于其它领域改革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在中国特色素质教育实践中体现“以人为本”,传统教育教学体制不适应“以人为本”、“全面发展”要求的弊端更加显露,必须下决心以更大勇气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用制度和体制的方法体现“以人为本”要求比任何手段都重要。
【关键词】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
在中国特色教育实践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把“以人为本”作为推行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
1.“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及实践特征
教育的根本目的和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在人类文明和我们民族思想文化史上,教育的本来意义和社会功能首先是相对人性中的“自然”本能及其行为冲动而施以社会的教化,使其“返璞归真”,达到健康人格要求的目的。
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办学提倡“有教无类”(《论语》),即属于此。孔子认为,不管什么样的人,不接受教育便得不到做人的基本训练,就不能成其为人(达到善的本性)。因此他认为人人都有接受社会教育的义务及权力;使人们接受社会教育,不要区分他们社会地位的高低、贵贱、“庶鄙”。这是讲社会办学的意义和必要性,是一种典型的人本教育思想。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但是这种“善”的本性是靠社会教育启蒙、维持并传承的,不接受社会教育的人会自觉放弃人与生俱来的“善”的本性。
当代西方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是在其人本主义心理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健康人”,它认为成长与发展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倾向,其中,自我的充分发挥和实现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人并不是被动地受到环境的制约,人具有创造性、主动性以及对自己的未来做出能动的选择。
中国特色素质教育理念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它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相应社会道德、法制思想的教育,力求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觉悟,具有积极向上健康人格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
尊重学生在学校教育及教学实践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发挥学生成长、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
“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辩证看待学校教育中教与学的关系,充分尊重受教育者在学校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扬自主精神,发挥主观能动性,反对搞任何形式的“师道尊严”、“分数至上”,反对任何形式的束缚学生个性发展及表现他们创造力的做法。同时,也反对在学校教育中照搬西方式的“个性解放”,搞不讲原则的违背教育本质和教学规律要求的“学生中心论”。学校及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发挥好其主导、引导、“授业解惑”的作用。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尊敬师长、勤学好问;另一方面又要注重培养自己自主发展的能力及素质。
更加强调“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使其成长为能文能武“四有”新人。
在价值要求上,“以人为本”素质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宗旨,为中华民族繁荣昌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培养“四有”新人。它一方面重视使受教育者全面接受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另一方面高度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现代科学知识、技术的教育,使其成长为能够适应当代中国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的各式各类人才。
体现时代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与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方法不同,适应现代世界经济及科学技术发展进步趋势要求,适应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要求,“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大力提倡和鼓励创新精神,注重培养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的自主创新能力。
2.实施“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的几项措施
2.1在教育学及教学理论高度上,区别建立在科学发展观基础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和建立在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基础上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在本质上的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理念中的“以人为本”一方面重视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充分尊重个人、尊重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马克思:《共产党宣言》)权;另一方面强调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教育、培养社会人才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致力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用,能够为发展好实现好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做出各方面贡献的各式人才。
2.2在各个层次的素质教育实践活动中着力强化“以人为本”要求,从根本上改变过去只片面注重书本知识,忽视或不太重视思想道德及各种社会知识、技能教育的状况;特别是要改变过去只片面追求考试成绩的“唯分数”应试教育格局,将教育实践的立足点“回归”到“德、智、体”全面发展要求上来。
“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实践一方面具有丰富内涵,另一方面又具有极强的科学性要求,在实施“以人为本”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一定要切实把握好书本知识、科学技术知识教育和各种形式的诸如道德、体育、艺术、生活技能、各种各样人文知识等教育的辩证关系,促使受教育者既能刻苦学习各种现代化建设所需专门知识、技能,不断提高其科学技术素养,又能锻炼、提高其它方面素质及能力,提高其全面适应社会发展进步要求的综合素质。
2.3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把握和处理好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在为学生提供良好学习条件及环境的同时,更加尊重他们在学校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实现教学互动、教学相长。
辩证看待和借鉴西方教育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及教学方法,对改变我国传统教育教学关系中学生处于相对被动地位的状况具有积极作用。应在保持我国传统教育文化长处及优势地位基础上积极借鉴吸收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积极成果,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毋庸讳言,我们传统教育理念及现行教学体制中的某些弊端严重限制着学生学习过程中自主性、能动性及创造力的发挥,也制约着他们自主适应环境及创新能力的提高。目前我国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把受教育者置于全部教育过程的主体地位。学校及教师的责任主要是为学生的学习进步提供各方面条件、服务及帮助,提供优良的学习成长环境;学生的学习及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应主要是他们自己的主动过程;要更多地鼓励受教育者通过自己的设计及努力实现自我发展。
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改革
一直以来,我国的教育教学体制改革滞后于其它领域改革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在中国特色素质教育实践中体现“以人为本”,传统教育教学体制不适应“以人为本”、“全面发展”要求的弊端更加显露,必须下决心以更大勇气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用制度和体制的方法体现“以人为本”要求比任何手段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