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后“找人顶罪”问题的思考

来源 :当代学术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yanzm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交通运输量的猛增,交通肇事案件呈频发上升趋势,且案件情节形形色色。交通肇事后,肇事司机找人顶替的情形也是越来越多,五花八门。面对错综复杂的案情,我们必须抓住案件的主线,看清“顶替”过程中,不同情形的各自本质。本着不枉不纵的执法准则,区分不同的情形,准确把握犯罪嫌疑人的主观目的与客观行为,对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做出准确的评价。
  关键词:交通肇事;逃逸;妨害作证
  
   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近几年来,随着交通运输事业的日益发达,车辆增多,公路里程加长,交通肇事案件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交通肇事犯罪已经成为一种多发性犯罪,它严重的影响了公路交通的顺畅运行、大众的出行安全、公共生活的平稳和安宁,成为社会安定的一大隐患。本文仅就笔者在审查交通肇事案件中发现的肇事后找人顶替肇事司机的情形做一点分析:
   我们先还原一个案件的案发现场:2010年5月份的一天,犯罪嫌疑人王东(化名)无证驾驶大货车,将车驶入逆行,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一人死亡。后经交警部门认定,其负事故的主要责任。事故发生后,犯罪嫌疑人王东因自己没有驾驶证,为使自己逃避法律追究,在现场就第一时间指使同车犯罪嫌疑人张楠(化名)冒充犯罪嫌疑人向公安机关投案,同时自己也在案发现场,并没有离开。对于他的这种行为,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呢?
   关键问题是其行为如何定性:是妨害作证?还是交通肇事逃逸?还是二者兼有之。笔者认为应当在全面审查案件的同时,通过讯问各犯罪嫌疑人,掌握真正的肇事司机在犯罪之初的心理。在此基础上,通过主客观分析,得出结论:王东是为了使自己逃避法律追究而指使他人为其作伪证。而此案的关键在于王东在指使他人作伪证的行为下,是否同时还是一种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为。
   妨害作证罪是指以暴力、威胁、贿买等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指使他人作伪证的行为。本罪的客体是国家司法机关的正常诉讼活动。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以暴力、威胁、贿买等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指使他人做伪证的行为。本罪成立的时间范围,我国刑法第三百零七条没有限制性规定,也就是说可以是在诉讼过程中,也可发生在诉讼之外。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这其中也存在为逃避法律追究的主观目的,笔者认为,这里的关键问题怎么理解“逃跑”,是简单理解成空间概念,即逃离了事故现场,才能理解成逃跑,还是只要离开了执法人员确定的肇事司机的范围,就认为是逃跑呢?
   针对此问题,大致有以下两种分歧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肇事司机王东的行为构成妨害作证罪,同时认定其交通肇事后逃逸。理由是: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了使自己逃避法律追究,王东指使张楠顶替其作为肇事司机,明显存在指使他人作伪证的行为。而与此同时,其又在相同的主观目的之下“逃离”了执法人员的视线。逃逸,不能简单理解成逃离现场,只要是存在逃避法律追究的主观目的,哪怕是没有离开现场,而是客观上作为肇事司机之外的第三人的身份在现场,并且没有被公安机关发现的,就应当认定为逃逸。
   第二种观点认为, 指使他人作伪证的行为仅仅应当认定构成妨害作证罪,不认定交通肇事后逃逸。理由是:我们可以看到,犯罪嫌疑人王东让张楠顶替充当肇事司机,主观上是为了逃避法律的追究,很明显构成妨害作证罪。而他是否同时构成交通肇事后逃逸呢?从表面上看,肇事司机王东存在逃避法律追究的主观故意,客观上实施了让张楠作伪证顶替自己作为肇事司机的行为,尽管没有离开案发现场,应当认定逃逸。但我们进一步分析,王东构成妨害作证罪与认定逃逸的主观目的是一致的,客观上也实施了同一个行为。对于同一個行为,我们是否能重复评价呢?显然不能。
   笔者赞同第二种观点。首先要说明的是,第一种观点中提到的关于“逃跑”的理解,笔者认为是比较合理的。关键是他之所以能作为第三人的身份在现场,是事先指使了他人顶替其作为肇事司机出现,使得公安机关暂时没有发现他的犯罪行为。这种情况与单纯的以第三人的身份在现场出现应有所区别。也就是说,我们也要根据个案分析,将犯罪嫌疑人的主观故意与客观行为结合起来看,同时,不要陷入重复评价的错误认识。从另一方面看,如果是非肇事司机的其他人指使他人作伪证,顶替肇事司机,而后肇事司机作为第三人在现场,并且没有被公安机关发现的,就应当认定逃逸,这是不同于本案中情形的。
   此类案件的典型之处,是交通肇事案件中关于找人顶替问题的分析与理解。近年来,交通肇事案件呈频发上升趋势,且案件情节多种多样。交通肇事后,找人顶替的情形更是花样百出,今后会出现案情更复杂,定性更为模糊的新型案件。对此,我们必须抓住案件的主线,拨云见日,看清“顶替”过程中,不同情形的各自本质。本着不枉不纵的执法准则,区分不同的情形、动机目的,对犯罪嫌疑人的行为做出精准、客观的评价。
  
其他文献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出台的《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两个证据规定”)中对死刑和证据提出的更高标准和更严要求必将有利于促使执法办案人员证据意识和人权保障意识的提高,必将有利于维护司法公正,必将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两个证据规定”充分体现了实体法和程序法并重、惩罚犯罪和
期刊
一、基本案情   犯罪嫌疑人陈某系从事个体废品收购人员,犯罪嫌疑人张某系某煤业公司运输区工作人员。一天,犯罪嫌疑人陈某前去煤业公司运输区煤车间收购废铁(陈某所在的甲公司已和煤业公司签订了购买废铁的合同,合同约定所有的废铁一律卖给甲公司,收购过程由煤业公司审计科、财务科等部门负责监督)。在此次收购过程中,陈某发现煤车间的一个角落有几只电车上的电机铜芯转子,正好审计科和财务科派的人不在场,就问煤车间
期刊
摘要:涉农职务犯罪多发在农村基层组织中,在职务犯罪案件中占有相当的比重,近年来发案数居高不下,直接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稳定,败坏着社会风气,侵犯着农民利益,作者结合检察实践深刻分析了这类犯罪的特点和滋生这类犯罪的各种原因,并且就如何减少和预防这类犯罪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基层;涉农;犯罪;报告     近年来,基层农村的涉农职务犯罪频发,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和农村基层政权稳定。为深入推进三
期刊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促进经济社会巨大发展的同时,对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特别是个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正面效应:为独立、自由的个体人格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为个人的能力的发展和发挥开辟了广阔空间。  关键词:市场经济;个人发展    一、为独立、自由的个体人格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   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高级阶段。马克思在分析商品经济时
期刊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展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我国城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国家对“三农”政策的优惠倾斜和对农民的减负,农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农村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很大的提高。但由于政策和法律与经济发展的不配套,各种矛盾和利益冲突也日益突显。使农村农民的涉法信访有增无减,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说明了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公民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另一
期刊
摘要:本文依据刑事政策的视野,将刑法第一百六十四条与他国立法例和国际公约做比较后,从行贿者的“贿赂”范围之优化和刑法 164条定罪量刑标准之优化两方面展开论述,提出现行条文至少应当吸收现行相关司法解释的成果,将“贿赂”范围有序扩大至“财产性利益”,同时在定罪量刑标准方面,在坚持计赃论罪的基础上,也应将某些特定情节纳入定罪标准和量刑标准之中,从而对司法实践产生更加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刑事政策;
期刊
摘要: 南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上世紀七十年代以来,随着南海资源的发现,周边各国纷纷抢占南海诸岛、开发南海资源、建立军事基地等,严重侵害了我国的主权和国家利益。本文将阐述我国对南海的主权权利,并对南海重要的战略经济价值进行分析。   关键词:南海;领土主权;战略意义     南海对中国具有重大的政治、经济、军事战略意义,是我国的核心利益。而南海复杂的地缘特性及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海底资源
期刊
在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中美术教育起着动力的作用,美术教育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期是人生发展的生长点,是为以后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的关键期。而美术教育就是这些茁壮的幼苗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大树的动力,是培养其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想象能力,重在培养其创新精神和个性发展为宗旨。美育即有感性的形象思维,教育功能。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应具备怎样的理念呢?我的观点如下:  一、明确儿童学习美
期刊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长株潭“两型社会”的建设始终处于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长株潭“两型社会”的建设在多层面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在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有着突出作用,需要通过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来积极回应长株潭“两型社会”的建设诉求。  关键词:湖南;高等职业教育;长株潭“两型社会”     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极大地刺激了长
期刊
证人证言是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七种法定证据之一,在检察机关查办贿赂犯罪案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司法实践中,大部分证人都能够积极配合检察机关如实提供证言,但也存在部分证人由于种种因素而拒绝作证的现象,并且阻碍了一些贿赂案件的侦破。因此,本文拟就证人拒绝作证的原因及对策作些分析。  一、证人拒绝作证的原因   1、私欲、患利心理作怪。一是证人向国家工作人员行贿,对为其谋取利益的国家工作人员有感激之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