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小学的广大数学教师虽然也在努力践行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但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也引起了我们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效率
当下农村小学的课堂教学,许多教师依然热忱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虽然我县近几年一直有送教下乡的公开优质课学习活动,老师们逐渐对于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追求,也将这种授课形式尝试着运用在学校的公开课中,并有了一定的成效,但这只存在于每个学校个别课堂教学优秀的老师身上。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很大一部分老师依然在课堂上讲得多、演得多,看的是结果是否正确,听的是是否有大而整齐地齐声回答,一节课下来很难见到生动有趣的体验场景。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要获得持久不衰的学习数学的动力,就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然而,中学阶段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的课堂上存在一种可怕的危险──这就是一些中下学生坐在课桌后面无所事事,课堂对他们来说是多么的索然无味,我们的教师也认为他们的大脑像一潭湖水,平淡无奇、不可开窍,这些学生整天就生活在这种恶性循环中,日复一日。针对这种教育现象笔者痛心疾首,极力呼吁同行们共同努力,拯救这些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他们的僵化的数学思维。对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我们也作了些思考。
一、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数学学科的教材更需要与教师、学生的有机地整合,是课堂教学效率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行的数学教材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情感因素,值得我们认真去挖掘。从一组数据、一幅美丽的图画等都可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教师在依托教材组织教学活动的同时,仍需对教材进行“编辑加工”——积极选择,有效重组与完善整合。例如在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时,我把军营训练的情境图改成班级座位图进行教学,因为班级座位图比军营训练图更接近学生的实际,学生在自己的身边寻找列和行,更容易理解列与行的概念,进而能准确地用数对确定位置。创造性使用教材,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数学、用数学。对于数学课堂教学来说,做到环境与气氛的和谐,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数学学科由于其本身具有的抽象性,学生往往感觉到乏味、单调、枯燥,远不如语文等学科富有情感的学科那么有吸引力。所以,教师要针对数学学科和小学生好奇、好问的特点,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富有挑战性的氛围,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境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最活跃,实践能力最强,在有意无意中接受了知识。所以,教师要重视构建教学环境和气氛的和谐,使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精心安排好教学过程,创设好每个教学环节的环境,把知识的探究学习置于好奇的气氛中。例如,设疑激趣、做游戏、比一比等学生感兴趣的环节,调动课堂气氛。如:动手操作,分组合作,自由组合等形式,把知识的探究与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活动之中。这样,把枯燥的抽象的知识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学得高兴,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也增强了师生间的和谐关系。
二、教学方法是提高效率的关键
现今的小学课本,里面插入了大量精美、有趣、鲜活的图画,不但符合现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还非常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这为我们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非常丰富而生动的素材。因此,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好课文中的插图。教师可根据插图内容提问:如“在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这幅图讲一个故事吗?”与自己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要求在自己编的故事中融入自己想到的数学问题。这样的语言既开启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还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从中发现或提出自己的数学问题,而另一面也让其他学生学会倾听和交流。在学习“圆柱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圆柱的特征,我首先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手中的圆柱,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有的同学说:“我摸到一个光滑的面。”有的同学说:“我摸到了一个平平的面,它是一个圆形。”老师因此因势利导,用概括的语言加以总结:“圆柱有两个平平的面就是圆柱的底面,圆柱有一个不平的面叫曲面,这个曲面叫圆柱的侧面。”这样,教师恰当运用引导性的语言,通过学生亲身的感受,较好较快地接受了新的知识,学习印象也特别深刻。要点燃学生求知的火把,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独具匠心,巧妙地运用导入语言,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首先利用实物投影给学生展示“美丽的蝴蝶、五角星”等一些美丽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这些图片的美,然后话锋一转,“你知道这些图片为什么这么美吗?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直觉产生的美感加上教师启发式的语言导入,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其自然地产生了一种学习的需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三、让小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美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要让学生能感受并欣赏生活、自然、艺术和科学中的美,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数学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美感显得特别重要。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在课堂的各个环节渗透美感, 充分展示出教学内容的美学价值,以特有的数学美陶冶学生,那么学生就能充满美的情趣,就会产生表达美、创造美的强烈愿望,促使课堂教学推向高潮。因为学生都有寻求知识、获得成功、发挥创造、享受愉悦和欣赏数学美感的心理需要。在教学《认识圆》(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时,我把教学内容,变为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了圆,引领学生感受了圆的数学美。在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猜圆、画圆、剪圆、摸圆、折圆、测量、想一想、交流与应用等环节。学生通过本课时的学习,领略了圆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感受了数学的博大与精深,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于建辉.浅谈农村小学数学教学[J].新课程学习(下),2011(10)
[2]姜明燕.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效率[J].新课程,2011(08)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效率
当下农村小学的课堂教学,许多教师依然热忱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虽然我县近几年一直有送教下乡的公开优质课学习活动,老师们逐渐对于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追求,也将这种授课形式尝试着运用在学校的公开课中,并有了一定的成效,但这只存在于每个学校个别课堂教学优秀的老师身上。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很大一部分老师依然在课堂上讲得多、演得多,看的是结果是否正确,听的是是否有大而整齐地齐声回答,一节课下来很难见到生动有趣的体验场景。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要获得持久不衰的学习数学的动力,就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然而,中学阶段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的课堂上存在一种可怕的危险──这就是一些中下学生坐在课桌后面无所事事,课堂对他们来说是多么的索然无味,我们的教师也认为他们的大脑像一潭湖水,平淡无奇、不可开窍,这些学生整天就生活在这种恶性循环中,日复一日。针对这种教育现象笔者痛心疾首,极力呼吁同行们共同努力,拯救这些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他们的僵化的数学思维。对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我们也作了些思考。
一、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数学学科的教材更需要与教师、学生的有机地整合,是课堂教学效率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行的数学教材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情感因素,值得我们认真去挖掘。从一组数据、一幅美丽的图画等都可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教师在依托教材组织教学活动的同时,仍需对教材进行“编辑加工”——积极选择,有效重组与完善整合。例如在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时,我把军营训练的情境图改成班级座位图进行教学,因为班级座位图比军营训练图更接近学生的实际,学生在自己的身边寻找列和行,更容易理解列与行的概念,进而能准确地用数对确定位置。创造性使用教材,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数学、用数学。对于数学课堂教学来说,做到环境与气氛的和谐,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数学学科由于其本身具有的抽象性,学生往往感觉到乏味、单调、枯燥,远不如语文等学科富有情感的学科那么有吸引力。所以,教师要针对数学学科和小学生好奇、好问的特点,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富有挑战性的氛围,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境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最活跃,实践能力最强,在有意无意中接受了知识。所以,教师要重视构建教学环境和气氛的和谐,使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精心安排好教学过程,创设好每个教学环节的环境,把知识的探究学习置于好奇的气氛中。例如,设疑激趣、做游戏、比一比等学生感兴趣的环节,调动课堂气氛。如:动手操作,分组合作,自由组合等形式,把知识的探究与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活动之中。这样,把枯燥的抽象的知识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学得高兴,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也增强了师生间的和谐关系。
二、教学方法是提高效率的关键
现今的小学课本,里面插入了大量精美、有趣、鲜活的图画,不但符合现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还非常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这为我们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非常丰富而生动的素材。因此,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好课文中的插图。教师可根据插图内容提问:如“在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这幅图讲一个故事吗?”与自己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要求在自己编的故事中融入自己想到的数学问题。这样的语言既开启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还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从中发现或提出自己的数学问题,而另一面也让其他学生学会倾听和交流。在学习“圆柱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圆柱的特征,我首先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手中的圆柱,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有的同学说:“我摸到一个光滑的面。”有的同学说:“我摸到了一个平平的面,它是一个圆形。”老师因此因势利导,用概括的语言加以总结:“圆柱有两个平平的面就是圆柱的底面,圆柱有一个不平的面叫曲面,这个曲面叫圆柱的侧面。”这样,教师恰当运用引导性的语言,通过学生亲身的感受,较好较快地接受了新的知识,学习印象也特别深刻。要点燃学生求知的火把,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独具匠心,巧妙地运用导入语言,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首先利用实物投影给学生展示“美丽的蝴蝶、五角星”等一些美丽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这些图片的美,然后话锋一转,“你知道这些图片为什么这么美吗?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直觉产生的美感加上教师启发式的语言导入,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其自然地产生了一种学习的需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三、让小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美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要让学生能感受并欣赏生活、自然、艺术和科学中的美,使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数学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美感显得特别重要。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在课堂的各个环节渗透美感, 充分展示出教学内容的美学价值,以特有的数学美陶冶学生,那么学生就能充满美的情趣,就会产生表达美、创造美的强烈愿望,促使课堂教学推向高潮。因为学生都有寻求知识、获得成功、发挥创造、享受愉悦和欣赏数学美感的心理需要。在教学《认识圆》(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时,我把教学内容,变为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了圆,引领学生感受了圆的数学美。在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猜圆、画圆、剪圆、摸圆、折圆、测量、想一想、交流与应用等环节。学生通过本课时的学习,领略了圆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感受了数学的博大与精深,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于建辉.浅谈农村小学数学教学[J].新课程学习(下),2011(10)
[2]姜明燕.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效率[J].新课程,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