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策划按语]近年来,很多语文名师都提出了自己的教学主张,树起了“诗化语文”、“情智语文”、“深度语文”、“本色语文”、“文化语文”等大旗。关于此,语文界看法不一,有人认为这些主张彰显了语文名师的教学追求和教学风格,有利于语文教育的发展,也有人认为这些主张形成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眩目景象,反而使语文面目模糊。为此,本刊推出了“语文树旗”专题策划,汇聚各方观点,开展深度交流。因作者参与踊跃,优质稿源充足,本专题策划特分上、下两部分,分别于3C、4C两期刊出。欢迎作者、读者继续围绕“语文树旗”话题亮出自己的真知灼见,我们将在“回音”栏目中择优刊发。
近年来,语文名师竞相亮出自己独特的教学主张,争相打出与众不同的教学旗号。对此,人们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如果我们将“语文竖旗”置于语文教育史的长河,立足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便能透过重重迷雾,发现这股潮流的来头与短长,看清未来语文教学发展的走向。
一、程式化——“语文竖旗”的历史背景
划一、僵化是我国传统教育的痼疾,语文教学也深受其害:教学思想统一,教学内容唯一,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评价划一。如此教学,扼杀学生个性,忽视教师差异,无视语文学科特点,违反母语教学规律。
划一性带来语文教学的程式化。无论教什么课文,无论面对什么学生,教学程序都是“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色”,尽管教学方法有所变化,六七十年代是“满堂讲”,八九十年代是“满堂问”,现在是“满堂悟”、“满堂读”,但变的是“外形”,不变的是“灵魂”:目中无人,目中无文,教学单调刻板,缺少变化,没有个性,高耗低效,激不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热情、智慧潜能,激不起老师探求教学艺术的激情和自觉意识。不只阅读教学单调乏味,写作教学亦僵化机械,将最富个性、最有灵性的活动异化成了类似现代工厂生产流水线上的标准件铸造!
为根治传统教学的这些弊病,适应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努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人格的人才,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世纪之交启动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提倡个性化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语文课程标准》更是反复强调语文教学的个性化:除了“理念”部分提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学建议”也要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努力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以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不同需求。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语文名师争先恐后地提出个性化的教学主张,不约而同地竖起自己的大旗,教坛劲吹“××语文”之风。这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孙双金的“情智语文”、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窦桂梅与王开东的“深度语文”、于永正的“简单语文”、薛法根的“简约语文”、陈建先的“本位语文”、祝禧的“文化语文”、王笑梅的“生命语文”、李伟忠的“情理语文”、盛新凤的“和美语文”、刘云生的“心根语文”、李卫东的“感悟语文”、孙建峰的“对话语文”、杨屹的“情趣语文”、强洪权的“魅力语文”……一时间,热闹非凡,眩人眼目。
二、潮流化——“语文竖旗”的优劣短长
应该说,“语文竖旗”是有积极意义的,它是名师们对个性化教学理念的主动回应,是对传统教学划一性的自觉逆反,体现了优秀教师改革语文教学现状、探索语文教学新路、彰显教学个性、打造教学风格的可贵意识和探究精神。上述探索有的针对目前语文教学的某一弊端,如“简单语文”是针对有人把语文搞得太深、太玄、太复杂而提出的,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要求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简化头绪,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有的为了更好地体现语文教学本身的特质,如“本位语文”强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运用是语文教学之本,提出“扎根语文,着意精神,立足发展”和“读为本,悟为核,用为宗”的本位语文观;有的是语文教学应追求的一种境界、应具有的一种特色,如“诗意语文”、“魅力语文”;有的是语文教育最终应达到的目的,培养情智和谐的人,铸造人格健全的生命,如“情智语文”、“生命语文”。总之,都有其合理的一面。
但是,这种潮流化的表述和跟风式的举动本身是有问题的,将某一点合理的地方过分强调,强调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强调到唯一,将语文教学的某一点变成某某语文(“语文的什么”变成了“什么语文”),用这一点涵盖、统领整个语文、整个语文教学,无疑是缩小了语文和语文教学的内涵与外延,模糊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本位,使本来已经模糊的语文学科特性变得更加云山雾罩,使本来就疾患丛生的语文教学又添新的问题。比如,“深度语文”讲究课程目标的深远、思想内涵的深奥、文本解读的深入、情感体验的深切、语言学习的深厚、思维训练的深刻,很容易目中无人,置学生真实水平于不顾,任意拓展,深度挖掘,用自己的涉猎代替学生的阅读,用自己的学养“垫高”学生的基础,用自己的思想“升华”学生的思考,强行灌输,硬性拔高,虚假提升。比如“诗意语文”、“文化语文”、“心根语文”、“生命语文”,过分强调诗意、文化、精神、灵魂,不能辩证处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关系,有可能模糊语文的本质特征,削弱语文的实践功能,忽视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再比如,“对话”、“感悟”本来就是语文教学的手段、要则,“情趣”、“魅力”、“诗意”、“和美”,都是语文教学应达到的境界、目标,让它们来修饰甚至涵盖语文,都是不合适的。
之所以出现这么多的“××语文”,一与媒体的推波助澜有关,二跟语文课程性质百年来的模糊不清相连,三是契合了一些人跟风追潮的心理。我们敬佩优秀教师探索语文教学新路的精神,欣赏他们明晰教学追求、彰显教学个性、打造教学风格的努力,他们的探索、追求对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启发很大,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但我们对这种运动式的潮流本身持批判态度,因为潮流化其实就是另一种形式的程式化!探索教改新路是对的,但不必也不能人云亦云,随意乱竖“××语文”的旗号,这会给语文课程改革带来负面的影响,会给众多一线教师负面的暗示,再说,很多旗号本身就经不起推敲,甚至有些幼稚可笑。
三、个性化——“语文树旗”的应然趋向
教学个性的形成是教师成熟的标志,教学流派的产生是教育繁荣的征兆。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促进学生个性的积极发展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促进语文教学的科学化、艺术化,语文教学必须走出程式化的泥潭,远离潮流化的喧嚣,真正步入个性化的康庄大道!
按照建构主义观点,语文学习在本质上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心理表征过程,语文学习不是把外部知识直接输入到学生的心灵中去的过程,而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经验、知识、水平为基础,通过与语文学习内容的相互作用而主动建构新的理解、新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语文学习内容的理解,其理解必然是多元的,其建构必然是多样的,其学习必然是充满个性的。基于此,语文教学必须认真研究学生个性化的学,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根据每个学生的气质性格、兴趣爱好、心理需求等灵活进行,注意教学目标的开放性构建,教学内容的人本化处理,教学形式方法的多样化选择,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实施,努力为每一个儿童设计课程。但是,审视目前“语文”前面的众多修饰语,我们发现,“语文竖旗”大都是从语文学科的角度竖起旗号、彰显特色的,考虑的是教师自己教的内容、教的内涵,较少关注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忽视语文教学的主体——学生!鉴于“语文竖旗”立足点、出发点的错位,我们强调,真正、真实的语文个性化教学首先应该研究的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个性化,首先应该思考的是如何以语文教学的个性化保证、促进、提升语文学习的个性化。
其次,语文个性化教学必须根据自身气质秉性、知识视野、学术根基等的特点,认真研究个性化教的方略、规律,积极追求教学的艺术化,教学风格的多样化。杨再隋教授指出:“教学风格乃是教师个人的心、性在教学中的投影,是教师的个性心理、教学特长在教学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是教师个人对学科的独特感悟、体验之后,采用独特方式进行教学活动的特有概括,也是教师的文化视野、精神风貌、人格魅力、人生境界在教学中的反映。”同样是教《林冲棒打洪教头》,孙双金和于永正就有很大的不同。孙双金是典型的现代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套路:发挥学生阅读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引导围绕“什么样的林冲”、“什么样的洪教头”这两个具有多元理解质地的问题扎扎实实与文本深入对话。问题极具开放性,给了学生巨大的空间,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引爆了学生个性解读的火花,很好地将个性阅读、多元理解与语言文字的品味紧密结合了起来。于永正则启发学生读出了一个“让”字:谦让、忍让、礼让、宽让。这样的教学只能出自对中国古典文化精髓了解透彻、人生已经归于平静、平和的长者、智者之手!教学个性,教学风格,的确是教师的文化视野、精神风貌、人格魅力、人生境界在教学中的反映。回顾、研究几十年来语文教坛广受好评的教学流派,如于漪为代表的情感派、钱梦龙为代表的导读派、魏书生为代表的自学派、段力佩为代表的茶馆派、李吉林的情境教学、于永正的五重教学、姚烺强的一点突破、丁有宽的读写结合,我们发现,这些个性化语文教学的硕果无一不是名师们自觉将自己的个性之光投射到教学活动,将自己的才情学识与教学原理紧密结合、与学情自然融合的结晶。审视“语文竖旗”,大多是顺潮流赶时尚的应景之举,一哄而起,为特色而特色,缺少对自己、对学情、对教学原理的准确把握、深入思考、缜密分析、自然融合和理性升华。
个性的发现是教学成功的前提,风格的形成是教师成熟的标志。相信老师们只要有潜心研究学生语文学习规律和个性心理的耐心,有善于发现自己的能力,有主动追求教学个性、教学风格的意识,有勇于突破超越自我的精神,不断砥砺思想,提升素养,善于学习,大胆实践,潜心研究教学艺术,就一定能走出传统语文教学程式化的盲区,跨越目前“语文竖旗”潮流化的误区,以自己个性化、艺术化的教学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独特性、多样性,带来语文教学百花争艳、百鸟和鸣的春天!
(胡海舟,如皋高等师范学校,226500)
近年来,语文名师竞相亮出自己独特的教学主张,争相打出与众不同的教学旗号。对此,人们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如果我们将“语文竖旗”置于语文教育史的长河,立足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便能透过重重迷雾,发现这股潮流的来头与短长,看清未来语文教学发展的走向。
一、程式化——“语文竖旗”的历史背景
划一、僵化是我国传统教育的痼疾,语文教学也深受其害:教学思想统一,教学内容唯一,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评价划一。如此教学,扼杀学生个性,忽视教师差异,无视语文学科特点,违反母语教学规律。
划一性带来语文教学的程式化。无论教什么课文,无论面对什么学生,教学程序都是“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色”,尽管教学方法有所变化,六七十年代是“满堂讲”,八九十年代是“满堂问”,现在是“满堂悟”、“满堂读”,但变的是“外形”,不变的是“灵魂”:目中无人,目中无文,教学单调刻板,缺少变化,没有个性,高耗低效,激不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热情、智慧潜能,激不起老师探求教学艺术的激情和自觉意识。不只阅读教学单调乏味,写作教学亦僵化机械,将最富个性、最有灵性的活动异化成了类似现代工厂生产流水线上的标准件铸造!
为根治传统教学的这些弊病,适应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努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人格的人才,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世纪之交启动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提倡个性化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语文课程标准》更是反复强调语文教学的个性化:除了“理念”部分提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学建议”也要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努力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以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不同需求。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语文名师争先恐后地提出个性化的教学主张,不约而同地竖起自己的大旗,教坛劲吹“××语文”之风。这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孙双金的“情智语文”、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窦桂梅与王开东的“深度语文”、于永正的“简单语文”、薛法根的“简约语文”、陈建先的“本位语文”、祝禧的“文化语文”、王笑梅的“生命语文”、李伟忠的“情理语文”、盛新凤的“和美语文”、刘云生的“心根语文”、李卫东的“感悟语文”、孙建峰的“对话语文”、杨屹的“情趣语文”、强洪权的“魅力语文”……一时间,热闹非凡,眩人眼目。
二、潮流化——“语文竖旗”的优劣短长
应该说,“语文竖旗”是有积极意义的,它是名师们对个性化教学理念的主动回应,是对传统教学划一性的自觉逆反,体现了优秀教师改革语文教学现状、探索语文教学新路、彰显教学个性、打造教学风格的可贵意识和探究精神。上述探索有的针对目前语文教学的某一弊端,如“简单语文”是针对有人把语文搞得太深、太玄、太复杂而提出的,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要求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简化头绪,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有的为了更好地体现语文教学本身的特质,如“本位语文”强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运用是语文教学之本,提出“扎根语文,着意精神,立足发展”和“读为本,悟为核,用为宗”的本位语文观;有的是语文教学应追求的一种境界、应具有的一种特色,如“诗意语文”、“魅力语文”;有的是语文教育最终应达到的目的,培养情智和谐的人,铸造人格健全的生命,如“情智语文”、“生命语文”。总之,都有其合理的一面。
但是,这种潮流化的表述和跟风式的举动本身是有问题的,将某一点合理的地方过分强调,强调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强调到唯一,将语文教学的某一点变成某某语文(“语文的什么”变成了“什么语文”),用这一点涵盖、统领整个语文、整个语文教学,无疑是缩小了语文和语文教学的内涵与外延,模糊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本位,使本来已经模糊的语文学科特性变得更加云山雾罩,使本来就疾患丛生的语文教学又添新的问题。比如,“深度语文”讲究课程目标的深远、思想内涵的深奥、文本解读的深入、情感体验的深切、语言学习的深厚、思维训练的深刻,很容易目中无人,置学生真实水平于不顾,任意拓展,深度挖掘,用自己的涉猎代替学生的阅读,用自己的学养“垫高”学生的基础,用自己的思想“升华”学生的思考,强行灌输,硬性拔高,虚假提升。比如“诗意语文”、“文化语文”、“心根语文”、“生命语文”,过分强调诗意、文化、精神、灵魂,不能辩证处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关系,有可能模糊语文的本质特征,削弱语文的实践功能,忽视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再比如,“对话”、“感悟”本来就是语文教学的手段、要则,“情趣”、“魅力”、“诗意”、“和美”,都是语文教学应达到的境界、目标,让它们来修饰甚至涵盖语文,都是不合适的。
之所以出现这么多的“××语文”,一与媒体的推波助澜有关,二跟语文课程性质百年来的模糊不清相连,三是契合了一些人跟风追潮的心理。我们敬佩优秀教师探索语文教学新路的精神,欣赏他们明晰教学追求、彰显教学个性、打造教学风格的努力,他们的探索、追求对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启发很大,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但我们对这种运动式的潮流本身持批判态度,因为潮流化其实就是另一种形式的程式化!探索教改新路是对的,但不必也不能人云亦云,随意乱竖“××语文”的旗号,这会给语文课程改革带来负面的影响,会给众多一线教师负面的暗示,再说,很多旗号本身就经不起推敲,甚至有些幼稚可笑。
三、个性化——“语文树旗”的应然趋向
教学个性的形成是教师成熟的标志,教学流派的产生是教育繁荣的征兆。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促进学生个性的积极发展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促进语文教学的科学化、艺术化,语文教学必须走出程式化的泥潭,远离潮流化的喧嚣,真正步入个性化的康庄大道!
按照建构主义观点,语文学习在本质上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心理表征过程,语文学习不是把外部知识直接输入到学生的心灵中去的过程,而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经验、知识、水平为基础,通过与语文学习内容的相互作用而主动建构新的理解、新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语文学习内容的理解,其理解必然是多元的,其建构必然是多样的,其学习必然是充满个性的。基于此,语文教学必须认真研究学生个性化的学,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根据每个学生的气质性格、兴趣爱好、心理需求等灵活进行,注意教学目标的开放性构建,教学内容的人本化处理,教学形式方法的多样化选择,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实施,努力为每一个儿童设计课程。但是,审视目前“语文”前面的众多修饰语,我们发现,“语文竖旗”大都是从语文学科的角度竖起旗号、彰显特色的,考虑的是教师自己教的内容、教的内涵,较少关注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忽视语文教学的主体——学生!鉴于“语文竖旗”立足点、出发点的错位,我们强调,真正、真实的语文个性化教学首先应该研究的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个性化,首先应该思考的是如何以语文教学的个性化保证、促进、提升语文学习的个性化。
其次,语文个性化教学必须根据自身气质秉性、知识视野、学术根基等的特点,认真研究个性化教的方略、规律,积极追求教学的艺术化,教学风格的多样化。杨再隋教授指出:“教学风格乃是教师个人的心、性在教学中的投影,是教师的个性心理、教学特长在教学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是教师个人对学科的独特感悟、体验之后,采用独特方式进行教学活动的特有概括,也是教师的文化视野、精神风貌、人格魅力、人生境界在教学中的反映。”同样是教《林冲棒打洪教头》,孙双金和于永正就有很大的不同。孙双金是典型的现代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套路:发挥学生阅读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引导围绕“什么样的林冲”、“什么样的洪教头”这两个具有多元理解质地的问题扎扎实实与文本深入对话。问题极具开放性,给了学生巨大的空间,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引爆了学生个性解读的火花,很好地将个性阅读、多元理解与语言文字的品味紧密结合了起来。于永正则启发学生读出了一个“让”字:谦让、忍让、礼让、宽让。这样的教学只能出自对中国古典文化精髓了解透彻、人生已经归于平静、平和的长者、智者之手!教学个性,教学风格,的确是教师的文化视野、精神风貌、人格魅力、人生境界在教学中的反映。回顾、研究几十年来语文教坛广受好评的教学流派,如于漪为代表的情感派、钱梦龙为代表的导读派、魏书生为代表的自学派、段力佩为代表的茶馆派、李吉林的情境教学、于永正的五重教学、姚烺强的一点突破、丁有宽的读写结合,我们发现,这些个性化语文教学的硕果无一不是名师们自觉将自己的个性之光投射到教学活动,将自己的才情学识与教学原理紧密结合、与学情自然融合的结晶。审视“语文竖旗”,大多是顺潮流赶时尚的应景之举,一哄而起,为特色而特色,缺少对自己、对学情、对教学原理的准确把握、深入思考、缜密分析、自然融合和理性升华。
个性的发现是教学成功的前提,风格的形成是教师成熟的标志。相信老师们只要有潜心研究学生语文学习规律和个性心理的耐心,有善于发现自己的能力,有主动追求教学个性、教学风格的意识,有勇于突破超越自我的精神,不断砥砺思想,提升素养,善于学习,大胆实践,潜心研究教学艺术,就一定能走出传统语文教学程式化的盲区,跨越目前“语文竖旗”潮流化的误区,以自己个性化、艺术化的教学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独特性、多样性,带来语文教学百花争艳、百鸟和鸣的春天!
(胡海舟,如皋高等师范学校,22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