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式化.潮流化.个性化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ywzc21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策划按语]近年来,很多语文名师都提出了自己的教学主张,树起了“诗化语文”、“情智语文”、“深度语文”、“本色语文”、“文化语文”等大旗。关于此,语文界看法不一,有人认为这些主张彰显了语文名师的教学追求和教学风格,有利于语文教育的发展,也有人认为这些主张形成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眩目景象,反而使语文面目模糊。为此,本刊推出了“语文树旗”专题策划,汇聚各方观点,开展深度交流。因作者参与踊跃,优质稿源充足,本专题策划特分上、下两部分,分别于3C、4C两期刊出。欢迎作者、读者继续围绕“语文树旗”话题亮出自己的真知灼见,我们将在“回音”栏目中择优刊发。
  
  近年来,语文名师竞相亮出自己独特的教学主张,争相打出与众不同的教学旗号。对此,人们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如果我们将“语文竖旗”置于语文教育史的长河,立足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便能透过重重迷雾,发现这股潮流的来头与短长,看清未来语文教学发展的走向。
  
  一、程式化——“语文竖旗”的历史背景
  
  划一、僵化是我国传统教育的痼疾,语文教学也深受其害:教学思想统一,教学内容唯一,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评价划一。如此教学,扼杀学生个性,忽视教师差异,无视语文学科特点,违反母语教学规律。
  划一性带来语文教学的程式化。无论教什么课文,无论面对什么学生,教学程序都是“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色”,尽管教学方法有所变化,六七十年代是“满堂讲”,八九十年代是“满堂问”,现在是“满堂悟”、“满堂读”,但变的是“外形”,不变的是“灵魂”:目中无人,目中无文,教学单调刻板,缺少变化,没有个性,高耗低效,激不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热情、智慧潜能,激不起老师探求教学艺术的激情和自觉意识。不只阅读教学单调乏味,写作教学亦僵化机械,将最富个性、最有灵性的活动异化成了类似现代工厂生产流水线上的标准件铸造!
  为根治传统教学的这些弊病,适应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努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人格的人才,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世纪之交启动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提倡个性化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纲领性文件,《语文课程标准》更是反复强调语文教学的个性化:除了“理念”部分提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学建议”也要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努力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以满足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不同需求。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语文名师争先恐后地提出个性化的教学主张,不约而同地竖起自己的大旗,教坛劲吹“××语文”之风。这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孙双金的“情智语文”、王崧舟的“诗意语文”、窦桂梅与王开东的“深度语文”、于永正的“简单语文”、薛法根的“简约语文”、陈建先的“本位语文”、祝禧的“文化语文”、王笑梅的“生命语文”、李伟忠的“情理语文”、盛新凤的“和美语文”、刘云生的“心根语文”、李卫东的“感悟语文”、孙建峰的“对话语文”、杨屹的“情趣语文”、强洪权的“魅力语文”……一时间,热闹非凡,眩人眼目。
  
  二、潮流化——“语文竖旗”的优劣短长
  
  应该说,“语文竖旗”是有积极意义的,它是名师们对个性化教学理念的主动回应,是对传统教学划一性的自觉逆反,体现了优秀教师改革语文教学现状、探索语文教学新路、彰显教学个性、打造教学风格的可贵意识和探究精神。上述探索有的针对目前语文教学的某一弊端,如“简单语文”是针对有人把语文搞得太深、太玄、太复杂而提出的,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要求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简化头绪,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有的为了更好地体现语文教学本身的特质,如“本位语文”强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积累、运用是语文教学之本,提出“扎根语文,着意精神,立足发展”和“读为本,悟为核,用为宗”的本位语文观;有的是语文教学应追求的一种境界、应具有的一种特色,如“诗意语文”、“魅力语文”;有的是语文教育最终应达到的目的,培养情智和谐的人,铸造人格健全的生命,如“情智语文”、“生命语文”。总之,都有其合理的一面。
  但是,这种潮流化的表述和跟风式的举动本身是有问题的,将某一点合理的地方过分强调,强调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强调到唯一,将语文教学的某一点变成某某语文(“语文的什么”变成了“什么语文”),用这一点涵盖、统领整个语文、整个语文教学,无疑是缩小了语文和语文教学的内涵与外延,模糊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本位,使本来已经模糊的语文学科特性变得更加云山雾罩,使本来就疾患丛生的语文教学又添新的问题。比如,“深度语文”讲究课程目标的深远、思想内涵的深奥、文本解读的深入、情感体验的深切、语言学习的深厚、思维训练的深刻,很容易目中无人,置学生真实水平于不顾,任意拓展,深度挖掘,用自己的涉猎代替学生的阅读,用自己的学养“垫高”学生的基础,用自己的思想“升华”学生的思考,强行灌输,硬性拔高,虚假提升。比如“诗意语文”、“文化语文”、“心根语文”、“生命语文”,过分强调诗意、文化、精神、灵魂,不能辩证处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关系,有可能模糊语文的本质特征,削弱语文的实践功能,忽视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再比如,“对话”、“感悟”本来就是语文教学的手段、要则,“情趣”、“魅力”、“诗意”、“和美”,都是语文教学应达到的境界、目标,让它们来修饰甚至涵盖语文,都是不合适的。
  之所以出现这么多的“××语文”,一与媒体的推波助澜有关,二跟语文课程性质百年来的模糊不清相连,三是契合了一些人跟风追潮的心理。我们敬佩优秀教师探索语文教学新路的精神,欣赏他们明晰教学追求、彰显教学个性、打造教学风格的努力,他们的探索、追求对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启发很大,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但我们对这种运动式的潮流本身持批判态度,因为潮流化其实就是另一种形式的程式化!探索教改新路是对的,但不必也不能人云亦云,随意乱竖“××语文”的旗号,这会给语文课程改革带来负面的影响,会给众多一线教师负面的暗示,再说,很多旗号本身就经不起推敲,甚至有些幼稚可笑。
  
  三、个性化——“语文树旗”的应然趋向
  
  教学个性的形成是教师成熟的标志,教学流派的产生是教育繁荣的征兆。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促进学生个性的积极发展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促进语文教学的科学化、艺术化,语文教学必须走出程式化的泥潭,远离潮流化的喧嚣,真正步入个性化的康庄大道!
  按照建构主义观点,语文学习在本质上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心理表征过程,语文学习不是把外部知识直接输入到学生的心灵中去的过程,而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经验、知识、水平为基础,通过与语文学习内容的相互作用而主动建构新的理解、新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语文学习内容的理解,其理解必然是多元的,其建构必然是多样的,其学习必然是充满个性的。基于此,语文教学必须认真研究学生个性化的学,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根据每个学生的气质性格、兴趣爱好、心理需求等灵活进行,注意教学目标的开放性构建,教学内容的人本化处理,教学形式方法的多样化选择,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实施,努力为每一个儿童设计课程。但是,审视目前“语文”前面的众多修饰语,我们发现,“语文竖旗”大都是从语文学科的角度竖起旗号、彰显特色的,考虑的是教师自己教的内容、教的内涵,较少关注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忽视语文教学的主体——学生!鉴于“语文竖旗”立足点、出发点的错位,我们强调,真正、真实的语文个性化教学首先应该研究的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个性化,首先应该思考的是如何以语文教学的个性化保证、促进、提升语文学习的个性化。
  其次,语文个性化教学必须根据自身气质秉性、知识视野、学术根基等的特点,认真研究个性化教的方略、规律,积极追求教学的艺术化,教学风格的多样化。杨再隋教授指出:“教学风格乃是教师个人的心、性在教学中的投影,是教师的个性心理、教学特长在教学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是教师个人对学科的独特感悟、体验之后,采用独特方式进行教学活动的特有概括,也是教师的文化视野、精神风貌、人格魅力、人生境界在教学中的反映。”同样是教《林冲棒打洪教头》,孙双金和于永正就有很大的不同。孙双金是典型的现代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套路:发挥学生阅读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引导围绕“什么样的林冲”、“什么样的洪教头”这两个具有多元理解质地的问题扎扎实实与文本深入对话。问题极具开放性,给了学生巨大的空间,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引爆了学生个性解读的火花,很好地将个性阅读、多元理解与语言文字的品味紧密结合了起来。于永正则启发学生读出了一个“让”字:谦让、忍让、礼让、宽让。这样的教学只能出自对中国古典文化精髓了解透彻、人生已经归于平静、平和的长者、智者之手!教学个性,教学风格,的确是教师的文化视野、精神风貌、人格魅力、人生境界在教学中的反映。回顾、研究几十年来语文教坛广受好评的教学流派,如于漪为代表的情感派、钱梦龙为代表的导读派、魏书生为代表的自学派、段力佩为代表的茶馆派、李吉林的情境教学、于永正的五重教学、姚烺强的一点突破、丁有宽的读写结合,我们发现,这些个性化语文教学的硕果无一不是名师们自觉将自己的个性之光投射到教学活动,将自己的才情学识与教学原理紧密结合、与学情自然融合的结晶。审视“语文竖旗”,大多是顺潮流赶时尚的应景之举,一哄而起,为特色而特色,缺少对自己、对学情、对教学原理的准确把握、深入思考、缜密分析、自然融合和理性升华。
  个性的发现是教学成功的前提,风格的形成是教师成熟的标志。相信老师们只要有潜心研究学生语文学习规律和个性心理的耐心,有善于发现自己的能力,有主动追求教学个性、教学风格的意识,有勇于突破超越自我的精神,不断砥砺思想,提升素养,善于学习,大胆实践,潜心研究教学艺术,就一定能走出传统语文教学程式化的盲区,跨越目前“语文竖旗”潮流化的误区,以自己个性化、艺术化的教学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独特性、多样性,带来语文教学百花争艳、百鸟和鸣的春天!
  (胡海舟,如皋高等师范学校,226500)
其他文献
摘要:现代型学校的发展需要重建教师文化。教师文化建设最重要的是从精神文化的“内”促行为文化的“外”。教师文化的本质体现在教师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  关键词:学校管理;教师文化;教师发展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6-0014-03  一、现代型学校对教师文化建设的呼唤  现代型学校的存在价值不再停留和满足于传承人类已有知识,而是追
摘要: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就是要发展每个教师、成就每个学生、幸福每个家庭。未成年人习惯养成的家校合作机制建构,不仅可以实现“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不让一个家庭掉队”的目标,也是“不让一个教师掉队”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习惯养成;家校合作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6-0053-04  习惯养成教育是增进中小学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的有
【案例描述】  2012年3月20日上午,我在本校面向南京市品德教师,执教了一节二年级品德与生活研讨课《春天的种植》。这是品德与生活第四册第二单元《春姐姐的脚步》中的第二课,本课是对一年级所学的《别把花草弄疼了》的拓展和延伸,旨在通过种植植物、记录种植日记,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生态意识,能够坚持不懈地照顾某种植物的毅力。但由于本班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城市,他们对
最近,有机会观摩了一次青年骨干教师优课评比活动。授课的内容为苏教版七年级教材新课文《安恩和奶牛》。  《安恩和奶牛》是一篇外国小说。讲的是老妇人安恩牵着一头奶牛到集市上去,因为这头奶牛实在太好,问津者不少,最后连屠夫也对它有兴趣,但是老妇人却拒不出售。最后,人们气愤起来,老妇人这才吐露真情:她不是来卖牛的,而是因为这头奶牛太孤独,她把它带到集市上来,让它跟同类相聚散心。小说篇幅虽然短小,情节也不复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以学生真实的生活来促进有效的学习,这就必然要求我们着力于开发来自学生的资源。诚然,学生的优势是需要开发的教学资源,但是不少教师往往忽视了对“学生错误资源”的捕捉与智用。事实上,学生在课堂学习与日常现实或虚拟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真知是在同错误的比较中建构起来的。  
学校德育遭遇的困境愈来愈严重,已成为不容讳言的严峻事实。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不一而足,除了社会急剧变革、多元文化不断碰撞导致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随之迅速改变等因素之外,学校自身对德育不够重视、不讲科学、不求实效,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很显然,学校德育奏效的前提是思想上高度重视,关键是操作上坚持科学。假如在思想上能高度重视,那么,我们需要着力探讨的就是构建科学的学校德育操作样态。  科学的学校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但历史教学不能停留在告诉学生过去“是什么”“为什么”的阶段,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历史探究能力的提高应成为历史教学更为重要的任务。   一、情景体验,让历史与现实合理交融   历史课堂往往由于讲述过去的事情而使学生感到陌生又遥远,许多学生只愿意听老师讲故事,侃历史,怠于独立的思考。如何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让学生感到历史并不遥远,从而能积极主动地展开对历史问题的思考呢
摘要:从两个个案入手,诠释了创造、教学的概念及两者关系,建构了基础性、主体性和创造性的课程体系,实施了探究性、体验性和创造性教与学的教学改革,在实践上解决了学生学习方式改革、教师教学方式改革中的基本问题。  关键词:教育现象;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现实;创造;未来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9—0042—06  教育中的种种难题自教育本身源起时就
孟彩娟校长倡导山观实验小学开展的“家庭小书房”建设活动,我很感兴趣,当年曾到过几户学生家庭看了孩子的小书房。书房虽小,但确实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也给农村家庭注入了纯朴的文化气息。受此启发,我欣然题写“读书、思考、实践,从小书房走向大世界”,作为对他们的鼓励。当年不经意间的这一句感触,后来山观实验小学把它作为了学校特色办学的教育理念,并十多年孜孜以求,坚持引领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在读书中
一、调查概况  调查时间:2009年9月18日、19日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调查对象:扬中市联合中心小学六年级部分学生  调查目的:国家教育部颁布《关于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十项规定》之后,小学生课业负担总体上已有所减轻。那么,我校小学生的家庭作业有了哪些改进,还存在着哪些问题?学生对语文家庭作业又有哪些新意见和建议呢?为了解上述情况,我们对我校高年级学生的家庭作业进行调查。  二、调查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