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与现实合理交融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qui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但历史教学不能停留在告诉学生过去“是什么”“为什么”的阶段,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历史探究能力的提高应成为历史教学更为重要的任务。
   一、情景体验,让历史与现实合理交融
   历史课堂往往由于讲述过去的事情而使学生感到陌生又遥远,许多学生只愿意听老师讲故事,侃历史,怠于独立的思考。如何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让学生感到历史并不遥远,从而能积极主动地展开对历史问题的思考呢?情景体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它如同打开了历史课堂与过往岁月的时空之门,学生带着新鲜感与好奇心,在对历史的“穿越”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积极的思考。例如《王安石变法》一课的教学,变法发生于公元1069年,纵然是一场关乎国运兴衰、民生顺逆的重大改革,但对于学生来说则非常遥远。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情景体验,就可以迅速缩短这一千多年的时空距离,在充满兴趣的探寻中深入了解和思考王安石变法的前因后果,课堂也将有趣高效,充满思维含量。
   第一环节:神入历史
   主题——假如你是当时社会的一员,你如何看待这场改革?
   1069年,王安石开始变法,在不长的时期内,颁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涉及面极广,事无巨细,无所不包,可以说影响了当时每个人的生活。
   (1)假如你是当时社会普通民众(农民),你如何看待变法?为什么?
   (2)假如你是当时社会统治阶层(地主、国家),你如何看待变法?为什么?
   师生共同得出一个结论:当你站在不同的立场,对待变法,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
   第二环节:千年变幻
   主题——设想你处在不同的时代,如何评价这场改革?
   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是不同的,例如:南宋—晚清:基本否定是主流。20世纪前半叶:梁启超为其彻底翻案,肯定性评价成为主流观点。20世纪50—70年代,普遍接受列宁“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的观点,变法得到肯定。
   (1)南宋至晚清的大部分知识分子否定王安石变法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2)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3)建国后,知识分子肯定王安石变法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师生共同得出一个结论:当站在不同的时代,服从于不同的时代要求、不同的社会气候,评价结论必然不会相同。
   情景体验是学生较为喜闻乐见的方式,它能使课堂活泼生动,使学生积极“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之间,深入思考。情景设计的具体方式是多样的,例如:问题式情景创设(如以上教学片断)、角色扮演、排演历史剧;可以是教师事前准备好,学生课堂即兴发挥的,也可以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提前准备好的等等。但无论采用何种形式,决不能只是为了表面的热闹,在反映出正确历史信息的基础上要体现出历史思维的含量。上述教学片段中的亮点在于两个角度的设计,首先从历史的横向思维角度上让学生假设自己是当时社会一员会如何看待王安石变法,然后从历史的纵向思维角度上让学生推测不同时代对王安石变法产生不同评价的原因可能是什么,有利于引发学生对王安石变法作用的困惑,形成深层次的思考。
   二、体悟方法,让历史与现实合理交融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了解一定史实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相应的历史分析方法、评价手段,进而分析其他的历史现象、事件和人物,对现实问题也能有更加理性与科学的分析。王安石变法虽是遥远的过去时,但如果我们的教学着眼点不仅仅是了解过去,而是通过对变法本身的分析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对改革及改革家的分析、评价方法,也就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师:王安石变法是否真的就是难以了解的历史公案呢?我们需要一种相对科学的评价方法和衡量标准。通过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学习,同学们掌握了哪些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和原则?
   生(回忆):全面、客观、历史、主流、阶级、双赢、辩证等等。
   师:每一次变法都不可避免的带有阶级烙印,但要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从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去评价,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生1: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之下,变法是必然的选择。
   生2:对于社会发展来说,变法的各项措施使国家逐渐改变了积贫的局面。
   师:新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我们难免会有这样的追问:变法为什么最终以失败收场?
   生3: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的利益,这些人的反对使新法归于失败。
   生4:农民也没有全力支持,也有执行者在执行的过程中使新法变味。
   师:很好。实际上,即使对农民有利的新法本身也存在着偏差。(提供诸如青苗法、保甲法等问题引发学生简要讨论)
   师:由此,我们总结出一个比较科学的评价历史事件的标准和方法,并以此评价了王安石变法。实际上,我们也可以用这一方法和标准评价其他的事件和人物,包括思考今天中国的改革。
   知识可以灌输给学生,方法却不是灌输能做到的。本课史论结合,以史为鉴,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评价的标准与方法,进而评价王安石变法的成败教训。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有知识与方法相结合的意识,在教学中发挥史料的作用,注重史论结合,引导学生从具体到一般,从形象到抽象。当然,理性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是较高层次的学习要求,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生活中帮助学生不断体会、理解、运用。
   三、资源整合,让历史与现实合理交融
   很多学生对历史课堂“不上心”,重要的原因在于遥远的过去诸多繁琐的事件和人物,让许多学生感到陌生和无趣。假若我们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选用他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素材来拉近历史课堂与现实的联系,采用他们当下喜欢的一些方式呈现教学的内容,就可以迅速抓住学生的“目光”,让历史课堂增添不少妙趣和时尚元素。
   1.充分发挥乡土史作用,迅速拉近历史和现实距离。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每一块土地都充满故事,我们要多多关注地方史的内容及与地方有关的各种历史信息,如果在教学中恰当引入,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关注,也是一次很好的情感教育。例如本课的结尾的设计笔者采用了这一方法:今天如果你在南京中山门一带闲逛,可能会无意间看到半山堂——王安石故居,第二次罢相后的王安石来到金陵,在江宁城外过起了隐居生活,直至新法全部被废,饮恨离世。其后千年,王安石变法成了几经更改难以了解的历史公案。今天,你能了结了吗?我们的学生是南京人,但很多人都不知道晚年的王安石在南京,教师讲到此,他们惊嘘一片,对王安石变法有了更多感慨。
   2.借用学生的已有知识,拉近学生与所学内容的距离。文史相通、政史相通,高中学生已有相当的知识储备,历史教学中借用其他学科中学生的所学知识,也会让他们产生亲切感。在本节课中笔者以《咏梅》和《游褒禅山记》这两篇学生非常熟知的王安石代表作导入新课,以《咏梅》品味诗人的清高与傲气,以《游褒禅山记》的立意高远,显现作者特立独行的风格。文如其人,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曾经站在历史的刀锋浪尖,大刀阔斧地对危机四伏的北宋王朝进行改革。
   3.可以借助学生喜爱的方式呈现枯燥和较难的教学内容。获取与解读历史信息能力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但大量的史料对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在课堂教学中也会让学生产生疲劳感甚至抵触情绪。如果将部分的历史资料以一种现代的方式呈现,将学生熟悉的、喜欢的例如卡通、漫画甚至网络游戏等引入课堂,也能迅速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以本课教学为例,在与学生共同分析王安石变法的诸项新法中存在的问题时,笔者尝试了漫画材料的形式,学生很有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努力将历史与现实相交融,不仅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提升历史学科的魅力和价值,更能帮助学生以历史的眼光和智慧分析过往,把握当下,思考未来,让历史照亮未来的行程。
  (张倩,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10000)
其他文献
卫星把他的《与君书》教学实录发我,请我做个点评,即评课。这活真的不好干。因为,我和大家一样,很讨厌那种婆婆式的姿态和名词术语满嘴又作势又陈腐的表达。我喜欢听人上课,不喜欢听人评课。每每坐在听评课的礼堂里,也是彻头彻尾的“被听评课”者。即使是在纸上听课,把卫星的大作《与君书》和教学实录这近万字的文字一气读完,搁谁身上都会有一种非常舒服和满足的感觉,哪里还需要“狗尾续貂”?套用一句当年刘晓庆的广告词:
内容摘要:《管子》(心术)篇在“虚静”理论的阐述上,将“虚静”理论提升到认识论的层面,并探讨了认识主体和客体在认识活动和审美活动中的关系。认为只有主体和客体的完美结合,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同时,《管子》(心术)篇主张主体在保持“虚静”心境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客观事物的规律进行把握,以正确地发现事物中所蕴含的“道”。这对后世的文学理论以及当代美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管子》 《心术》 虚静
1996年起,南京财经大学附属小学就踏上了体验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征程。16年来,从德育活动的先行,到课堂教学的攻坚,再到体验教育体系的构建,直到体验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实现了精彩的跨越。我们对体验教育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个体发展到整体融合的探索历程。前行途中,我们深切地感到:体验教育的持续研究与实践,已经成为学生完满生活的丰沃土壤,已经成为学校跨越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体验教育基地:打造体
教师专业发展是当今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与重要命题,加强教师专业化建设,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是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水平的重要措施。纵观当下的教师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  (一)现状  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分析,当前教师专业发展主要存在以下“三多三少”现象:  1.应付事务多,学习研修少。目前学校内部管理条线多,常规事务杂,所有工作及活动都需要一线老师去贯
摘要:现代型学校的发展需要重建教师文化。教师文化建设最重要的是从精神文化的“内”促行为文化的“外”。教师文化的本质体现在教师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  关键词:学校管理;教师文化;教师发展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6-0014-03  一、现代型学校对教师文化建设的呼唤  现代型学校的存在价值不再停留和满足于传承人类已有知识,而是追
摘要: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就是要发展每个教师、成就每个学生、幸福每个家庭。未成年人习惯养成的家校合作机制建构,不仅可以实现“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不让一个家庭掉队”的目标,也是“不让一个教师掉队”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习惯养成;家校合作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6-0053-04  习惯养成教育是增进中小学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的有
【案例描述】  2012年3月20日上午,我在本校面向南京市品德教师,执教了一节二年级品德与生活研讨课《春天的种植》。这是品德与生活第四册第二单元《春姐姐的脚步》中的第二课,本课是对一年级所学的《别把花草弄疼了》的拓展和延伸,旨在通过种植植物、记录种植日记,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生态意识,能够坚持不懈地照顾某种植物的毅力。但由于本班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城市,他们对
最近,有机会观摩了一次青年骨干教师优课评比活动。授课的内容为苏教版七年级教材新课文《安恩和奶牛》。  《安恩和奶牛》是一篇外国小说。讲的是老妇人安恩牵着一头奶牛到集市上去,因为这头奶牛实在太好,问津者不少,最后连屠夫也对它有兴趣,但是老妇人却拒不出售。最后,人们气愤起来,老妇人这才吐露真情:她不是来卖牛的,而是因为这头奶牛太孤独,她把它带到集市上来,让它跟同类相聚散心。小说篇幅虽然短小,情节也不复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以学生真实的生活来促进有效的学习,这就必然要求我们着力于开发来自学生的资源。诚然,学生的优势是需要开发的教学资源,但是不少教师往往忽视了对“学生错误资源”的捕捉与智用。事实上,学生在课堂学习与日常现实或虚拟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真知是在同错误的比较中建构起来的。  
学校德育遭遇的困境愈来愈严重,已成为不容讳言的严峻事实。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不一而足,除了社会急剧变革、多元文化不断碰撞导致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随之迅速改变等因素之外,学校自身对德育不够重视、不讲科学、不求实效,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很显然,学校德育奏效的前提是思想上高度重视,关键是操作上坚持科学。假如在思想上能高度重视,那么,我们需要着力探讨的就是构建科学的学校德育操作样态。  科学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