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现实生活中偶遇一棵树,诗人席慕容产生了创作《一棵开花的树》的冲动。在这种冲动冷静之后,诗人运用作诗的技巧,化树为意象,既抒发了自己对自然界生命的热爱情愫,也巧妙地表现了一位少女对心上人热烈、执着的爱恋情怀及由此产生的爱情悲剧。
《一棵开花的树》是台湾女诗人席慕容第一部诗集《七里香》中一首广受读者喜爱的诗。多少年来,人们一直认为这首诗是一位少女写给心爱男子的情诗。仔细赏析,读者还可以从这首爱情诗中读出爱情的凄美、悲剧女主人公所处的不平等地位。然而,席慕容自己对此有不同的看法。那么这首诗是不是一首爱情诗呢?如果是,它是一首怎样的爱情诗,并且有着哪些除了文本表面更为丰富的含义?如果不是,那它是一首关于什么的诗呢,诗人当初写下它的初衷又是什么呢?
一、凄美的爱情诗
在《一棵开花的树》里,诗人以清新、真挚、动人又略带忧伤的笔调描绘了一个正值花样年华的少女对爱情的渴望与期待。“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诗一开篇就直奔爱情主题。为了能够与心上人相遇,为了让男子看到最美丽的自己,少女在佛祖面前虔诚地祈求了五百年,终于换来了今世与男子的一段尘缘。五百年的祈求和等待,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少女对美好爱情的长久渴望和对心上人的默默喜爱。
接着,少女为了理想中的爱情,化身为树,绽放出整整一树美丽的花朵,满怀期待又小心翼翼地静候在路边,等待着喜欢的神秘男子的一次经过。然而,她等来的是一场虚妄的错过。少女日夜盼望心上人能够走近她,当男子走近时,少女的心都因为高兴、紧张、兴奋而剧烈地颤抖,但心上人根本无视少女的存在,淡然地走过。一瞬间,少女一颗满怀期待的心似凋零的花瓣,彻底地破碎。
这是一幅多么凄美、痛心的人生场景!少女一直深爱于心的那个男子,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少女对他的那份矢志不渝的热烈爱恋,爱情就这样从两个人身旁错过。少女对所爱之人的千万分的诚惶诚恐、千万分的小心翼翼,最终却换来一个凄美的错过。所有的祈求、期待、努力甚至牺牲,都成了徒然。少女可能想象过千百种与男子相遇的幸福场景,现实却是一场没有结果的误会,曾经所有的美好都是她一厢情愿的幻想。这样一场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的爱情,对少女自己来说,是苦涩的;对男子来说,是虚无的;对旁观者而言,是凄美的。
二、爱情诗背后的悲剧
席慕容的这首爱情诗独具魅力,全诗凄美、哀怨。然而,对于这样凄美的爱情,是否有值得反思的地方?为何少女五百年的祈求和等待,却换来男子无视地走过?人们只看到了凄美爱情故事里一方对另一方面热烈、执着的爱,却没看到凄美爱情故事背后悲剧产生的深层原因。从全诗“求佛—化树—错过—凋零”的过程,读者可以看出诗中爱情双方的不平等。少女在爱情里一直是卑微的、被动的,男子的一举一动都牵绊着她的心,她已经没有了自我。这样的情诗像极了现实世界中张爱玲对胡兰成的表白:“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诗中的少女正是如此,低微地沉浸在爱情的喜悦里,为了心中的男子,求佛祖将自己化作一棵树,这棵树只为男子而开放,只为男子而颤抖。但一个人怎么可能会爱上一棵树呢?少女在爱情里丢掉了自我,男子又怎么能发现化身为树的少女呢?这样失去自我的爱情,男子的错过是必然的。只可惜,直到最后,少女也没意识到她和男子错过的根本原因,还沉浸在错过的悲痛里不能自拔。现实世界中的张爱玲与诗中的少女不一样,尽管她深爱胡兰成,但当胡兰成一次次辜负她,不断让她伤心、难过、失望后,她终于痛下决心,写下诀别信,与胡兰成分手,结束了这段虐恋。她以自己传奇的爱情悲剧告诫爱情中的男女,理想的爱情必须是双方彼此的平等,这个平等的基础是彼此人格的独立,绝不能在爱情里失去了自我。
从更进一步的层面来说,诗里凄美的爱情故事背后隐藏着一种落后陈腐的男尊女卑思想。在此诗中,少女和男子的地位是不平等的。男子是高高在上的,少女是低微居下的。少女化身为树,开满花朵,只为引起男子的注意和喜欢。然而,男子根本就没有发现少女的存在,更不可能感受到少女痴爱般的付出。结局只能是少女的心随着男子远去的背影,破碎了一地。少女五百年的祈求和等待,只为得到男子的喜爱,而男子对少女连匆匆一瞥都没有。在这个爱情悲剧的背后,隐藏着的是一种典型的封建男尊女卑思想,女性在爱情里没有独立的人格和个性,男性则完全掌握着爱情的主动权。所以,在现代爱情关系中,任何一方都不能因为爱丢掉自我,失去独立的人格、尊严和个性。地位平等,彼此人格独立,互相尊重,同甘共苦,相濡以沫,这才是男女双方应当追求的爱情。任何一方一味地卑微付出,舍弃自我,牺牲自己,爱情的天平都会逐渐倾斜,出现男女双方地位的不平等,导致爱情悲剧的发生。尤其是几千年封建伦理道德“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社会对女性地位和个人价值的判定,更容易使女性在爱情和婚姻中心甘情愿地付出,为了爱情,为了家庭,成为牺牲更多的一方,甚至沦为爱情和婚姻的奴仆。
三、缘于自然界的情诗
大多数读者在读这首诗时,都认为诗人是借一棵树抒写一位少女的爱恋情怀。然而,诗人自己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她说:“这是我写给自然界的一首情诗。我在生命现场遇见了一棵开花的树,我在替它发声。”席慕容认为,生命是不断的经过,她写的东西都是在生命现场里所得到的触动。为了解释自己在生命现场里的触动,她讲述了《一棵开花的树》的创作过程。在一次乘火车的途中,火车经过一个隧道后,她无意间回头看到了高山上的一棵开满了花的树。她认为这棵孤独盛开的树并不因为人们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就放弃生长而枯萎凋零,它是在为自己盛开一树的花朵,它是在为自己而存在。树尚且如此,那么人呢?这棵偶然看到的树让她对自然界真实存在的生命有了触动,这些触动促使她写下了《一棵开花的树》。
由席慕容所披露的这首诗的创作缘由,可以得知她当初写这首诗时,初衷并不是表达一位少女对心上人的爱恋之情,而是因为她在生命现场偶然遇到了一棵开花的树,由此引发了她内心对自然界生命的触动,她想要以这首诗抒发自己对自然界、对世间万物的那种热爱的情愫。不过,诗人有自己的说法,读者也可以有自己的理解。读这首诗,读者可以体会到诗中的多義性和含混性。如果诗人仅仅是借偶然遇见的一棵树抒发对自然界生命的热爱之情,又为何要少女化身为树,开满花朵,等待心爱男子的经过?可见很多意象、情节、诗意的安排都是诗人刻意的处理。所以,这首诗可以这样理解:诗人因一棵偶遇的树产生了创作的冲动,在这种冲动冷静之后,诗人运用作诗的技巧,化树为意象,既抒发了自己对自然界生命的热爱情愫,也巧妙地表现了少女苦涩、凄美的爱情故事。读者也可以由此将这凄美的爱情故事理解成一场爱情悲剧,并进一步探究这悲剧背后的深层原因。
四、结语
作为席慕容诗集《七里香》中最经典的一首诗,《一棵开花的树》不仅写出了诗人对自然界生命的热爱情愫,也写出了一位少女对心上人热烈、执着的爱恋情怀和由此产生的爱情悲剧。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阐释这首诗的空白之处,于诗的缝隙中增添新的诗意,这也充分体现了这首诗的多义性、含混性。正因为如此,这首诗才显得意蕴丰富,回味无穷。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