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于自然界情愫的爱情诗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feng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现实生活中偶遇一棵树,诗人席慕容产生了创作《一棵开花的树》的冲动。在这种冲动冷静之后,诗人运用作诗的技巧,化树为意象,既抒发了自己对自然界生命的热爱情愫,也巧妙地表现了一位少女对心上人热烈、执着的爱恋情怀及由此产生的爱情悲剧。
  《一棵开花的树》是台湾女诗人席慕容第一部诗集《七里香》中一首广受读者喜爱的诗。多少年来,人们一直认为这首诗是一位少女写给心爱男子的情诗。仔细赏析,读者还可以从这首爱情诗中读出爱情的凄美、悲剧女主人公所处的不平等地位。然而,席慕容自己对此有不同的看法。那么这首诗是不是一首爱情诗呢?如果是,它是一首怎样的爱情诗,并且有着哪些除了文本表面更为丰富的含义?如果不是,那它是一首关于什么的诗呢,诗人当初写下它的初衷又是什么呢?
  一、凄美的爱情诗
  在《一棵开花的树》里,诗人以清新、真挚、动人又略带忧伤的笔调描绘了一个正值花样年华的少女对爱情的渴望与期待。“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诗一开篇就直奔爱情主题。为了能够与心上人相遇,为了让男子看到最美丽的自己,少女在佛祖面前虔诚地祈求了五百年,终于换来了今世与男子的一段尘缘。五百年的祈求和等待,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少女对美好爱情的长久渴望和对心上人的默默喜爱。
  接着,少女为了理想中的爱情,化身为树,绽放出整整一树美丽的花朵,满怀期待又小心翼翼地静候在路边,等待着喜欢的神秘男子的一次经过。然而,她等来的是一场虚妄的错过。少女日夜盼望心上人能够走近她,当男子走近时,少女的心都因为高兴、紧张、兴奋而剧烈地颤抖,但心上人根本无视少女的存在,淡然地走过。一瞬间,少女一颗满怀期待的心似凋零的花瓣,彻底地破碎。
  这是一幅多么凄美、痛心的人生场景!少女一直深爱于心的那个男子,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少女对他的那份矢志不渝的热烈爱恋,爱情就这样从两个人身旁错过。少女对所爱之人的千万分的诚惶诚恐、千万分的小心翼翼,最终却换来一个凄美的错过。所有的祈求、期待、努力甚至牺牲,都成了徒然。少女可能想象过千百种与男子相遇的幸福场景,现实却是一场没有结果的误会,曾经所有的美好都是她一厢情愿的幻想。这样一场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的爱情,对少女自己来说,是苦涩的;对男子来说,是虚无的;对旁观者而言,是凄美的。
  二、爱情诗背后的悲剧
  席慕容的这首爱情诗独具魅力,全诗凄美、哀怨。然而,对于这样凄美的爱情,是否有值得反思的地方?为何少女五百年的祈求和等待,却换来男子无视地走过?人们只看到了凄美爱情故事里一方对另一方面热烈、执着的爱,却没看到凄美爱情故事背后悲剧产生的深层原因。从全诗“求佛—化树—错过—凋零”的过程,读者可以看出诗中爱情双方的不平等。少女在爱情里一直是卑微的、被动的,男子的一举一动都牵绊着她的心,她已经没有了自我。这样的情诗像极了现实世界中张爱玲对胡兰成的表白:“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诗中的少女正是如此,低微地沉浸在爱情的喜悦里,为了心中的男子,求佛祖将自己化作一棵树,这棵树只为男子而开放,只为男子而颤抖。但一个人怎么可能会爱上一棵树呢?少女在爱情里丢掉了自我,男子又怎么能发现化身为树的少女呢?这样失去自我的爱情,男子的错过是必然的。只可惜,直到最后,少女也没意识到她和男子错过的根本原因,还沉浸在错过的悲痛里不能自拔。现实世界中的张爱玲与诗中的少女不一样,尽管她深爱胡兰成,但当胡兰成一次次辜负她,不断让她伤心、难过、失望后,她终于痛下决心,写下诀别信,与胡兰成分手,结束了这段虐恋。她以自己传奇的爱情悲剧告诫爱情中的男女,理想的爱情必须是双方彼此的平等,这个平等的基础是彼此人格的独立,绝不能在爱情里失去了自我。
  从更进一步的层面来说,诗里凄美的爱情故事背后隐藏着一种落后陈腐的男尊女卑思想。在此诗中,少女和男子的地位是不平等的。男子是高高在上的,少女是低微居下的。少女化身为树,开满花朵,只为引起男子的注意和喜欢。然而,男子根本就没有发现少女的存在,更不可能感受到少女痴爱般的付出。结局只能是少女的心随着男子远去的背影,破碎了一地。少女五百年的祈求和等待,只为得到男子的喜爱,而男子对少女连匆匆一瞥都没有。在这个爱情悲剧的背后,隐藏着的是一种典型的封建男尊女卑思想,女性在爱情里没有独立的人格和个性,男性则完全掌握着爱情的主动权。所以,在现代爱情关系中,任何一方都不能因为爱丢掉自我,失去独立的人格、尊严和个性。地位平等,彼此人格独立,互相尊重,同甘共苦,相濡以沫,这才是男女双方应当追求的爱情。任何一方一味地卑微付出,舍弃自我,牺牲自己,爱情的天平都会逐渐倾斜,出现男女双方地位的不平等,导致爱情悲剧的发生。尤其是几千年封建伦理道德“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社会对女性地位和个人价值的判定,更容易使女性在爱情和婚姻中心甘情愿地付出,为了爱情,为了家庭,成为牺牲更多的一方,甚至沦为爱情和婚姻的奴仆。
  三、缘于自然界的情诗
  大多数读者在读这首诗时,都认为诗人是借一棵树抒写一位少女的爱恋情怀。然而,诗人自己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她说:“这是我写给自然界的一首情诗。我在生命现场遇见了一棵开花的树,我在替它发声。”席慕容认为,生命是不断的经过,她写的东西都是在生命现场里所得到的触动。为了解释自己在生命现场里的触动,她讲述了《一棵开花的树》的创作过程。在一次乘火车的途中,火车经过一个隧道后,她无意间回头看到了高山上的一棵开满了花的树。她认为这棵孤独盛开的树并不因为人们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就放弃生长而枯萎凋零,它是在为自己盛开一树的花朵,它是在为自己而存在。树尚且如此,那么人呢?这棵偶然看到的树让她对自然界真实存在的生命有了触动,这些触动促使她写下了《一棵开花的树》。
  由席慕容所披露的这首诗的创作缘由,可以得知她当初写这首诗时,初衷并不是表达一位少女对心上人的爱恋之情,而是因为她在生命现场偶然遇到了一棵开花的树,由此引发了她内心对自然界生命的触动,她想要以这首诗抒发自己对自然界、对世间万物的那种热爱的情愫。不过,诗人有自己的说法,读者也可以有自己的理解。读这首诗,读者可以体会到诗中的多義性和含混性。如果诗人仅仅是借偶然遇见的一棵树抒发对自然界生命的热爱之情,又为何要少女化身为树,开满花朵,等待心爱男子的经过?可见很多意象、情节、诗意的安排都是诗人刻意的处理。所以,这首诗可以这样理解:诗人因一棵偶遇的树产生了创作的冲动,在这种冲动冷静之后,诗人运用作诗的技巧,化树为意象,既抒发了自己对自然界生命的热爱情愫,也巧妙地表现了少女苦涩、凄美的爱情故事。读者也可以由此将这凄美的爱情故事理解成一场爱情悲剧,并进一步探究这悲剧背后的深层原因。
  四、结语
  作为席慕容诗集《七里香》中最经典的一首诗,《一棵开花的树》不仅写出了诗人对自然界生命的热爱情愫,也写出了一位少女对心上人热烈、执着的爱恋情怀和由此产生的爱情悲剧。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阐释这首诗的空白之处,于诗的缝隙中增添新的诗意,这也充分体现了这首诗的多义性、含混性。正因为如此,这首诗才显得意蕴丰富,回味无穷。
  (达州职业技术学院)
其他文献
灯光是现代舞台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利用灯光的色彩组合与调整能够营造理想的情境氛围,凸显舞蹈艺术主题,从而提高艺术感染力,强化观众的情感体验。基于此,本文从舞台设计的基本内容出发,对灯光设计中色彩运用的重要性以及运用要点进行简要分析,以期对提高舞蹈艺术效果提供参考。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灯光的色彩呈现更加绚烂,而在舞台设计中,将灯光色彩合理运用到舞台效果中,有助于在演员的艺术表演过程中进行“二次
期刊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民群众创造并与生活活动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民俗等。它以活态传承为主要形式,广泛存在于人们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生命基因。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和传承中华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大的意義。酉水船工号子于2008年正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资文化遗
期刊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教材、教法、高考的指挥棒作用下,高中历史教学内容愈发向创新与实践方向发展,这不仅要求历史教师进一步提升专业素养,也要求教法新颖,适应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其中,数字故事广泛应用到高中历史教学,就是教法适应现代多媒体发展新形势的一种表现。  数字故事是什么呢?数字故事,又叫数字化叙事故事,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参与故事的编写,将讲故事的述说技巧与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相结合,
期刊
面对日益严峻的市场竞争和就业压力,民办高校传统艺术教育的缺陷逐渐暴露。民办高校要想在竞争中立足,必须根据自身特点进行改革,以市场为导向,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本文主要从教学管理、师资队伍、教学手段、课程设置等方面入手,对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改革与发展进行分析,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力求为民办高校的艺术设计教学找出新思路。  一、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现状  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兴起于20世纪8
期刊
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简称OBE,也称能力导向教育、目标导向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于1981年提出后,很快得到了认可与重视,并已成为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  风景园林专业注重实践,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符合成果导向教育(OBE)的教学模式。目前,基于OBE框架下工科背景的风景园林专业设计课程群建设研究尚处于空白阶段,其成果并
期刊
传记《成为简·奥斯丁》(Becoming Jane Austen)出版于2003年,是美国历史学者乔·亨特·斯宾塞(Jon Hunter Spence,1945–2011)从事奥斯丁研究的多年成果。这本传记基于奥斯丁家族成员之间往来的大量信件与日记、回忆录等真实材料写成,史料详实、夹叙夹议、推断合理,同时字里行间充满了奥斯丁式的诙谐与机智。  本文拟以象征意义上的春夏秋冬四季为时间维度、以奥斯丁生
期刊
所谓意象,是指凝结着作家主观情思的外部事物。换句话说,它是指作家在世间万物中找到的最适合自己的情感对应物,然后以此为载体,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助于一个个意象,作家可以将所要表达的情感物化,在加深审美愉悦的同时,又给人留下广阔的审美想象空间。迟子建是当今中国文坛最具影响力的女性作家之一,也是一位对意象高度重视的作家,自创作之初就在意象的选择和刻画方面不遗余力,最善于选择精准而典型的意象,然后以温柔
期刊
为了应对时代的快速变迁,现代化社会需要新型的战略人才。在核心素养大背景下,我国教育部新制订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力求体现我国普通高中美术教育中的培养目标,鼓励学生在感受、体验、参与、探究、思考和合作等美术学习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更深刻地体会美术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逐步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情感、态度和價值观。新高中课程标准更具体地分析了美术教育所要达到的广度与
期刊
西奥多·德莱塞是自然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嘉莉妹妹》是德莱塞第一部,也是最著名的一部自然主义作品。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自然主义,然后从自然主义的角度分析嘉莉妹妹这一人物形象。很多人一直认为她是欲望、物质和不择手段的代表,而笔者认为她是新型女性的体现,她勇敢、大胆、适应性强,敢于牺牲,善于利用资源,最终名利双收。  美国著名小说家西奥多·德莱塞被称为美国自然主义小说的宗师之一,而《嘉莉妹妹》则被视为自
期刊
鲁迅是20世纪的现实主义小说大师,但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心理大师。对他小说中的人物进行心理本源的解剖,是一次崭新且有意义的尝试。本文试对其笔下的人物阿Q进行心理分析和研究,以求读者在领悟其所揭示的“灵魂的深”的基础上反思历史、创新当下。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典范之作,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和心理内涵。鲁迅写阿Q是为了刻画沉默的国民魂灵,以期引起大众的注意。阿Q面临诸多的生存困境,如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