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音乐感受的几种方式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150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通感,也叫移觉,修辞格的一种,指用描写一类感觉的语句来描写另一类感觉,沟通两类感觉,造成表达上的新奇感和生动性。本文就古诗中使用想象性的视听通感特点方式,略作归纳。
  关键词:想象 通感 交相为用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古典诗歌有不少欣赏音乐和描写音乐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对于音乐的感受,常常用想象性的视听通感来表现,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以声喻乐。《管子·地员》说:“凡听徵,如负猪豕觉而骇;凡听羽,如鸣马在野;凡听宫,如牛鸣窖中;凡听商,如离群羊;凡听角,如雉登木以鸣,音疾以清。”我国古代分五声音节,叫宫、商、角、徵、羽。苏轼听琴诗说“平生未识宫与角,但闻牛鸣盎中雉登木”,也是借用这种比喻描写音乐效果的,并不是说“五音”和自然界中禽兽的鸣声相同,而是古诗歌经常用自然界的声响来描写音乐。白居易《琵琶行》是这样描写弹琵琶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珠落玉盘的清脆声,莺鸣花间的娇润声,都很富有感情色彩,并不是单纯的以声比乐,还运用了视角和触角的印象来比喻音乐。珍珠玉盘的描写自然会使人联想起珠圆玉润的音乐境界。《琵琶行》描写音乐的诗句之所以百读不厌,这和多种手法参错互用意趣横生是有一定关系的。
   第二,以形喻乐。《礼记·乐记》说歌者“累累乎端如贯珠”,孔颖达疏:“声音感动于人,令人想形状如此。”歌喉宛转,有珠圆玉润的感觉,就像马融《长笛赋》所说的“听声类形”,表现对于音乐的感受,采取了“以形喻声”的手法。韩愈《听颖师弹琴》被誉为善写琴的名作,诗是这样写琴声的:“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用战士出征的形象和场面来形容音乐的雄壮轩昂,用浮云柳絮在空中飘扬的情状来比喻琴声的轻柔悠扬。
   清代许印芳《诗法萃编》卷八说“琴声无形,此诗却从无形处摹写情状,故假象设词,纯用此体”,指韩愈以有形说无形,借象以喻声。胡仔《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六说“古今听琴、阮、琵琶、筝、瑟诸诗,皆欲写其声音节奏,类以景物故实状之”。胡仔指出了以形喻乐的普遍规律,即以形喻乐是音乐所表现的雄壮乐章和勇士杀敌上战场的雄壮情态相类似。白居易听琵琶诗:“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欧阳修听琴诗:“孤禽晓警秋野露,空涧夜落春岩泉。”黄山谷听琴诗:“春天百鸟语缭乱,风荡杨花无畔岸。”这些都是以声喻乐,以形喻乐,以人对景物故实的感受,来形容人对音乐的音声节奏的感受。这种通感实是由听觉通于视觉,而后由视觉来表现听觉。
   第三,以意喻乐。古代音乐缺少和声,旋律也比较简单,音乐表现力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经常借助诗歌和舞蹈来表现,使诗乐舞成为有机联系的三位一体。古代音乐本身也带有象征性。欣赏音乐时自然会联想到同它结合的诗歌内容和它所象征的意思,然后反过来用诗歌的内容和象征的意思来表现音乐。李颀《听董人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就有这样的描写:“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川亦净其波,鸟亦罢其鸣。”诗中除了表现乐曲的内容,还表现了琴曲的效果。雏雁夜间失群酸嘶,这一形象既是比喻蔡文姬同幼儿分手的伤心情景,也是形容乐曲给人一种凄婉曲折的艺术感受,表现内容和表现效果巧妙的结合起来。
   岑参《秋夕听罗山人弹三峡流泉》诗:“此曲弹未半,高堂如空山。石林何飕 ,忽在窗户间。绕指弄呜咽,青丝激潺 。”这里所写的空山石林,流泉潺 的景物形象,是对《三峡流泉》琴曲内容的联想,作者用空山石林的形象和风声、流泉声等自然界的声响来比喻琴声的艺术效果,把表现内容和表现效果二者统一起来。
   第四,以典喻乐。我国古代有许多关于音乐的神奇传说。有的传说夸张了音乐的效果和作用,如《尚书》就记载了音乐可以使“凤凰来仪,百兽率舞。”《艺文类聚》卷四十一引韩子语,夸大了师旷弹琴的艺术效果。在传说中,音乐所感,自天仙神人至风云雨露,虫鱼禽兽,花草树木,无所不至。在描写音乐的诗篇中,往往化用了这些神奇的典故,来表现音乐的效果,即以典喻乐。
   师旷弹琴“大雨随之”的典故,在表现音乐的诗中是常见的。如“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一般都认为这是用一种惊奇的境界来形容音乐的效果,其实这是暗用了师旷弹琴“大雨随之”的典故。白居易《琵琶行》中所写的“急雨”或许就暗用此典。李贺《李凭箜篌引》不仅巧妙的把以声喻乐,以形喻乐结合起来,而且灵活的运用了各种典故来表现音乐。如“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在空山云上,秋天里的云朵停止不动。这固然是以一种画面和气氛来形容音乐的效果,却也使人联想起《列子·汤问》关于秦青悲歌“响遏行云”的典故。此外,此诗中还运用了其它典故。如“江娥啼竹素女愁”,融化了湘灵鼓瑟和素女鼓瑟的典故;“老鱼跳波瘦蛟舞”,用了匏巴鼓瑟而“鱼跃”的典故。在李贺这首诗里,处处暗用典故,发挥了高度的想象力,以声,以形,以意,以典喻音乐,交织成文,构成一种奇诡的艺术境界。
   古诗里描写音乐的四种手法,经常是交相为用的,在一首诗里,可以几种手法同时并用,也可以糅合几种手法,不是刻板的单用一种手法。以上表现音乐的四种手法中,我们可以看出,诉诸听觉的音乐,同其它感觉器官是可以打通的。说到底,这是形象思维的必然现象,是联想活动、创作活动、欣赏活动的心理基础,我们不必神秘化,而应该用唯物主义加以理解,并运用于文艺创作和文艺欣赏,从而丰富艺术手法,提高作品的艺术性。
  
   参考文献:
   [1] 清许印芳:《诗法萃编》(八卷)
   [2] 胡仔:《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六)
  
   作者简介:张建福,男,1965—,陕西省凤翔县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现代汉语、古典文学研究,工作单位: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凤翔师范分院。
其他文献
摘要 《孔雀东南飞》悲剧效果突出,强化手法多样。本文简要分析了其中的传统起兴及对比手法,及其在人物形象塑造和人物性格刻画上对悲剧效果的强化。  关键词:《孔雀东南飞》 悲剧效果 强化手法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保存下来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木兰诗》并称“乐府双壁”。《孔雀东南飞》作为一出婚姻悲剧,其悲剧效果突出,
期刊
摘要 李商隐《锦瑟》的主旨历来存在很多争议,但是其中的美学意蕴是确实存在的,比如其中的朦胧美、悲剧美、缺憾美等,而这些给该诗增添了不少生机。作者通过这些美道出了人生的意义及人生本有的无奈。  关键词:朦胧美 悲剧美 缺憾美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
期刊
摘要 词牌是词体制和格式的基础。它的存在对于词作本身的内容和风格有着很大影响。辛弃疾作为两宋词坛的杰出代表,存词甚众,所用词牌也颇为丰富。本文从辛词的代表词牌之一的《鹧鸪天》入手,力求更为细致和全面的探究辛弃疾的小令词作的写作手法和特色,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创作方法与词牌的内在联系,总结其艺术规律。  关键词:辛弃疾 鹧鸪天 词牌 风格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据邓广铭先
期刊
摘要 南朝江总历经梁、陈、隋三朝,称为一代文学辞宗,同时,其人其文却颇受争议。纵观江总的人生轨迹,其身上熔铸了多种矛盾,而这一切矛盾的根源是:江总与陈代士人遭遇生命挫折而产生的“丧失”情结。本文以江总思想为突破口,通过解读他的生命轨迹,来进一步诠释陈代文人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江总 陈代文人 丧失情结 思想考察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江总(519—594),字总持,
期刊
摘要 月亮创造出了朦胧、恬静、柔美的美学世界,它与中国传统美学尤其是唐宋词人所崇尚的美学风貌相契合,强化了他们对月亮的偏爱。月意象在唐宋词中创造出了婉约朦胧、宁静安谧、柔和温馨的审美意境。  关键词:月意象 朦胧 恬静 柔美 唐宋词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唐宋词的美主要体现在它为我们营造出以情代景、情景交融的审美意境。在这意境中,月意象是不容忽视的一位美学大师。作为重
期刊
摘要 儒学在汉代走向神化,既是当时时代背景所要求和统治者的需求,又是自身发展历程所必须做出的权变。在整个儒家思想发展史上也是具有决定意义性的转折点。  关键词: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 君权天授 屈君而申天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儒学在汉代走向神化,既是当时时代背景所要求,也是统治者的需求,又是自身发展历程所必须做出的权变。西汉初期,统治者推行刑名黄老之术,对当时生产发展,
期刊
摘要 清代前期大批问世的才子佳人小说,其基本的创作倾向是以理制情,作品的创作意图、人物形象、情节结构模式上,都表现了以儒家的伦理道德和礼法规范来约束人的情感和情欲。才子佳人小说以理制情创作倾向的形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与清代前期实学思潮的影响密切相关。  关键词:才子佳人小说 以理制情 创作倾向 实学思潮  中图文分类号:I206.2 文献标示码:A      一 以儒家伦理道德规范世风人心的创作
期刊
摘要 敦煌P·2553号残卷首残尾全,抄写的是关于王昭君的故事,现拟名《王昭君变文》。关于它的创作时代,大致有七种说法,主要依据是变文中的一句话:“故知生有地,死有处,可惜明妃,奄从风烛,八百余年,坟今上(尚)在。”笔者依据变文的敦煌地域特征、文章主旨、男女主人公的称呼及唐代文献的相关记载,认为P·2553号残卷《王昭君变文》的创作时间在786年—816年之间。  关键词:敦煌P·2553号残卷
期刊
摘要 白居易前期表现出激进的民本思想,这种思想在其政治实践和文学实践中有鲜明的表现。在其倡导新乐府运动期间所作的大量“唯歌生民病”的讽喻诗中,闪烁着激进的民本思想的光辉。  关键词:白居易 讽喻诗 诗歌理论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白居易的诗歌可分为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等四大类。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其作谏官(左拾遗)三年中所创作的以《新乐府序》、《秦中吟》为代
期刊
摘要 《红楼梦》中真情之真,是作为存在意义上的源始之真,它开启着善,显示着美,是《红楼梦》中真情的核心所在。  关键词:曹雪芹 本真情感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红楼梦》之“以情悟道”是对明清性灵思想“即情以求性”的生发,也是对明清情感本根论以及文学创作的超越。主人公宝玉之“意淫”思想意趣,在故事情节中的动态展开,就是对警幻所训“以情悟道”“意淫”之训的践行;宝玉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