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教育之美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lykok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对教育有误解,总把教育描述得很苦,强调“头悬梁,锥刺股”“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们对教师有误解,不是“春蚕到死丝方尽”就是“悄悄走过你窗前,你还在呕心沥血批改作业”,似乎这样才显出灵魂工程师的伟大。我们对教育之美有误解,总把美和教育对立起来,似乎教育一美就会显得轻浮,就会不够庄重,威仪尽失。
  我对张克运有误解。他的个人公众号的每一篇原创文章的配图,都是他本人的照片。我是一贯不喜欢男人“爱美”“自恋”的。直到读了他的《最美的教育姿态》,我发现,应该抛弃刻板成见,对一个爱自拍的校长的教育理念做一个重新解读,对一个“爱美”的校长的教育姿态做一个重新审视。
  柔美从反思中来
  在《最美的教育姿态》里,我看到了张克运的从教经历。他坦言自己年轻时也是懵懵懂懂选择了教师职业,当时对教育并不是真爱,甚至也想下海经商。直到他的一个学生因偷盗被送回农村老家,内心才真正被触动:“我反复唏嘘着,我这个老师合格吗?我该做一个什么样的老师呢?”这次反省才使得张克运与教师职业“确认了眼神”,于是,“安下心来,重新思考做一个好老师”。
  反省后的张克运后来是怎么当教师的?他摒弃了之前的浮躁,开始耐心地、带着爱地与学生朝夕相处:他“在很多时间里跟学生在一起聊天、一起春游、一起嬉闹、一起争论问题”“学生问我任何问题,我从不推脱,和学生一起讨论是我一大乐趣”……而当年他其实只是生物老师,也就是“副科”老师,学生问的也都是些“我脸上为什么长痘痘”“生双胞胎是怎么回事”之类的问题。但张克运答得认真,答得投入,因为这是“学生想知道的事情”,因为这是“学生的需求”。他的学生观就在这种过程中建立了。
  在《教育的天籁之音》里,讲述了张克运以自己的耐心、爱心感化离异家庭孩子们的故事。两年后,这些孩子全部顺利毕业,他们在向张克运道别时说:“要是没有您的关心,我早就外出打工了,我要带着您的温暖继续读书。” 孩子的话像天籁之音一样把张克运的心融化了,他感慨:“只要用心,一定会有我们期望的声音出现。”
  有了这样的学生观,张克运开始在学生面前变得谦卑起来。他蹲下来和学生说话,特别注意用词,不使用语言暴力导致伤害学生的心灵;他尊重孩子的真实回答;他让每一个孩子有存在感,经常抚摸孩子的头,为学生整理穿戴……张克运对待学生也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因为他心中一直记着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全部秘诀就在于如何热爱儿童”的告诫。这时候的张克运已经与儿童站在了一起。这样一幅画面,能不柔美?这样一种教育姿态,能不美好?
  静美自沉思中得
  张克运爱读哲学,爱沉思,《最美的教育姿态》一书旁征博引,引用了大量与教育有关的名言警句。这些名言警句为张克运采纳内化后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沉思之后的静美。
  在《让沉思的芬芳弥漫在你我周围》一辑里,我们看到一个已把沉思当成习惯的张克运。于是,泰戈尔说的“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融入了张克运的教育实践。他带着学生行走在温暖里,因为他一直铭记着“教育还是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灵”。他在沉思中收获了《教师的幸福感》《教师需要丰富的生活情趣》《教师的理想依然在飞翔》……沉思使得他的教育生活呈现出一种静美,在如今这个浮躁的时代,闪烁出少有的诗意光辉。
  这样的沉思有用吗?凡俗如我不免要赤裸裸地问结果。张克运说,只要你不求立竿见影,迟早有用。最近我在做一系列访谈,对象是坚持阅读与写作的教师、校长,而我这系列访谈录的主题是“寻找缝隙里的光——你就是那个点灯人”。我想,坚持阅读与写作的教师就是可以让光从缝隙里射进来的人。不过,我采访的一些校长、教师认为我问的许多问题“无解”。从他们身上,我看到责任感,但也不可避免地感受到一种消极。但在张克运身上,我总感觉到一种希望,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一种自信和坚定。所以,他说教育是有无穷解的。为什么他这么给人以希望感?他是怎么做到面对教育弊病,依然保持理想主义与教育情怀的呢?我想,这就是沉思的力量吧。我思故我在,我教故我爱,爱我所爱,无怨无悔。
  是和美也是智美
  在《最美的教育姿态之和美教育思想》一辑里,张克运回答了“什么是和美教育”:尊重规律,顺应天性,心态平和,姿态优美。许多人说起教育,都是一脸沉重,张克运说起教育来却云淡风轻、诗意盎然,着实令人意外。
  和美教育,多么好!慢的教育,尊重规律、尊重人的教育,与我多年来一直倡导并推广的自然生长教育理念相契合。我欣赏这个焦虑时代下还能放慢脚步等待灵魂的人,我欣赏应试环境下还能关注学生心灵的教育人。
  书中感动我的还有《努力成为一名让学生怀念的老师》《教育终究是美好的》《教育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了》等文。教育是关乎灵魂的事,教育中有善、智、美,这样的教育姿态怎么会不好看?
  读到这,再联系起张克运的自拍照,他的举手投足间,他的一颦一笑里,似乎总有教育的影子在,总有着对教育的思考。教育要美,教育人要美,教育就应该美。在《最美的教育姿态》里,我们看到张克运乐于把教育由内而外地以美呈現。他在学校里处处追求美,从校园的风景美,到学生的仪态美;从师生之间的和谐美,到家长的平和心态美——这就是张克运倡导的静待花开的和美教育观。
  他是将哲学与教育结合得完美的一位校长,他是不论现实如何百孔千疮,依旧坚信教育之美、发现教育之美、践行教育之美、传递教育之美的人。
  责任编辑 万永勇
  E-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导 读:  罗伯特·斯滕伯格在《思维教学》一书中说:“教育的最重要目标就是引导学生思维,这也是教育最令人欢欣的目标。”于漪老师认为:“教师应从学生思想感情、知识能力的实际出发,运用文章精要之处,开启学生思维的窍门。” [1]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笔者将《薛法根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中收录的《九色鹿课堂实录》(以下称“其一”)与薛法根老师在杭州“千课万人”观摩活动中执教的《九色鹿》(
期刊
物型课程是以学习资源及文化系统的有效支持与人的主体性发展及创造性实践为基本特征的课程形态,是国家新课程秉持的“整体教育”观统领下的一种创新实践,其课程目标与国家新课程目标具有一致性:使学生发展成为“整体的人”。“整体的人”的发展意味着“人的存在的完整性和人的生成的完整性”。[1]从人的存在的完整性来看,要求教学摆脱学科中心、知识中心、人类中心的价值观和功利主义态度,引导学生在探寻个体、自然、社会关
期刊
吉安市永丰县恩江第二小学有序推进、扎实开展一系列内容多元、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形成师生、家长愿意读书、主动读书的引导机制,阅读成为全校师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特质,让师生、家长共享“悦读人生”,校园浸润浓郁书香。  一、读书蓄满教师教育源泉  教师不仅是施教者,还应该是读书人,更要为学生做表率。老师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能让自己有教育活水,始终拥有教育源泉。每学期,学校出资,为每个老师购一本教育专
期刊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要求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探索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使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取得实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认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因此,小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过程就是学习数学语言的过程。数学语言包括图形语言、符号语言和文
期刊
【教学内容】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安塞腰鼓》,“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八年级下册第一卷《安塞听鼓声》。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品读课文,感受民俗、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  一、串联课文,导入新课(3分钟)  1.课堂导入  师:同学们,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到赵庄看了社戏,在鲁镇吃了罗汉豆,还回延安见了亲人,今天我
期刊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学生理解知识发生、发展、慢慢长出来的动态过程,是一个自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学习的效果与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数学学习材料不单是现成的教材,更是教师站在学生的视角,通过研读理解教材,剖析数学知识间的内在关联,对数学知识进行整合的适合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材料,它是实现数学学科本质与学习方式深度融合的载体。  一、研读理解:看见思维的生长  认真研读理解教
期刊
公开课,我们总会精心打磨,充分预设,就是怕上课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意外,影响课堂的正常进行。即便如此,意外也还是会发生,课堂或因此黯然失色,当然有时也会动人心弦。无论如何,我们都不太希望意外发生,更别说故意寻找意外。“数学王子”张齐华往往会在课堂中给人以惊喜——绝妙的教学設计,幽默的教学语言,其实还有故意的“自找麻烦”。  【片段一】故意挑起事端  一位女生回答完问题后,全班掌声雷动,不过,张老师似
期刊
随着社会的發展,新的科技文化成果不断涌现,我们不能拘泥于现有的资料而心满意足地去教学了,我们应将新材料、新知识、新信息、新成果引入课堂,把语文的小课堂与社会的大课堂紧密地结合起来,使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让语文教学社会化,社会生活语文化。而“语文主题学习”系列图书(简称“主题图书”)的出现,就给我们打开了这样的一扇学习之窗。如何利用主题图书,多发并举,为学生的阅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真正提高
期刊
王林博士曾用“崩溃”来形容他的阅读教学带给听课者的感受,而笔者观摩王博士《巨人的花园》阅读教学后,感觉则不亚于舟行惊涛骇浪之中。这样浪潮般极具冲击力的课堂,步骤却并不复杂,只有五步:  1.读绘本《巨人的花园》;  2.借绘本《这是谁的脚踏车》,训练学生猜想能力;  3.利用样本《巨人的花园》,评价巨人是否自私,辨析什么是自私;  4.小组合作学习,借助样本和补充文本,认识童话文体特征之一:不可思
期刊
《怀疑与学问》是一篇观点鲜明、论证充分、说理透彻的议论文,很多老师会从议论文教学的结构入手,让学生先对课文进行整体把握,再选择重点语句,品析议论文语言特点。而肖培东老师的课堂,在议论文深度教学方面,可以给予我们更多启发。  【片段一】从平面走向立体  师:我们一起朗读课文,读的时候思考一个问题:如果要给课文换个题目,你会用课文中的哪个短语或短句?  (教师朗读标题及前三自然段,两位学生分别朗读剩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