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结构化学材开发“三部曲”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leng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学生理解知识发生、发展、慢慢长出来的动态过程,是一个自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学习的效果与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数学学习材料不单是现成的教材,更是教师站在学生的视角,通过研读理解教材,剖析数学知识间的内在关联,对数学知识进行整合的适合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材料,它是实现数学学科本质与学习方式深度融合的载体。
  一、研读理解:看见思维的生长
  认真研读理解教材和学生是学材开发的第一步。在知识结构的整体关联中我们要看到以知识结构为载体的思维发展,更要看见思维的生长。因此,在研读教材和读懂学生的基础上统整、开发、挖掘、拓展教材,学材才更趋结构化,更适合学生学习。
  首先要研读教材,看清知识的来龙去脉,理解知识结构的整体关联。小学数学一年级“11~20各数的认识”是在学生初步掌握10以内数的基本含义和读写方法以及相应加、减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一方面能使学生初步掌握20以内数的基本含义和读写方法,增强用数描述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他们进一步感受基本的计数原理,积累认数经验,为学习相应的计算以及认识更大的数提供支持。“满十进一”和“计数原理”是本课学习的核心元素,学材的开发要围绕关键元素设计核心的问题。结构化学习不仅要研读教材,还要研读学生。教材的编排应该是遵循大部分学生的年龄特点,但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则未必能完全符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在开发学材之前,必须进行学情分析。本单元课前学情调研设计了三个问题:①你对11~20已经有了哪些认识?②数出10根小棒,把它们捆成1捆,根据捆的过程你有什么想说的?③生活中见过十个十个包装或者十个十个数物体的例子吗?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学生对于11~20各数的读写和顺序没有问题,但多数孩子是只唱数,对数的实际含义并不理解。所以,教学时要突出数的顺序、大小和实际含义以及计数原理和位值制的渗透。
  有了研读教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我们就能更好地遵从数学学科“整体性建构”的本质特征,顺应数学学习的内在心理需求,为结构化数学课堂提供科学的物性保证。
  二、目标驱动:引领教材向学材转化
  学材开发的依据是教学目标,有了目标,才能引领教材向学材转化,让数学知识成为数学文化。因此,目标的准确定位是学材开发的第二步。仍以“11~20各数的认识”为例,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确定其教学目标为:①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正确认读11~20,在数数、读数等活动中认识计数单位“一(个)”“十”,初步理解“10个一是1个十”,知道11~20各数的大小、顺序,初步感知各数的组成,能正确认读11~20。②使学生经历数数和用数描述简单生活现象的过程,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初步的估计意识,发展数感。③初步理解“满十进一”以及相同单位可以累加、不同单位可以组合的计数原理,初步渗透位值制。④使学生在认数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有了教学目标作为导向,以教材为依托,实现学材的精准开发就成为可能。因为结构化学材开发,要精选教学内容,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即要贴近学生的已有经验,优化问题情境,变被动简单学习为深度学习。所以,学材的开发要基于教材,超越教材,基于学情,符合学理,设计者要有一定的高度。另外,还要通过问题设计,找准结构化学习关联点,助推认知冲突处实现积极迁移。在学材开发时主要思考三个方面的问题:①如何设计问题,帮助学生找准新旧连续的认知起点,直观帮助他们认知“一”“十”是计数单位?②如何设计问题,让学生经历11~20各数的认识与已有认知之间的关联过程,理解计数的原理?③如何设计不同的问题情境,丰富、加深学生对数的认识,延展循环提升,强化初步建立的数感、计数原理,渗透位值制?
  基于结构化认知要求,设定好教学目标,精准开发学材,可以避免日复一日重复机械的教学,也避免为分数而进行碎片化的学习和操练,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指日可待。
  三、学材架构:学习资源的结构化呈现
  结构化学材架构就是将学习者的学习资源进行结构化呈现,主要包括已有的经验、问题的情境、核心的问题等。问题的设计是结构化学习中学材开发的关键元素之一。以问题驱动,通过起点连续、探究关联、延展循环、指向反例、举三反一、举一反三等多种形式,逐步走向知识学习的相近、相似与相通,发展学生内在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创设问题情境,找准认知起点。11~20各数的已有认知基础是10以内数的认识,找准认知起点,顺学而教,符合知识结构,也符合逻辑结构,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数线(数轴)是学生已有的认知,把它作为认数的重要载体有着重要的价值。驱动问题是:①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数?这些数在数线上都有自己的家,能找到吗?②它们分别是怎么组成的?这些数中哪一个是与众不同的数?③10前面的数都比10小,有没有比10大的数呢?以上三个问题将学习自然指向认知起点,指向比10大的数,进而连续新知的探究。
  经历探究过程,形成结构关联。11~20各数的认识,看似简单,其实并不容易。知识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应体现在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建立数感。也就是说,这节课的任务不能局限在浅层次的认数上,而是认数背后的数感、计数原理、计数方法,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学生经历的过程越完整,获得的体验就越多,我们的目标就越容易达成。这里的三个层次都以问题驱动来关联。第一层次是认识计数单位“十”。驱动问题是:①猜一猜,这把小棒多少根?要知道到底多少根,怎么办?②想一想,10个一和1个十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十”有什么用呢?让学生在猜一猜、数一数、捆一捆、议一议的活动中感知10个一就是1个十。这里很重要的是通过学材的开发,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明白1捆也可以看成一个整体,它是1个十。随即,自然会有一个疑问:认识了10个一就是1个十,这个十有什么用呢?这个问题勾连了生活中的“十”,让学生体验并了解生活中按群计数的运用,体会到用十作单位来计数的好处。其实这还不是最重要的,勾连与数学中的计数单位“十”之间的关系,才是教学的关键。第二层次,认识数11~19。先呈现12根小棒,让学生数一数。驱动问题是:①有什么好办法,把这12根小棒重新摆一摆,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来是12根呢?②先数出10根捆成1捆,然后每次添1根,说出摆的数是多少?③把摆的小棒和对应的数整理一下,请大家仔细观察,你有什么新的发现?通过摆一摆、数一数、议一议,勾连已有经验一根一根数和按群计数之间的关联,用小棒表示12,摆完了以后,再回过头来,让学生从10根(1捆)开始1根1根地添,一边添一边数,一直到19,突出计数的原理,相同的计数单位可以累加,不同的计数单位可以组合。第三层次认识20,驱动问题是:19根添上1根是多少根?你是怎么知道的?小棒添到19时是数数的一个节点,这时除了1捆,旁边又满了十根,这个10根也可以把它捆成新的一捆,这样就是2个十,2个十就是20,这就突出了满十进一和相同单位的数可以累加的计数方法和原理。
  学习项目应用,拓展丰富体验。通过不同形式的数数活动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进一步丰富认识、加深体验,让学生在估一估、数一数、比一比、画一画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对相关各数实际数值的把握能力,在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画一画的活动中,进一步延展到下一节课的内容,前沿后续的结构化思想得到充分的体现。特别是“画一画”,提出:在数线上我们能表示11~20各數,你还能用什么方法表示11~20各数呢?请在自己的本子上用你喜欢的方法画一画。学生可以用小棒图、圆圈图、计数器、数轴等多种表征的方法表示11~20,丰富对这些数的认知体验。(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文津小学)
  责任编辑 李杰杰
  E-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周亚夫军细柳》是统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近年来,笔者先后两次执教这篇课文,从教学设计到课堂实践,引发了笔者对文本解读更加深入的思考。  第一次执教《周亚夫军细柳》是一年前,这节课主要引导学生以课本剧的形式展现《周亚夫军细柳》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整堂课很热闹,无论是表演的小组,还是观看的学生,都沉浸其中,大家的兴趣被调动起来。表演结束后,笔者请学生点评每个人物的表演
期刊
政治认同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彰显了高中思想政治课在立德树人理念中的学科定位和责任担当。政治认同素养主要表现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展现出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爱国情怀。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是思想政治课的首要任务。  一、情境素材贴近生活,培育政治情感  建构主义指出,情境是激发学生价值认知的基础,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就是
期刊
物型课程的学校有哪些特征与行动路径,如何才能科学地评价一所典型意义的物型课程好学校?这就需要制订《物型课程建设发展水平指标体系》(下称《指标体系》)。  物型课程发挥“物”的课程意象,以环境建模、物型建构与课程开发为内核,实现“文化塑形”,它是具有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校本化隐性课程。解析一下核心概念的界定,浓缩的一句话就是:发挥“物”的课程意象实现“文化塑形”。《指标体系》就要围绕“物型意象”与“
期刊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36~37页。  【教材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方法,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单式统计表。本节课就是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同时认识复式统计表。认识复式统计表主要从形式和内容两个角度入手。  从形式的角度去认识复式统计表时,复式统计表与单式统计表最明显的区分就是单式统计表里只有
期刊
设计理念:  尊重《望洞庭》这首诗的个性特征,正确、适度地解读文本。带领学生在文字和画面的转换中,发展想象力;引领学生在品味用词之精妙中,提升思辨力;引导学生诵读不同诗人笔下的洞庭湖,对比感悟刘禹锡《望洞庭》之柔美,提高朗读力;学习抓住诗眼“和”字,体会山水和谐之美、人的心境和大自然和谐之美,提升学习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2个生字,认识
期刊
导 读:  罗伯特·斯滕伯格在《思维教学》一书中说:“教育的最重要目标就是引导学生思维,这也是教育最令人欢欣的目标。”于漪老师认为:“教师应从学生思想感情、知识能力的实际出发,运用文章精要之处,开启学生思维的窍门。” [1]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笔者将《薛法根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中收录的《九色鹿课堂实录》(以下称“其一”)与薛法根老师在杭州“千课万人”观摩活动中执教的《九色鹿》(
期刊
物型课程是以学习资源及文化系统的有效支持与人的主体性发展及创造性实践为基本特征的课程形态,是国家新课程秉持的“整体教育”观统领下的一种创新实践,其课程目标与国家新课程目标具有一致性:使学生发展成为“整体的人”。“整体的人”的发展意味着“人的存在的完整性和人的生成的完整性”。[1]从人的存在的完整性来看,要求教学摆脱学科中心、知识中心、人类中心的价值观和功利主义态度,引导学生在探寻个体、自然、社会关
期刊
吉安市永丰县恩江第二小学有序推进、扎实开展一系列内容多元、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形成师生、家长愿意读书、主动读书的引导机制,阅读成为全校师生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特质,让师生、家长共享“悦读人生”,校园浸润浓郁书香。  一、读书蓄满教师教育源泉  教师不仅是施教者,还应该是读书人,更要为学生做表率。老师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能让自己有教育活水,始终拥有教育源泉。每学期,学校出资,为每个老师购一本教育专
期刊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要求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探索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使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取得实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  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认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因此,小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过程就是学习数学语言的过程。数学语言包括图形语言、符号语言和文
期刊
【教学内容】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安塞腰鼓》,“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八年级下册第一卷《安塞听鼓声》。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基调,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2.品读课文,感受民俗、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  一、串联课文,导入新课(3分钟)  1.课堂导入  师:同学们,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到赵庄看了社戏,在鲁镇吃了罗汉豆,还回延安见了亲人,今天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