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新教材充分注意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不仅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更注意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让学生在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会数学地思考,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每一位数学教师必须有新准备、新姿态,以便能迅速适应新课改。
一、以旧教材为基石,践行新教材
作为教者,在教学设计时,应注意下列问题:①旧教材内容是不是达成课时教学目标所必须的,应删去或从略哪些学生已学过或者已经认识的内容?哪些数学知识的素材不够充分需要补充?②在校内外和网站上可利用哪些与旧教材内容密切的课程资源?③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怎样定位比较恰当?④结合哪些内容进行数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教育?结合哪些内容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态度?⑤在练习中如何处理好基本与提高的关系,为水平不同的学生得出不同的数量和质量要求?这样,教师以旧教材为基石,改旧教材为新教材,不仅可以更新课程理念具体地落实到旧教材的处理中,而且也使自己成为新教材的积极实践者和创建者。
二、结合实际,创造性地教学
对于新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避免学生从枯燥无味,产生厌学的心理。因此,教师应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变抽象为形象,变无趣为有趣,使课堂永远对学生都有一种魅力。如《连减》这节课,我一开始设计一个“抢椅子”的游戏活动:8个学生上台,抢坐6把椅子,第一轮下去了2人;第二轮6个人抢坐4把椅子,又下去了2个人。活动结束后,先让学生说一说活动过程并提出数学问题,然后讨论列式,计算过程和计算方法。结果不论是连减的意义还是连减的计算方法,学习效果都出乎意料的好。这完全得益于课堂教学内容富有情趣化地设计,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愉快地学习。
又如在教学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利息》时,我改变了传统的封闭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得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可事先让学生到附近银行收集有关“利息”的资料,进行社会实践。这样把数学学习由课堂转向生活,不但能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基础有了了解和准备。课中我先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汇报。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向老师、同学提出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接着引导学生自学看书,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最后得出:“利息=本金×利率×时间”的计算公式。课后,我要求学生向父母介绍利息和利息税的有关知识,并与家长商讨选择哪种办法存款得到的利息会多一些。这样将书本数学改为生活数学,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时时处于亲切愉快、思维活跃的主动探索活动之中,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就来自于现实生活,数学知识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三、举一反三,拓展性地教学
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特点。算法多样化是学生在学习中自行探索,独立思考带来的结果。算法多样化不要求为个学生都掌握多种算法。例如,对于小学数学第八册《乘法运算定律》,传统的教学,教师是严格要求学生分别找5与2的乘积结合为10;25与4的乘积结合为100;125与8的乘积结合为1000这一规定的统一算法。这样要求统一,既不符合不同层次学生认识水平的多样性,也体现不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理念。为此,我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先在大屏幕上出示实物课件,请学生按图示列出乘法算式。接着用尽可能多的方法算出:25×16的结果,然后要求学生在小组中互相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到台上实物投影仪展示汇报。于是,学生们就有以下多种解法:25×16=25×(4×4)=(25×4)×4=100×4=400;25×16=25×(2×8)=(25×2)×8=50×8=400;25×16=(5×5)×16=5×(5×16)=5×80=400。
最后,引导学生自学看书(例题),让学生通过多种解法对比,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解法。在放手让学生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建构过程,并且通过让学生展示多种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寻找自己喜欢的解题方法。可以说,正是这种关注个性体验的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同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数学成功的愉悦。
责任编辑 罗 峰
一、以旧教材为基石,践行新教材
作为教者,在教学设计时,应注意下列问题:①旧教材内容是不是达成课时教学目标所必须的,应删去或从略哪些学生已学过或者已经认识的内容?哪些数学知识的素材不够充分需要补充?②在校内外和网站上可利用哪些与旧教材内容密切的课程资源?③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看怎样定位比较恰当?④结合哪些内容进行数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教育?结合哪些内容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态度?⑤在练习中如何处理好基本与提高的关系,为水平不同的学生得出不同的数量和质量要求?这样,教师以旧教材为基石,改旧教材为新教材,不仅可以更新课程理念具体地落实到旧教材的处理中,而且也使自己成为新教材的积极实践者和创建者。
二、结合实际,创造性地教学
对于新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避免学生从枯燥无味,产生厌学的心理。因此,教师应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变抽象为形象,变无趣为有趣,使课堂永远对学生都有一种魅力。如《连减》这节课,我一开始设计一个“抢椅子”的游戏活动:8个学生上台,抢坐6把椅子,第一轮下去了2人;第二轮6个人抢坐4把椅子,又下去了2个人。活动结束后,先让学生说一说活动过程并提出数学问题,然后讨论列式,计算过程和计算方法。结果不论是连减的意义还是连减的计算方法,学习效果都出乎意料的好。这完全得益于课堂教学内容富有情趣化地设计,使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愉快地学习。
又如在教学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利息》时,我改变了传统的封闭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得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可事先让学生到附近银行收集有关“利息”的资料,进行社会实践。这样把数学学习由课堂转向生活,不但能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基础有了了解和准备。课中我先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汇报。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向老师、同学提出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接着引导学生自学看书,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最后得出:“利息=本金×利率×时间”的计算公式。课后,我要求学生向父母介绍利息和利息税的有关知识,并与家长商讨选择哪种办法存款得到的利息会多一些。这样将书本数学改为生活数学,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时时处于亲切愉快、思维活跃的主动探索活动之中,真正体会到:数学知识就来自于现实生活,数学知识能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三、举一反三,拓展性地教学
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特点。算法多样化是学生在学习中自行探索,独立思考带来的结果。算法多样化不要求为个学生都掌握多种算法。例如,对于小学数学第八册《乘法运算定律》,传统的教学,教师是严格要求学生分别找5与2的乘积结合为10;25与4的乘积结合为100;125与8的乘积结合为1000这一规定的统一算法。这样要求统一,既不符合不同层次学生认识水平的多样性,也体现不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理念。为此,我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先在大屏幕上出示实物课件,请学生按图示列出乘法算式。接着用尽可能多的方法算出:25×16的结果,然后要求学生在小组中互相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到台上实物投影仪展示汇报。于是,学生们就有以下多种解法:25×16=25×(4×4)=(25×4)×4=100×4=400;25×16=25×(2×8)=(25×2)×8=50×8=400;25×16=(5×5)×16=5×(5×16)=5×80=400。
最后,引导学生自学看书(例题),让学生通过多种解法对比,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解法。在放手让学生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建构过程,并且通过让学生展示多种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寻找自己喜欢的解题方法。可以说,正是这种关注个性体验的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同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数学成功的愉悦。
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