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就业现状
根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的统计,201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是834万,2020年是874万。从2019年到2020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了40万,增加率为11.73%。2020年全国企事业用人单位对应届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量大约是156.3万,与2019年同期相比,实际用人需求量减少大约23%。根据国家人社部的统计数据分析,2020年本科生和研究生就业质量与就业率保持相对平稳,而高职(专科)毕业生就业情况相比以往有所下滑,下滑趋势明显。从全国企事业单位用人情况的数据来看,中高端等优质岗位依然是以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需求为主。
以天津职业大学机电学院为例,2020年的毕业生人数为653人,涵盖的专业为机电、电气、模具、供热和增材制造5個专业,就业的情况大概是:在中小型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工作的人数为426人,占比为65.34%;在央企等大中型国有企业工作的人数为134人,占比为20.52%;在其他服务性行业工作的人数为85人,占比为13.01%;未就业人数为13,占比为1.93%。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98.07%,基本高于天津市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平均值。
总体来看,机械和电气类的相关企业对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需求较高,岗位仍是以操作岗为主;工科类女生就业相对困难;中高端优质企业或者国企对毕业生的需求仍是以本科毕业生为主;非国有企业用人需求仍是以高职毕业生为主,但是一部分毕业生对私企的接受程度存在一定的困难。
二、校企融合视角下的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定位偏重于理论教学,与企业岗位需求脱节
高职院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决定了学生的就业方向和就业质量,人才培养定位方向是影响学生最终发展结果的关键问题。
我国职业教育存在一下两个问题:一是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学校教育、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岗位的用工要求存在差距,未有效衔接。最直接的体现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高职学校依然沿用本科的基础教育教学标准、流程和架构,尽管对市场关注较高的专业进行了初步调整,可是调整后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依然未与就业市场需求有效衔接,使得部分特色专业无法有效的发挥与体现其优势,进而直接影响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与特色。二是国家要求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每年考核就业率,重点考核高质量就业率,但是职校基于“生存”的压力,急于追求“高职升本”,高职教育圈普遍存在办学层次越高,生源质量就会越好,就业状况随之越好,教育教水平越高的思维定式,因此办学方向就会紧密贴近“职校升本”,直接影响了高职学校教育教学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教育教学和就业“两张皮”),进而影响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影响高职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
由于教育教学目标定位偏失,加之“生存”与毕业生就业率考核的双重压力,导致大多数高职院校把毕业生就业率考核的压力逐级传导到基层,基层单位为了完成任务,就会向每位教师分摊任务压力。由于现阶段疫情及各种因素的影响,企业的用工需求普遍下降,尤其是高质量就业单位的用工需求更是呈现几何级数的下降,此时,教师只能单纯的催促学生签订就业协议或者合同,学生只能随便找个公司应付上班,甚至只是盖章应付了事。在这种教育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毕业生在本岗位停留时间较短,这就是为什么高职学校毕业生最近几年的离职率高于本科毕业生的原因。专业设置不能迎合市场细分的需求,部分学生毕业后不适合企业岗位要求,直接导致高职毕业生就业难。
(二)就业咨询设置不完善,就业政策宣传与教育不全面
学校层面的就业指导只是一种对国家就业政策、信息进行传递,同时组织毕业生参加劳动力市场的供需见面会,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正确择业观的综合服务性活动。目前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对外体现的多数是行政管理职能,未对学生的就业工作形成有效的咨询和指导,未有效履行该部门的服务职能。大部分职业院校对学生的就、择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固定的就业咨询和交流场所,就业指导课程种类和内容单一,主要以讲解就业、应聘以及面试技巧等内容为主,缺乏理论性的指导和咨询,不足以引起学生从心理上的重视。就业理念的宣传和教育不到位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方向,在自我求职阶段,缺乏必要的职业素养、自我分析和认知不足,最终导致就、择业的方向出现问题。
三、促进职业院校学生高质量就业的相关方略
(一)精准专业定位,对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
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以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为培养方向的专业技术定位,毕业生需要被社会和市场认可,职业院校应以“区域产业为依托、全方位服务社会”为办学导向,以“重应用,董理论,服务社会,全方位发展”为学生培养方向。职业院校应有效掌握本区域的经济发展方向,发挥二级学院的专业优势,对准重点优质企业的岗位需求,将专业特色与本区域经济发展有效衔接起来,努力培养出满足区域经济和企业岗位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深化产教融合,改进与完善订单培养模式
“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产教融合”是我国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成功经验,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职业院校通过深度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可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校的竞争优势和办学实力。职业院校可以通过产教融合的技术技能型人的才培养路径,主动广泛积极寻求优质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发展,互惠互利。订单班培养模式是指学校或者二级学院与优质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采用“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毕业后顺利到企业上岗工作的一种产教融合培养模式。订单班架构的培养模式,使得教育教学目标明确,针对性强,既有利于二级学院的教育教学管理,也有利于参加订单班的学生优先掌握企业所需的技术、文化、规范和相关制度,通过订单班架构培养的学生对于企业岗位的适应性更强,适应周期更短,为企业节省了一定的岗前培训时间和成本,实现了校企双方的互惠互利和“双赢”。 (三)改善教育教学环境,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实验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学生提升技术技能,实践操作水平,职业素养的重要培训场地,是体现高职院校办学特色,提升办学条件的重要环节,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必备条件。高职院校应创新实验实训基地的管理和运行模式,积极探索建设资金实现多维度、多渠道、多形式的筹集方式,逐步改善实验室教学做环境,例如學校提供实验实训场地和教学资源,用人单位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持,实现合作互助,使得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获得规范的优质教育教学环境。高职学校还应提升科技服务质量,加强吸引社会闲散资金的能力,加大为区域经济发展与服务的力度,创建持续性强、可复制的校企深度合作新模式,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条件。根据教师群体现有的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思考:第一,关注教师的基本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具体包括职业修养能力、职业适应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努力提升教师的敬业精神,增强教师的教学做技能。第二,关注本岗教师的学历提升,同时适量引进与专业技能相关的高学历高技能专门型人才,例如双师型,专家型优秀人才。高职院校可指导二级学院建立有效的双师型人才培养体系,侧重专业带头人的培养,相关领域领军人才的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教师梯队的建设,提升教师整体的业务能力,打造一支专业结构合理、业务能力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教师队伍。
(四)充分调研学生就业意愿和去向,进行分类就业指导,开拓就业渠道
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观念随着市场竞争的逐步细分,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准备专升本考试。为使学生形成积极正确的就业观念,顺应国家发展战略,服务于制造业。应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有效的就业指导和咨询等相关服务工作,帮助学生掌握企业岗位需求的技术技能、竞聘能力、优质企业用人标准、面试的心理要求,解决岗位定位问题,改善学生的就业思维方式。
高职院校充分发挥合作办学的优势,促进多元社会力量的关心和支持。学校应及时准确掌握全国用工需求、就业资讯、就业渠道等,重点关注学校所在地区企事业单位的用人情况。学校应有针对性地向周边相关企事业单位以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的方式推荐应届毕业生,做好订单班的后续维护工作,降低学生的离职率。二级学院应积极主动联络区域内重点缺工企业,进行订单班跟岗实习,帮助学生完成高质量就业,降低离职率。学校主管就业工作部门应积极推动二级学院建立与企业用工的长效反馈机制,实时了解学生在企业的顶岗实习和思想动态,建议配备订单班班主任用以随时调整学生在企业的思想状况,使得学生顺利适应从学校到企业的生活和工作。订单班班主任体制机制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角色转变的难度,加速适应企业环境,通过与企业的互动,可以改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和延伸学生思政工作的触角,逐步满足就业市场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高职人才的需求,增强学生在企业用工市场的就业竞争力。
一、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就业现状
根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的统计,201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是834万,2020年是874万。从2019年到2020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了40万,增加率为11.73%。2020年全国企事业用人单位对应届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量大约是156.3万,与2019年同期相比,实际用人需求量减少大约23%。根据国家人社部的统计数据分析,2020年本科生和研究生就业质量与就业率保持相对平稳,而高职(专科)毕业生就业情况相比以往有所下滑,下滑趋势明显。从全国企事业单位用人情况的数据来看,中高端等优质岗位依然是以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需求为主。
以天津职业大学机电学院为例,2020年的毕业生人数为653人,涵盖的专业为机电、电气、模具、供热和增材制造5個专业,就业的情况大概是:在中小型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工作的人数为426人,占比为65.34%;在央企等大中型国有企业工作的人数为134人,占比为20.52%;在其他服务性行业工作的人数为85人,占比为13.01%;未就业人数为13,占比为1.93%。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为98.07%,基本高于天津市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平均值。
总体来看,机械和电气类的相关企业对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需求较高,岗位仍是以操作岗为主;工科类女生就业相对困难;中高端优质企业或者国企对毕业生的需求仍是以本科毕业生为主;非国有企业用人需求仍是以高职毕业生为主,但是一部分毕业生对私企的接受程度存在一定的困难。
二、校企融合视角下的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定位偏重于理论教学,与企业岗位需求脱节
高职院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决定了学生的就业方向和就业质量,人才培养定位方向是影响学生最终发展结果的关键问题。
我国职业教育存在一下两个问题:一是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学校教育、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岗位的用工要求存在差距,未有效衔接。最直接的体现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高职学校依然沿用本科的基础教育教学标准、流程和架构,尽管对市场关注较高的专业进行了初步调整,可是调整后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依然未与就业市场需求有效衔接,使得部分特色专业无法有效的发挥与体现其优势,进而直接影响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与特色。二是国家要求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每年考核就业率,重点考核高质量就业率,但是职校基于“生存”的压力,急于追求“高职升本”,高职教育圈普遍存在办学层次越高,生源质量就会越好,就业状况随之越好,教育教水平越高的思维定式,因此办学方向就会紧密贴近“职校升本”,直接影响了高职学校教育教学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教育教学和就业“两张皮”),进而影响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影响高职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
由于教育教学目标定位偏失,加之“生存”与毕业生就业率考核的双重压力,导致大多数高职院校把毕业生就业率考核的压力逐级传导到基层,基层单位为了完成任务,就会向每位教师分摊任务压力。由于现阶段疫情及各种因素的影响,企业的用工需求普遍下降,尤其是高质量就业单位的用工需求更是呈现几何级数的下降,此时,教师只能单纯的催促学生签订就业协议或者合同,学生只能随便找个公司应付上班,甚至只是盖章应付了事。在这种教育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毕业生在本岗位停留时间较短,这就是为什么高职学校毕业生最近几年的离职率高于本科毕业生的原因。专业设置不能迎合市场细分的需求,部分学生毕业后不适合企业岗位要求,直接导致高职毕业生就业难。
(二)就业咨询设置不完善,就业政策宣传与教育不全面
学校层面的就业指导只是一种对国家就业政策、信息进行传递,同时组织毕业生参加劳动力市场的供需见面会,帮助学生树立积极正确择业观的综合服务性活动。目前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对外体现的多数是行政管理职能,未对学生的就业工作形成有效的咨询和指导,未有效履行该部门的服务职能。大部分职业院校对学生的就、择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固定的就业咨询和交流场所,就业指导课程种类和内容单一,主要以讲解就业、应聘以及面试技巧等内容为主,缺乏理论性的指导和咨询,不足以引起学生从心理上的重视。就业理念的宣传和教育不到位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方向,在自我求职阶段,缺乏必要的职业素养、自我分析和认知不足,最终导致就、择业的方向出现问题。
三、促进职业院校学生高质量就业的相关方略
(一)精准专业定位,对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
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以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为培养方向的专业技术定位,毕业生需要被社会和市场认可,职业院校应以“区域产业为依托、全方位服务社会”为办学导向,以“重应用,董理论,服务社会,全方位发展”为学生培养方向。职业院校应有效掌握本区域的经济发展方向,发挥二级学院的专业优势,对准重点优质企业的岗位需求,将专业特色与本区域经济发展有效衔接起来,努力培养出满足区域经济和企业岗位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深化产教融合,改进与完善订单培养模式
“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产教融合”是我国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成功经验,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职业院校通过深度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可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校的竞争优势和办学实力。职业院校可以通过产教融合的技术技能型人的才培养路径,主动广泛积极寻求优质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同发展,互惠互利。订单班培养模式是指学校或者二级学院与优质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采用“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毕业后顺利到企业上岗工作的一种产教融合培养模式。订单班架构的培养模式,使得教育教学目标明确,针对性强,既有利于二级学院的教育教学管理,也有利于参加订单班的学生优先掌握企业所需的技术、文化、规范和相关制度,通过订单班架构培养的学生对于企业岗位的适应性更强,适应周期更短,为企业节省了一定的岗前培训时间和成本,实现了校企双方的互惠互利和“双赢”。 (三)改善教育教学环境,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实验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学生提升技术技能,实践操作水平,职业素养的重要培训场地,是体现高职院校办学特色,提升办学条件的重要环节,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必备条件。高职院校应创新实验实训基地的管理和运行模式,积极探索建设资金实现多维度、多渠道、多形式的筹集方式,逐步改善实验室教学做环境,例如學校提供实验实训场地和教学资源,用人单位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持,实现合作互助,使得学生在实践教学中获得规范的优质教育教学环境。高职学校还应提升科技服务质量,加强吸引社会闲散资金的能力,加大为区域经济发展与服务的力度,创建持续性强、可复制的校企深度合作新模式,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条件。根据教师群体现有的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思考:第一,关注教师的基本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具体包括职业修养能力、职业适应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努力提升教师的敬业精神,增强教师的教学做技能。第二,关注本岗教师的学历提升,同时适量引进与专业技能相关的高学历高技能专门型人才,例如双师型,专家型优秀人才。高职院校可指导二级学院建立有效的双师型人才培养体系,侧重专业带头人的培养,相关领域领军人才的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教师梯队的建设,提升教师整体的业务能力,打造一支专业结构合理、业务能力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教师队伍。
(四)充分调研学生就业意愿和去向,进行分类就业指导,开拓就业渠道
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观念随着市场竞争的逐步细分,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准备专升本考试。为使学生形成积极正确的就业观念,顺应国家发展战略,服务于制造业。应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有效的就业指导和咨询等相关服务工作,帮助学生掌握企业岗位需求的技术技能、竞聘能力、优质企业用人标准、面试的心理要求,解决岗位定位问题,改善学生的就业思维方式。
高职院校充分发挥合作办学的优势,促进多元社会力量的关心和支持。学校应及时准确掌握全国用工需求、就业资讯、就业渠道等,重点关注学校所在地区企事业单位的用人情况。学校应有针对性地向周边相关企事业单位以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的方式推荐应届毕业生,做好订单班的后续维护工作,降低学生的离职率。二级学院应积极主动联络区域内重点缺工企业,进行订单班跟岗实习,帮助学生完成高质量就业,降低离职率。学校主管就业工作部门应积极推动二级学院建立与企业用工的长效反馈机制,实时了解学生在企业的顶岗实习和思想动态,建议配备订单班班主任用以随时调整学生在企业的思想状况,使得学生顺利适应从学校到企业的生活和工作。订单班班主任体制机制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角色转变的难度,加速适应企业环境,通过与企业的互动,可以改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和延伸学生思政工作的触角,逐步满足就业市场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高职人才的需求,增强学生在企业用工市场的就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