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越来越受到关注,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的提高,成为当前高等教育不可忽视的工作。
关键词:德育教育;网络道德
互联网作为传播信息的媒体,已渗入到社会各个领域。近几年随着大学生上网人数的急剧增加,网络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也给高校的教育改革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待解决的课题。
大学校园更是走在网络时代的前列,大学生已成为网民中最活跃的群体。与此同时,游戏人生、攻击他人、破坏网络为乐趣的黑客在大学校园也呈上升趋势。网络文化在高校的广泛传播,不仅剧烈地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而且使大学生的行为方式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正处在成长过程中的大学生,道德修养尚未成熟,社会阅历又浅,可塑性很强。当他们面对网络中的信息污染时,往往不能有效地加以防范抵御。在好奇心与自我炫耀心理的支配下,他们往往把网络当成自己施展绝技的广阔天地,并以此来证明自己操作电脑和网络的能力,结果不经意间成了网络的破坏者或受害者,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对高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在网络道德伦理规范和有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备的情况下,切实搞好网络道德教育成为刻不容缓的工作。 与此同时,高校德育工作也要拓展新的天地。无论网络文化带来了哪些社会思潮和思想文化的挑战,高校德育工作都要坚持以正确的理论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充分发挥德育工作的传统优势,善于利用网络技术拓展新的领域,实现德育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高校应把网络道德培训作为一个经常性的建设计划,多组织一些网络道德知识讲座和选修课,或将网络道德渗透到有关课程。要培养一支既懂思想道德教育又懂网络技术的大学生队伍。这支队伍应具备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正确的网络道德意识、精湛的网络技术水平、敏捷的反映能力和强烈的开拓进取精神。
高校德育工作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陶冶作用。校园文化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利于对其进行审美熏陶和技能培养。而网络文化的规范性较为薄弱。校园文化集中体现全体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其长期形成的传统风气,可以激励学生不断进取。而网络文化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充满着各种矛盾,对学生的影响是积极与消极并存。校园文化具有有限的开放性,能够帮助学生在多样环境中理解和传播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而网络文化是全开放的,容易导致信息洪水泛滥,使学生良莠难辨。校园文化的这些教育优势,能够抑制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给予学生较完整的道德观念,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对网络文化有所选择。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网上道德教育工作。首先,应加强校园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目前,不少校园网络信息内容太少,信息更新太慢,网上关于专业及科研方面的信息缺乏。针对这些,应该建立一个较完善的FTP站点,并多安装一些最新的软件以供下载和学习,定期推荐一批好的网址,指导学生正确上网,可在校园网中多设一些权威性的专业学术站点的镜像,设立一些有实在内容的专业学术主页。在注意传授网络应用知识的同时,还应加强网络素质教育和道德规范教育,使学生上网时能够进行自我管理,多开辟积极向上的网站,组织具有民族优良文化传统的信息上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反动、色情暴力等信息垃圾的入侵。高校的网络道德教育工作必须现代化、信息化,必须着眼于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分辨信息、选择信息、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最后,还应开展一些有意义的能提高大学生网络素质的活动。比如可以开展大学生计算机网络大赛、计算机应用技能大赛等,加深学生对网络的理解,从而将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紧密结合,引导聪明、勤奋的新一代大学生,真切感受充满挑战和机遇的网络世界,充分激发同学们的上进心和创造性,走积极、健康的网络之路。
为此,既要利用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也要利用现代的网络观念,同时也要有规范性的制度、法规等做保障才能使提高大学生网络德育工作顺利开展:
1.用科学的思想、正确的观念和先进的文化引领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
青年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理想信念、思想道德素质,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如果放松了对青年学生进行及时、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他们就容易被迷惑、被侵蚀、被“西化”。为了适应网络时代发展的需要,迫切要求我们主动出击,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思想引领校园主文化,发挥其特有的功能和作用,使网络成为开展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新途径。因此,我们要把大学生学习互联网的热情引导到建立和传播先进的思想、正确的理论上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把积极、先进的知识和信息送上网络。
2.采用法律和政策手段,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法制教育
对大学生来说,网络秩序的维护仅靠大学生的信息道德素质还远远不够,还应加强网络立法,严格管理制度。目前,已有一些国家对网络行为进行立法,以保护青少年不被有害信息侵犯。近几年我国也相继出台了多项关于信息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如《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管理暂行规定》、《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这些有关网络管理办法的制定为互联网的良性发展提供了保证。但与国外相比,中国的网络立法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应进一步建立完善的网络行为监控机制,特别是以大学生为对象的网络法律法规及相应的管理、技术对策急需加强。
3.把网络与校园文化相结合,通过健康、丰富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着广泛的积极意义,在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来开展网络道德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络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注重弘扬深层次、高品位的校园文化,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各项科技大赛、个人网站及主页制作大赛、应用软件设计大赛等活动,提高他们的创业意识和主动适应网络发展的能力。创建大学生专门网站,开辟更多的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内容,如“时事参考”、“心理咨询”、“热线服务”、“文化娱乐”、“学子论坛”、“焦点人物”、“学生社团”、“青年创业”等等,把网络建成传播真理、传播知识、传播文明的坚强阵地,建成引导学生对社会、对人生进行理性思维的重要场所。同时开展经常性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邀请事业有成的教师、校友以及海外归来的专家、教授,上网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构筑起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网上校园文化活动。
4.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其自身的抗干扰能力
网络社会是一个没有中心的资源共享、多元价值共存的社会,各种道德的、非道德的信息充斥网络空间,在毫无监督和约束的状态下,如果缺乏道德自律,就会自我放纵而偏离道德的轨道。因此,只有培养大学生道德自律,提高大学生对是非、善恶、美丑的道德判断能力,才能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蚀。教育工作者应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意识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网络社会”,并对网络行为进行一定的规范。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人际关系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对网络“虚拟社会”有正确的认识,增强自身的判断力。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增长知识、提高综合素质上,自觉扩大个人的生活领域,广交良师益友,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如社会调查及参观、专业实习、社团活动、勤工助学及各种文体活动等,防止对网络世界的过分依赖。
5.通过技术手段净化网络环境
在支持和鼓励大学生运用网络学科学、学技术的同时,进一步加大网络的信息管理和技术防范力度,依靠技术手段,加强对网上不良信息的过滤,净化网上环境,形成有效地网络信息“防火墙”。比如,采用语法和语义分析技术,对一些不良的信息加以屏蔽;运用图像理解和分析技术,对宣传暴力和含有色情的图片限制其下载等等。
总之,高校的德育工作必须紧跟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步伐,密切联系青年学生的成长环境和思想状况,及时、准确地把握青年学生的思想脉搏,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人制宜、采取有效措施,充分运用网络手段,努力拓展德育工作的思路和渠道。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网络道德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过程中的特殊功能。
参考文献:
[1]周春燕; 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规范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年05期.
[2]张利民,王永杰,王怀东; 研究生德育社会化问题探讨 [J];中国高教研究;2004年04期.
关键词:德育教育;网络道德
互联网作为传播信息的媒体,已渗入到社会各个领域。近几年随着大学生上网人数的急剧增加,网络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也给高校的教育改革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待解决的课题。
大学校园更是走在网络时代的前列,大学生已成为网民中最活跃的群体。与此同时,游戏人生、攻击他人、破坏网络为乐趣的黑客在大学校园也呈上升趋势。网络文化在高校的广泛传播,不仅剧烈地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而且使大学生的行为方式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正处在成长过程中的大学生,道德修养尚未成熟,社会阅历又浅,可塑性很强。当他们面对网络中的信息污染时,往往不能有效地加以防范抵御。在好奇心与自我炫耀心理的支配下,他们往往把网络当成自己施展绝技的广阔天地,并以此来证明自己操作电脑和网络的能力,结果不经意间成了网络的破坏者或受害者,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对高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在网络道德伦理规范和有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备的情况下,切实搞好网络道德教育成为刻不容缓的工作。 与此同时,高校德育工作也要拓展新的天地。无论网络文化带来了哪些社会思潮和思想文化的挑战,高校德育工作都要坚持以正确的理论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充分发挥德育工作的传统优势,善于利用网络技术拓展新的领域,实现德育工作的科学化、现代化。高校应把网络道德培训作为一个经常性的建设计划,多组织一些网络道德知识讲座和选修课,或将网络道德渗透到有关课程。要培养一支既懂思想道德教育又懂网络技术的大学生队伍。这支队伍应具备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正确的网络道德意识、精湛的网络技术水平、敏捷的反映能力和强烈的开拓进取精神。
高校德育工作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陶冶作用。校园文化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利于对其进行审美熏陶和技能培养。而网络文化的规范性较为薄弱。校园文化集中体现全体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其长期形成的传统风气,可以激励学生不断进取。而网络文化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充满着各种矛盾,对学生的影响是积极与消极并存。校园文化具有有限的开放性,能够帮助学生在多样环境中理解和传播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而网络文化是全开放的,容易导致信息洪水泛滥,使学生良莠难辨。校园文化的这些教育优势,能够抑制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给予学生较完整的道德观念,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对网络文化有所选择。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网上道德教育工作。首先,应加强校园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目前,不少校园网络信息内容太少,信息更新太慢,网上关于专业及科研方面的信息缺乏。针对这些,应该建立一个较完善的FTP站点,并多安装一些最新的软件以供下载和学习,定期推荐一批好的网址,指导学生正确上网,可在校园网中多设一些权威性的专业学术站点的镜像,设立一些有实在内容的专业学术主页。在注意传授网络应用知识的同时,还应加强网络素质教育和道德规范教育,使学生上网时能够进行自我管理,多开辟积极向上的网站,组织具有民族优良文化传统的信息上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反动、色情暴力等信息垃圾的入侵。高校的网络道德教育工作必须现代化、信息化,必须着眼于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分辨信息、选择信息、综合利用信息的能力。最后,还应开展一些有意义的能提高大学生网络素质的活动。比如可以开展大学生计算机网络大赛、计算机应用技能大赛等,加深学生对网络的理解,从而将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紧密结合,引导聪明、勤奋的新一代大学生,真切感受充满挑战和机遇的网络世界,充分激发同学们的上进心和创造性,走积极、健康的网络之路。
为此,既要利用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也要利用现代的网络观念,同时也要有规范性的制度、法规等做保障才能使提高大学生网络德育工作顺利开展:
1.用科学的思想、正确的观念和先进的文化引领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
青年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理想信念、思想道德素质,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如果放松了对青年学生进行及时、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他们就容易被迷惑、被侵蚀、被“西化”。为了适应网络时代发展的需要,迫切要求我们主动出击,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思想引领校园主文化,发挥其特有的功能和作用,使网络成为开展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新途径。因此,我们要把大学生学习互联网的热情引导到建立和传播先进的思想、正确的理论上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把积极、先进的知识和信息送上网络。
2.采用法律和政策手段,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法制教育
对大学生来说,网络秩序的维护仅靠大学生的信息道德素质还远远不够,还应加强网络立法,严格管理制度。目前,已有一些国家对网络行为进行立法,以保护青少年不被有害信息侵犯。近几年我国也相继出台了多项关于信息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如《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管理暂行规定》、《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这些有关网络管理办法的制定为互联网的良性发展提供了保证。但与国外相比,中国的网络立法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应进一步建立完善的网络行为监控机制,特别是以大学生为对象的网络法律法规及相应的管理、技术对策急需加强。
3.把网络与校园文化相结合,通过健康、丰富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着广泛的积极意义,在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来开展网络道德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络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注重弘扬深层次、高品位的校园文化,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各项科技大赛、个人网站及主页制作大赛、应用软件设计大赛等活动,提高他们的创业意识和主动适应网络发展的能力。创建大学生专门网站,开辟更多的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内容,如“时事参考”、“心理咨询”、“热线服务”、“文化娱乐”、“学子论坛”、“焦点人物”、“学生社团”、“青年创业”等等,把网络建成传播真理、传播知识、传播文明的坚强阵地,建成引导学生对社会、对人生进行理性思维的重要场所。同时开展经常性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邀请事业有成的教师、校友以及海外归来的专家、教授,上网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构筑起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网上校园文化活动。
4.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其自身的抗干扰能力
网络社会是一个没有中心的资源共享、多元价值共存的社会,各种道德的、非道德的信息充斥网络空间,在毫无监督和约束的状态下,如果缺乏道德自律,就会自我放纵而偏离道德的轨道。因此,只有培养大学生道德自律,提高大学生对是非、善恶、美丑的道德判断能力,才能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蚀。教育工作者应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意识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网络社会”,并对网络行为进行一定的规范。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人际关系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对网络“虚拟社会”有正确的认识,增强自身的判断力。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增长知识、提高综合素质上,自觉扩大个人的生活领域,广交良师益友,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如社会调查及参观、专业实习、社团活动、勤工助学及各种文体活动等,防止对网络世界的过分依赖。
5.通过技术手段净化网络环境
在支持和鼓励大学生运用网络学科学、学技术的同时,进一步加大网络的信息管理和技术防范力度,依靠技术手段,加强对网上不良信息的过滤,净化网上环境,形成有效地网络信息“防火墙”。比如,采用语法和语义分析技术,对一些不良的信息加以屏蔽;运用图像理解和分析技术,对宣传暴力和含有色情的图片限制其下载等等。
总之,高校的德育工作必须紧跟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步伐,密切联系青年学生的成长环境和思想状况,及时、准确地把握青年学生的思想脉搏,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人制宜、采取有效措施,充分运用网络手段,努力拓展德育工作的思路和渠道。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网络道德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过程中的特殊功能。
参考文献:
[1]周春燕; 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规范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年05期.
[2]张利民,王永杰,王怀东; 研究生德育社会化问题探讨 [J];中国高教研究;2004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