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茶山丁若镛是18世纪实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是朝鲜著名的实学家、革命家。他能够成为朝鲜卓越的实学思想家,是因为丁若镛正确的认清了当时朝鲜社会的腐败问题,并且为了解决社会所面临的种种矛盾,还提出了新的改革方向,以至于达到“富国裕民”的目标。丁若镛具有强烈的民本思想,主要可以从富民、牧民、教民等三个方面去探讨。
关键词:朝鲜李朝;丁若镛;民本思想;富国裕民;以民为本
丁若镛(1762~1836)生活在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前期,是当时实学派思想的集大成者。在18世纪前半期,整个朝鲜社会已经充满了矛盾和斗争,在无法协调的环境下,百姓对社会的不满与日俱增。基于现实社会的种种矛盾,加上性理学的局限性,丁若镛并著书立说,致力于社会改革。他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设为根本出发点,极其重视和关心解决社会经济矛盾、拯救朝鲜社会的问题,便形成了相对彻底的民本思想。尤其是通过著述来集中体现了对治人的关心,其主要实学代表著作是“一表二书”。其“一表”是论官制的《经世遗表》,“二书”是论官史治世之策的《牧民心书》和讲立法断案的《钦钦新书》。丁若镛的著作当中也体现到了他的民本思想,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富民思想
丁若镛以孔子的裕民思想和孟子的养民思想为根据,继承和发展了富民思想,主张大力发展农业和工商业。在他看来农业是关于人民的生计,是最根本的、应最需要关注的民生问题。18、19世纪的朝鲜,土地兼并严重,统治者实行“三政”(“田政”“军政”“还政”)制度,使得人民生活极端贫苦甚至破产。因此丁若镛考虑到人民的生存和利益,把解决土地问题视为其根本问题。他对以往的田制论等土地制度分别作了考察,找出其缺陷,最终提出了“闾田制”的改革方案。这是一种“耕者有其田”的平均分配的农业政策,其实质就是农民土地公有,按每人的劳动多少分得粮食,达到农者都应有田。这种闾田制是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改革的基本环节而制定的,他的思想是非常先进的。
关于发展工商业,丁若镛主张社会改革应从革新生产技术,改善生产手段等方面入手。丁若镛在《经世遗表》的春、夏、秋、冬各官工曹篇中,大量地论述了筑城、茶业、畜牧、采金、冶铁、树艺、造船、车制、武备等技术应用的问题,探微问几,深入研究。他非常注重科学技术的实用性,为了提高发展国内落后的生产技术,主张勇于借鉴并接受西方的先进技术。他在科学技术方面所倡导的实证、实用理论,对当时朝鲜李朝社会的发展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牧民思想
“牧民思想”是丁若镛的最为核心的思想。他认为,一切制度的基础就在于“修己”,治理官吏、爱育百姓必须以“修己”为根本。丁若镛对当时统治者施暴政害民非常担心,这与孟子时代很相似。正如孟子主张贤人政治,丁若镛也依据当时的社会背景,提出了牧民思想。丁若镛的牧民思想集中体现在《牧民心书》中,这部著作讲的就是官吏应如何修养,做一个为民称赞的好官、清官,如何管理好行政事务。他还对官吏提出律己、奉公、爱民的要求,强调牧民、爱民、重民、保民、厚民、富民,充分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认为统治者应完成自我修养为基础,从而在此基础上运作到国家行政中,能从适用于人才,到广泛地设置机构进行管理,从而达到富国裕民的政治目的。
可见,丁若镛的牧民思想是把人民群众看作其他一切工作的基本标准,其牧民思想的核心就是“清廉”、“节俭”。他主张官吏应当以“廉俭”为生活准则,防止贪贿诸事宜,必须具备以民为本的奉献精神。强调以真心、诚心、善心治理民众的牧民者,必定会受到民众的爱戴,也一定会有理民实际业绩。丁若镛的《牧民心书》,是站在民众的角度,揭露了地方官吏的横暴、腐败情况。他提出的牧民观是孟子的“以民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丁若镛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其一生追求的理想社会。
三、教民思想
丁若镛的教育观,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以性善说为基本的“修己治人”之学。其“修己治人”是努力修养自身的品德并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换句话说,是一种寻找“善”的本性的学习之路。他在提倡牧民思想的同时,也并没有放弃庶民教育观,而且不管是庶民也好,治民者也罢,修身都是前提。
丁若镛的教民思想是在牧民官善政要求之上提出的,认为教育不当则永远无法实行善政。他试图通过均田产,平赋役,设官牧,明罚赏来引导民众参与经济、政治活动,提高主体意识。强调制度整备才是教育、教化民眾的根本所在。在他看来,教育就是为国家安定和人民生活的富裕培育出理想人才的一种具有实践性的道具,即教育是百年之大计。
在朝鲜李朝后期,丁若镛提出了各种社会改革思想,为建构“以民为本”、安定、繁荣的新社会而作出努力。统治者担当着养民育民的责任,而实际上,统治者的衣食住都需要依靠民众生产供应,其实是民在养官。因此,统治者要努力为人民而存在,必须要牢记“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为人民服务、为民便民。他的实用性的制度构想确认了与爱民的道德、原理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反映了“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关心人民的疾苦、解决人民的实际问题,真正体现了实学“经世致用”、“利用厚生”的本质。今日的学术界依然评价他为实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朝鲜后期社会具有代表性的改革思想家,这也说明丁若镛的思想在当时还具有相对的彻底性。
参考文献:
[1]牛润珍、(韩)安允儿:《王徵与丁若镛_16至18世纪中韩两位实学家对西洋奇器的研究与制造》
[2]方浩范:《试论丁若镛的天理人欲思想》,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12月
[3]彭林:《论丁若镛对朱熹<中庸章句>心性说的批评》,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4](韩)朴鸿硕:《简论丁若镛的民本思想》,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08年第53卷第5期
[5] 蒙培元:《丁若镛的仁学观》,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年1月
[6]朱七星:《朝鲜封建社会末期实学思想的集大成者——茶山丁若镛》,
[7]金弘明:《茶山丁若镛的田制论》,
[8](韩)李元泽:《19世纪朝鲜丁若镛的复仇论_以<钦钦新书>经史要义为中心》,法律史学研究2004年第00期-吾喜杂志网
作者简介:吴娜瑛(1990)女,朝鲜族,延边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2级外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朝鲜李朝;丁若镛;民本思想;富国裕民;以民为本
丁若镛(1762~1836)生活在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前期,是当时实学派思想的集大成者。在18世纪前半期,整个朝鲜社会已经充满了矛盾和斗争,在无法协调的环境下,百姓对社会的不满与日俱增。基于现实社会的种种矛盾,加上性理学的局限性,丁若镛并著书立说,致力于社会改革。他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设为根本出发点,极其重视和关心解决社会经济矛盾、拯救朝鲜社会的问题,便形成了相对彻底的民本思想。尤其是通过著述来集中体现了对治人的关心,其主要实学代表著作是“一表二书”。其“一表”是论官制的《经世遗表》,“二书”是论官史治世之策的《牧民心书》和讲立法断案的《钦钦新书》。丁若镛的著作当中也体现到了他的民本思想,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富民思想
丁若镛以孔子的裕民思想和孟子的养民思想为根据,继承和发展了富民思想,主张大力发展农业和工商业。在他看来农业是关于人民的生计,是最根本的、应最需要关注的民生问题。18、19世纪的朝鲜,土地兼并严重,统治者实行“三政”(“田政”“军政”“还政”)制度,使得人民生活极端贫苦甚至破产。因此丁若镛考虑到人民的生存和利益,把解决土地问题视为其根本问题。他对以往的田制论等土地制度分别作了考察,找出其缺陷,最终提出了“闾田制”的改革方案。这是一种“耕者有其田”的平均分配的农业政策,其实质就是农民土地公有,按每人的劳动多少分得粮食,达到农者都应有田。这种闾田制是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改革的基本环节而制定的,他的思想是非常先进的。
关于发展工商业,丁若镛主张社会改革应从革新生产技术,改善生产手段等方面入手。丁若镛在《经世遗表》的春、夏、秋、冬各官工曹篇中,大量地论述了筑城、茶业、畜牧、采金、冶铁、树艺、造船、车制、武备等技术应用的问题,探微问几,深入研究。他非常注重科学技术的实用性,为了提高发展国内落后的生产技术,主张勇于借鉴并接受西方的先进技术。他在科学技术方面所倡导的实证、实用理论,对当时朝鲜李朝社会的发展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牧民思想
“牧民思想”是丁若镛的最为核心的思想。他认为,一切制度的基础就在于“修己”,治理官吏、爱育百姓必须以“修己”为根本。丁若镛对当时统治者施暴政害民非常担心,这与孟子时代很相似。正如孟子主张贤人政治,丁若镛也依据当时的社会背景,提出了牧民思想。丁若镛的牧民思想集中体现在《牧民心书》中,这部著作讲的就是官吏应如何修养,做一个为民称赞的好官、清官,如何管理好行政事务。他还对官吏提出律己、奉公、爱民的要求,强调牧民、爱民、重民、保民、厚民、富民,充分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认为统治者应完成自我修养为基础,从而在此基础上运作到国家行政中,能从适用于人才,到广泛地设置机构进行管理,从而达到富国裕民的政治目的。
可见,丁若镛的牧民思想是把人民群众看作其他一切工作的基本标准,其牧民思想的核心就是“清廉”、“节俭”。他主张官吏应当以“廉俭”为生活准则,防止贪贿诸事宜,必须具备以民为本的奉献精神。强调以真心、诚心、善心治理民众的牧民者,必定会受到民众的爱戴,也一定会有理民实际业绩。丁若镛的《牧民心书》,是站在民众的角度,揭露了地方官吏的横暴、腐败情况。他提出的牧民观是孟子的“以民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丁若镛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其一生追求的理想社会。
三、教民思想
丁若镛的教育观,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以性善说为基本的“修己治人”之学。其“修己治人”是努力修养自身的品德并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换句话说,是一种寻找“善”的本性的学习之路。他在提倡牧民思想的同时,也并没有放弃庶民教育观,而且不管是庶民也好,治民者也罢,修身都是前提。
丁若镛的教民思想是在牧民官善政要求之上提出的,认为教育不当则永远无法实行善政。他试图通过均田产,平赋役,设官牧,明罚赏来引导民众参与经济、政治活动,提高主体意识。强调制度整备才是教育、教化民眾的根本所在。在他看来,教育就是为国家安定和人民生活的富裕培育出理想人才的一种具有实践性的道具,即教育是百年之大计。
在朝鲜李朝后期,丁若镛提出了各种社会改革思想,为建构“以民为本”、安定、繁荣的新社会而作出努力。统治者担当着养民育民的责任,而实际上,统治者的衣食住都需要依靠民众生产供应,其实是民在养官。因此,统治者要努力为人民而存在,必须要牢记“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为人民服务、为民便民。他的实用性的制度构想确认了与爱民的道德、原理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反映了“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关心人民的疾苦、解决人民的实际问题,真正体现了实学“经世致用”、“利用厚生”的本质。今日的学术界依然评价他为实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朝鲜后期社会具有代表性的改革思想家,这也说明丁若镛的思想在当时还具有相对的彻底性。
参考文献:
[1]牛润珍、(韩)安允儿:《王徵与丁若镛_16至18世纪中韩两位实学家对西洋奇器的研究与制造》
[2]方浩范:《试论丁若镛的天理人欲思想》,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12月
[3]彭林:《论丁若镛对朱熹<中庸章句>心性说的批评》,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4](韩)朴鸿硕:《简论丁若镛的民本思想》,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2008年第53卷第5期
[5] 蒙培元:《丁若镛的仁学观》,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年1月
[6]朱七星:《朝鲜封建社会末期实学思想的集大成者——茶山丁若镛》,
[7]金弘明:《茶山丁若镛的田制论》,
[8](韩)李元泽:《19世纪朝鲜丁若镛的复仇论_以<钦钦新书>经史要义为中心》,法律史学研究2004年第00期-吾喜杂志网
作者简介:吴娜瑛(1990)女,朝鲜族,延边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2级外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