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各种养老和护理问题凸显,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长期护理服务是家庭和社会的必然要求,社区居家护理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渐成为长期护理服务的关注点。本文根据安德森行为模型,对老年人是否愿意选择社区居家护理以及影响其选择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的主要结论是: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健康态度越好的老年人,选择社区居家护理的意愿更强烈;经济状况、子女负担医疗费、曾接受过社区护理服务以及日常生活照顾情况等因素也显著影响老年人选择意愿的强弱。
关键词:老年人;社区居家护理;选择意愿;安德森模型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10.69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10-150-04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一大难题。中国于2000年正式步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目前,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正在加速,各种养老问题逐步凸显。与此同时,慢性病发病率提高、老年病低龄化、长期卧床无法自理等现象的存在,使长期护理的需求日益增加。在老年人和慢性病人的护理上,传统都是由家庭来承担的。然而,家庭的小型化和核心化、妇女就业率的提高以及职业流动性的增强等,都给传统的家庭长期护理带来了挑战。
长期护理在国际上被通称为LTC(Long Term Care),其内容包括三大类:(1)传统家庭护理,即老年人居住在家庭,由家庭成员为其提供护理服务;(2)机构护理,即老年人住在福利机构或者医疗机构,由机构内的专业人员提供护理服务;(3)社区居家护理,即社区内的专门机构或组织以及其他护理人员向居住在社区或者家庭的老年人提供护理服务,但不排除家庭成员提供的支持和帮助。上述第一种为家庭护理,后两种属于社会护理。
本文基于对北京市海淀区城镇老年人护理方式选择的调查数据,使用安德森行为模型,分析老年人对护理方式,尤其是对社区居家护理的选择意愿,同时,使用Logit模型对影响老年人护理方式选择的因素及影响程度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建议和对策。
一、理论模型和研究设计
(一)研究模型:安德森模型
安德森模型(Andersen Model)被认为是分析服务使用(service utilization)和预测服务需要的主流模型(Bass & Noelker,1987;Lemming & Calsyn,2004;Nogard & Rogers,1997;Wolinsky & Johnson,1991)。Wolinsky(1994)指出,尽管存在其他研究范式可供选择,安德森模型仍然是相关领域研究者的首选。该模型将影响个人使用服务的因素划分为三类:前置因素、使能因素和健康水平因素。不同因素之间存在因果关联:使能因素可归因于前置因素,健康水平因素可归因于前置因素和使能因素。
1、前置因素。该因素是对社会结构和个人心理状况的考察,主要有人口学变量,社会结构变量(教育程度、职业、民族、家庭结构、居住安排等)和态度变量(即对健康和服务的态度以及对疾病的知识等)。
2、使能因素。主要是对经济状况的考察,包括家庭资源变量和社会资源变量。家庭资源变量,包括收入、健康医疗保险、日常资源的种类和可获得性,用于测量个人自身寻求资源的能力。社会资源变量是指人口与结构、数量比、健康服务收费状况,还包括社区本身的城乡类型。
3、健康水平因素。包括健康状况的自我评估(残疾状况、症状、诊断和总体状况)和健康状况的临床评估。
(二)研究设计
1、抽样方法。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北京市城镇老年人长期护理方式选择影响因素调查,本次调查于2013年9-10月在北京市进行。本调查采取实地调查与电话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采用“滚雪球”的抽样方法。主要在海淀区内老年人聚集的场所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采用深度访谈的方法,对调查对象(及其家人)进行结构式访谈来获得相关信息。本调查发放问卷350份,经过筛除,最终收回有效问卷298份,深度访谈12例,回收率85.14%。所得数据录入数据库,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变量选择。根据安德森模型,拟选择变量情况如下:在前置因素方面,人口学变量选取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社会结构变量选取教育程度、家庭结构和成员关系、居住状况;态度变量选取了健康的态度以及关于疾病的知识。在使能因素方面,家庭资源变量选取了经济状况、医疗费用来源、过去三个月的医疗开支、医疗开支中由子女支付的比例;社会资源变量主要指是否接受过社区提供的护理服务。在健康水平因素方面,选取了日常照顾状况、健康状况、自理状况、患过几种慢性疾病等因素。
二、城镇老年人选择社区居家护理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一)样本的总体情况
本次调查中有男性134人,女性164人,男女性别比为1:1.22。样本的年龄段主要分布在60-69岁区间,占总体的72.15%。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分布相对离散,小学及以下、高中文化和大学本科及以上这三组的人数分布接近,分别占总体的18.46%,20.81%和20.13%。
统计有效样本的月收入水平,月收入主要集中在2001-3000元和3001-4000元区间,分别占总体的31.88%和28.19%,可见大多数老年人的月收入水平在2000-4000元左右。由于老年人的养老、医疗支出比重大,单纯统计月收入水平难以衡量其生活水平,还应考虑到支出,因此进一步考察“自评经济状况”这一项:统计结果显示大多数老年人认为目前收入“够用”,占66.11%,只有3.35%的老年人认为自己“很富裕”,20.81%的人认为“富裕”,8.72%认为“有困难”,1.01%认为经济状况“很困难”。
关于老年人的生活形态,在有效样本中,70.47%的老年人有2个及以上的子女,独生子女的占27.52%,还有2.01%的老年人无子女。在“与子女的关系”一项中,38.59%的老年人与子女关系“非常好”,49.67%和子女关系“比较好”。 在居住状况方面,52.68%的老年人表示“只与配偶同住”,这表明过半数老年人选择不与子女居住,多是与配偶居住。在“日常生活照顾”方面,一半的老年人是“自己照顾自己”,32.21%的“靠老伴照顾”,可见对老年人的照顾仍然是以传统的家庭照顾为主。
在健康水平方面,考察了样本的“患慢性疾病”、“自评身体状况”、“自评自理状况”和“过去三个月的医疗开支”等相关内容。其中,有61.41%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21.14%的老年人认为自己身体状况“非常健康”,35.91%认为自己“比较健康”,不到9%的人认为自己身体状况比较差。与此同时,61.07%的老年人生活“完全自理”,35.23%能“基本自理”,只有不到4%生活自理有障碍。以上表明,大多数老年人认为自己是比较健康的(57.05%),且生活能基本自理,但老年人中患慢性疾病的比例较高,长期护理的需求大。
(二)护理方式的选择意愿与其影响因素
考察样本“过去是否接受过社区提供的护理服务”,结果显示只有13.09%的老年人接受过,对于因变量“老年人对社区居家护理方式的选择意愿”,我们界定社区居家护理服务包括的护理方式有:在家中接受未受过护理培训的家庭服务员照顾,在家中接受受过护理培训的家庭服务员照顾,专业医务人员上门服务,社区人员上门服务和托老所、社区日间照料机构。
经过统计,31.88%(95个样本)的老年人愿意选择社区居家护理方式,49.33%选择传统的家庭护理方式,18.79%选择专业机构(医疗保健康复机构、老年机构等)的护理。由此可见,在传统的养老方式和目前的护理现状下,选择家庭护理仍然是多数老年人的首选。
根据安德森模型,对之前拟选择的自变量分别与因变量(是否选择社区居家护理)做列联分析。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得出受教育程度这一自变量和因变量的交叉列联表,并进行卡方检验,结果如下:
由结果可知,卡方检验P值为0.000,小于0.05,所以可以认定两变量之间相关性高,即可认定检验结果成立。
按照同样的方法,对拟选择的其他自变量逐一检验之后,检验结果如下:性别(P=0.995),年龄(P=0.206),婚姻状况(P=0.040),退休前职业(P=0.359),受教育程度(P=0.000),子女数量(P=0.000),与子女关系(P=0.205),居住状况(P=0.694),对健康的态度(P=0.025),经济状况(P=0.045),医疗费用是否自费(P=0.001),医疗开支(P=0.728),医疗开支中由子女支付的比例(P=0.038),是否接受过社区提供的护理服务(P=0.040),日常照顾状况(P=0.000),健康状况(P=0.471),自理状况(P=0.305),是否患有慢性疾病(P=0.556)。
对于P值小于0.05的自变量,可以认为与因变量相关度高,从而进行下一步的分析。
(三)对影响护理方式选择因素的回归分析
1、变量的选择。根据上一节有关影响老年人居家护理方式因素的列联分析,结合安德森模型的三个因素,我们选取了以下共9个自变量:在前置因素方面,选择了人口学变量中的婚姻状况;社会结构变量中的受教育程度、子女数量;态度变量中的对健康的态度以及关于疾病的知识。在使能因素方面,选择了家庭资源变量中的经济状况、医疗费用是否自费、医疗开支中由子女支付的比例;社会资源变量中的是否接受过社区提供的护理服务。在健康水平因素方面,选择了日常照顾状况。因变量为被访对象对社区居家护理方式的选择意愿。
本文对其中的一些变量做了处理,以便能更好地进行统计和估计:关于“健康态度”变量,调查问卷设计了有关健康态度的量表,从“很同意”到“非常不同意”共有5个维度。在数据处理中,将“很同意”赋值5分,依次降低,“非常不同意”赋1分。关于“医疗费用是否全部自费”变量,由问卷中的“医疗费来自哪些方面(多选)”处理而来。只选择了“夫妻俩自费”和“子女支付或其他亲属支付” 两项或只选了二者其中之一的,表明其没有制度性的医疗保障,因此需要全部自费;此变量中,以0=全部自费,1=不全是自费。关于“经济状况”等变量,数据录入与问卷答案的顺序相反,即上述情况越好其值就越大。
2、方程模型的设定。根据前文的界定,我们设定老年人“愿意选择社区居家护理=1”,“愿意选择其他护理方式=0”。使用对数单位模型(Logit)进行处理,根据Logit模型的定义:
P(Y=1)=ΣαiAi+ΣβiBi+ΣδiCi +ε
其中Ai、Bi、Ci为影响因素向量,αi、βi、δi分别为各影响因素的系数,ε为随机扰动项。根据上述的变量选择,使用计量软件进行估计,结果如下:
3、回归结果分析。关于老年人选择社区居家护理的意愿,根据Logit模型的回归结果,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从前置因素来看,教育程度与选择意愿存在很显著的正相关(Sig.=0),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倾向于选择社区居家护理,可见教育程度较高的老年人能结合目前的护理现状与老龄化的国情分析各种护理方式的优劣势,越来越认可社区居家护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健康态度与选择意愿也存在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Sig.=0),这表明健康态度越高的老年人也越可能选择社区居家护理,健康态度主要是关于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坚持每天的体育锻炼、定期的体检、关注自己的身体情况和注重饮食健康等方面,对健康的关注使得老年人了解何种长期护理方式是最适宜的,因而健康态度越好越倾向于选择社区居家护理。
其次,从使能因素来看,经济状况是一个影响选择的很显著的因素(Sig.=0),呈显著的负相关,这表明经济状况越是富裕的老年人反而不愿意选择社区居家护理。家庭经济状况是影响老年人护理服务选择的重要限制因素,如果经济状况不佳就只能依靠家庭成员(通常是子女)的护理;如果经济状况良好,那么更高层次的专业机构护理、专业私人护理会是他们的首选。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目前我国的社区护理服务发展不尽完善,服务方式单一且水平较低,不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高水平的护理服务需要。此外,近三个月医疗开支中子女支付的比例与选择意愿呈现出负相关的显著性(Sig.=0.029),子女支付的比例越高老年人越不倾向选择社区居家护理。父母总是为子女着想,一旦子女为自己的医疗费用支出过多,父母会认为自己成了儿女的“负担”,在需要护理时担心麻烦子女,因而更倾向于选择自己或老伴照顾,为儿女减轻照顾负担。再次,本文认为之前是否接受过社区的护理服务也会影响之后对社区居家护理的选择,从结果来看也证实如此,二者存在着较显著的负相关(Sig.=0.015),这表明目前的社区服务的方式和质量不能令接受服务者满意,此前接受过社区服务的老年人今后反而不愿意选择社区居家护理了,可见现有的社区服务尤其是老年人护理水平亟待提高。与之相反的是,医疗费用是否完全是自费这一因素并没有对选择意愿产生太大的影响,更多的影响还是来自个人及家庭的经济状况。 最后,从健康水平因素考察发现,日常生活照顾与选择意愿的体现出显著的正相关(Sig.=0.004)。可以看到日常生活由保姆或者社区的专业服务人员照顾的老年人是更愿意选择社区居家护理的,这与平常得到的感性认识也是相吻合的。如果是平时由家庭成员照顾的老年人,在失能后需要护理时还是会选择以往习惯的家庭成员护理的方式。
三、结论及建议
本文利用安德森模型(Andersen Model),并通过相关的计量检验, 对老年人是否愿意选择社区居家护理的服务方式,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主要能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
1、在前置因素方面,教育程度和健康态度与选择意愿有很显著的正向关系。因此,为了提高老年人选择社区居家护理的意愿,可以加强社区居家护理的宣传,使公众加深对社区居家护理的了解,同时鼓励老年人积极的生活态度,保持阳光健康的心态。
2、在使能因素中,经济状况、子女支付医疗费、之前接受的社区服务与选择意愿有显著的负向关系。这充分说明目前我国社区护理服务的水平还非常有限,服务方式亦较为单一,不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高水平的护理服务需要。
3、在健康水平因素中,日常生活照顾的方式与选择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关系。因此,为了提高选择社区居家护理的意愿,需要着重培养老年人的护理习惯,提高目前社区护理服务的比重,改变公众的护理观念。
社会老年护理事业必须统筹规划, 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在老年长期护理事业的发展中,政府需要起主导作用,通过开发与整合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资源,尽快为老年人及其家庭提供充足的优质护理服务。我们建议,及早制定相应的政策计划,加强老年护理服务事业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加大公共财政对基本医疗服务和老年福利事业和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发展社区护理服务事业。建立和推行长期护理保险。构建以社区为中心的社会护理服务网络,控制护理机构的比例与合理布局,提高护理的质量,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整合与老年长期护理有关的机构,建立专门负责护理事业的管理机构。通过正规教育和培训加快社区护理专业人才和管理人员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中国统计局.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Z].2001-3-28.
[2] 田申. 我国老年人口长期护理需要与利用现状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5,(01):71-72.
[3] 徐勤、汤哲. 我国长期护理的现状与趋势[J]. 人口与经济, 2007,(02):7-9.
[4] 李鸿儒. 从供需角度分析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构建和发展[J].现代营销,2009.
[5] 林戈、鲍曙明、孙晓明. 建立以家庭和社区服务相结合的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J].人口研究,1999,(02):55-56.
[6] 王岩梅、石磊.我国实行长期护理保险的可行性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7,(10).
[7] 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医疗保险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关键词:老年人;社区居家护理;选择意愿;安德森模型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10.69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10-150-04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一大难题。中国于2000年正式步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目前,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正在加速,各种养老问题逐步凸显。与此同时,慢性病发病率提高、老年病低龄化、长期卧床无法自理等现象的存在,使长期护理的需求日益增加。在老年人和慢性病人的护理上,传统都是由家庭来承担的。然而,家庭的小型化和核心化、妇女就业率的提高以及职业流动性的增强等,都给传统的家庭长期护理带来了挑战。
长期护理在国际上被通称为LTC(Long Term Care),其内容包括三大类:(1)传统家庭护理,即老年人居住在家庭,由家庭成员为其提供护理服务;(2)机构护理,即老年人住在福利机构或者医疗机构,由机构内的专业人员提供护理服务;(3)社区居家护理,即社区内的专门机构或组织以及其他护理人员向居住在社区或者家庭的老年人提供护理服务,但不排除家庭成员提供的支持和帮助。上述第一种为家庭护理,后两种属于社会护理。
本文基于对北京市海淀区城镇老年人护理方式选择的调查数据,使用安德森行为模型,分析老年人对护理方式,尤其是对社区居家护理的选择意愿,同时,使用Logit模型对影响老年人护理方式选择的因素及影响程度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建议和对策。
一、理论模型和研究设计
(一)研究模型:安德森模型
安德森模型(Andersen Model)被认为是分析服务使用(service utilization)和预测服务需要的主流模型(Bass & Noelker,1987;Lemming & Calsyn,2004;Nogard & Rogers,1997;Wolinsky & Johnson,1991)。Wolinsky(1994)指出,尽管存在其他研究范式可供选择,安德森模型仍然是相关领域研究者的首选。该模型将影响个人使用服务的因素划分为三类:前置因素、使能因素和健康水平因素。不同因素之间存在因果关联:使能因素可归因于前置因素,健康水平因素可归因于前置因素和使能因素。
1、前置因素。该因素是对社会结构和个人心理状况的考察,主要有人口学变量,社会结构变量(教育程度、职业、民族、家庭结构、居住安排等)和态度变量(即对健康和服务的态度以及对疾病的知识等)。
2、使能因素。主要是对经济状况的考察,包括家庭资源变量和社会资源变量。家庭资源变量,包括收入、健康医疗保险、日常资源的种类和可获得性,用于测量个人自身寻求资源的能力。社会资源变量是指人口与结构、数量比、健康服务收费状况,还包括社区本身的城乡类型。
3、健康水平因素。包括健康状况的自我评估(残疾状况、症状、诊断和总体状况)和健康状况的临床评估。
(二)研究设计
1、抽样方法。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北京市城镇老年人长期护理方式选择影响因素调查,本次调查于2013年9-10月在北京市进行。本调查采取实地调查与电话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采用“滚雪球”的抽样方法。主要在海淀区内老年人聚集的场所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采用深度访谈的方法,对调查对象(及其家人)进行结构式访谈来获得相关信息。本调查发放问卷350份,经过筛除,最终收回有效问卷298份,深度访谈12例,回收率85.14%。所得数据录入数据库,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变量选择。根据安德森模型,拟选择变量情况如下:在前置因素方面,人口学变量选取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社会结构变量选取教育程度、家庭结构和成员关系、居住状况;态度变量选取了健康的态度以及关于疾病的知识。在使能因素方面,家庭资源变量选取了经济状况、医疗费用来源、过去三个月的医疗开支、医疗开支中由子女支付的比例;社会资源变量主要指是否接受过社区提供的护理服务。在健康水平因素方面,选取了日常照顾状况、健康状况、自理状况、患过几种慢性疾病等因素。
二、城镇老年人选择社区居家护理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一)样本的总体情况
本次调查中有男性134人,女性164人,男女性别比为1:1.22。样本的年龄段主要分布在60-69岁区间,占总体的72.15%。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分布相对离散,小学及以下、高中文化和大学本科及以上这三组的人数分布接近,分别占总体的18.46%,20.81%和20.13%。
统计有效样本的月收入水平,月收入主要集中在2001-3000元和3001-4000元区间,分别占总体的31.88%和28.19%,可见大多数老年人的月收入水平在2000-4000元左右。由于老年人的养老、医疗支出比重大,单纯统计月收入水平难以衡量其生活水平,还应考虑到支出,因此进一步考察“自评经济状况”这一项:统计结果显示大多数老年人认为目前收入“够用”,占66.11%,只有3.35%的老年人认为自己“很富裕”,20.81%的人认为“富裕”,8.72%认为“有困难”,1.01%认为经济状况“很困难”。
关于老年人的生活形态,在有效样本中,70.47%的老年人有2个及以上的子女,独生子女的占27.52%,还有2.01%的老年人无子女。在“与子女的关系”一项中,38.59%的老年人与子女关系“非常好”,49.67%和子女关系“比较好”。 在居住状况方面,52.68%的老年人表示“只与配偶同住”,这表明过半数老年人选择不与子女居住,多是与配偶居住。在“日常生活照顾”方面,一半的老年人是“自己照顾自己”,32.21%的“靠老伴照顾”,可见对老年人的照顾仍然是以传统的家庭照顾为主。
在健康水平方面,考察了样本的“患慢性疾病”、“自评身体状况”、“自评自理状况”和“过去三个月的医疗开支”等相关内容。其中,有61.41%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21.14%的老年人认为自己身体状况“非常健康”,35.91%认为自己“比较健康”,不到9%的人认为自己身体状况比较差。与此同时,61.07%的老年人生活“完全自理”,35.23%能“基本自理”,只有不到4%生活自理有障碍。以上表明,大多数老年人认为自己是比较健康的(57.05%),且生活能基本自理,但老年人中患慢性疾病的比例较高,长期护理的需求大。
(二)护理方式的选择意愿与其影响因素
考察样本“过去是否接受过社区提供的护理服务”,结果显示只有13.09%的老年人接受过,对于因变量“老年人对社区居家护理方式的选择意愿”,我们界定社区居家护理服务包括的护理方式有:在家中接受未受过护理培训的家庭服务员照顾,在家中接受受过护理培训的家庭服务员照顾,专业医务人员上门服务,社区人员上门服务和托老所、社区日间照料机构。
经过统计,31.88%(95个样本)的老年人愿意选择社区居家护理方式,49.33%选择传统的家庭护理方式,18.79%选择专业机构(医疗保健康复机构、老年机构等)的护理。由此可见,在传统的养老方式和目前的护理现状下,选择家庭护理仍然是多数老年人的首选。
根据安德森模型,对之前拟选择的自变量分别与因变量(是否选择社区居家护理)做列联分析。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得出受教育程度这一自变量和因变量的交叉列联表,并进行卡方检验,结果如下:
由结果可知,卡方检验P值为0.000,小于0.05,所以可以认定两变量之间相关性高,即可认定检验结果成立。
按照同样的方法,对拟选择的其他自变量逐一检验之后,检验结果如下:性别(P=0.995),年龄(P=0.206),婚姻状况(P=0.040),退休前职业(P=0.359),受教育程度(P=0.000),子女数量(P=0.000),与子女关系(P=0.205),居住状况(P=0.694),对健康的态度(P=0.025),经济状况(P=0.045),医疗费用是否自费(P=0.001),医疗开支(P=0.728),医疗开支中由子女支付的比例(P=0.038),是否接受过社区提供的护理服务(P=0.040),日常照顾状况(P=0.000),健康状况(P=0.471),自理状况(P=0.305),是否患有慢性疾病(P=0.556)。
对于P值小于0.05的自变量,可以认为与因变量相关度高,从而进行下一步的分析。
(三)对影响护理方式选择因素的回归分析
1、变量的选择。根据上一节有关影响老年人居家护理方式因素的列联分析,结合安德森模型的三个因素,我们选取了以下共9个自变量:在前置因素方面,选择了人口学变量中的婚姻状况;社会结构变量中的受教育程度、子女数量;态度变量中的对健康的态度以及关于疾病的知识。在使能因素方面,选择了家庭资源变量中的经济状况、医疗费用是否自费、医疗开支中由子女支付的比例;社会资源变量中的是否接受过社区提供的护理服务。在健康水平因素方面,选择了日常照顾状况。因变量为被访对象对社区居家护理方式的选择意愿。
本文对其中的一些变量做了处理,以便能更好地进行统计和估计:关于“健康态度”变量,调查问卷设计了有关健康态度的量表,从“很同意”到“非常不同意”共有5个维度。在数据处理中,将“很同意”赋值5分,依次降低,“非常不同意”赋1分。关于“医疗费用是否全部自费”变量,由问卷中的“医疗费来自哪些方面(多选)”处理而来。只选择了“夫妻俩自费”和“子女支付或其他亲属支付” 两项或只选了二者其中之一的,表明其没有制度性的医疗保障,因此需要全部自费;此变量中,以0=全部自费,1=不全是自费。关于“经济状况”等变量,数据录入与问卷答案的顺序相反,即上述情况越好其值就越大。
2、方程模型的设定。根据前文的界定,我们设定老年人“愿意选择社区居家护理=1”,“愿意选择其他护理方式=0”。使用对数单位模型(Logit)进行处理,根据Logit模型的定义:
P(Y=1)=ΣαiAi+ΣβiBi+ΣδiCi +ε
其中Ai、Bi、Ci为影响因素向量,αi、βi、δi分别为各影响因素的系数,ε为随机扰动项。根据上述的变量选择,使用计量软件进行估计,结果如下:
3、回归结果分析。关于老年人选择社区居家护理的意愿,根据Logit模型的回归结果,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从前置因素来看,教育程度与选择意愿存在很显著的正相关(Sig.=0),受教育程度越高越倾向于选择社区居家护理,可见教育程度较高的老年人能结合目前的护理现状与老龄化的国情分析各种护理方式的优劣势,越来越认可社区居家护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健康态度与选择意愿也存在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Sig.=0),这表明健康态度越高的老年人也越可能选择社区居家护理,健康态度主要是关于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坚持每天的体育锻炼、定期的体检、关注自己的身体情况和注重饮食健康等方面,对健康的关注使得老年人了解何种长期护理方式是最适宜的,因而健康态度越好越倾向于选择社区居家护理。
其次,从使能因素来看,经济状况是一个影响选择的很显著的因素(Sig.=0),呈显著的负相关,这表明经济状况越是富裕的老年人反而不愿意选择社区居家护理。家庭经济状况是影响老年人护理服务选择的重要限制因素,如果经济状况不佳就只能依靠家庭成员(通常是子女)的护理;如果经济状况良好,那么更高层次的专业机构护理、专业私人护理会是他们的首选。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目前我国的社区护理服务发展不尽完善,服务方式单一且水平较低,不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高水平的护理服务需要。此外,近三个月医疗开支中子女支付的比例与选择意愿呈现出负相关的显著性(Sig.=0.029),子女支付的比例越高老年人越不倾向选择社区居家护理。父母总是为子女着想,一旦子女为自己的医疗费用支出过多,父母会认为自己成了儿女的“负担”,在需要护理时担心麻烦子女,因而更倾向于选择自己或老伴照顾,为儿女减轻照顾负担。再次,本文认为之前是否接受过社区的护理服务也会影响之后对社区居家护理的选择,从结果来看也证实如此,二者存在着较显著的负相关(Sig.=0.015),这表明目前的社区服务的方式和质量不能令接受服务者满意,此前接受过社区服务的老年人今后反而不愿意选择社区居家护理了,可见现有的社区服务尤其是老年人护理水平亟待提高。与之相反的是,医疗费用是否完全是自费这一因素并没有对选择意愿产生太大的影响,更多的影响还是来自个人及家庭的经济状况。 最后,从健康水平因素考察发现,日常生活照顾与选择意愿的体现出显著的正相关(Sig.=0.004)。可以看到日常生活由保姆或者社区的专业服务人员照顾的老年人是更愿意选择社区居家护理的,这与平常得到的感性认识也是相吻合的。如果是平时由家庭成员照顾的老年人,在失能后需要护理时还是会选择以往习惯的家庭成员护理的方式。
三、结论及建议
本文利用安德森模型(Andersen Model),并通过相关的计量检验, 对老年人是否愿意选择社区居家护理的服务方式,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主要能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
1、在前置因素方面,教育程度和健康态度与选择意愿有很显著的正向关系。因此,为了提高老年人选择社区居家护理的意愿,可以加强社区居家护理的宣传,使公众加深对社区居家护理的了解,同时鼓励老年人积极的生活态度,保持阳光健康的心态。
2、在使能因素中,经济状况、子女支付医疗费、之前接受的社区服务与选择意愿有显著的负向关系。这充分说明目前我国社区护理服务的水平还非常有限,服务方式亦较为单一,不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高水平的护理服务需要。
3、在健康水平因素中,日常生活照顾的方式与选择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关系。因此,为了提高选择社区居家护理的意愿,需要着重培养老年人的护理习惯,提高目前社区护理服务的比重,改变公众的护理观念。
社会老年护理事业必须统筹规划, 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在老年长期护理事业的发展中,政府需要起主导作用,通过开发与整合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资源,尽快为老年人及其家庭提供充足的优质护理服务。我们建议,及早制定相应的政策计划,加强老年护理服务事业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加大公共财政对基本医疗服务和老年福利事业和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发展社区护理服务事业。建立和推行长期护理保险。构建以社区为中心的社会护理服务网络,控制护理机构的比例与合理布局,提高护理的质量,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整合与老年长期护理有关的机构,建立专门负责护理事业的管理机构。通过正规教育和培训加快社区护理专业人才和管理人员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中国统计局.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Z].2001-3-28.
[2] 田申. 我国老年人口长期护理需要与利用现状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5,(01):71-72.
[3] 徐勤、汤哲. 我国长期护理的现状与趋势[J]. 人口与经济, 2007,(02):7-9.
[4] 李鸿儒. 从供需角度分析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构建和发展[J].现代营销,2009.
[5] 林戈、鲍曙明、孙晓明. 建立以家庭和社区服务相结合的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J].人口研究,1999,(02):55-56.
[6] 王岩梅、石磊.我国实行长期护理保险的可行性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7,(10).
[7] 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医疗保险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