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化过程中农民的行为再调适

来源 :今日财富·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Kars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民工”这个称谓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并不算长,只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街头巷尾多出来这些人,他们来自农村,户口家庭都在农村,但是为了生计他们来到城市融入到各种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行业中去。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他们被冠以这个称谓。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称谓越来越带有歧视和身份区别的意味。在国外,“农民”只是一种职业,但是在中国,它似乎更多的代表着一种身份。而且地位好像不是太高的身份。也许“农民工”是时代的产物,是我国现代化城市化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群体,因为经济要发展,城市规模在扩大,劳动力需求在增加,而农村剩余劳动力也是一种推动力。所以“农民工”现在已经不是一个生疏的字眼。似乎可以理解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必须付出的代价。那么近年来,各地特别是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普遍出现“用工荒”的现象,这是不是同样是实现现代化这个结果所导致的呢?笔者对此做一个大概的分析和研究,试图了解农民在现代化过程中的行为和心理,从而为有关社会政策提供一些比较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农民工;现代化;用工荒;农民行为;农民心理
  
  一、农民工形成的概述
  (一)农民工的形成及概念
  我国有大概7亿农民,随着社会的发展,实现现代化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是国家发展的必然,那么拥有如此之多数量农民的中国,如何实现社会的转型,有效解决农民问题是一个关键。一方面,由于科技的发展,生产技术的提高,农村产生大量剩余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要怎样实现就业是农民必须做出心理和行为调适的挑战和难题。另方面,当代我国正在大幅度的迈向现代化,大量工业用地和城市用地的需求,使得大量农田被政府和企业征用,失去土地的农民要怎样生存成为他们面临的 新的挑战。由于城市的扩张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推动力,大量农民涌向城市,从事二、三产业的非农业劳动成为农民行为做出的最有效调适。“农民工”据此形成。
  所谓“农民工”,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者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民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农民工包括两部分人,一部分是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劳动力,一部分是外出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离土又离乡的农村劳动力;狭义的农民工主要是指后一部分人。
  (二)“农民工”其实是一种农民行为
  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我国狭义农民工的数量为1.2亿人左右,广义农民工的数量大约为2亿人。如此庞大的群体,他们背井离乡,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终年辛勤劳作,却时常受到歧视,被拖欠薪酬。他们在城市不享受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他们没有舒适的居住环境。他们将儿女甚至妻子留在农村造成一些列有关留守问题。尽管有诸多问题,但他们依然还是作出这样的行为选择。这些问题在农民工是怎么看待。反映着他们怎么样的心理和行为。农民的行为是他们心理的外在体现。笔者在访谈中了解到,他们大部分都不愿意离开家乡成为城里人眼里的“乡巴佬”。但是继续呆在农村,他们将面临着更具有挑战性的难题:生存。这是现代化过程中农民第一次的行为选择,第一次做出的行为调适。从理性选择理论来说,这是农民理性的社会行为。
  “农民”在国外被看成是一种职业,而在中国更多的体现成一种社会地位。他们处于社会最底层,没有社会保障,他们受户籍制度的制约,他们的生育、医疗、教育等受不到社会的关注,政府的保障。这些都“逼迫”着农民自己为更好的生存找出路。他们的出路在于暂时的进城务工。
  选择进城务工,大量农民工的出现,是实现现代化的探索过程中产生的结果。有好的一面,好的一面在于①农民进城务工推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促进城乡共同发展。②农民工进城,自主择业,自身素质不断提升,不断被城市现代化,同时也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③发挥“反哺”功能,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而消极的一面则在于①进城农民没有社会保障,没有权利的法律保障,备受歧视。②由于户籍问题导致他们在医疗,教育,生育等方面受到不平等的待遇。
  二、“用工荒”的缘由
  对于2010年以来出现的用工荒现象,有很多种看法和思考。总结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第一,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在不断加快,国家和地区都颁布并且已经实施了很多的惠民政策,这使得农民工的外流人数大为减少。
  第二,第一代农民工相继告老还乡,而以80、90后为主的新生代农民工,由于他们中的大部分最低也是初中毕业或者高中毕业,对法律知识,维权意识都较强,他们强调的不再是第一代农民工追求的纯粹的生存型目标,而是发展生存型目标。这里边牵涉到又一个原因,即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广大中小城市都实现了城镇化,中西部地区正承接着大量的产业转移,家乡能够以相当的工资提供就业机会,农民工都愿意回乡就业(其实他们并不愿意漂泊在外)。
  第三,“‘用工荒’就是‘技工荒’”、“劳动密集型产业缺工人,我们缺的是技工。”、“‘中国没有建立起对职业教育的尊重,甚至有人有着深深的歧视。’”[2]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原因是城乡二元结构失衡,这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农民工进城的成本很高,而且城市里对农民工没有任何社会保障。农民工其实也想融入城市,但是他们清楚,偌大城市容不下他们,他们受着户籍制度的制约,受着城市文化和城市文明的压抑,终有一天,他们还是要回乡。
  三、“用工荒”体现的农民行为
  “‘用工荒’问题的研究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我国就业的结构性失衡,有利于促进我国企业的产业升级,有利于减少城乡发展的差距和拉近贫富距离。”[1]结合全国各个一线城市出现用工荒的缘由不难看出:农民工在现代化过程中也在不断成长,他们接受城市文化的熏陶,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他们认知法律,了解现代化生活的旋律,他们知识丰富,见识广阔。尽管返乡,农民工和多年前刚离乡时的思想和行为已经完全不同。
  他们某种程度上在适应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变化,他们无论是在心理意识、综合素质、身份认同、社会认知还是行为意向上,都已经实现了市民化。“用工荒”反应农民行为的理性选择。从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来看,首先行动者受着某种利益驱使进行着交换,在交换中每个人都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人利益,这满足的程度则取决于他所掌握的资源。“用工荒“体现农民工的理性选择行为。“用工荒”同时又反映着农民社会行动的合理性。从韦伯的社会行动论看,社会行动具有目的和理性、价值合理性,情感(由现实的情绪和情感状况决定的)和传统行动(由约定俗成的习惯决定的)。“用工荒”既是是农民目的和价值合理性的社会行动,又是农民的情感社会行动。
  四、对策
  对于“用工荒”细分其原因以后就不难找到相应的对策。出现“用工荒”不仅仅在于农民工一方的自主选择性,另一方面也在于“技工”的缺乏,大部分农民工都没有一技之长只能从事体力劳动或简单的技术工作。要想留住农民工,首先除了许多工厂或公司给出的加薪条件,还应该对他们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让他们习得一技之长可以“轻松”的工作,而不至于因为纯粹的从事体力劳动过于劳累而选择“逃避”回乡。其次,政府应给与农民工更多的关注和重视,给予他们享受同样的社保和社会福利,户籍制度是目前最大的制约因素,是导致城乡二元结构的“元凶”。农民工进城要面对教育、医疗等诸多困惑,如果相对减轻了他们这方面的顾虑,农民工还是很愿意留在城里。最后,社会应配合政府给予农民工足够的帮扶。就像约翰.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提到的,一个正义的社会必定是一个尽可能社会中处于最不利地位的人多得好处较少受损的社会,即遵守“照顾弱者”的原则。失地农民作为当前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弱者”,应该得到“正义社会”更多的“照顾”。
  笔者只是很宽泛的通过对“用工荒”的原因分析,得出结论和对策。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考察和研究。总之“用工荒”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和劳动由密集型向集约型转移的必然结果。通过对这些社会现象的分析和认知,有助于我国更顺利和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目标。
  
  【参考文献】
  [1]我国中小企业“用工荒”问题研究
  [2]赵 琳 董 卿.求解“用工荒”.新浪新闻.2011年03月07日
其他文献
【摘要】在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也迫切的需要解决。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原因;对策     教育的目的就是在于培养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但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确实相当难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适应现代化的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成为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期刊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的获取与吸收成为职工思想教育的关键。文章概括了网络环境中职工思想教育的重要作用及其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网络环境下加强职工思想教育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网络环境;职工思想;教育工作    21世纪是一个以信息生产、信息传播和信息决定社会和个人生活与发展水准的时代。以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为核心的互联网以其迅速、灵活生动的形式和前所未有的巨大容量向世人传递着绚
期刊
【摘要】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他们的法律意识及法律素养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本文通过对大学生法律素养的现状调查,发现大学生法律课程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进而提出了增强大学生法律素养的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通才教育;法律素养     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如何,是通过其法律意识以及掌握、运用法律知识的技能表现出来的。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他们的法律意识及法律素养如何,直接关系到我
期刊
【摘要】作为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各高校均建立了教师绩效评价体系,国内诸多学者也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研究成果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依然显现出一些不合理性。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理论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实施阶段相关建议,以期为进一步改进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理论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理论体系;改进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人力资源管
期刊
【摘要】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在电子商务学科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扩展教学思路,创新实践载体,在电子媒介一体化教学的实际运用上做了一些有益的研究和探索,浅谈教学模式改进的有效措施。文章中详尽阐述了《电子商务基础》课程一体化教学三级模块内容及其特征,充分验证了电子商务一体化教学的可行性,为学生、学院、企业三方主体带来共赢局面。相信,教学一体化理念的推广,会在提高学生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上发挥不可忽视
期刊
【摘要】控制环境直接影响到内部控制的贯彻和执行,决定着内部控制实施的效率。本文通过对高等学校内部控制环境因素以及内部控制环境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优化高等学校内部控制环境的对策。  【关键词】高等学校;内部控制;控制环境;优化    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了保证各项业务活动的有效运行,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防范虚假和舞弊行为,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和程序。按现代内部
期刊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各种层次学院的出现、高职院校录取的分数线越来越低,相对的生源素质也不尽人意。因此在数学内容的选择上一开始应尽量选择内容容易而易学易懂的内容,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对高职数学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由易到难,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功的欲望,而这两点对学生学好数学是至关重要的。在低年级可以讲一些学过的知识及应用,帮助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初步整理,待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可以教授一些
期刊
【摘要】以学习目标为导向,在《机械基础》课程中引入系统的对学生的课堂评价机制。提高学生学习《机械基础》的学习效率,学习效果。  【关键词】学生评价;素质教育;专业基础课    中职学校《机械基础》课程是一门综合性专业基础课,工程技术类专业适用的教材中包括有工程力学,机械工程材料,极限与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机械传动,液压传动等五部分内容。分配的学时一般在100学时左右。可谓“时间紧,任务重”,常常
期刊
【摘要】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统计越来越受重视,特别是对高职学生而言统计知识是其必备的一种实际技能,而非统计专业统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实际需要不完全适应,如何使学生能利用课堂上有限时间学到更有价值的知识,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职;统计学;教学    统计学作为一门收集、整理、分析社会经济现象数量的方法论科学,在人们认识社会、进行经济管理过程中越来越发挥其作用
期刊
【摘要】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重新对辅导员这一管理职位有进一步的认识,指明今后辅导员的工作了方向,即正确进行角色定位,最大化实现高校辅导员的职业价值。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大学生;生活思想    高校辅导员制度是中国高校的一大特色。西方有句哲言:存在便是合理。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历经几十年而不衰,其内在生命力及其合理性是不可质疑的。  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