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比较密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将教学内容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创设丰富有趣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并逐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使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不断提升,为小学数学教学水平的提高做出重要贡献。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问题;数学素养;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0-000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0.004
在新课改背景下,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入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特点结合在一起,根据这些具体情况,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并在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小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直观想象能力等得到逐步提高,为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提供支持。
一、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意义
培养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是新课改背景下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这不仅对小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也对小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数学学科本身的抽象性比较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然后才能将数学问题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逐步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1]。在此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会得到锻炼,逐步掌握将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的能力,这对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长期的培养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规划,将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促使学生逐步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转变教学思维方式
在新课改全面实施的背景下,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环境和教学目标的发展变化,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和思维方式,根据新课改要求逐步完善教学大纲,将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放在重要位置,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模式的优化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数学问题对逻辑思维能力要求相对较高,因此教师需要运用新型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将复杂的数学问题以比较简单的形式转换过来,从解决简单问题入手,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运用各种丰富多样的方式,将复杂的数学问题也灵活多样、丰富有趣的方式展示出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详细分析数学问题,以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步分析数学问题,直到数学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此外,教师要及时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想法,将自己与学生放在平等交流的地位,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数学知识,而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去寻找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基于此,教师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搜集各种数学教学素材和资源,在教学中将各种生活化的素材和具体的数学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提出生活化数学问题,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数学问题。在引导学生探索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时,学生将自身的日常生活和数学知识的学习联系在一起,学生的好奇心可以得到满足。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也会逐步提高[2]。同时,在这种比较真实的生活化教学环境中,学生可以从实际出发,在学习过程中认真体会,这对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具有积极作用,进而有效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外,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好奇心非常强,对很多生活中有趣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因此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将学生感兴趣的事件融入数学教学活动中,或者以生活中比较有趣的事件引入数学教学活动。这样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学生的学习状态比较好,才可以有效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和效果。比如,教师可以问小学生最喜欢吃哪种水果,然后列出各种水果的单价,让学生选择需要买的数量,最后让学生计算要想买到自己想要的数量的最喜欢吃的那种水果需要多少钱。在這个问题的设置中,教师以生活实例为出发点,引出数学问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三)让学生熟悉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
小学数学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解决数学问题的技巧、技能和能力时,需要将数学问题分解开来,按照具体步骤,逐步解决数学问题。这种分解方式,可以让学生由简到难逐步熟悉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并逐渐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各种技巧。长此以往,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升。
首先,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提取问题的能力,就是要让学生在各种复杂的信息环境中迅速提取出有效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转化成数学问题,然后将数学问题和数学知识联系起来,尝试着运用各种数学知识去解决数学问题。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数学的应用性较强,尤其是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性非常强,因此学好数学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这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具有积极意义。
其次,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构建数学模型,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语言。只有如此,才能运用数学知识将数学问题有效解决。比如“小青妈妈给小青五元钱,让小青去买作业本、铅笔和橡皮擦,小青去文具店问老板每一件商品的单价,老板告诉小青作业本一本一元、铅笔一支五毛、橡皮擦一个一元,小青根据这三类文具的单价和自身的需求,买了三本作业本、一个橡皮擦,请问小青还能买几支铅笔呢?”在解决这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看到题目之后,提取出有效的数学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构建数学模型,并通过解答数学模型而得出数学问题的答案。因此,小青的数学问题可以构建成数学模型为“3×1+1×1+0.5x=5”,解答出一元一次方程的答案为2,然后就可以知道实际问题的答案,也就是小青买了两支铅笔。 最后,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掌握多种不同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在遇到实际的问题时可以发散思维,灵活地运用各种不同方式,去解答数学问题,促使小学生的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3]。还有一些相对复杂的数学问题,需要综合运动多种数学方式去解答数学问题,而这也需要学生掌握多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技巧,而且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需要随机应变,灵活应用各种解题方式。只有如此,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才能得到不断提高。
(四)丰富教学方式方法
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提升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不断丰富教学方式方法,从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求知欲,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这样教学活动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教师可以将情境教学法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将数学知识和具体情境结合在一起,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具体问题沉浸到教学情境中,并在比较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思考具体问题的解决办法。这样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这对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4]。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还可以将学生爱玩的游戏活动、喜欢的故事、感兴趣的事物与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集中学生注意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在引导学生通过教学情境学习数学知识时,教师还需要逐步引导学生思考数学问题,思考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积极运用新媒体技术,以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动漫、图片、视频等方式将数学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观看动漫、图片、视频等。这样,学生可以比较直观、清晰地了解数学知识,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教学圆柱、圆锥等图形时,教师可以运用视频的方式非常直观地从不同位置将这些图形的特点展示出来,而学生则可以以这种非常直观的方式全面了解这些具体图形。
最后,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应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加强交流,共同解决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步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合作能力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不仅可以使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也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将小组合作交流应用到数学问题解决中时,教师需要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好指导作用,让学生带着同一问题进行充分交流探讨,各自探索同一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拓展,解决问题的技巧才能不断丰富。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各自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然后探讨问题答案。学生之间的这种互动也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促使学生在不断思考和探索的过程中培养自身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为了有效提高小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教师需要在新课改指导下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思维方式,利用开放性思维方式和教学观念,不断优化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丰富有趣的教学活动中,逐步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步骤和技巧,以此提高自身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海英.浅谈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中的几点做法—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J].報刊荟萃(下),2018(2):209.
[2]马红梅.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策略[J].科技资讯,2020(7):136.
[3]徐伟.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研究——以苏教版《运算律》为例[J].数学大世界,2018(12):14.
[4]吴巧巧.浅谈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研究[J].发现(教育版),2018(4):33.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问题;数学素养;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20-000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0.004
在新课改背景下,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入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特点结合在一起,根据这些具体情况,开展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并在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小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直观想象能力等得到逐步提高,为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提供支持。
一、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意义
培养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是新课改背景下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这不仅对小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也对小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数学学科本身的抽象性比较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然后才能将数学问题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逐步学会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1]。在此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会得到锻炼,逐步掌握将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的能力,这对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长期的培养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规划,将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促使学生逐步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转变教学思维方式
在新课改全面实施的背景下,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环境和教学目标的发展变化,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和思维方式,根据新课改要求逐步完善教学大纲,将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放在重要位置,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模式的优化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数学问题对逻辑思维能力要求相对较高,因此教师需要运用新型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将复杂的数学问题以比较简单的形式转换过来,从解决简单问题入手,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运用各种丰富多样的方式,将复杂的数学问题也灵活多样、丰富有趣的方式展示出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详细分析数学问题,以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步分析数学问题,直到数学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此外,教师要及时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想法,将自己与学生放在平等交流的地位,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数学知识,而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去寻找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基于此,教师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积极搜集各种数学教学素材和资源,在教学中将各种生活化的素材和具体的数学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提出生活化数学问题,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数学问题。在引导学生探索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时,学生将自身的日常生活和数学知识的学习联系在一起,学生的好奇心可以得到满足。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也会逐步提高[2]。同时,在这种比较真实的生活化教学环境中,学生可以从实际出发,在学习过程中认真体会,这对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具有积极作用,进而有效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外,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好奇心非常强,对很多生活中有趣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因此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将学生感兴趣的事件融入数学教学活动中,或者以生活中比较有趣的事件引入数学教学活动。这样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学生的学习状态比较好,才可以有效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和效果。比如,教师可以问小学生最喜欢吃哪种水果,然后列出各种水果的单价,让学生选择需要买的数量,最后让学生计算要想买到自己想要的数量的最喜欢吃的那种水果需要多少钱。在這个问题的设置中,教师以生活实例为出发点,引出数学问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三)让学生熟悉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
小学数学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解决数学问题的技巧、技能和能力时,需要将数学问题分解开来,按照具体步骤,逐步解决数学问题。这种分解方式,可以让学生由简到难逐步熟悉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并逐渐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各种技巧。长此以往,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升。
首先,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提取问题的能力,就是要让学生在各种复杂的信息环境中迅速提取出有效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转化成数学问题,然后将数学问题和数学知识联系起来,尝试着运用各种数学知识去解决数学问题。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数学的应用性较强,尤其是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性非常强,因此学好数学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这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具有积极意义。
其次,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构建数学模型,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语言。只有如此,才能运用数学知识将数学问题有效解决。比如“小青妈妈给小青五元钱,让小青去买作业本、铅笔和橡皮擦,小青去文具店问老板每一件商品的单价,老板告诉小青作业本一本一元、铅笔一支五毛、橡皮擦一个一元,小青根据这三类文具的单价和自身的需求,买了三本作业本、一个橡皮擦,请问小青还能买几支铅笔呢?”在解决这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看到题目之后,提取出有效的数学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构建数学模型,并通过解答数学模型而得出数学问题的答案。因此,小青的数学问题可以构建成数学模型为“3×1+1×1+0.5x=5”,解答出一元一次方程的答案为2,然后就可以知道实际问题的答案,也就是小青买了两支铅笔。 最后,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掌握多种不同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在遇到实际的问题时可以发散思维,灵活地运用各种不同方式,去解答数学问题,促使小学生的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3]。还有一些相对复杂的数学问题,需要综合运动多种数学方式去解答数学问题,而这也需要学生掌握多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技巧,而且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需要随机应变,灵活应用各种解题方式。只有如此,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才能得到不断提高。
(四)丰富教学方式方法
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提升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不断丰富教学方式方法,从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求知欲,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这样教学活动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教师可以将情境教学法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将数学知识和具体情境结合在一起,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具体问题沉浸到教学情境中,并在比较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思考具体问题的解决办法。这样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这对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4]。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还可以将学生爱玩的游戏活动、喜欢的故事、感兴趣的事物与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集中学生注意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在引导学生通过教学情境学习数学知识时,教师还需要逐步引导学生思考数学问题,思考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积极运用新媒体技术,以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动漫、图片、视频等方式将数学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观看动漫、图片、视频等。这样,学生可以比较直观、清晰地了解数学知识,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比如,在教学圆柱、圆锥等图形时,教师可以运用视频的方式非常直观地从不同位置将这些图形的特点展示出来,而学生则可以以这种非常直观的方式全面了解这些具体图形。
最后,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应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加强交流,共同解决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步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合作能力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不仅可以使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也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将小组合作交流应用到数学问题解决中时,教师需要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好指导作用,让学生带着同一问题进行充分交流探讨,各自探索同一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拓展,解决问题的技巧才能不断丰富。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各自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然后探讨问题答案。学生之间的这种互动也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促使学生在不断思考和探索的过程中培养自身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为了有效提高小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教师需要在新课改指导下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思维方式,利用开放性思维方式和教学观念,不断优化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各种丰富有趣的教学活动中,逐步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步骤和技巧,以此提高自身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海英.浅谈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中的几点做法—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J].報刊荟萃(下),2018(2):209.
[2]马红梅.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的策略[J].科技资讯,2020(7):136.
[3]徐伟.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研究——以苏教版《运算律》为例[J].数学大世界,2018(12):14.
[4]吴巧巧.浅谈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研究[J].发现(教育版),2018(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