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提出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读写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扎实基础,就必须利用好语文课堂这块阵地,采取“读—述—评—写”四个步骤,重视指导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积累、理解、领悟和运用,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积累 理解 领悟 运用
语文教师常常面临这样的尴尬:我们的很多学生花了十几年的时间学习语文,但到了高中还是不会分析鉴赏文章,也不会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更不能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流畅地表达成文,语文能力普遍较低,有的学生甚至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面对这样的尴尬,作为语文教师,不能不反思语文课堂教学作用何在?课堂教学效率到底如何才能得到切实的提高?
我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扎实基础,就必须利用好语文课堂这块阵地,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真抓实干搞好阅读教学。我在实践中采取“读—述—评—写”四步,重视指导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积累、理解、领悟和运用,从而达到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第一步,认认真真读课文,攻下积累这一关。学生在学校里学了十几年的语文,学过的课文不下千篇,为什么语文能力不见提高,这与我们的教学方法不无关系。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注重教师的教,从段落大意到中心思想再到写作特点,都以标准答案的形式由教师讲给学生听,学生只需机械地记下这些没有血肉的条条框框就算达到教学目的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分析能力根本得不到锻炼,也就不可能有提高。这种教师全程包办、学生完全被动的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改革中已无容身之地,要彻底改变;而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又片面理解新的教学理念,过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无时无刻都要求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生对课文还没有完整地看过一遍,便开始断章取义讨论研究。这种教学方法,一味追求脱离教材的“创新”,没有实事求是地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着手,也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再新颖的方法也只是舍本逐末。以上两种课堂教学方法,都没有重视要求学生对课文本身的阅读、理解和消化。事实上,语文教材上的选文大多是经典名篇,即使是时文也是一些在语言、思想、内容等方面堪称典范的好文章。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上这些范文,通过课堂教学这一渠道把分析、理解、鉴赏这些文章的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能举一反三,通过教师课堂教学的教,达到课外阅读不需要教,自会读书、分析、鉴赏的程度,让课文真正起到“例子”的作用。
在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多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先要读准字音,解决字词障碍,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再要读顺课文,读出轻重语气,读出感情来;还要细细研读,熟悉课文的内容,思考课文结构形式,初步列出结构提纲。通过以上这几个步骤,学生熟读了课文,解决了字词音等基础知识,也熟悉了课文的内容,思考了课文结构形式。多读课文对培养学生的语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步,扎扎实实述课文,攻克理解这一关。要求学生复述课文,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详细复述课文内容;二是简单复述要点;三是概括复述中心。这一步是建立在学生充分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是对课文内容的由详到略、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处理。学生通过详述、简述、概述,大体理解了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按照什么思路写的,表达的是什么主题。复述课文能真正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它与那种以教师头头是道的分析代替学生的思考的做法,作用是绝然不同的。学生经常练习按三个层次复述课文,渐渐地积累的材料多了,分析和归纳的能力也提高了。潜移默化中,学生平时的看书读报也能准确复述文章内容、概括要点、归纳中心,语文能力便能逐步提高。
在复述阶段中,教师也起着指导和纠正的作用。详细复述课文,就必须让学生以自己所列的课文结构提纲为依据来复述,从中看出学生归纳的结构提纲恰当与否,特别是一些重点段落,如文笔优美的或者具有哲理性的语段尤其要详细复述,甚至达到背诵的程度。概括要点式的复述,则要求学生对课文每一部分写什么,抓住一些中心句或者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这与概括段落大意相似,但这是由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的结论,显然与教师讲学生记的效果是不同的。简单复述则要求学生用一两句话归纳出文章的中心。通过三个层次的复述,学生的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逐渐提高,而且这一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通过自己钻研得来的结论才最容易接受与掌握。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如果一个人深入思考所读课文的内容,那么虽然他没有努力去记住材料,而材料却能很容易地印入并牢固地保持在记忆中。”
第三步,灵活多样评课文,攻克领悟之难关。学生通过熟读、复述课文,对课文内容和结构已了然于胸,但对课文重点、难点、优点甚至缺点的认识还是比较粗浅的,接下来就让学生评析课文。评析,就是让学生对课文作出解读、分析和评价,它往往带有鲜明的主观色彩,即学生把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风格、审美情趣等带进阅读过程,根据自己的好恶作出评判。评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评内容,例如找出课文的精彩段落、句子、词语,说说好在哪里;二是评结构形式,一个或几个段落乃至全文是如何安排结构层次的,为什么这样安排,体会作者的匠心之处在哪里;三是评主题等。总之课文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成为评析的对象。当然,学生也可以评课文的不足之处,这与当前流行的研究性学习是相通的,但这种研究性学习不是脱离课本不切实际地研究,而是充分利用课文这一现成的重要资源。
在评析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必须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有目标的学习行为,过去统得太死,惟标准答案是从,当然必须纠正,但也不能把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和一般读者的欣赏文学作品等同起来。学生由于知识储备和阅读经验的不足,尤其是在大多数学生还缺乏必要的阅读能力的情况下,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要求学生去“创造”作品,“发现”意义,结果只能是乱了套!例如有的学生读了朱自清的《背影》后的“发现”竟然是:父亲违反了交通规则!这种“发现”恐怕比教师提供“标准答案”还要糟糕得多!当然教师要指导好学生的阅读,自己首先应该深入研究课文,阅读大量有关的资料,才能在指导中游刃有余,否则只能是照本宣科、捉襟见肘。另外教师还要有选择地提供一些资料给学生参考,这里应该打破教材的封闭,开发语文教学的其他资源,如图书、报刊、网络、优秀的电视节目等,增进学生的信息量,扩大知识面,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判断、选择材料,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与其他同学的讨论,析疑解疑。通过评课文,学生从课文中学到了选材取材、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方法,对写作水平的提高是不无裨益的。而且学生评析课文,必须在口头表达时说得头头是道,有理有据,口齿清楚,这对学生的语言组织和口头表达也是一种锻炼。
第四步,因势利导写文章,攻下应用这一关。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赏析,生成了语感,积累了语料,学习了语言的丰富的表现力,培养了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热爱本民族语言的感情,同时也受到优秀范文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情操的熏陶。此时教师再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就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达到“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目的。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是引导与点拨。语文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那么利用课文材料来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无疑是比较有效的方法。例如要求学生扩写或续写课文,学生就必须仔细研究原文,力求对文章有全面、深刻、透彻的理解,才能为扩写和续写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教师还要指导学生仔细推敲原文,找准最佳角度进行想象和联想。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孔乙己》一文时就这样启发学生续写课文:《孔乙己》和《范进中举》都是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优秀作品,两文的主人公都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他们的思想性格有着极为相似的一面,那就是热衷于功名,迂腐可笑,但两者的命运结局却不一样,范进一旦中举立刻平步青云,爬进了统治者的行列,成了人人敬畏的老爷。那么一直没有进学的孔乙己若有机会中了举,他的情形该怎样呢?于是学生纷纷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续写的情节非常精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這种教师适当指导,点拨学生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方法,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
总之,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就是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提高学生读和写的能力,而“读—述—评—写”四步读书法,步步为营,一步一个脚印,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基础上,为学生打下了扎实的语文基础,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水平。学生能读会说善写了,语文成绩何愁不提高?再者,学生读写能力提高了,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无论什么职业,即使是日常生活的看书读报写信聊天,也必定能说得头头是道,评得有理有据,引申得恰如其分,语文能力和素养怎么会不高?杜甫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读”是基础,“写”则是读的延伸,但一个“破”字是关键,不“破”则读得再多也枉然。
语文教学能否走出尴尬的境地,就取决于语文教师能否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块阵地,引领学生攻“破”每一篇课文,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的目的,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积累 理解 领悟 运用
语文教师常常面临这样的尴尬:我们的很多学生花了十几年的时间学习语文,但到了高中还是不会分析鉴赏文章,也不会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更不能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流畅地表达成文,语文能力普遍较低,有的学生甚至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面对这样的尴尬,作为语文教师,不能不反思语文课堂教学作用何在?课堂教学效率到底如何才能得到切实的提高?
我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扎实基础,就必须利用好语文课堂这块阵地,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真抓实干搞好阅读教学。我在实践中采取“读—述—评—写”四步,重视指导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积累、理解、领悟和运用,从而达到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第一步,认认真真读课文,攻下积累这一关。学生在学校里学了十几年的语文,学过的课文不下千篇,为什么语文能力不见提高,这与我们的教学方法不无关系。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注重教师的教,从段落大意到中心思想再到写作特点,都以标准答案的形式由教师讲给学生听,学生只需机械地记下这些没有血肉的条条框框就算达到教学目的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分析能力根本得不到锻炼,也就不可能有提高。这种教师全程包办、学生完全被动的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改革中已无容身之地,要彻底改变;而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又片面理解新的教学理念,过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无时无刻都要求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生对课文还没有完整地看过一遍,便开始断章取义讨论研究。这种教学方法,一味追求脱离教材的“创新”,没有实事求是地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着手,也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再新颖的方法也只是舍本逐末。以上两种课堂教学方法,都没有重视要求学生对课文本身的阅读、理解和消化。事实上,语文教材上的选文大多是经典名篇,即使是时文也是一些在语言、思想、内容等方面堪称典范的好文章。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上这些范文,通过课堂教学这一渠道把分析、理解、鉴赏这些文章的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能举一反三,通过教师课堂教学的教,达到课外阅读不需要教,自会读书、分析、鉴赏的程度,让课文真正起到“例子”的作用。
在教学中我强调让学生多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先要读准字音,解决字词障碍,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再要读顺课文,读出轻重语气,读出感情来;还要细细研读,熟悉课文的内容,思考课文结构形式,初步列出结构提纲。通过以上这几个步骤,学生熟读了课文,解决了字词音等基础知识,也熟悉了课文的内容,思考了课文结构形式。多读课文对培养学生的语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步,扎扎实实述课文,攻克理解这一关。要求学生复述课文,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详细复述课文内容;二是简单复述要点;三是概括复述中心。这一步是建立在学生充分熟悉课文的基础上,是对课文内容的由详到略、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处理。学生通过详述、简述、概述,大体理解了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按照什么思路写的,表达的是什么主题。复述课文能真正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它与那种以教师头头是道的分析代替学生的思考的做法,作用是绝然不同的。学生经常练习按三个层次复述课文,渐渐地积累的材料多了,分析和归纳的能力也提高了。潜移默化中,学生平时的看书读报也能准确复述文章内容、概括要点、归纳中心,语文能力便能逐步提高。
在复述阶段中,教师也起着指导和纠正的作用。详细复述课文,就必须让学生以自己所列的课文结构提纲为依据来复述,从中看出学生归纳的结构提纲恰当与否,特别是一些重点段落,如文笔优美的或者具有哲理性的语段尤其要详细复述,甚至达到背诵的程度。概括要点式的复述,则要求学生对课文每一部分写什么,抓住一些中心句或者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这与概括段落大意相似,但这是由学生自己思考得出的结论,显然与教师讲学生记的效果是不同的。简单复述则要求学生用一两句话归纳出文章的中心。通过三个层次的复述,学生的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逐渐提高,而且这一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通过自己钻研得来的结论才最容易接受与掌握。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如果一个人深入思考所读课文的内容,那么虽然他没有努力去记住材料,而材料却能很容易地印入并牢固地保持在记忆中。”
第三步,灵活多样评课文,攻克领悟之难关。学生通过熟读、复述课文,对课文内容和结构已了然于胸,但对课文重点、难点、优点甚至缺点的认识还是比较粗浅的,接下来就让学生评析课文。评析,就是让学生对课文作出解读、分析和评价,它往往带有鲜明的主观色彩,即学生把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风格、审美情趣等带进阅读过程,根据自己的好恶作出评判。评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评内容,例如找出课文的精彩段落、句子、词语,说说好在哪里;二是评结构形式,一个或几个段落乃至全文是如何安排结构层次的,为什么这样安排,体会作者的匠心之处在哪里;三是评主题等。总之课文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成为评析的对象。当然,学生也可以评课文的不足之处,这与当前流行的研究性学习是相通的,但这种研究性学习不是脱离课本不切实际地研究,而是充分利用课文这一现成的重要资源。
在评析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必须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有目标的学习行为,过去统得太死,惟标准答案是从,当然必须纠正,但也不能把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和一般读者的欣赏文学作品等同起来。学生由于知识储备和阅读经验的不足,尤其是在大多数学生还缺乏必要的阅读能力的情况下,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要求学生去“创造”作品,“发现”意义,结果只能是乱了套!例如有的学生读了朱自清的《背影》后的“发现”竟然是:父亲违反了交通规则!这种“发现”恐怕比教师提供“标准答案”还要糟糕得多!当然教师要指导好学生的阅读,自己首先应该深入研究课文,阅读大量有关的资料,才能在指导中游刃有余,否则只能是照本宣科、捉襟见肘。另外教师还要有选择地提供一些资料给学生参考,这里应该打破教材的封闭,开发语文教学的其他资源,如图书、报刊、网络、优秀的电视节目等,增进学生的信息量,扩大知识面,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判断、选择材料,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与其他同学的讨论,析疑解疑。通过评课文,学生从课文中学到了选材取材、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方法,对写作水平的提高是不无裨益的。而且学生评析课文,必须在口头表达时说得头头是道,有理有据,口齿清楚,这对学生的语言组织和口头表达也是一种锻炼。
第四步,因势利导写文章,攻下应用这一关。叶圣陶先生说过:“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赏析,生成了语感,积累了语料,学习了语言的丰富的表现力,培养了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热爱本民族语言的感情,同时也受到优秀范文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情操的熏陶。此时教师再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就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达到“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目的。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是引导与点拨。语文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那么利用课文材料来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无疑是比较有效的方法。例如要求学生扩写或续写课文,学生就必须仔细研究原文,力求对文章有全面、深刻、透彻的理解,才能为扩写和续写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教师还要指导学生仔细推敲原文,找准最佳角度进行想象和联想。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孔乙己》一文时就这样启发学生续写课文:《孔乙己》和《范进中举》都是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优秀作品,两文的主人公都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他们的思想性格有着极为相似的一面,那就是热衷于功名,迂腐可笑,但两者的命运结局却不一样,范进一旦中举立刻平步青云,爬进了统治者的行列,成了人人敬畏的老爷。那么一直没有进学的孔乙己若有机会中了举,他的情形该怎样呢?于是学生纷纷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续写的情节非常精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這种教师适当指导,点拨学生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方法,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
总之,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就是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提高学生读和写的能力,而“读—述—评—写”四步读书法,步步为营,一步一个脚印,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基础上,为学生打下了扎实的语文基础,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水平。学生能读会说善写了,语文成绩何愁不提高?再者,学生读写能力提高了,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无论什么职业,即使是日常生活的看书读报写信聊天,也必定能说得头头是道,评得有理有据,引申得恰如其分,语文能力和素养怎么会不高?杜甫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读”是基础,“写”则是读的延伸,但一个“破”字是关键,不“破”则读得再多也枉然。
语文教学能否走出尴尬的境地,就取决于语文教师能否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块阵地,引领学生攻“破”每一篇课文,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的目的,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