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高中历史教师对于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素养也有了新的认识。历史课程是一门十分丰富又复杂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对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实际的教学经验,针对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素养展开一番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
历史在教学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高中阶段,不仅承担着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历史价值观的重担,还是高考的重要一门考核科目。目前,高中历史教学存在诸多弊端,集中反映就是历史核心素养的缺乏,教师过分地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忽略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发展,导致历史教学呈现畸形化,也违背了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因此,本文笔者就根据自身教学经验,浅谈下如何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一、优化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是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前有意识地采用各种手段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的一种行为。作为课堂教学的初始环节,有效的课堂导入能迅速吸引学生眼球,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教师可以通过复习教学导入新课,比如,学习汉朝政治制度时,教师就可以先复习秦朝相关的制度,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秦朝灭亡的原因”,在讲述西汉建立后,采用与其不同的统治方式而兴盛就有了鲜明的对比。这样的导入既然学生巩固了旧知识,在对比中更加强了新知识的理解。再如,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导入,如,视频、音乐、图片等。以视频为例,在讲《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时,笔者就从二战纪录片片段入手,将学生代入那个场景,激发起他们的情绪,然后再让学生扩大视野,从二战整体布局去思考,为什么法西斯的战争一步步扩大?反法西斯国家是如何行动的?以此引入新课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二、构建开放教学,引导学生质疑想象
质疑也是学生开展想象的重要基础,只有对旧事物、旧观点勇敢质疑,才可以开启新的想法,从而进行想象和创造。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大搞“一言堂”,學生大都噤若寒蝉,这对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是一种严重的束缚。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旧有的思想观念,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充分讨论的空间,让学生在质疑中进行想象。
例如,在教学《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时,笔者就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大胆发言,勇敢发表自己的新看法和新观点。在讲到“八国联军的侵华罪行”和“义和团的反抗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看到有关史料说义和团在战争之前就无故枪杀德国和日本的外交人员,还烧了许多北京的洋楼和商店,义和团的行径是不是某种程度上也是八国联军侵华的导火索呢?”由于这位学生的观点与大家的普遍认知不太一样,笔者顺势让学生展开讨论,于是学生开始各抒己见,大胆展开想象和讨论,学生更加辩证地看待问题,对于义和团的两面性也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
三、挖掘历史教材,提升学生德育教育
《左转》中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中国自古就对礼仪道德十分重视,也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培养。高中历史教材中有着丰富的德育题材,可以说涵盖了基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相比于政治教材而言,历史教材中的德育题材更加鲜活,也更加有趣。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要深刻挖掘背后的思想道德内涵。但是教师在讲授时也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注意创设情境来感染学生,而不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灌输”。教师应该合理地将历史知识的讲授与德育教育进行有效的融合,使历史课堂德育教育能够更有效率。
例如,在教学《“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时,就可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春秋战国时期是历史上一个大动乱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也是“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许多道德思想放到现代仍不过时。比如,墨家的“兼爱”与现在强调的“人人平等”不谋而合;道家思想强调顺应自然,天人合一,这是“环保意识”的雏形;儒家思想更是有着许多关于道德的精辟观点,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孟子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等观点仍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教师还可以利用“尾生抱柱”的故事告诉学生诚信的重要性,利用“士为知己者死”的故事告诉学生要懂得感恩。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辩论活动,几个小组分别代表不同的思想流派,教师要在学生辩论之后进行有效的补充,在这过程中会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样一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我们应认识到历史教学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的策略来实现历史的有效教学,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探究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进而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课堂中,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高红英.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立德树人的教育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52):70-71.
[2]蒋军亮.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历史概括能力培养之路径[J].中学历史教学,2019(12):53-55.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
历史在教学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高中阶段,不仅承担着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历史价值观的重担,还是高考的重要一门考核科目。目前,高中历史教学存在诸多弊端,集中反映就是历史核心素养的缺乏,教师过分地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忽略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发展,导致历史教学呈现畸形化,也违背了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因此,本文笔者就根据自身教学经验,浅谈下如何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一、优化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导入是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始前有意识地采用各种手段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的一种行为。作为课堂教学的初始环节,有效的课堂导入能迅速吸引学生眼球,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教师可以通过复习教学导入新课,比如,学习汉朝政治制度时,教师就可以先复习秦朝相关的制度,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秦朝灭亡的原因”,在讲述西汉建立后,采用与其不同的统治方式而兴盛就有了鲜明的对比。这样的导入既然学生巩固了旧知识,在对比中更加强了新知识的理解。再如,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导入,如,视频、音乐、图片等。以视频为例,在讲《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时,笔者就从二战纪录片片段入手,将学生代入那个场景,激发起他们的情绪,然后再让学生扩大视野,从二战整体布局去思考,为什么法西斯的战争一步步扩大?反法西斯国家是如何行动的?以此引入新课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二、构建开放教学,引导学生质疑想象
质疑也是学生开展想象的重要基础,只有对旧事物、旧观点勇敢质疑,才可以开启新的想法,从而进行想象和创造。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大搞“一言堂”,學生大都噤若寒蝉,这对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是一种严重的束缚。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旧有的思想观念,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充分讨论的空间,让学生在质疑中进行想象。
例如,在教学《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时,笔者就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大胆发言,勇敢发表自己的新看法和新观点。在讲到“八国联军的侵华罪行”和“义和团的反抗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看到有关史料说义和团在战争之前就无故枪杀德国和日本的外交人员,还烧了许多北京的洋楼和商店,义和团的行径是不是某种程度上也是八国联军侵华的导火索呢?”由于这位学生的观点与大家的普遍认知不太一样,笔者顺势让学生展开讨论,于是学生开始各抒己见,大胆展开想象和讨论,学生更加辩证地看待问题,对于义和团的两面性也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
三、挖掘历史教材,提升学生德育教育
《左转》中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中国自古就对礼仪道德十分重视,也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培养。高中历史教材中有着丰富的德育题材,可以说涵盖了基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相比于政治教材而言,历史教材中的德育题材更加鲜活,也更加有趣。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要深刻挖掘背后的思想道德内涵。但是教师在讲授时也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注意创设情境来感染学生,而不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灌输”。教师应该合理地将历史知识的讲授与德育教育进行有效的融合,使历史课堂德育教育能够更有效率。
例如,在教学《“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时,就可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春秋战国时期是历史上一个大动乱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也是“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许多道德思想放到现代仍不过时。比如,墨家的“兼爱”与现在强调的“人人平等”不谋而合;道家思想强调顺应自然,天人合一,这是“环保意识”的雏形;儒家思想更是有着许多关于道德的精辟观点,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孟子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等观点仍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教师还可以利用“尾生抱柱”的故事告诉学生诚信的重要性,利用“士为知己者死”的故事告诉学生要懂得感恩。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辩论活动,几个小组分别代表不同的思想流派,教师要在学生辩论之后进行有效的补充,在这过程中会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样一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我们应认识到历史教学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的策略来实现历史的有效教学,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探究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进而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课堂中,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高红英.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立德树人的教育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52):70-71.
[2]蒋军亮.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历史概括能力培养之路径[J].中学历史教学,2019(12):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