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计划的制定要适应学生的实际,灵活多变。教学方法既要注重教师的“诱”和“导”,更要关注学生的“学”和“悟”。改变传统作业的呆板形式。通过互动性的作业评价和学生体验成功后的喜悦,以及学习美术对相邻学科的知识性的弥补和巩固作用,让更多的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改变他们在学习中只注重对“主科”的学习,而忽视学习美术等“副科”的错误观念。
【关键词】初中美术;激发兴趣;计划灵活;作业互动;感悟成功
美术教学——它只是墙角那毫不惹眼的、作为点缀风景的一棵小草、一朵野花。同时,由于美术课程的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作为赌注投入到所谓主科的学习上,造成了学生没有也不能把精力投入到对音、美的学习上来。这不仅与党的教育方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相违背,也背离了素质教育的真正含义,还扼杀了学生对音、美学习的热情。
作为音、美教师,我们不但要捍卫党赋予我们对学生进行音、美教育的权利,更不能放任这种恶性循环再继续蔓延下去。为挽救民族传统文化不至失传,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和责任感,促进学生感知觉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发展创造美的生活的愿望与能力作出一点应有的贡献。所以,我在美术课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作了一些探索、尝试,已初见成效。
一、教学计划灵活多变
万事万物都是在发展变化的,这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美术教育有很强的人文性,学生是成长中的人,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知识能力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所以在制定学科教学计划时,不能一笔杆子定死,应留有余地,只能大框架、大范围地制定出该学段应该达到什么目标、训练哪些项目、哪些作为重点、哪些作为难点、采取什么总的教学模式,不能太细枝末叶,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变化随时调整,包括教材的选取、训练项目的增减、重难点的突破、教学模式的调整与创新等都要灵活变化。
二、课堂形式突破传统
传统的美术课教学模式脱离生活、脱离现实、脱离科学认知和表现事物的方法、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把他们禁锢在教室里“闭门造车”: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画学生临摹,或者学生按教师既定的框架去套用,重知识技能的训练,而忽略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忽视学生的创造性特点。这样培养出来的只是画师,而不是开拓者,虽继承了传统,却不能感悟艺术的真谛。新课标向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求我们的美术课应是学生的欣赏课、探究课、创造课、个性表现课,加强教学中的双边关系,既注重教师的教,也注重学生的学。在美术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多欣赏,多写生,多积累,内容、形式和方法、技巧不能太“循规蹈矩”,主张“求异”,多参与创造,充分表现,通过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搜集资料自主学习,从美术课的学习中领悟到了乐趣,感受到了收获,体会到了美的真谛,就能激发和保持学习美术的兴趣。
三、作业形式花样繁多
作业形式一成不变,平面翻版,只能让学生越来越枯燥乏味,逐渐失去热情。如果把作业形式改为收集性作业,根据一定的主题思想去收集类似的画材,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学到一堂较为深刻的欣赏课。写生课、创作课是学生积累素材、运用素材、表现自己的个性和发挥绘画特长的主要手段。充分表现自己的生活、喜好,可以是超时空的,超自然规律的,还可以是由多人合作完成的,达到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四、作业评价讲求互动
传统的美术作业批改方式只是给学生的习作打打分,打打等级,或者评价为像与不像,对与错,显示一下评判的“权威性”。学生也只是关心一下自己得了多少分,或者得了一个什么等级,根本不管自己的作品不足在哪里,好在什么地方,这样极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如果将作业当堂面批,甚至帮其修改,可以使学生真正了解到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多欣赏,多鼓励,不足之处多建议,不打击。
五、学科联系相互弥补
各学科的知识技能是相互联系的,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也毫不例外。学科间取彼之长,补己之短,是对学生各方面进行宏观培养的重要手段。努力训练学生对画面立体效果的感知和空间想象及其表现能力,努力训练学生对色彩调配的视觉感知能力和技巧,加强学生对学习语文、数学、理化等其他学科未学懂的知识、未掌握的技能的弥补和巩固。这样一来,增强了学科的综合性,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达到了学生协调发展的目的。
当然,美术课的各方面改革必须紧紧围绕课标,以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为目的,不能为改革而改革,为设计而设计,重视了形式而忽略了本质。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任重道远,我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升华,在美术教育教学中全面提高和完善学生的素质尽职尽责。
参考文献:
[1]《美术教育论坛》
[2]《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5】年出版
【关键词】初中美术;激发兴趣;计划灵活;作业互动;感悟成功
美术教学——它只是墙角那毫不惹眼的、作为点缀风景的一棵小草、一朵野花。同时,由于美术课程的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作为赌注投入到所谓主科的学习上,造成了学生没有也不能把精力投入到对音、美的学习上来。这不仅与党的教育方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相违背,也背离了素质教育的真正含义,还扼杀了学生对音、美学习的热情。
作为音、美教师,我们不但要捍卫党赋予我们对学生进行音、美教育的权利,更不能放任这种恶性循环再继续蔓延下去。为挽救民族传统文化不至失传,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和责任感,促进学生感知觉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发展创造美的生活的愿望与能力作出一点应有的贡献。所以,我在美术课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作了一些探索、尝试,已初见成效。
一、教学计划灵活多变
万事万物都是在发展变化的,这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美术教育有很强的人文性,学生是成长中的人,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知识能力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所以在制定学科教学计划时,不能一笔杆子定死,应留有余地,只能大框架、大范围地制定出该学段应该达到什么目标、训练哪些项目、哪些作为重点、哪些作为难点、采取什么总的教学模式,不能太细枝末叶,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变化随时调整,包括教材的选取、训练项目的增减、重难点的突破、教学模式的调整与创新等都要灵活变化。
二、课堂形式突破传统
传统的美术课教学模式脱离生活、脱离现实、脱离科学认知和表现事物的方法、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把他们禁锢在教室里“闭门造车”: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画学生临摹,或者学生按教师既定的框架去套用,重知识技能的训练,而忽略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忽视学生的创造性特点。这样培养出来的只是画师,而不是开拓者,虽继承了传统,却不能感悟艺术的真谛。新课标向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求我们的美术课应是学生的欣赏课、探究课、创造课、个性表现课,加强教学中的双边关系,既注重教师的教,也注重学生的学。在美术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多欣赏,多写生,多积累,内容、形式和方法、技巧不能太“循规蹈矩”,主张“求异”,多参与创造,充分表现,通过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搜集资料自主学习,从美术课的学习中领悟到了乐趣,感受到了收获,体会到了美的真谛,就能激发和保持学习美术的兴趣。
三、作业形式花样繁多
作业形式一成不变,平面翻版,只能让学生越来越枯燥乏味,逐渐失去热情。如果把作业形式改为收集性作业,根据一定的主题思想去收集类似的画材,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学到一堂较为深刻的欣赏课。写生课、创作课是学生积累素材、运用素材、表现自己的个性和发挥绘画特长的主要手段。充分表现自己的生活、喜好,可以是超时空的,超自然规律的,还可以是由多人合作完成的,达到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四、作业评价讲求互动
传统的美术作业批改方式只是给学生的习作打打分,打打等级,或者评价为像与不像,对与错,显示一下评判的“权威性”。学生也只是关心一下自己得了多少分,或者得了一个什么等级,根本不管自己的作品不足在哪里,好在什么地方,这样极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如果将作业当堂面批,甚至帮其修改,可以使学生真正了解到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多欣赏,多鼓励,不足之处多建议,不打击。
五、学科联系相互弥补
各学科的知识技能是相互联系的,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也毫不例外。学科间取彼之长,补己之短,是对学生各方面进行宏观培养的重要手段。努力训练学生对画面立体效果的感知和空间想象及其表现能力,努力训练学生对色彩调配的视觉感知能力和技巧,加强学生对学习语文、数学、理化等其他学科未学懂的知识、未掌握的技能的弥补和巩固。这样一来,增强了学科的综合性,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达到了学生协调发展的目的。
当然,美术课的各方面改革必须紧紧围绕课标,以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为目的,不能为改革而改革,为设计而设计,重视了形式而忽略了本质。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任重道远,我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升华,在美术教育教学中全面提高和完善学生的素质尽职尽责。
参考文献:
[1]《美术教育论坛》
[2]《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5】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