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强调对译文的功能以及接受者的重视,这对“译文要忠实于原文”这一传统概念提出了挑战。该理论在传达功能和保持忠实两方面都具有更大的合理性,为我们探讨中药说明书这一特殊应用文体的英译提供了借鉴。本文从功能派翻译理论角度探讨了中药说明书翻译中药品名及功效语翻译的策略。
【关键词】功能主义理论 中药 说明书 翻译
一、功能派翻译理论简介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起始于凯瑟林娜.赖斯(Katharina Reiss)。赖斯在 1971 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潜力与制约》(Translation Criticism:the 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一书中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她开启了“基于源文本与目标文本之间功能联系”翻译批评的功能类别。她的学生汉斯·弗米尔(Hans J.Vermeer)继她之后将其理论继续发展。弗米尔摆脱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目的论(Skopostheory)。弗米尔的目的法则认为“任何一种行为都是有目的”,他根据行为学的理论提出翻译是人类的一种行为活动,而且还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翻译时,译者根据客户或委托人的要求,结合翻译目的和译文读者的特殊情况,从原作所提供的多源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的翻译。在弗米尔的“目的论”的基础上,贾斯塔·赫滋·曼塔利(Justa Holz Manttari)进一步发展了目的理论。她用信息传递(message transmitters)来指各种各样的跨文化转换,视翻译为一项为实现特定目的的复杂活动。当然,这一时期的目的论有其固有的缺陷,如以目的准则作为惟一的翻译原则有其绝对性和局限性。为了弥补目的论的这一缺陷,翻译学教授诺德(Christiane Nord)作为德国功能学派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在目的论的翻译原则中加入了“忠诚原则”,进一步完善了这一理论。同时,她首次用英文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功能学派的主要思想,将目的论从德国推向了全世界。
二、中药说明书英译现状
随着中医药的国际化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中药走向国际市场。然而,在目前的形势下,中药说明书的翻译还没有得到太多人的重视。通过对CNKI中国期刊网的检索,有关中药说明书英译的记录共有25条,其中18篇是期刊文章,7篇是硕士论文(截至2015年5月)。由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尽管中医药说明书的翻译非常重要,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多。目前中药说明书的英译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药品名翻译不规范,译文不统一;功效语翻译不够明确,缺乏可读性;翻译方法缺乏统一标准等。
三、中药说明书的翻译策略
中药说明书的预期读者主要包括国外的医务人员、药品经销商和普通消费者。在这三类人中,医务人员虽然懂得医学,但对中国传统医学知识了解很少;经销商了解主要功能即可;最终用药需要阅读说明书的还是患者,他们的受教育水平和社会背景也各不相同,不但不了解中国医药,对中国文化和语言知之更少。因此,中药说明书的翻译就应考虑到目标读者的需求,译文要准确,用词要得当,对预期读者无用的信息可以不译,或者改译,尽量使用预期读者听得懂,易理解的语言,符合译文的“体裁”,在推敲原文做译前处理的基础上,以读者至上为宗旨,灵活采用翻译策略,增强译文的可读性。
1.药品名的翻译策略。药品的商品名,是指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特定企业使用的该药品专用的商品名称。西医可能有多达4种不同的名称:化学名称、制造商的名称、通用名称以及商标品牌名称。而中药大多数是由多种草药熬制而成,在药品名上很难体现其主要成分,更无法找到西药中对等的化学成分。因此多数中药没有通用名,只有商品名。而如今的中药商品名大多既不能代表药品成分,又不响亮,很难让消费者接受并牢记。所以,根据功能翻译理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方法,我们可以采用归化的翻译方法。鉴于中药成分的特殊性,在翻译中药名时,完全可以按照西药汉语商品名的命名方法,创造适合做商标品牌的中药名,这样既便于中药在国外的广告效应,又容易为外国消费所记住。
先拿“肺咽清”来说吧,由于“肺咽清”的主要作用是清热化痰止咳、改善肺和咽部功能等,因此,如果直译为“Lung-pharynx Clearing Pills”并不为错,但译名拖沓,不符合通俗简洁的原则。因此,为了译出这个商标名的个性内涵,传出其神韵,我们不妨大胆运用“归化”法,采用拉丁文和英文相结合的办法,将“肺咽清”译为“Pulmoclear”(pulmonary clear)。不难看出,上述译名既贴切恰当,又简明易懂,自然会有好的宣传效果。
再举个例子“妇颜宝”,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份妇女美容产品的说明书,而实际上该产品主要用来治疗妇女内分泌紊乱等症状。可能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该医药公司没有使用诸如“月经”、“妇科疾病”等字眼,而采用了儒雅,但有些“离题”的“妇颜宝”这一商标。如果按字面意思照译为“Complexion nourishing Pills for Ladies",一方面译名太长,另外译文也没能再现说明书中的核心内容,会让外国消费者误以为它是一种美容产品,没能反映商品信息。有鉴于此,根据功能翻译理论,译者对商标名大胆进行了“归化”,采用了单刀直入、实事求是的策略,将商标名译为“Gynecure" ( gynaecological cure),即为“治疗妇科疾病的良药”。这一译名并不拘泥于字面意义,而是译者另辟蹊径,重新组织,不但没有“跑题”,而且与原商标神韵相通。
2.功效语的翻译策略。中药功效语,是指按照中医理论描述某项活动所具有的功效的语言,是中药说明书中说明药物疗效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气喘胸闷,除痰散结,痰热壅盛,夜睡不宁,惊悸虚烦,腹痛泄泻,夜啼惊跳等。中药说明书中关于功能和主治的描述主要来自古方或古人医书,多用四字结构的词语,表达介于古汉语和白话文之间。如果对照字面意思直译,要想让国外消费者完全理解是不可能的。 关于功效语的翻译,蒋林提出了3种模式,如译成两个并列的英语动词短语(益气生津—supplementing qi and promoting its yin essence);译成带目的状语的动词短语(化痰止咳—reducing sputa to relieve cough)和译成带方式状语的动词短语(托毒合疮—healing ulcer by expelling toxin)。蒋林的翻译方法值得我们借鉴,但是他的翻译只是从语言的角度达到了翻译的目的,若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看,他提出的有些译文不适合用于中药说明书的翻译。
下面我们以丹参的功效语翻译为例来探讨功能主义翻译策略,201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列出的丹参的功效是: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用于胸痹心痛,脘腹胁痛,瘕瘕积聚,热痹疼痛,心烦不眠,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疮疡肿痛。这里对丹参功效的描述范围很宽,丹参几乎成为一个灵丹妙药。而在实际中丹参更多的是用来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而“活血祛瘀”的翻译有很多说法,如“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moving blood stasis”、“activating blood and dissolving stasis”、“activating blood circulation to dissipate blood stasis”、“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to remove stasis”等。这样的翻译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很难清楚的将丹参的功能准确介绍给国际医药行业和患者。大量的研究表明,人体受外界环境刺激后会生成大量的活性氧和自由基,当人体的抗氧化清除体系不能及时清除这些活性氧和自由基,就能造成细胞膜流动性降低、血管壁运动性降低,从而血液流动不畅。药理学研究丹参中酚酸类的成分丹参素、丹酚酸B能清除这些活性氧和自由基。由此说明,丹参功效中“活血祛瘀”,就可以翻译为 “have high antioxidant ability”。其中“antioxidant”(抗氧化)问题是国际医药学界都通用的说法。尽管和中医的“活血祛瘀”并不完全对等,但是它将意义放在第一位,完全符合功能对等理论翻译的要求,更易于国外消费者读懂并理解中药的功效。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对中药说明书翻译的研究与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作为应用文体翻译重要的一部分,中药说明书汉英翻译要充分考虑到预期读者的需求,采取恰当有效的翻译策略,对原文进行译前处理,抱着读者至上的态度,才能翻译出好的译文。这样有助于外国消费者了解和熟悉中药的特殊疗效,激发他们的购买欲,最终促使他们购买该药品,既推动我国中药海外市场的发展,也加强了中医文化的宣传和国际交流。
参考文献:
[1]Nord,Chre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欧阳利锋.中医药说明书的英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2.
[3]蒋林.中药名几其功效语的汉英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2.
[4]罗海燕,施蕴中.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关照下的中药说明书的翻译[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
[5]胡作友.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述评[J].学术界,2008.
[6]姚欣,罗海燕.中药说明书英译浅谈—从目的论谈起[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9.
[7]王俊林,王丽丽,刘伟荣.目的论视角下的中药说明书翻译[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
*本论文为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No.12JK0280)的部分成果。
【关键词】功能主义理论 中药 说明书 翻译
一、功能派翻译理论简介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起始于凯瑟林娜.赖斯(Katharina Reiss)。赖斯在 1971 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潜力与制约》(Translation Criticism:the 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一书中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她开启了“基于源文本与目标文本之间功能联系”翻译批评的功能类别。她的学生汉斯·弗米尔(Hans J.Vermeer)继她之后将其理论继续发展。弗米尔摆脱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创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目的论(Skopostheory)。弗米尔的目的法则认为“任何一种行为都是有目的”,他根据行为学的理论提出翻译是人类的一种行为活动,而且还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翻译时,译者根据客户或委托人的要求,结合翻译目的和译文读者的特殊情况,从原作所提供的多源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的翻译。在弗米尔的“目的论”的基础上,贾斯塔·赫滋·曼塔利(Justa Holz Manttari)进一步发展了目的理论。她用信息传递(message transmitters)来指各种各样的跨文化转换,视翻译为一项为实现特定目的的复杂活动。当然,这一时期的目的论有其固有的缺陷,如以目的准则作为惟一的翻译原则有其绝对性和局限性。为了弥补目的论的这一缺陷,翻译学教授诺德(Christiane Nord)作为德国功能学派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在目的论的翻译原则中加入了“忠诚原则”,进一步完善了这一理论。同时,她首次用英文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功能学派的主要思想,将目的论从德国推向了全世界。
二、中药说明书英译现状
随着中医药的国际化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中药走向国际市场。然而,在目前的形势下,中药说明书的翻译还没有得到太多人的重视。通过对CNKI中国期刊网的检索,有关中药说明书英译的记录共有25条,其中18篇是期刊文章,7篇是硕士论文(截至2015年5月)。由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尽管中医药说明书的翻译非常重要,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多。目前中药说明书的英译还存在诸多问题,如:药品名翻译不规范,译文不统一;功效语翻译不够明确,缺乏可读性;翻译方法缺乏统一标准等。
三、中药说明书的翻译策略
中药说明书的预期读者主要包括国外的医务人员、药品经销商和普通消费者。在这三类人中,医务人员虽然懂得医学,但对中国传统医学知识了解很少;经销商了解主要功能即可;最终用药需要阅读说明书的还是患者,他们的受教育水平和社会背景也各不相同,不但不了解中国医药,对中国文化和语言知之更少。因此,中药说明书的翻译就应考虑到目标读者的需求,译文要准确,用词要得当,对预期读者无用的信息可以不译,或者改译,尽量使用预期读者听得懂,易理解的语言,符合译文的“体裁”,在推敲原文做译前处理的基础上,以读者至上为宗旨,灵活采用翻译策略,增强译文的可读性。
1.药品名的翻译策略。药品的商品名,是指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特定企业使用的该药品专用的商品名称。西医可能有多达4种不同的名称:化学名称、制造商的名称、通用名称以及商标品牌名称。而中药大多数是由多种草药熬制而成,在药品名上很难体现其主要成分,更无法找到西药中对等的化学成分。因此多数中药没有通用名,只有商品名。而如今的中药商品名大多既不能代表药品成分,又不响亮,很难让消费者接受并牢记。所以,根据功能翻译理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方法,我们可以采用归化的翻译方法。鉴于中药成分的特殊性,在翻译中药名时,完全可以按照西药汉语商品名的命名方法,创造适合做商标品牌的中药名,这样既便于中药在国外的广告效应,又容易为外国消费所记住。
先拿“肺咽清”来说吧,由于“肺咽清”的主要作用是清热化痰止咳、改善肺和咽部功能等,因此,如果直译为“Lung-pharynx Clearing Pills”并不为错,但译名拖沓,不符合通俗简洁的原则。因此,为了译出这个商标名的个性内涵,传出其神韵,我们不妨大胆运用“归化”法,采用拉丁文和英文相结合的办法,将“肺咽清”译为“Pulmoclear”(pulmonary clear)。不难看出,上述译名既贴切恰当,又简明易懂,自然会有好的宣传效果。
再举个例子“妇颜宝”,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份妇女美容产品的说明书,而实际上该产品主要用来治疗妇女内分泌紊乱等症状。可能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该医药公司没有使用诸如“月经”、“妇科疾病”等字眼,而采用了儒雅,但有些“离题”的“妇颜宝”这一商标。如果按字面意思照译为“Complexion nourishing Pills for Ladies",一方面译名太长,另外译文也没能再现说明书中的核心内容,会让外国消费者误以为它是一种美容产品,没能反映商品信息。有鉴于此,根据功能翻译理论,译者对商标名大胆进行了“归化”,采用了单刀直入、实事求是的策略,将商标名译为“Gynecure" ( gynaecological cure),即为“治疗妇科疾病的良药”。这一译名并不拘泥于字面意义,而是译者另辟蹊径,重新组织,不但没有“跑题”,而且与原商标神韵相通。
2.功效语的翻译策略。中药功效语,是指按照中医理论描述某项活动所具有的功效的语言,是中药说明书中说明药物疗效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气喘胸闷,除痰散结,痰热壅盛,夜睡不宁,惊悸虚烦,腹痛泄泻,夜啼惊跳等。中药说明书中关于功能和主治的描述主要来自古方或古人医书,多用四字结构的词语,表达介于古汉语和白话文之间。如果对照字面意思直译,要想让国外消费者完全理解是不可能的。 关于功效语的翻译,蒋林提出了3种模式,如译成两个并列的英语动词短语(益气生津—supplementing qi and promoting its yin essence);译成带目的状语的动词短语(化痰止咳—reducing sputa to relieve cough)和译成带方式状语的动词短语(托毒合疮—healing ulcer by expelling toxin)。蒋林的翻译方法值得我们借鉴,但是他的翻译只是从语言的角度达到了翻译的目的,若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看,他提出的有些译文不适合用于中药说明书的翻译。
下面我们以丹参的功效语翻译为例来探讨功能主义翻译策略,201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列出的丹参的功效是: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用于胸痹心痛,脘腹胁痛,瘕瘕积聚,热痹疼痛,心烦不眠,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疮疡肿痛。这里对丹参功效的描述范围很宽,丹参几乎成为一个灵丹妙药。而在实际中丹参更多的是用来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而“活血祛瘀”的翻译有很多说法,如“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moving blood stasis”、“activating blood and dissolving stasis”、“activating blood circulation to dissipate blood stasis”、“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to remove stasis”等。这样的翻译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异,很难清楚的将丹参的功能准确介绍给国际医药行业和患者。大量的研究表明,人体受外界环境刺激后会生成大量的活性氧和自由基,当人体的抗氧化清除体系不能及时清除这些活性氧和自由基,就能造成细胞膜流动性降低、血管壁运动性降低,从而血液流动不畅。药理学研究丹参中酚酸类的成分丹参素、丹酚酸B能清除这些活性氧和自由基。由此说明,丹参功效中“活血祛瘀”,就可以翻译为 “have high antioxidant ability”。其中“antioxidant”(抗氧化)问题是国际医药学界都通用的说法。尽管和中医的“活血祛瘀”并不完全对等,但是它将意义放在第一位,完全符合功能对等理论翻译的要求,更易于国外消费者读懂并理解中药的功效。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对中药说明书翻译的研究与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作为应用文体翻译重要的一部分,中药说明书汉英翻译要充分考虑到预期读者的需求,采取恰当有效的翻译策略,对原文进行译前处理,抱着读者至上的态度,才能翻译出好的译文。这样有助于外国消费者了解和熟悉中药的特殊疗效,激发他们的购买欲,最终促使他们购买该药品,既推动我国中药海外市场的发展,也加强了中医文化的宣传和国际交流。
参考文献:
[1]Nord,Chre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欧阳利锋.中医药说明书的英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2.
[3]蒋林.中药名几其功效语的汉英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2.
[4]罗海燕,施蕴中.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关照下的中药说明书的翻译[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
[5]胡作友.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述评[J].学术界,2008.
[6]姚欣,罗海燕.中药说明书英译浅谈—从目的论谈起[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9.
[7]王俊林,王丽丽,刘伟荣.目的论视角下的中药说明书翻译[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
*本论文为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No.12JK0280)的部分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