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现代社会在某种程度上追求着效率本位,一切以“更高、更快、更强”为出发点,学校为适应发展的需要,也在探索如何进行高效管理。越来越多的学校采取了封闭式管理模式来管理学校,约束学生,企图用这种管理模式提高学生成绩,提高升学率。在此,本人通过对封闭式管理的产生及其发展原因的分析,从应试教育下的视角来浅析封闭式管理的利与弊,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应试教育;学校管理;封闭式管理;利与弊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141-01
什么是应试教育?顾名思义,应试教育就是以应对考试作为终极目标的教育模式。随着高考制度的深化,用人制度的变化,社会对成才的检验只剩下一个标准,那就是高考的检验,考上大学才算是成长,于是全社会千军万马一条路,所有的人都集中在赶考的路上,为了这个伟大的目标,家长不惜一切手段,选择好老师、好学校,学校也为提高学生成绩、提高学校升学率,采取一切手段,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与督促。在这种教育制度下,很多学校都实行“封闭式管理”。何谓“封闭式管理”,简而言之,就是除双休日之外,学生不但在学校学习,而且吃在学校,住在学校,平时一律不得外出活动,一切都得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办事,带有很大的强制性。简单地说,封闭式管理”即“关起门来办学”以及严格的制度管理。学生被限制在学校的深院高墙内,除周末或学校圈定的少数几个“放风”时段外,不能踏出校园半步,社会各类人员也休想轻易进入学校。目前,这种管理模式被许多学校被广泛采用。实行这种管理模式一方面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产生,除此,它的产生还有诸多方面的原因。
一、学校管理者选择封闭式管理模式的原因
1.社会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和社会环境的日趋复杂。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思想观念不断变化,学校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学生的人身安全,始终是悬在校长、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头上的一把利剑。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青少年学生接触外界信息的渠道日益广泛,社会的接触面不断扩大,致使教育的生态环境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正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的青少年学生,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有时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本来是正常的,可是社会各方面对学校缺乏理解和包容,学生一旦有了问题,不去认真地分析问题,教育学生,而是首先想到找学校的麻烦。在这种背景下,学校采取了封闭式的管理方式,是为了避免事故,保障学生安全,也是万不得已的事情。2.“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是我国传统教育的精髓。对处在身心发展阶段的中学生,无论是学校、家长和社会,都想使他们尽快成才。很少有人去考虑学生个体生长发育阶段的生理、心理和情感、态度方面的问题,认为只要管住了,成才就有了希望。所以,选择封闭式管理,既是学校的管理者的心态,也是家长的心态。3.农民工不断涌向城市,许多家长每天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子女,农村留守学生不断增多,作为在政府、学校、教师要承担起这个重任,就不得不集中管理。
二、封闭式管理的积极意义
学校封闭式管理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校资源整合、规模发展、提高质量、培养人才,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一是学校是未来社会的实验区,也相当于一个小社会,集中办学,封闭管理,可以让学生远离社会上不良因素的诱惑,可以使他们安静投入学习,以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为其成长、成才、成人营造一个风清气正、文明向上的良好环境;二是学校采用封闭式管理有利于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避免危险事故、意外伤亡事故的发生,是一种有效的安全保障措施;三是封闭式管理可以促使学生学会生活的独立自主,养成一种思想独立、行为独立的社会个体,离开对父母和亲友的依赖,自立自强;四是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纪律观念、法制观念,集体主义观念和责任感。在封闭式管理下,学生遵守纪律的意识可以得到强化,长时间的集体生活,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与他人和睦相处,并懂得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理解他人,懂得待人接物的礼仪及一些为人处世的原则;五是封闭式管理用细化的规章,对师生的教与学作出具体的规范,保障了学习的专心、高效,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育,为他们的成绩提高和日后成才奠定了基础,这是社会发展过程以及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一种必然选择。
三、封闭式管理的弊端
在社会转型与多元化冲突等众多社会大气候下,封闭式管理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一些管理者的短期效益意识,又与特殊时代背景下诸如升学的压力、单子家庭的增多、信息时代的冲击等因素息息相关。但作为教育者应该清醒地看到,它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值得我们研究。
1.“封闭式管理” 割断了教育与社会和家庭的必要联系,剥夺了学生与社会和家庭的联系。陶行知先生指出:“ 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教育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学生的教育并不是学校所能单独完成的。现代教育理念倡导开放,强调家庭、学校、社会的相互作用,封闭式管理人为的割裂了三者之间的必然联系,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意识是不利的。2.“封闭式管理”强调高度的纪律和严密的规章制度,学生被完全囿于校园之内、老师眼皮之下、各种条条框框之中,没有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空间,唯一能做的就是“服从”和“一切行动听指挥”。这忽视了充满活力的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其对尊严、自由的强烈需求,压抑了学生的主体性。在实施“ 封闭式管理”的学校里,一切都在监控之中,把青少年安置在固定的轨道中,时间被排好,空间被划定,让青少年绝对遵从于学校及其纪律。3.“ 封闭式管理”着力营造过度纯净的学校环境,剥夺了青少年对社会复杂性的认识,在社会高度发达、人的交往极度丰富、信息传媒无孔不入的今天,这种以对学校实施“ 封闭式管理”来营造“温室”和“净土”的企图是不可能实现的。4.封闭式管理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在这种教育模式下,生活单调、沉闷、给人以压抑感,不利于养成健康的心理。由于人格不健全,心理承受能力差,遇事容易走极端,对社会造成一些不良的不稳定的因素。5.由于学生星期一到星期五一直都呆在学校,学校封闭式管理以后人为地减少了学生参与社会学习的机会。学生在学校的任务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学生生活长期局限于“三室”和“一线”,感受不到社会的发展变化;导致学生获得信息少而单一,继续回到传统学校的老路上来。如果学校应试教育的单一目标使得学生的思维模式固化,课余知识少的可怜,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这种培养出来的学生实际实际上是小绵羊式的一个模式,容易产生高分低能,创造力可想而知。
四、对学校封闭式管理提出的相关建议
如何建立一种既能避开社区环境的消极影响,又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的中小学管理模式。
一是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科研机构应当加大对中小学封闭式管理的专项专题调研及研究,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结合,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二是学校可以制度性的、定期性的开设一些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增强学校的吸引力,可以经常举行各种比赛、演讲赛、卡拉OK赛等来丰富校园的文化。
五、结论
学校封闭式管理的利与弊,并非一个概念的简单批判,我们必须置学校管理于教育的终极目的下重新审视。真正的“ 封闭式管理”应该是“ 封而不闭”的。一方面,它能有效地过滤掉那些对学生成长阶段的不利因素,为学生提供健康的、具有引导价值的教育因素;同时,它又能提供给学生参与社会,了解、批评社会的多元化的实践机会。它应该是既能够跟上社会前进的脚步,又能发挥自己的精华功能,是“ 封闭式管理”和“ 开放式教育”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任永泽.学校封闭式管理初探[J].基础教育研究,2002(12):20-21.
[2]蒋红斌.“封闭式管理”质疑[J].中小学管理,2001(4):27-28.
[3]何仁金.学校“封闭式管理”封掉了什么[J].教师之友,2001(1):l8.19
关键词:应试教育;学校管理;封闭式管理;利与弊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141-01
什么是应试教育?顾名思义,应试教育就是以应对考试作为终极目标的教育模式。随着高考制度的深化,用人制度的变化,社会对成才的检验只剩下一个标准,那就是高考的检验,考上大学才算是成长,于是全社会千军万马一条路,所有的人都集中在赶考的路上,为了这个伟大的目标,家长不惜一切手段,选择好老师、好学校,学校也为提高学生成绩、提高学校升学率,采取一切手段,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与督促。在这种教育制度下,很多学校都实行“封闭式管理”。何谓“封闭式管理”,简而言之,就是除双休日之外,学生不但在学校学习,而且吃在学校,住在学校,平时一律不得外出活动,一切都得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办事,带有很大的强制性。简单地说,封闭式管理”即“关起门来办学”以及严格的制度管理。学生被限制在学校的深院高墙内,除周末或学校圈定的少数几个“放风”时段外,不能踏出校园半步,社会各类人员也休想轻易进入学校。目前,这种管理模式被许多学校被广泛采用。实行这种管理模式一方面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产生,除此,它的产生还有诸多方面的原因。
一、学校管理者选择封闭式管理模式的原因
1.社会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和社会环境的日趋复杂。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思想观念不断变化,学校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学生的人身安全,始终是悬在校长、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头上的一把利剑。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青少年学生接触外界信息的渠道日益广泛,社会的接触面不断扩大,致使教育的生态环境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正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的青少年学生,缺少辨别是非的能力,有时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本来是正常的,可是社会各方面对学校缺乏理解和包容,学生一旦有了问题,不去认真地分析问题,教育学生,而是首先想到找学校的麻烦。在这种背景下,学校采取了封闭式的管理方式,是为了避免事故,保障学生安全,也是万不得已的事情。2.“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是我国传统教育的精髓。对处在身心发展阶段的中学生,无论是学校、家长和社会,都想使他们尽快成才。很少有人去考虑学生个体生长发育阶段的生理、心理和情感、态度方面的问题,认为只要管住了,成才就有了希望。所以,选择封闭式管理,既是学校的管理者的心态,也是家长的心态。3.农民工不断涌向城市,许多家长每天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子女,农村留守学生不断增多,作为在政府、学校、教师要承担起这个重任,就不得不集中管理。
二、封闭式管理的积极意义
学校封闭式管理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校资源整合、规模发展、提高质量、培养人才,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一是学校是未来社会的实验区,也相当于一个小社会,集中办学,封闭管理,可以让学生远离社会上不良因素的诱惑,可以使他们安静投入学习,以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为其成长、成才、成人营造一个风清气正、文明向上的良好环境;二是学校采用封闭式管理有利于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避免危险事故、意外伤亡事故的发生,是一种有效的安全保障措施;三是封闭式管理可以促使学生学会生活的独立自主,养成一种思想独立、行为独立的社会个体,离开对父母和亲友的依赖,自立自强;四是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纪律观念、法制观念,集体主义观念和责任感。在封闭式管理下,学生遵守纪律的意识可以得到强化,长时间的集体生活,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与他人和睦相处,并懂得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理解他人,懂得待人接物的礼仪及一些为人处世的原则;五是封闭式管理用细化的规章,对师生的教与学作出具体的规范,保障了学习的专心、高效,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育,为他们的成绩提高和日后成才奠定了基础,这是社会发展过程以及应试教育体制下的一种必然选择。
三、封闭式管理的弊端
在社会转型与多元化冲突等众多社会大气候下,封闭式管理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一些管理者的短期效益意识,又与特殊时代背景下诸如升学的压力、单子家庭的增多、信息时代的冲击等因素息息相关。但作为教育者应该清醒地看到,它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值得我们研究。
1.“封闭式管理” 割断了教育与社会和家庭的必要联系,剥夺了学生与社会和家庭的联系。陶行知先生指出:“ 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教育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学生的教育并不是学校所能单独完成的。现代教育理念倡导开放,强调家庭、学校、社会的相互作用,封闭式管理人为的割裂了三者之间的必然联系,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意识是不利的。2.“封闭式管理”强调高度的纪律和严密的规章制度,学生被完全囿于校园之内、老师眼皮之下、各种条条框框之中,没有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空间,唯一能做的就是“服从”和“一切行动听指挥”。这忽视了充满活力的中职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其对尊严、自由的强烈需求,压抑了学生的主体性。在实施“ 封闭式管理”的学校里,一切都在监控之中,把青少年安置在固定的轨道中,时间被排好,空间被划定,让青少年绝对遵从于学校及其纪律。3.“ 封闭式管理”着力营造过度纯净的学校环境,剥夺了青少年对社会复杂性的认识,在社会高度发达、人的交往极度丰富、信息传媒无孔不入的今天,这种以对学校实施“ 封闭式管理”来营造“温室”和“净土”的企图是不可能实现的。4.封闭式管理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在这种教育模式下,生活单调、沉闷、给人以压抑感,不利于养成健康的心理。由于人格不健全,心理承受能力差,遇事容易走极端,对社会造成一些不良的不稳定的因素。5.由于学生星期一到星期五一直都呆在学校,学校封闭式管理以后人为地减少了学生参与社会学习的机会。学生在学校的任务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学生生活长期局限于“三室”和“一线”,感受不到社会的发展变化;导致学生获得信息少而单一,继续回到传统学校的老路上来。如果学校应试教育的单一目标使得学生的思维模式固化,课余知识少的可怜,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这种培养出来的学生实际实际上是小绵羊式的一个模式,容易产生高分低能,创造力可想而知。
四、对学校封闭式管理提出的相关建议
如何建立一种既能避开社区环境的消极影响,又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的中小学管理模式。
一是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科研机构应当加大对中小学封闭式管理的专项专题调研及研究,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结合,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二是学校可以制度性的、定期性的开设一些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增强学校的吸引力,可以经常举行各种比赛、演讲赛、卡拉OK赛等来丰富校园的文化。
五、结论
学校封闭式管理的利与弊,并非一个概念的简单批判,我们必须置学校管理于教育的终极目的下重新审视。真正的“ 封闭式管理”应该是“ 封而不闭”的。一方面,它能有效地过滤掉那些对学生成长阶段的不利因素,为学生提供健康的、具有引导价值的教育因素;同时,它又能提供给学生参与社会,了解、批评社会的多元化的实践机会。它应该是既能够跟上社会前进的脚步,又能发挥自己的精华功能,是“ 封闭式管理”和“ 开放式教育”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任永泽.学校封闭式管理初探[J].基础教育研究,2002(12):20-21.
[2]蒋红斌.“封闭式管理”质疑[J].中小学管理,2001(4):27-28.
[3]何仁金.学校“封闭式管理”封掉了什么[J].教师之友,2001(1):l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