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计算在生活、生产劳动中运用非常广泛,在小学阶段,计算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了关于“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计算,对于其中一些基本的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的教学要求。下面,就自己在实践中的探索谈一些心得体会。
一、 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
数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内容为题材,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算得快的目的。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教师要善于寓教于乐,结合教学内容,多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的多样化,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如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二、重视口算能力的训练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1.基础训练要扎实
基础性内容的口算训练十分重要,它是其他一切计算的基础,要让学生达到 “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程度。基础性训练主要有“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100以内的加减法”等,只有这些基础的口算扎实了,才能为其他稍复杂的计算打好基础。
2.加强对比练习
在训练中,有些算式的数据较为相似,如学生对25×4=100较为敏感,常会把另外两个相似的数相乘,即将24×5不假思索地也作成等于100的情况。为了防止类似的错误发生,在训练时,可把它们对比在一起进行练习,能有效防止这类错误的再发生。
3.掌握速算的技巧
在口算训练的初级阶段,重点是要求学生计算正确,要着眼于基本的口算方法。随着学习和训练的深入,让学生积极思考,使口算过程逐渐简缩,让学生掌握一些口算技巧,再把掌握的技巧运用于类似的口算中,就能算得对、算对快,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运用数的组成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用凑十法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乘法口诀直接求积、求商;根据乘法分配律进行口算等。在四则混合运算中,要教给学生一些运算技能,不断提高口算能力。
三、加强估算能力的训练
加强估算,能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估算在计算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计算教学中应逐步渗透估算的意识和方法,指导学生养成“估算——计算——检查”的习惯,有助于学生适时找出自己在解题中的偏差,重新思考和演算,从而预防和减少差错的产生,提高计算能力。例如,在计算59×492时,可以让学生说说积大约是多少,从而知道积的位数,不至于出现较大的错误。在简算3.69×9.8时,学生经常出现3.69×9.8=3.69×(9.8 0.2)的错误,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先估算:3.69×9.8两个因数分别是两位、一位小数,则积一定是三位小数;末位9×8=72,则积的末尾一定是2。可见,结果肯定是错的,再分析原因,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四、注重对算理的理解
算理和法则是计算的依据。正确的运算必须建立在透彻地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生算理清楚,法则记得牢固,做四则计算题时,就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而学生掌握计算法则的关键在于理解,既要知道怎样算,更要知道为什么这样算。如果学生不理解隐含在计算过程中的基本原理,只是简单地模仿,就很容易出错。例如,在多位数乘法中,面对每次乘得的积的对位问题,有的学生只是记住了“阶梯状”的对位形式,可是一旦遇到了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情况,错误率就会大大增加。因为学生的认知仍停留在形式模仿上,而不是真正理解了算理。再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26×12就是求l2个26相加的和是多少,根据问题情境,可以先求出2盒笔的支数是多少,即2个26是多少,再求10盒的支数是多少,即10个26是多少,然后把两个积加起来,从而让学生知道,计算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要分两步乘,然后再相加。接下来,再通过反复训练,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进而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因此,讲清算理在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五、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学生计算能力形成和提高的直接影响因素。良好的计算习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题习惯
审题要细心,计算时先观察题目的特征,认真审题,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看清每个数和每个运算符号,分析数据特点与运算符号之间的关系。
2.简算意识
学生不但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而且要能合理、灵活地进行巧算才能省时、省力,提高计算的速度与质量。如计算0.35×99时,有些学生往往直接进行计算,从而产生进位错误,但是如果把99看作(100-1),原式变为0.35×(100-1),这样既容易算又省时。因此,平时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要求学生在面对具体计算任务时观察数的特征和算式特点,合理运用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自觉地进行简便计算,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验算习惯
养成自觉验算习惯,不仅可以看出计算过程和结果是否正确,还能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使学生养成仔细、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检验时做到耐心、细心,逐步检查,如果发现错误,及时纠正。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检验方法,如重算法、逆算法、估算法等。
六、巧用错误的生成资源
有位普通人问圣人:“世间什么最宝贵?”圣人说:“错误。”他又问:“什么最廉价?”圣人回答:“仍是错误。”其实,我们对学生的教育从成功和失败中收获的同样多,学生的错误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再教育资源。教师应在平时的批改作业中,将学生计算中的错误分类记载下来,从中发现共性错误,并找出典型错例,便于教学中“对症下药”。特别是找出口算不准、算理不清、法则模糊、方法不对的典型错例,组织学生剖析根源,找出病因,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有的放矢地进行训练。学生每人都准备一本错题集,要求学生进行“错误整理”,把自己作业本、练习册、试卷中的错误及时记录在错题集里,用简单的语言写出错误的原因,并及时订正、归类整理,避免以后再发生类似的错误。
实践证明,要想迅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计算教学和计算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科学练习并持之以恒,不要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要摒弃浮躁,注重实效,避免计算的单一性、枯燥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
(责编杜华)
一、 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
数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内容为题材,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算得快的目的。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教师要善于寓教于乐,结合教学内容,多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的多样化,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如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二、重视口算能力的训练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加快笔算速度,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1.基础训练要扎实
基础性内容的口算训练十分重要,它是其他一切计算的基础,要让学生达到 “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程度。基础性训练主要有“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100以内的加减法”等,只有这些基础的口算扎实了,才能为其他稍复杂的计算打好基础。
2.加强对比练习
在训练中,有些算式的数据较为相似,如学生对25×4=100较为敏感,常会把另外两个相似的数相乘,即将24×5不假思索地也作成等于100的情况。为了防止类似的错误发生,在训练时,可把它们对比在一起进行练习,能有效防止这类错误的再发生。
3.掌握速算的技巧
在口算训练的初级阶段,重点是要求学生计算正确,要着眼于基本的口算方法。随着学习和训练的深入,让学生积极思考,使口算过程逐渐简缩,让学生掌握一些口算技巧,再把掌握的技巧运用于类似的口算中,就能算得对、算对快,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运用数的组成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用凑十法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乘法口诀直接求积、求商;根据乘法分配律进行口算等。在四则混合运算中,要教给学生一些运算技能,不断提高口算能力。
三、加强估算能力的训练
加强估算,能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估算在计算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计算教学中应逐步渗透估算的意识和方法,指导学生养成“估算——计算——检查”的习惯,有助于学生适时找出自己在解题中的偏差,重新思考和演算,从而预防和减少差错的产生,提高计算能力。例如,在计算59×492时,可以让学生说说积大约是多少,从而知道积的位数,不至于出现较大的错误。在简算3.69×9.8时,学生经常出现3.69×9.8=3.69×(9.8 0.2)的错误,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先估算:3.69×9.8两个因数分别是两位、一位小数,则积一定是三位小数;末位9×8=72,则积的末尾一定是2。可见,结果肯定是错的,再分析原因,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四、注重对算理的理解
算理和法则是计算的依据。正确的运算必须建立在透彻地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生算理清楚,法则记得牢固,做四则计算题时,就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而学生掌握计算法则的关键在于理解,既要知道怎样算,更要知道为什么这样算。如果学生不理解隐含在计算过程中的基本原理,只是简单地模仿,就很容易出错。例如,在多位数乘法中,面对每次乘得的积的对位问题,有的学生只是记住了“阶梯状”的对位形式,可是一旦遇到了乘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情况,错误率就会大大增加。因为学生的认知仍停留在形式模仿上,而不是真正理解了算理。再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26×12就是求l2个26相加的和是多少,根据问题情境,可以先求出2盒笔的支数是多少,即2个26是多少,再求10盒的支数是多少,即10个26是多少,然后把两个积加起来,从而让学生知道,计算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要分两步乘,然后再相加。接下来,再通过反复训练,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进而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因此,讲清算理在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五、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学生计算能力形成和提高的直接影响因素。良好的计算习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题习惯
审题要细心,计算时先观察题目的特征,认真审题,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看清每个数和每个运算符号,分析数据特点与运算符号之间的关系。
2.简算意识
学生不但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而且要能合理、灵活地进行巧算才能省时、省力,提高计算的速度与质量。如计算0.35×99时,有些学生往往直接进行计算,从而产生进位错误,但是如果把99看作(100-1),原式变为0.35×(100-1),这样既容易算又省时。因此,平时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要求学生在面对具体计算任务时观察数的特征和算式特点,合理运用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自觉地进行简便计算,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验算习惯
养成自觉验算习惯,不仅可以看出计算过程和结果是否正确,还能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使学生养成仔细、严谨、认真的学习习惯。检验时做到耐心、细心,逐步检查,如果发现错误,及时纠正。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检验方法,如重算法、逆算法、估算法等。
六、巧用错误的生成资源
有位普通人问圣人:“世间什么最宝贵?”圣人说:“错误。”他又问:“什么最廉价?”圣人回答:“仍是错误。”其实,我们对学生的教育从成功和失败中收获的同样多,学生的错误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再教育资源。教师应在平时的批改作业中,将学生计算中的错误分类记载下来,从中发现共性错误,并找出典型错例,便于教学中“对症下药”。特别是找出口算不准、算理不清、法则模糊、方法不对的典型错例,组织学生剖析根源,找出病因,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有的放矢地进行训练。学生每人都准备一本错题集,要求学生进行“错误整理”,把自己作业本、练习册、试卷中的错误及时记录在错题集里,用简单的语言写出错误的原因,并及时订正、归类整理,避免以后再发生类似的错误。
实践证明,要想迅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计算教学和计算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科学练习并持之以恒,不要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要摒弃浮躁,注重实效,避免计算的单一性、枯燥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
(责编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