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课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g198411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素质教育思想在社会变革中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性、全体性以及发展性等特点要求我们必须探寻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科学课是一门实验新课程,它是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保持或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其转化为学习的问题。在科学课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是我多年研究的话题,也是我一直关心的问题,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进行了不断的研究和探索,自己也总结一些宝贵教学经验和想法,有许多的想法和经验还不够成熟,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和同行们多提宝贵经验,以便在课堂教学中得以运用。
  一、 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科学素养的培养
  在小学科学课中,观察和探究性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无论是认识自然事物,还是探索各种自然规律,都离不开观察、实验和实践。我们认为小学科学课上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事物、分析事物和解决事物的能力,下面就谈谈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上的一些想法和具体的做法。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的记录,明确探究性实验的目的性。我们的实验过程,往往需要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记录。特别是一些持续时间长的实验,更加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持续、细致的观察记录能力。例如,在《种子的萌发》这一课中,在观察种了的萌发的过程这一实验中,因为种子的萌芽需要几天的过程,为了培养学生的持续、细致的观察记录能力,在教学中先让学生预测种子发芽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化,并讲座如何观察记录和如何进行观察记录活动。在《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课中,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植物生长的规律,让学生定期观测一株植物的生长过程,通过测量植株的高度,记录新增叶子的数量,并记录数据,也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数据处理,如填写植物生长高度变化记录表,让学生根据记录的数据,找出一些规律,从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达到科学课教学的目标。也要让学生提高观察的能力,明确探究性实验的真实性。实验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初步学会透过现象找出事物本质特性和规律。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学会自行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放手让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通过研讨,把观察结果说出来。也可以通过对比实验,分析比较得出实验结论。例如,《电磁铁》这一课中,教师通过学生模拟实验对比实验,比较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到底与什么因素有关系,探究什么样的电磁铁磁力大。学生想法是来至于认真观察实验的全过程,再通过整理数据,总结出来的结论
  二、 注重创设情境,增强自主探究兴趣科学素养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感兴趣的东西,学生是不会主动去关注和了解的,因此,在学习研究新知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本以存在的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本能,激发其学习兴趣。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具体教学环境,教师可以通过语言诱导(讲故事、猜谜语)等、出示实物、演示实验以及利用幻灯、投影、挂图、录音机、多媒体、计算机等展示研究对象的动、静态图像和声音来激发儿童的兴趣,同时鼓励他们把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来,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对以后的学习有良好的推动作用。科学课中有很多的内容必须运用多媒体和音像资料才能完成,这样才能更好的让学生自行获得知识。比如,《声音的产生》就必须给学生创造多种的声音效果,学生才能感兴趣,教师创设的情境会引起学生思考,不断的探究,而且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新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声音的产生到底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学生怎么进行实验老验证自己的想法,这就要靠教师的智慧,不断设计新颖的情境让学生去探究,去发现,最后获得成功,创新的科学素养也就得以培养,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习惯。
  三、 不断抓住契机,激发自主学习的精神科学素养的培养
  兴趣是学生入门的先导,同时又是他们努力学习的内在动力。强烈的渴求揭开迷雾的欲望,能促使学生去寻找、探索新知。教师应在每次探索新知前及时抓住学生这一心理进行激发、诱导,使学生尽快进入一种好奇、渴望、急不可待得境界。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苦学”变“乐学”。如《空气》一课,教师为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设计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将纸的一个团塞在玻璃杯底部,然后口朝下放入水没过玻璃杯的水槽里,请学生猜猜纸团会不会湿?为什么不会湿?怎样做纸团会湿?这里包含着什么科学秘密呢 ?由于学生亲自感知了实验现象,很想知道什么?这样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对研究空气占据空间的现象产生了欲望、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新知中,从而更好的自行获得新知识,培养自主学习的精神,良好的科学素养也就培养了,这也是长期的工程。
  因此,在小学科学课上要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和自主探究的兴趣欲望,我们的教师在教学教程中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動手操作的能力和全面细致的观察能力,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实验的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在获取科学的知识的同时,科学素养也得以培养,这就是科学课根本目的所在。
其他文献
新课标理念指出以“学生发展为先”、开发学生潜能的理念,构建新的主客观统一的知识观,着眼于学生潜能开发的课程和教材观,主动探究、动手实践的学习观,关注和尊重学生主体性的教学观。那么,作为老师怎样上课才能受学生欢迎呢?特别是上那些品德、美术、信息等一些课?作为老师的我以品德课为例谈谈自己见解。  一、思品课堂应该是自主、合作、探究式  思想品德课历来是小学阶段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要让思品课堂成为最受学
期刊
有人把师爱比作春雨,有人把师爱比作阳光。可我觉得师爱是一种发自灵魂的芬芳,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甜蜜。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我觉得只有我们俯下爱的身子去聆听,用爱去点亮每一位学生的心灵,才会聆听到班上每一朵花开的声音。  五年前当我接到这个班时,孩子们刚从幼儿园步入到小学阶段的学习,从幼儿园过渡到一年级,很多孩子开始都还不适应,我对他们的学习习惯的养成,课堂上的纪律,回答问题声音要洪亮等要求都是非常严格的,
期刊
心理健康教育是古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幼儿教育的主题3-6岁的学前儿童还处在心理生长发展的要害时代,他们具有宏大的发展潜力,可塑性,因为他们在心理上极不幼稚,自我调理、节制水平较低,自我意识还处在萌芽形态,极易因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他们的认识、情绪、个性、讲怨发的展和社会适应等产生极端深入的,有时以至是难以逆转的影响。幼儿园教育是公民素质教育的奠基阶段,
期刊
一、美育教师角色转变  (一)美育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首先,教师再也不能以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和目的,而应该把激发学生对美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知道学生画画的方法、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作能力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能力以及自己探究和动手实践创作的能力,激发学生画画的潜能,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美、学
期刊
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  从教十几年来,经历了太多与学生、与家长、与社会中诸般人的交往;阅读了太多有关教育、教学的报刊杂志;又思索了太多关于职责、操守等等问题。在这太多的经历、阅读、思索中,让我对教师,对师德也有了更深入的、更进一层的体会和理解。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才能赢得他们的尊重。教师的爱是宽容的,是不求回报。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教师投向学生的爱,在有
期刊
课堂教学不再以延续教案预定思路、带领学生参与学习为重点,而应以营造适宜的课堂生态场景、引领学生体验学习全程为宗旨。只有这样,教学才有可能真正走向生成。假如教学陷入教材设置的固有框架,那么,教学走向生成必将成为一句空话。我认为,动态生成性数学教学的归宿应该是:跳出数学学习“齐步划一”的课堂框架,实现“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学习不同的数学”的教学境界。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从“学生游戏
期刊
教育,这是一项古老而又永远新鲜的话题。自有人类历史以来就有教育。最早的教育是教授一些生存技能,如打猎、种植、养殖等。渐渐的,出现了人类的早期文明,出现了语言、文字、医学、科学知识等越来越多的知识,原始的手把手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实际要求,于是渐渐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的机构——学校,也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的工作人员——教师。应该说,最早的教育目标是以传授知识为主,创新教育为辅的,“学有所成”是公认的学习
期刊
作为语文老师,能读到学生一篇篇鲜活的文章,那是莫大的幸福。但现实往往事与愿违:很多学生对作文觉得无处下手,要么无话可说,要么语言干瘪无味,怕作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上虽然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却收效甚微,不尽人意。如何解决作文教学的痛苦和困惑,把老师和学生分别从难教和怕写的尴尬境地中解放出来,让教者乐教,写者乐写。笔者结合学,把“快乐”作为作文教学的突破口,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一、生活是快乐作文的源泉 
期刊
数学是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数学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之一就是:“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每项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又是后续知识的基础。知识的链条节节相连、环环相扣、旧里蕴新,又不断化新为旧,不仅纵的有这样的联系,还有横的联系,纵横交错,形成知识网络,再经过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形成立体的知识模块。学生只有认识了知识之间的联系,才能深刻理解,融汇贯通。作
期刊
学校在促进儿童的社会情感和智力成长的同时,也要加强学生家长的介入与参与,促进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如何建构新时期教师与家长的合作关系成为社会和学校,教师与家长面临的一项重任。教师与家长之间如何交流与沟通,是决定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合作关系成败的关键。  一、家校沟通的意义  如果教师平时与家长有良好的沟通,建立了协调、融洽、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的人际关系,那么无论遇上什么事情,都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