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力图创造出一种融哲学的理趣、散文的韵致和宗教的情怀于一体的表述风格。因此,我更愿意用心来写一点文字,让读者读出启迪之外的一点激动,一点推动,一点感动;读出一种情怀,一种心境,一种胸襟,一种器局,读出一个完整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来。”这一串文字深深地震撼了我,这本书也牢牢地拴住了我的视线,他就是肖川先生所著《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一种沉静!一看到封面,就爱不释手,我还从没见过如此装帧的教育理论书籍,那堵厚厚的“墙”不见了,展现在我面前的是古典、雍容、雅致。在今天这样一个由效率和技术主宰的时代,“古典”渐渐变得陌生而遥远。学习也就在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主导下成了外在的包装、利益的算计、轻巧的复制。读肖先生的文字,有一种在智慧里徜徉,在经典里休闲的感觉,他能让你明白什么是小技巧,什么才是大智慧。任何知识,特别是个体的经验,都存在于一定的精神状态中,要使他具有价值就需要一个个性化的过程,我觉得这很重要。个性是一个人展示自我的舞台,人云亦云、附庸风雅,没有必要,“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也并不可取,因为你毕竟是一个入世的人,关键在于你能否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真正的学习是人深层的精神需要,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精神漫游。学习需要刻苦,但更是一种快乐,是用努力酿造的快乐。“书中乾坤大,笔下天地宽”,这是何等令人心旷神怡的事啊!沉静,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心情。
一份宽容!我们知道每一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每一个人的智力状况、兴趣爱好、禀赋、成长路径和人生目标等等不尽相同,真正的教育应该针对这些不同的情况尽量分别予以满足。对全体而言,可以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比如知识和能力必须达到什么程度,勤奋刻苦必须达到什么程度,达到了就行了,进一步的要求则因人而异。如果用一个只适合少数人的标准来要求所有人,就非常残暴和不人道了。我们常常哀叹自己的平庸和无能为力:是谁扼杀了我们学生的创造力?是什么窒息了我们学生的进取心?是什么使我们学生的学校生活变得如此苍白、平淡和无趣?是什么使我们学生的精神世界变得如此单调、昏暗和贫瘠?我们的现实教育就是用精英的标准来要求所有人——全面发展,从而导致这样的“全面平庸”!肖先生则提出了“宽容,最重要的是对于富于个性的人于富于个性的思想的宽容”。个性就意味着差别和多样化。对于富于个性的思想,仅仅宽容仍嫌不够,还应该努力发现并珍视这种个性中所包含的极其宝贵的因素,如果有一颗宽容的心,我想,应付课堂教学中的生成,应该比较容易一些,灵感可能也会多光顾一些。
一片真爱!爱是什么?爱是善良,爱是付出,爱是宽容,爱是忍耐,爱是奉献,爱是山涧潺潺流过的小溪,爱是严冬过后的一场场淅淅沥沥的春雨……爱是对家庭、对社会、对人类的一种责任!
海德格尔有言:“语言是存在的家”,“文字是生命的酒”,内心的丰富会表现为语言的丰富,语言的舒展即是思想的流畅,语言的优美源于思想的精致。读肖先生的文字,无处不显示出先生对于教育的浓情厚意,对教学研究的深切执著,对人生和社会独到而细腻的洞察:“教学必须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教学应该创设一个合适的问题空间”,“教学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学”,“教学必须着眼于完整的人的发展”……一切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在课堂中处理偶发事件往往费时费力,但只要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付出必要的努力是值得的,因为我们的目的正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这些庄严的文字背后,支撑着的,我觉得是一份执著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对语言的爱!每次读到这些,我总是会想起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哲人看见一只蝎子掉进了水里,正拼命挣扎。他立刻伸手去捉它,想把它救上岸来。可他的手指刚碰到蝎子,就被狠狠地蜇了一下。他还是想救它,就又一次伸出了手,但再次被蜇。旁边有个人对他说:"它老这么蛰你,你还救它干什么?"哲人说:"蛰人是蝎子的天性,而爱是我的天性。我怎么能因为蝎子的天性而放弃我的天性呢?"我想或许先生正因为心中有这份爱的天性,才能将教育世界中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阐述的凝练、隽永、雅致,令人感慨,令人回味,令人遐思。
还是林茶居说得好,语言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存在,每一个词都布满历史的脚印和充盈生命的呼吸,在肖川先生语言文字的背后有太多值得探究的东西……
一种沉静!一看到封面,就爱不释手,我还从没见过如此装帧的教育理论书籍,那堵厚厚的“墙”不见了,展现在我面前的是古典、雍容、雅致。在今天这样一个由效率和技术主宰的时代,“古典”渐渐变得陌生而遥远。学习也就在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主导下成了外在的包装、利益的算计、轻巧的复制。读肖先生的文字,有一种在智慧里徜徉,在经典里休闲的感觉,他能让你明白什么是小技巧,什么才是大智慧。任何知识,特别是个体的经验,都存在于一定的精神状态中,要使他具有价值就需要一个个性化的过程,我觉得这很重要。个性是一个人展示自我的舞台,人云亦云、附庸风雅,没有必要,“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也并不可取,因为你毕竟是一个入世的人,关键在于你能否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真正的学习是人深层的精神需要,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精神漫游。学习需要刻苦,但更是一种快乐,是用努力酿造的快乐。“书中乾坤大,笔下天地宽”,这是何等令人心旷神怡的事啊!沉静,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心情。
一份宽容!我们知道每一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每一个人的智力状况、兴趣爱好、禀赋、成长路径和人生目标等等不尽相同,真正的教育应该针对这些不同的情况尽量分别予以满足。对全体而言,可以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比如知识和能力必须达到什么程度,勤奋刻苦必须达到什么程度,达到了就行了,进一步的要求则因人而异。如果用一个只适合少数人的标准来要求所有人,就非常残暴和不人道了。我们常常哀叹自己的平庸和无能为力:是谁扼杀了我们学生的创造力?是什么窒息了我们学生的进取心?是什么使我们学生的学校生活变得如此苍白、平淡和无趣?是什么使我们学生的精神世界变得如此单调、昏暗和贫瘠?我们的现实教育就是用精英的标准来要求所有人——全面发展,从而导致这样的“全面平庸”!肖先生则提出了“宽容,最重要的是对于富于个性的人于富于个性的思想的宽容”。个性就意味着差别和多样化。对于富于个性的思想,仅仅宽容仍嫌不够,还应该努力发现并珍视这种个性中所包含的极其宝贵的因素,如果有一颗宽容的心,我想,应付课堂教学中的生成,应该比较容易一些,灵感可能也会多光顾一些。
一片真爱!爱是什么?爱是善良,爱是付出,爱是宽容,爱是忍耐,爱是奉献,爱是山涧潺潺流过的小溪,爱是严冬过后的一场场淅淅沥沥的春雨……爱是对家庭、对社会、对人类的一种责任!
海德格尔有言:“语言是存在的家”,“文字是生命的酒”,内心的丰富会表现为语言的丰富,语言的舒展即是思想的流畅,语言的优美源于思想的精致。读肖先生的文字,无处不显示出先生对于教育的浓情厚意,对教学研究的深切执著,对人生和社会独到而细腻的洞察:“教学必须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教学应该创设一个合适的问题空间”,“教学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学”,“教学必须着眼于完整的人的发展”……一切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在课堂中处理偶发事件往往费时费力,但只要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付出必要的努力是值得的,因为我们的目的正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这些庄严的文字背后,支撑着的,我觉得是一份执著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对语言的爱!每次读到这些,我总是会想起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哲人看见一只蝎子掉进了水里,正拼命挣扎。他立刻伸手去捉它,想把它救上岸来。可他的手指刚碰到蝎子,就被狠狠地蜇了一下。他还是想救它,就又一次伸出了手,但再次被蜇。旁边有个人对他说:"它老这么蛰你,你还救它干什么?"哲人说:"蛰人是蝎子的天性,而爱是我的天性。我怎么能因为蝎子的天性而放弃我的天性呢?"我想或许先生正因为心中有这份爱的天性,才能将教育世界中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阐述的凝练、隽永、雅致,令人感慨,令人回味,令人遐思。
还是林茶居说得好,语言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存在,每一个词都布满历史的脚印和充盈生命的呼吸,在肖川先生语言文字的背后有太多值得探究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