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塔尔巴哈台事宜》为主线,介绍编撰者永保的家世及生平、成书背景及所涵盖内容,较为客观地反映了乾隆、嘉庆时期塔尔巴哈台地区(今塔城)的社会经济文化面貌,就其文献价值予以探讨,由此可以点带面获知其他三部“事宜”的内容要旨所在及价值。
关键词:永保;《塔尔巴哈台事宜》;价值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0)02-056-02
一、永保家世及生平
永保(?—1808),费莫氏,满州镶红旗人。其父温福,乾隆二十三年(1758)因随将军兆惠西征准噶尔有功,升任乌鲁木齐办事大臣,任职其间多有建树,后升授福建巡抚,累擢至武英殿大学士。永保即温福第二子,其兄保勒亦官至武英殿大学士。
永保以官学生考授内阁中书,充任军机章京,迁侍读。随父征金川曾遭遇木果木之败,永保舍命冒矢石夺回父尸。后迁吏部郎中,出为直隶口北道,累官至江西布政使,历任贵州、江西、陕西等省巡抚,署陕甘总督。五十二年(1787),授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其间暂署伊犁将军一年,五十八年(1793)调任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授户部侍郎衔留驻督办新疆事务,六十年(1795)升授乌鲁木齐都统。
嘉庆元年(1796),湖北白莲教起义,永保奉诏入京会剿,以拥兵自卫、迟进无功逮问议罪发送到热河。两年后其兄勒保擒川王三槐,功荫永保得以保释。六年(1801)出任乌里雅苏台参赞大臣,寻授云南巡抚,在任间妥善抚定南兴土司张辅国与阵孟连土司争界之事,论功赏赐花翎。十三年(1808),以云南巡抚兼署贵州巡抚,卒于赴任两广总督途中。帝念其功劳卓越破格追认为内大臣,谥号恪敏,又以其官风清廉特加恩谕赏赐家人千两治丧。
二、成书背景
自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平定天山南北,确立军府军政体制,迁移内地贫民屯田戍边开发新疆,至乾隆末年新疆各地社会政治趋于稳定,经济恢复并持续发展,康乾盛世下的新疆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氛围也异常活跃。
1.官修史书传统
早自康熙十一年(1672),保和殿大学士卫周祚上疏建言汇各省之通志成《大清一统志》,康熙帝纳其言“诏天下直省、府、州、县咸修辑志书,于是直省有司各设馆,饩禀高才生以从事”。雍正帝即位后,钦命翰林院重组《一统志》馆,严令各省督抚务将本省通志,细加修辑,谕令自后本国方志六十年一修。“文化稍高之区,或长吏及士绅有贤而好事者,未尝不以修志为务,旧志未湮,新志踵起”,“省既开馆,延文学之士以黼黻之外,而各府、州、县皆同时兴举”。
乾隆二十九年(1764),乾隆帝敕令续修《大清一统志》,此次纂修改变初修时待获取各省通志而后修纂之方法,“此时特就已成之书,酌加厘核……悉照《续文献通考》例,随缮随进,候朕裁定”。朝廷如此举全国之力撰修史书,地方官吏深受影响纷纷立志言书纪地方之要。
2.新疆早期修志示范作用
乾隆二十年(1755),清政府为准确获取新疆山川地理、晷度信息,命刘统勋著将“所有山川、地名,按其疆域、方隅,考古验今,汇为一集”。至乾隆四十六年史书最终成书,乾隆帝钦命此书名为《钦命皇舆西域图志》,朝廷如此不遗余力纂修史书,新疆地方官吏深刻影响,开始著书立说,或汇地方之案牍成一地之志书,或借宦任之机游历西域记其地民俗风情,自此一些类似地方志“事宜”、“政略”、“辑略”、“汇览”体裁由此出现。
三、内容概述
《塔尔巴哈台事宜》为四部“事宜”之首,是书凡四卷,计三万余字。内容丰富,体例完整,为今塔城地区首部方志,涵盖塔尔巴哈台地区的自然地理状况、军政制度、社会经济、社会生活、民族管理等五个方面,其中多数内容为它志所不载,较为客观地反映乾、嘉时期塔尔巴哈台的社会经济面貌,以其史料价值高著称于世,就其主要内容而言涵盖以下五个方面:
1.自然概况
文中“疆域”一门载有塔尔巴哈台所处地理方位及其名称之由来,“塔尔巴哈台地方,东至科布多交接乌隆古河约八百余里,东南至乌鲁木齐所属之库尔喀喇乌苏交接三百八十里,南至伊犁交接沁达兰山三百八十里,西至爱古斯哈萨克部落约四百余里,北至科布多交接之额尔齐斯河六百里,至俄罗斯部落约八百余里”。关于其“塔尔巴哈台”此名,其文记有“伊犁将军明瑞会奏奉旨,着参赞大臣绰勒多由乌鲁木齐率绿营兵六百人屯种雅尔地方,建城垣,并拨派京健两营官兵驻防。乾隆三十一年,参赞大臣阿桂以雅尔冬令雪大,难以驻守,奏明移进二百里,于楚呼楚之地筑一城,即塔尔巴哈台”。由此亦可知今之塔城辖区范围,及其始建城之缘由。
此门后文附有“山水”记载,塔尔巴哈台山脉众多,河流纵横交错,山水相间分布影响塔城地区城市建筑格局、农业区分布,本书采用直书笔法逐一详细记录在案。
2.军政制度
按此书成书于乾嘉时期,此时正为塔尔巴哈台军政建设成熟期,其文“叙官”载始设最高军政长官——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经过,以翔实史料记有本区参赞大臣统辖下卡伦领队大臣、管理游牧大臣、土尔扈特游牧盟长亲王各职官权限范围,“管理领队大臣一员,乾隆二十九年原设两员,乾隆二十一年领队大臣伊奉旨升受伊犁参赞大臣,遗缺未经补放,现正止一员专管南北卡伦。伊犁前来换防,察哈尔、锡伯、索伦、额鲁特四营春秋巡查南北卡伦两次”。实为中央在新疆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盟旗制度,即实行中央派员官吏与地方贵族共同管理切实体现。
“军台”“卡伦”“添建营房”则对其地军事防卫设置予以专述,塔尔巴哈台驻军作为新疆一大门户,其辖区内军台传递军需物资,卡伦则在负责边区防守,营房则可以更直观展现驻屯兵丁数量。
3.经济状况
自新疆统归清版图后,清政府就在边疆确立“屯垦开发、以边养边”经营开发治疆理念,塔尔巴哈台为军事防卫驻地,军屯成为本地区主要屯垦方式,本书对于屯田规模与分布、屯田更迭状况、官员惩奖办法,甚至对开源官兵受奖名单一一罗列开来,可见本书对屯田记述之详。
另外,文中“杂赋”“关税”“钱法”则是本区经济发展真实写照,反映当地商品经济发达程度,文中不乏记录收取赋税方案,其不失为本区一项经济政策。
4.社会生活
历代帝王自认本朝之所以建丰功伟绩,都是出于上天诸神的佑护,逢年佳节必亲加祀典。清政府平定新疆以后,亦在各地修建坛庙,供奉各路诸神。其中塔尔巴哈台地区的就有关帝庙、绥靖寺、先农坛等,并官方指定山河七处作为祭典对象,它们分别是,塔尔巴哈台山、巴尔鲁克山、巴克图山、额密尔河、裕勤雅尔河、阿拉克图古勒淖尔、额彬格逊淖尔。
由此可知塔尔巴哈台民人多信奉地方神,但不排斥大众化神灵(如关帝),即使在少数民族聚居区信仰也并非单一,民族风情各行其道互不排斥。
5.少数民族管理
塔尔巴哈台地区各民族纷杂,采取何种方式才能实行有效管理,对此清政府施行刚柔并施的民族政策,采用“议恤”“柔远”“荒服”的治民方案。“议恤”“柔远”具为安抚民人的怀柔政策,“议恤”即将本地少数民族民人中年事已高者发放银两、生活必需品,以体恤少数民族鳏寡老人展现政府之仁慈;“柔远”则对于远来入贡的游牧民族,予以物品回赠;于此相反,“荒服”则强硬手段对不服从管理的民族采取军事手段。
四、文献价值
《塔尔巴哈台事宜》作为永保纂修首部事宜,其他三部事宜体例为此书翻版,其名亦冠以“事宜”。贡楚克扎布《塔尔巴哈台事宜•序》对“事宜”作“夫事宜者,事务之所宜也。有宜于昔而不宜与今,有宜于彼而不宜与此者,因时致宜,变通有道,斯治之所以成也” 解释,就其释言可知其书特点为记载一方区域的社会发展状况,编撰体裁应为记载一方社会各个方面“区域方志”。
1.就其书史料多来源来看,实为汇官府文书案牍而成,详列名目加以整理,由此保留案牍完整性,其内容所反映其地社会经济、军政建设具有客观实在性,史料价值颇高。
2.地方官吏纂修史书实为治理边疆的需要,“官书旨在治国,方志意在守土”,可以说《塔尔巴哈台事宜》的修纂、增修,为治理本区所获经验一次又一次的总结,为本区时事汇编“玆恭逢大清会典查取一切事宜,凡与典例有关者别门逐类,造册咨部查核送馆档谕本处,所属各司,将自乾隆二十一年(1756),建立塔尔巴哈台以来,一切案件逐细清查至嘉庆六年,与典例有关者,尽数检出,遵照部示条款,分年按月纂辑成编,业已经送部亦,壬午孟秋(嘉庆七年)”。
如续修《塔尔巴哈台事宜》反映地方官吏依据实际情况更张治理方略,并对此经验加以总结。“《塔尔巴哈台事宜》事宜一册,系前任参赞永公汇纂,分门录款,逐条悉备……政事制度如有更张增易之处,随时续入,迤至嘉庆壬午果济贡公续修事宜,抄录成册,亦可谓同声相应,勤政贤能也,之后莅玆土勤政治者一目了然,迄今已经过数年矣,有办过增添奏咨准覆之案亦有数条,并境内山水各自名目,以应续载,以承前二公之志,嘉庆十年岁次乙丑孟夏宗室肇漫识。”从不间断续修《塔尔巴哈台事宜》可知,此例体裁志书对于刚刚莅任而不谙熟地方事务官员实有益处。
五、余论
塔尔巴哈台地处西北边陲,为多民族聚居区,此地域的民族区域历史研究为新疆文化研究一大特色,《塔尔巴哈台事宜》以编著者永保而盛名,为其四部“事宜”之首,书中关于少数民族具体管理政策为本书创新所在,对解读清政府少数民族政策,管理边隅研究实有裨益。
参考文献:
[1]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阿拉腾奥其尔.清代伊犁将军论稿[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6.
[3]管守新.清代新疆军府制度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
[4]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新疆简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79.
[5]范秀传.中国边疆古籍题解[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
[6]王希龙.新疆文献四种辑注考述]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
[7]郭丽萍.绝域与绝学[M].北京:三联书店.
[8]侯德仁.西北史地学[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6.
[9]李明珠,永保及.《乌鲁木齐事宜》[J].西北史地,1998,(1).
[10]吕育良.永保修纂的四部“事宜初探”[J].新疆地方志,1996,(3).
[11]武红薇.伊犁将军永保略传[J].中共伊犁州党校学报,2001.
[12]永保.塔尔巴哈台事宜(边疆丛书续编)[M].
关键词:永保;《塔尔巴哈台事宜》;价值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0)02-056-02
一、永保家世及生平
永保(?—1808),费莫氏,满州镶红旗人。其父温福,乾隆二十三年(1758)因随将军兆惠西征准噶尔有功,升任乌鲁木齐办事大臣,任职其间多有建树,后升授福建巡抚,累擢至武英殿大学士。永保即温福第二子,其兄保勒亦官至武英殿大学士。
永保以官学生考授内阁中书,充任军机章京,迁侍读。随父征金川曾遭遇木果木之败,永保舍命冒矢石夺回父尸。后迁吏部郎中,出为直隶口北道,累官至江西布政使,历任贵州、江西、陕西等省巡抚,署陕甘总督。五十二年(1787),授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其间暂署伊犁将军一年,五十八年(1793)调任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授户部侍郎衔留驻督办新疆事务,六十年(1795)升授乌鲁木齐都统。
嘉庆元年(1796),湖北白莲教起义,永保奉诏入京会剿,以拥兵自卫、迟进无功逮问议罪发送到热河。两年后其兄勒保擒川王三槐,功荫永保得以保释。六年(1801)出任乌里雅苏台参赞大臣,寻授云南巡抚,在任间妥善抚定南兴土司张辅国与阵孟连土司争界之事,论功赏赐花翎。十三年(1808),以云南巡抚兼署贵州巡抚,卒于赴任两广总督途中。帝念其功劳卓越破格追认为内大臣,谥号恪敏,又以其官风清廉特加恩谕赏赐家人千两治丧。
二、成书背景
自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平定天山南北,确立军府军政体制,迁移内地贫民屯田戍边开发新疆,至乾隆末年新疆各地社会政治趋于稳定,经济恢复并持续发展,康乾盛世下的新疆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氛围也异常活跃。
1.官修史书传统
早自康熙十一年(1672),保和殿大学士卫周祚上疏建言汇各省之通志成《大清一统志》,康熙帝纳其言“诏天下直省、府、州、县咸修辑志书,于是直省有司各设馆,饩禀高才生以从事”。雍正帝即位后,钦命翰林院重组《一统志》馆,严令各省督抚务将本省通志,细加修辑,谕令自后本国方志六十年一修。“文化稍高之区,或长吏及士绅有贤而好事者,未尝不以修志为务,旧志未湮,新志踵起”,“省既开馆,延文学之士以黼黻之外,而各府、州、县皆同时兴举”。
乾隆二十九年(1764),乾隆帝敕令续修《大清一统志》,此次纂修改变初修时待获取各省通志而后修纂之方法,“此时特就已成之书,酌加厘核……悉照《续文献通考》例,随缮随进,候朕裁定”。朝廷如此举全国之力撰修史书,地方官吏深受影响纷纷立志言书纪地方之要。
2.新疆早期修志示范作用
乾隆二十年(1755),清政府为准确获取新疆山川地理、晷度信息,命刘统勋著将“所有山川、地名,按其疆域、方隅,考古验今,汇为一集”。至乾隆四十六年史书最终成书,乾隆帝钦命此书名为《钦命皇舆西域图志》,朝廷如此不遗余力纂修史书,新疆地方官吏深刻影响,开始著书立说,或汇地方之案牍成一地之志书,或借宦任之机游历西域记其地民俗风情,自此一些类似地方志“事宜”、“政略”、“辑略”、“汇览”体裁由此出现。
三、内容概述
《塔尔巴哈台事宜》为四部“事宜”之首,是书凡四卷,计三万余字。内容丰富,体例完整,为今塔城地区首部方志,涵盖塔尔巴哈台地区的自然地理状况、军政制度、社会经济、社会生活、民族管理等五个方面,其中多数内容为它志所不载,较为客观地反映乾、嘉时期塔尔巴哈台的社会经济面貌,以其史料价值高著称于世,就其主要内容而言涵盖以下五个方面:
1.自然概况
文中“疆域”一门载有塔尔巴哈台所处地理方位及其名称之由来,“塔尔巴哈台地方,东至科布多交接乌隆古河约八百余里,东南至乌鲁木齐所属之库尔喀喇乌苏交接三百八十里,南至伊犁交接沁达兰山三百八十里,西至爱古斯哈萨克部落约四百余里,北至科布多交接之额尔齐斯河六百里,至俄罗斯部落约八百余里”。关于其“塔尔巴哈台”此名,其文记有“伊犁将军明瑞会奏奉旨,着参赞大臣绰勒多由乌鲁木齐率绿营兵六百人屯种雅尔地方,建城垣,并拨派京健两营官兵驻防。乾隆三十一年,参赞大臣阿桂以雅尔冬令雪大,难以驻守,奏明移进二百里,于楚呼楚之地筑一城,即塔尔巴哈台”。由此亦可知今之塔城辖区范围,及其始建城之缘由。
此门后文附有“山水”记载,塔尔巴哈台山脉众多,河流纵横交错,山水相间分布影响塔城地区城市建筑格局、农业区分布,本书采用直书笔法逐一详细记录在案。
2.军政制度
按此书成书于乾嘉时期,此时正为塔尔巴哈台军政建设成熟期,其文“叙官”载始设最高军政长官——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经过,以翔实史料记有本区参赞大臣统辖下卡伦领队大臣、管理游牧大臣、土尔扈特游牧盟长亲王各职官权限范围,“管理领队大臣一员,乾隆二十九年原设两员,乾隆二十一年领队大臣伊奉旨升受伊犁参赞大臣,遗缺未经补放,现正止一员专管南北卡伦。伊犁前来换防,察哈尔、锡伯、索伦、额鲁特四营春秋巡查南北卡伦两次”。实为中央在新疆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盟旗制度,即实行中央派员官吏与地方贵族共同管理切实体现。
“军台”“卡伦”“添建营房”则对其地军事防卫设置予以专述,塔尔巴哈台驻军作为新疆一大门户,其辖区内军台传递军需物资,卡伦则在负责边区防守,营房则可以更直观展现驻屯兵丁数量。
3.经济状况
自新疆统归清版图后,清政府就在边疆确立“屯垦开发、以边养边”经营开发治疆理念,塔尔巴哈台为军事防卫驻地,军屯成为本地区主要屯垦方式,本书对于屯田规模与分布、屯田更迭状况、官员惩奖办法,甚至对开源官兵受奖名单一一罗列开来,可见本书对屯田记述之详。
另外,文中“杂赋”“关税”“钱法”则是本区经济发展真实写照,反映当地商品经济发达程度,文中不乏记录收取赋税方案,其不失为本区一项经济政策。
4.社会生活
历代帝王自认本朝之所以建丰功伟绩,都是出于上天诸神的佑护,逢年佳节必亲加祀典。清政府平定新疆以后,亦在各地修建坛庙,供奉各路诸神。其中塔尔巴哈台地区的就有关帝庙、绥靖寺、先农坛等,并官方指定山河七处作为祭典对象,它们分别是,塔尔巴哈台山、巴尔鲁克山、巴克图山、额密尔河、裕勤雅尔河、阿拉克图古勒淖尔、额彬格逊淖尔。
由此可知塔尔巴哈台民人多信奉地方神,但不排斥大众化神灵(如关帝),即使在少数民族聚居区信仰也并非单一,民族风情各行其道互不排斥。
5.少数民族管理
塔尔巴哈台地区各民族纷杂,采取何种方式才能实行有效管理,对此清政府施行刚柔并施的民族政策,采用“议恤”“柔远”“荒服”的治民方案。“议恤”“柔远”具为安抚民人的怀柔政策,“议恤”即将本地少数民族民人中年事已高者发放银两、生活必需品,以体恤少数民族鳏寡老人展现政府之仁慈;“柔远”则对于远来入贡的游牧民族,予以物品回赠;于此相反,“荒服”则强硬手段对不服从管理的民族采取军事手段。
四、文献价值
《塔尔巴哈台事宜》作为永保纂修首部事宜,其他三部事宜体例为此书翻版,其名亦冠以“事宜”。贡楚克扎布《塔尔巴哈台事宜•序》对“事宜”作“夫事宜者,事务之所宜也。有宜于昔而不宜与今,有宜于彼而不宜与此者,因时致宜,变通有道,斯治之所以成也” 解释,就其释言可知其书特点为记载一方区域的社会发展状况,编撰体裁应为记载一方社会各个方面“区域方志”。
1.就其书史料多来源来看,实为汇官府文书案牍而成,详列名目加以整理,由此保留案牍完整性,其内容所反映其地社会经济、军政建设具有客观实在性,史料价值颇高。
2.地方官吏纂修史书实为治理边疆的需要,“官书旨在治国,方志意在守土”,可以说《塔尔巴哈台事宜》的修纂、增修,为治理本区所获经验一次又一次的总结,为本区时事汇编“玆恭逢大清会典查取一切事宜,凡与典例有关者别门逐类,造册咨部查核送馆档谕本处,所属各司,将自乾隆二十一年(1756),建立塔尔巴哈台以来,一切案件逐细清查至嘉庆六年,与典例有关者,尽数检出,遵照部示条款,分年按月纂辑成编,业已经送部亦,壬午孟秋(嘉庆七年)”。
如续修《塔尔巴哈台事宜》反映地方官吏依据实际情况更张治理方略,并对此经验加以总结。“《塔尔巴哈台事宜》事宜一册,系前任参赞永公汇纂,分门录款,逐条悉备……政事制度如有更张增易之处,随时续入,迤至嘉庆壬午果济贡公续修事宜,抄录成册,亦可谓同声相应,勤政贤能也,之后莅玆土勤政治者一目了然,迄今已经过数年矣,有办过增添奏咨准覆之案亦有数条,并境内山水各自名目,以应续载,以承前二公之志,嘉庆十年岁次乙丑孟夏宗室肇漫识。”从不间断续修《塔尔巴哈台事宜》可知,此例体裁志书对于刚刚莅任而不谙熟地方事务官员实有益处。
五、余论
塔尔巴哈台地处西北边陲,为多民族聚居区,此地域的民族区域历史研究为新疆文化研究一大特色,《塔尔巴哈台事宜》以编著者永保而盛名,为其四部“事宜”之首,书中关于少数民族具体管理政策为本书创新所在,对解读清政府少数民族政策,管理边隅研究实有裨益。
参考文献:
[1]赵尔巽.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阿拉腾奥其尔.清代伊犁将军论稿[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6.
[3]管守新.清代新疆军府制度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
[4]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新疆简史[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79.
[5]范秀传.中国边疆古籍题解[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
[6]王希龙.新疆文献四种辑注考述]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
[7]郭丽萍.绝域与绝学[M].北京:三联书店.
[8]侯德仁.西北史地学[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6.
[9]李明珠,永保及.《乌鲁木齐事宜》[J].西北史地,1998,(1).
[10]吕育良.永保修纂的四部“事宜初探”[J].新疆地方志,1996,(3).
[11]武红薇.伊犁将军永保略传[J].中共伊犁州党校学报,2001.
[12]永保.塔尔巴哈台事宜(边疆丛书续编)[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