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周人发展史上,古公亶父上承公刘之伟业,下启文武之盛世,可谓建立西周王朝的先驱之一。本文尝试结合考古材料,从西周王朝建立前后古公亶父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来分析在这一重要时期,古公亶父所起的历史作用。
关键词:古公亶父;弃豳迁岐;措施;历史作用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0)02-051-03
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西周是一个承先启后的重要朝代,对后世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探讨西周王朝的形成过程,历来都是学界非常关注的课题。目前,学界基本同意周人早期国家的形成应在公刘九世之后的古公亶父时代。古公亶父上承公刘之伟业,下启文武之盛世,可谓建立西周王朝的先驱之一。本文就古公亶父在创立周人国家至西周王朝建立中的历史地位略陈管见。
一、审时度势,去豳迁岐
公刘时代,周人在陕西泾渭上游一代与戎人基本相安无事,稳定发展。“公刘虽处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蓄积,民赖其庆”。但至古公亶父时代,弃豳迁徙到岐山有多方面的原因。
1.避免戎狄与殷人压力
公刘迁豳后至太王迁岐前,就殷商关系而言,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载,较多是商对周的征伐。商族和东方夷族的势力是夏末商初进入关中平原的,夏桀是被商夷联军打败的“商族酋长汤率领商夷联军在鸣条与夏桀率领的夏军展开决战,夏军溃败,桀逃南巢并且死在那里”。周先公世代为夏王朝的农官后稷,政治上是亲夏的势力,肯定也不可避免得会受到商夷联军的进攻。《殷墟书契前编》第七、卷四:“贞令从仓候璞周”“祭未卜……一令……族璞周叶王事”。所以,商王朝的不断侵扰给豳地的周人以很大的困扰。在这种强势的压力下,周人为了生存,只能“委曲求全”,等待时机,以美女、财宝等纳贡殷王而求暂且平安。文王姬昌被囚羑里,周的大臣闳夭等人就曾用贡献“有莘氏美女,骊戎文马”的办法以求得文王的释放。
除此以外,周还要疲于狄人侵扰。当商族势力进入关中平原后,属于东方夷族一支的畎夷后来也来到了关中平原的西部。《竹书纪年》中记载夏桀三年,“畎夷入于岐以叛”。《后汉书•西羌传》载“后桀之乱,畎夷入局邠岐之间”。《史记•周本纪》说“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在古公亶父的带领下豳地之民在振兴周族之际遭到戎狄的进攻,“熏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已复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战”。古公不想战争便“与私属遂去,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岐下指的是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北一带的周原地区。熏育戎狄即商周时期的鬼方族,本居晋中至内蒙古的河套地区,是殷王朝西北的强敌。商王武丁用了三年的时间取得了征讨鬼方的胜利。武丁以后鬼方的一支被迫迁徙到陕北和晋北的黄河两岸,并向泾水流域发展成为泾水流域周族的大敌,威胁周族的生存。这也是古公亶父决定由豳迁岐的原因之一。关于鬼方在泾水流域发展已有考古资料可以证明。1982年在关中淳化县黑豆嘴出土了四件金耳环,其形制与陕北清涧县谢家沟寺鄢出的6件金耳环完全相同,与往年在山西石楼县、桃花者、后兰沟及太白县白燕等地出土的也基本上相同。黑豆嘴共发现4座墓,其中M3和M2出土的铜爵均属商晚期。M2出的多孔铜刀与陕北绥德县后任家沟发现的乳钉纹鞏内刀和山西石楼县南沟村出土的乳钉纹直内刀,作风均相似。这些发现明显的把山西(太古、石楼、永和)——陕北(绥德、清涧)——关中(淳化)的商时期文化(包括先周文化)进一步联系在一起。淳化县地处泾水下游,黑豆嘴墓葬,其中M3出土的4件金耳环、M2出土的多空铜刀,都不是早周文化所固有的,而是属于李家崖型,也就是鬼方文化的因素。这说明鬼方族的势力及其文化影响已经达到泾水下游,那么泾水上游更不用说了。这就是古公亶父弃豳迁岐的第一个重要原因。
2.岐下优越的自然条件
远古时代人们主要依靠的是农业,所以受到自然环境的约束很大。古公亶父弃豳迁岐还有一个重要的同时也是最简单的原因即由于战乱和环境的恶化,豳的环境已经大不如前,周人之所以选择周原这个地方作为栖身之地,是因为这一带土地肥沃、适宜发展农业,而岐山山脉又是天然的防御屏障,可以防备戎狄的侵扰。《诗经•大雅•绵》中写道:“周原,堇荼如饴。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乃慰乃止,乃左乃右。乃疆乃理,乃宣乃亩。自西徂东,周爰执事。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捄之,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鼓弗胜。乃立皋门,皋门有伉。乃立应门,应门将将。乃立冢土,戎丑攸行……”
在迁徙到岐定居后,古公亶父把继承周的优良传统与变革戎狄旧俗相结合,使周原大地发生了神奇的变化。古公亶父迁岐是周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二、 营建岐邑,建立周邦
古公亶父选择肥美的周原定居下来,便开始着手整理土地,修正田亩,发展农业,并建立居民点然后修建宗庙、宫室“作五官有司”。将大力发展壮大周的实力。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营建岐邑,发展农业,建立稳定的经济基础
如果说古公亶父率周人去迁岐是他的创新精神的第一次体现,那么,迁居岐山后,他革旧布新、“贬戎狄之俗”,带领族人开始营城郭,建室屋,设官司,“以邑别居之”,继续发展农业,则是第二个创新。《诗经•大雅•绵》写道“乃慰乃止,乃左乃右。乃疆乃理,乃宣乃亩。自西徂东,周爰执事。”说的是古公亶父安定民心,划分居住区和耕田左右疆界的工作,从西到东的百姓都纷纷出力,共同建设新的家园。并把各部落的人民分别组织在很多被称为“邑”的地域性组织之中,防御戎狄等游牧部落的侵袭。他在神秘而广阔的黄土地上大力发展农业,开疆拓土。由于周原地区水草肥美自然环境优越,加上大家的共同努力,使得周的农业畜牧业非常发达。1976年试掘的扶风云堂制骨作坊遗址,虽然发掘的面积很小但光出土的废骨料就有一万多公斤,主要有牛骨,还有马、羊、猪狗和骆驼等牲畜的骨骼。21号灰坑出土废骨料40000多公斤,包含1300头牛和21匹马的骨料。《诗经•小雅•无羊》云:“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谁谓尔无牛,九十三其犉”意思就是说一群羊至少三百头,一群牛至少九十头。这些资料反映了周原地区的周族畜牧业的发达。
正因为有了周原这样好的自然环境和优越的条件,所以为周族的壮大提供了良好的地利,周原也就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周族和周王朝的发祥地。
2.创立政治制度,设立五官有司,修筑宗庙和城墙
除了发展农牧业外,古公亶父还开始建立国政。“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捄之,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鼓弗胜。乃立皋门,皋门有伉。乃立应门,应门将将。乃立冢土,戎丑攸行…”设置司徒、司马、司空、司土、司寇等五官有司,创立了初具规模的周,古公在营建岐邑过程中,进行过详细的勘测和周密的规划,修筑了高大雄伟的皋门和庄重严整的应门,在城内建有宗庙、冢土和宫室等大型建筑群。20世纪90年代,考古工作者采用航空遥感技术,在凤雏宫殿周围探测出西周早期的内、外城墙。经试掘 解剖验证,其外城南北边长1200多米,东西宽700—800米,城郭范围计1200米亩;其内城四道,是周人所布局的“周”字形。在城南还发现护城壕长800多米,宽8—12米,深6米多。由此可见,宫殿正好位于城的中心部位。据考证,这座城郭就是史载的“周太王城”,俗名“西岐城”。
除此而外,在周原地区,还发掘出西周早期和中期大型宫室建筑基址、齐家村西周平民居址、云塘村西周制骨作坊遗址和当时冶铜、制陶的手工业作坊遗址以及上百座西周墓葬、数十座车马坑,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
建立国家机构及城址从古公父始建岐邑,经过季历、文王的苦心经营,直到文王迁丰以前,周原地区一直是西周早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西周王朝的发祥地。为了探索西周早期的历史和文化,我国考古学家对司马迁《史记》中记载的西周岐邑、丰镐京城、东都洛邑和部分诸侯城邑进行了发掘,特别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考古工作者在今岐山县京当乡和扶风县法门乡、黄堆乡—带进行了多年的田野调查和大面积钻探、试掘,1976年在岐山县凤雏村、扶风县召陈村发现了西周早期大型宗庙建筑基址和中期的大型宫殿建筑群遗址,印证了《诗经•大雅•绵》记载的真实性。
官职,宫殿,宗庙都已经有了初步形制,国家政治体系初步建立。古公亶父正在一步一步实现他的目标。他下面要做的就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联姻计划,那就是推动姬姜联盟。
3.创立了姬姜联盟
以兴周灭商大业为前提,改变了所谓的“父死子继”的传承制度。古公亶父的创新的不惟古制,以天下为重,传位于三子季历,从而保证了周文王姬昌能顺利地登上王位。据《史记•周本纪》载:“古公有长子曰泰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少任,皆贤妇人,生昌,有对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泰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古公卒,季历立,是为公季。公季修古公遗首,笃于行义,诸侯顺之”。
在《史记•吴泰伯世家》中,司马迁这样写道:“吴泰伯,泰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史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泰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泰伯。”
关于“泰伯奔吴”,除过太史公的亲笔记述,其它历史文献资料中也多有提及,虽然学术界对泰伯、仲雍所奔之“吴”看法不一,但并否认这一历史事伯的真实存在。
而泰伯奔吴的真正原因是为了姬姜联盟能够实现。据《诗经》所载,周人认为灭商大业是从古公亶父开始的,他所开创的姬姜联盟是实始剪商的最重要内容,正是由于姬姜联盟的需要,它破坏了周族的嫡长子继承制,传位于太姜所生的幼子季历。因为其妻太姜的缘故,所以姬昌被冠以“圣瑞”的称呼,实际上古公亶父是为了得到姜戎的支持而故意传位于季历。古公亶父开创的“姬姜联盟”给屡遭戎狄侵略的周找到一个安全的落脚点,对周来说是一次重大的转机。它不仅为周族在周原立足建国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且为周族灭商大业打下基础。由于季历与姜戎乃至整个羌戎的舅甥关系,使得季历的向东扩张得到了姜戎的大力支持,所以季历才能不断对其他诸戎不断的讨伐,并取得胜利。姜戎族的原居地在宝鸡地区,如今已被地下考古资料所印证,邹恒最早指出“姬家店和晁峪一代的遗址(尤其指早期),同辛店文化和先周文化都有密切关系。同时二遗址都地处宝鸡,再结合关于羌姜的论述,可以把它定为’姜炎文化’”。
邹恒提出的“姜炎文化”,是以高领袋足鬲为代表的一种考古学文化。根据刘家扶风墓地的发掘资料命名为刘家文化,以其族属而言,可以称之为姜戎文化。姜戎文化的命名是历史学文化在考古学中的应用。姜戎文化的遗址发现很少,已发掘的遗址更少,关于他的资料主要出自墓葬。典型的姜戎墓地除了扶风刘家村外,还有宝鸡市斗鸡台、茹家庄、高家村、赵家凌、峪泉、石嘴头:凤翔西村、关村范家寨等地。出土高领袋足鬲的地点有:岐山贺家、王家嘴、礼村:眉县:扶风北吕:武功郑家坡、尚家坡南庙、岸底:甘肃平凉翟家沟和崇信余家湾,以及清水、庄浪县境内。姜戎文化的确认不仅弄清了以往对于早周文化的混淆,证实了姜戎族起源于宝鸡地区,而且对于早周文化的深入研究,探讨姬姜联盟和周族起源都有重要意义。
姬姜联盟不仅保证了周族之兴和灭商大业得以实现,而且贯穿于西周王朝的始终。西周时期周王几乎隔代就与姜戎氏通婚。由此可见姬姜联盟对于周族的兴衰有着生死攸关的关系,而泰伯奔吴则是这个联盟制度能够形成的一个重要前提。
可见古公亶父是一个有政治远见,有谋略并且有魄力的领导人。由于他的一系列举措,使得周族不仅没有被戎狄所灭而且开创了一代伟业,建立了周朝。无论从政治、经济的发展还是周王朝的建立上看,古公亶父都是起着转折作用的关键人物。
参考文献:
[1]尹盛平.早期中国文明——周原文化与西周文明[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刘宏斌著,陈忠实主编.青铜世纪——周公与周公庙[M].三秦出版社,2005.
[3]王晖.古文字与商周史新证[M].中华书局,2003.
[4]向桃初,周广明.“太伯奔吴”说辩证[M].
[5]贺世明,赵双科.吴氏远足的发祥地——周原[M].
关键词:古公亶父;弃豳迁岐;措施;历史作用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0)02-051-03
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西周是一个承先启后的重要朝代,对后世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探讨西周王朝的形成过程,历来都是学界非常关注的课题。目前,学界基本同意周人早期国家的形成应在公刘九世之后的古公亶父时代。古公亶父上承公刘之伟业,下启文武之盛世,可谓建立西周王朝的先驱之一。本文就古公亶父在创立周人国家至西周王朝建立中的历史地位略陈管见。
一、审时度势,去豳迁岐
公刘时代,周人在陕西泾渭上游一代与戎人基本相安无事,稳定发展。“公刘虽处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蓄积,民赖其庆”。但至古公亶父时代,弃豳迁徙到岐山有多方面的原因。
1.避免戎狄与殷人压力
公刘迁豳后至太王迁岐前,就殷商关系而言,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载,较多是商对周的征伐。商族和东方夷族的势力是夏末商初进入关中平原的,夏桀是被商夷联军打败的“商族酋长汤率领商夷联军在鸣条与夏桀率领的夏军展开决战,夏军溃败,桀逃南巢并且死在那里”。周先公世代为夏王朝的农官后稷,政治上是亲夏的势力,肯定也不可避免得会受到商夷联军的进攻。《殷墟书契前编》第七、卷四:“贞令从仓候璞周”“祭未卜……一令……族璞周叶王事”。所以,商王朝的不断侵扰给豳地的周人以很大的困扰。在这种强势的压力下,周人为了生存,只能“委曲求全”,等待时机,以美女、财宝等纳贡殷王而求暂且平安。文王姬昌被囚羑里,周的大臣闳夭等人就曾用贡献“有莘氏美女,骊戎文马”的办法以求得文王的释放。
除此以外,周还要疲于狄人侵扰。当商族势力进入关中平原后,属于东方夷族一支的畎夷后来也来到了关中平原的西部。《竹书纪年》中记载夏桀三年,“畎夷入于岐以叛”。《后汉书•西羌传》载“后桀之乱,畎夷入局邠岐之间”。《史记•周本纪》说“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在古公亶父的带领下豳地之民在振兴周族之际遭到戎狄的进攻,“熏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已复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战”。古公不想战争便“与私属遂去,度漆、沮,逾梁山,止于岐下”。岐下指的是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北一带的周原地区。熏育戎狄即商周时期的鬼方族,本居晋中至内蒙古的河套地区,是殷王朝西北的强敌。商王武丁用了三年的时间取得了征讨鬼方的胜利。武丁以后鬼方的一支被迫迁徙到陕北和晋北的黄河两岸,并向泾水流域发展成为泾水流域周族的大敌,威胁周族的生存。这也是古公亶父决定由豳迁岐的原因之一。关于鬼方在泾水流域发展已有考古资料可以证明。1982年在关中淳化县黑豆嘴出土了四件金耳环,其形制与陕北清涧县谢家沟寺鄢出的6件金耳环完全相同,与往年在山西石楼县、桃花者、后兰沟及太白县白燕等地出土的也基本上相同。黑豆嘴共发现4座墓,其中M3和M2出土的铜爵均属商晚期。M2出的多孔铜刀与陕北绥德县后任家沟发现的乳钉纹鞏内刀和山西石楼县南沟村出土的乳钉纹直内刀,作风均相似。这些发现明显的把山西(太古、石楼、永和)——陕北(绥德、清涧)——关中(淳化)的商时期文化(包括先周文化)进一步联系在一起。淳化县地处泾水下游,黑豆嘴墓葬,其中M3出土的4件金耳环、M2出土的多空铜刀,都不是早周文化所固有的,而是属于李家崖型,也就是鬼方文化的因素。这说明鬼方族的势力及其文化影响已经达到泾水下游,那么泾水上游更不用说了。这就是古公亶父弃豳迁岐的第一个重要原因。
2.岐下优越的自然条件
远古时代人们主要依靠的是农业,所以受到自然环境的约束很大。古公亶父弃豳迁岐还有一个重要的同时也是最简单的原因即由于战乱和环境的恶化,豳的环境已经大不如前,周人之所以选择周原这个地方作为栖身之地,是因为这一带土地肥沃、适宜发展农业,而岐山山脉又是天然的防御屏障,可以防备戎狄的侵扰。《诗经•大雅•绵》中写道:“周原,堇荼如饴。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乃慰乃止,乃左乃右。乃疆乃理,乃宣乃亩。自西徂东,周爰执事。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捄之,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鼓弗胜。乃立皋门,皋门有伉。乃立应门,应门将将。乃立冢土,戎丑攸行……”
在迁徙到岐定居后,古公亶父把继承周的优良传统与变革戎狄旧俗相结合,使周原大地发生了神奇的变化。古公亶父迁岐是周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二、 营建岐邑,建立周邦
古公亶父选择肥美的周原定居下来,便开始着手整理土地,修正田亩,发展农业,并建立居民点然后修建宗庙、宫室“作五官有司”。将大力发展壮大周的实力。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营建岐邑,发展农业,建立稳定的经济基础
如果说古公亶父率周人去迁岐是他的创新精神的第一次体现,那么,迁居岐山后,他革旧布新、“贬戎狄之俗”,带领族人开始营城郭,建室屋,设官司,“以邑别居之”,继续发展农业,则是第二个创新。《诗经•大雅•绵》写道“乃慰乃止,乃左乃右。乃疆乃理,乃宣乃亩。自西徂东,周爰执事。”说的是古公亶父安定民心,划分居住区和耕田左右疆界的工作,从西到东的百姓都纷纷出力,共同建设新的家园。并把各部落的人民分别组织在很多被称为“邑”的地域性组织之中,防御戎狄等游牧部落的侵袭。他在神秘而广阔的黄土地上大力发展农业,开疆拓土。由于周原地区水草肥美自然环境优越,加上大家的共同努力,使得周的农业畜牧业非常发达。1976年试掘的扶风云堂制骨作坊遗址,虽然发掘的面积很小但光出土的废骨料就有一万多公斤,主要有牛骨,还有马、羊、猪狗和骆驼等牲畜的骨骼。21号灰坑出土废骨料40000多公斤,包含1300头牛和21匹马的骨料。《诗经•小雅•无羊》云:“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谁谓尔无牛,九十三其犉”意思就是说一群羊至少三百头,一群牛至少九十头。这些资料反映了周原地区的周族畜牧业的发达。
正因为有了周原这样好的自然环境和优越的条件,所以为周族的壮大提供了良好的地利,周原也就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周族和周王朝的发祥地。
2.创立政治制度,设立五官有司,修筑宗庙和城墙
除了发展农牧业外,古公亶父还开始建立国政。“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捄之,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鼓弗胜。乃立皋门,皋门有伉。乃立应门,应门将将。乃立冢土,戎丑攸行…”设置司徒、司马、司空、司土、司寇等五官有司,创立了初具规模的周,古公在营建岐邑过程中,进行过详细的勘测和周密的规划,修筑了高大雄伟的皋门和庄重严整的应门,在城内建有宗庙、冢土和宫室等大型建筑群。20世纪90年代,考古工作者采用航空遥感技术,在凤雏宫殿周围探测出西周早期的内、外城墙。经试掘 解剖验证,其外城南北边长1200多米,东西宽700—800米,城郭范围计1200米亩;其内城四道,是周人所布局的“周”字形。在城南还发现护城壕长800多米,宽8—12米,深6米多。由此可见,宫殿正好位于城的中心部位。据考证,这座城郭就是史载的“周太王城”,俗名“西岐城”。
除此而外,在周原地区,还发掘出西周早期和中期大型宫室建筑基址、齐家村西周平民居址、云塘村西周制骨作坊遗址和当时冶铜、制陶的手工业作坊遗址以及上百座西周墓葬、数十座车马坑,出土了大量的珍贵文物。
建立国家机构及城址从古公父始建岐邑,经过季历、文王的苦心经营,直到文王迁丰以前,周原地区一直是西周早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西周王朝的发祥地。为了探索西周早期的历史和文化,我国考古学家对司马迁《史记》中记载的西周岐邑、丰镐京城、东都洛邑和部分诸侯城邑进行了发掘,特别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考古工作者在今岐山县京当乡和扶风县法门乡、黄堆乡—带进行了多年的田野调查和大面积钻探、试掘,1976年在岐山县凤雏村、扶风县召陈村发现了西周早期大型宗庙建筑基址和中期的大型宫殿建筑群遗址,印证了《诗经•大雅•绵》记载的真实性。
官职,宫殿,宗庙都已经有了初步形制,国家政治体系初步建立。古公亶父正在一步一步实现他的目标。他下面要做的就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联姻计划,那就是推动姬姜联盟。
3.创立了姬姜联盟
以兴周灭商大业为前提,改变了所谓的“父死子继”的传承制度。古公亶父的创新的不惟古制,以天下为重,传位于三子季历,从而保证了周文王姬昌能顺利地登上王位。据《史记•周本纪》载:“古公有长子曰泰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少任,皆贤妇人,生昌,有对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泰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历以传昌,乃二人亡如荆蛮,文身断发,以让季历……古公卒,季历立,是为公季。公季修古公遗首,笃于行义,诸侯顺之”。
在《史记•吴泰伯世家》中,司马迁这样写道:“吴泰伯,泰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史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泰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泰伯。”
关于“泰伯奔吴”,除过太史公的亲笔记述,其它历史文献资料中也多有提及,虽然学术界对泰伯、仲雍所奔之“吴”看法不一,但并否认这一历史事伯的真实存在。
而泰伯奔吴的真正原因是为了姬姜联盟能够实现。据《诗经》所载,周人认为灭商大业是从古公亶父开始的,他所开创的姬姜联盟是实始剪商的最重要内容,正是由于姬姜联盟的需要,它破坏了周族的嫡长子继承制,传位于太姜所生的幼子季历。因为其妻太姜的缘故,所以姬昌被冠以“圣瑞”的称呼,实际上古公亶父是为了得到姜戎的支持而故意传位于季历。古公亶父开创的“姬姜联盟”给屡遭戎狄侵略的周找到一个安全的落脚点,对周来说是一次重大的转机。它不仅为周族在周原立足建国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且为周族灭商大业打下基础。由于季历与姜戎乃至整个羌戎的舅甥关系,使得季历的向东扩张得到了姜戎的大力支持,所以季历才能不断对其他诸戎不断的讨伐,并取得胜利。姜戎族的原居地在宝鸡地区,如今已被地下考古资料所印证,邹恒最早指出“姬家店和晁峪一代的遗址(尤其指早期),同辛店文化和先周文化都有密切关系。同时二遗址都地处宝鸡,再结合关于羌姜的论述,可以把它定为’姜炎文化’”。
邹恒提出的“姜炎文化”,是以高领袋足鬲为代表的一种考古学文化。根据刘家扶风墓地的发掘资料命名为刘家文化,以其族属而言,可以称之为姜戎文化。姜戎文化的命名是历史学文化在考古学中的应用。姜戎文化的遗址发现很少,已发掘的遗址更少,关于他的资料主要出自墓葬。典型的姜戎墓地除了扶风刘家村外,还有宝鸡市斗鸡台、茹家庄、高家村、赵家凌、峪泉、石嘴头:凤翔西村、关村范家寨等地。出土高领袋足鬲的地点有:岐山贺家、王家嘴、礼村:眉县:扶风北吕:武功郑家坡、尚家坡南庙、岸底:甘肃平凉翟家沟和崇信余家湾,以及清水、庄浪县境内。姜戎文化的确认不仅弄清了以往对于早周文化的混淆,证实了姜戎族起源于宝鸡地区,而且对于早周文化的深入研究,探讨姬姜联盟和周族起源都有重要意义。
姬姜联盟不仅保证了周族之兴和灭商大业得以实现,而且贯穿于西周王朝的始终。西周时期周王几乎隔代就与姜戎氏通婚。由此可见姬姜联盟对于周族的兴衰有着生死攸关的关系,而泰伯奔吴则是这个联盟制度能够形成的一个重要前提。
可见古公亶父是一个有政治远见,有谋略并且有魄力的领导人。由于他的一系列举措,使得周族不仅没有被戎狄所灭而且开创了一代伟业,建立了周朝。无论从政治、经济的发展还是周王朝的建立上看,古公亶父都是起着转折作用的关键人物。
参考文献:
[1]尹盛平.早期中国文明——周原文化与西周文明[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刘宏斌著,陈忠实主编.青铜世纪——周公与周公庙[M].三秦出版社,2005.
[3]王晖.古文字与商周史新证[M].中华书局,2003.
[4]向桃初,周广明.“太伯奔吴”说辩证[M].
[5]贺世明,赵双科.吴氏远足的发祥地——周原[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