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核心素养的广泛普及使得初中科学的整个教学系统都发生了直接变化,需要切实突出学生的科学探究行为,引导学生参与丰富的科学探究活动,由此优化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改善学生的科学发明态度,使其自觉展开科学发明,确保学生实现深度学习。在此过程中,初中科学教师也要积极优化学业评价结构,以优良的评价反馈激励学生,引导学生调整科学学习方法,促使学生取得科学进步。本文将从综合发散评价标准、全面丰富评价主体、合理开发评价手段三个角度来分析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科学教师应该如何优化学业评价结构,促使学生实现深度学习。
关键词:初中科学、核心素养、学业评价、优化策略
传统的初中科学教学评价活动以考试成绩为中心,教师会按照成绩水平片面判断初中生的科学学习结果。一方面,考试结果难以客观判断初中生的科学学习过程,无法让初中生全面反思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过程性学习行为;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成绩差异使得初中生受到了一定的学习打击,难以保护学生的积极学习心理,无法真正落实核心素养教学改革。因此,初中科学教师要全面丰富学业评价结构,充分发挥评价的正确导向、科学诊断、赏识激励作用,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做好充足准备。
一、综合发散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是确定评价目标、选择评价手段的重要依据,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着课程目标的落实进度。其中,核心素养教学从学习能力、学科思维、探究行为、科学品质等多个角度提出了教学要求,所以与之相适应的,初中科学教师也要全面发散教学评价标准,按照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结构层次来设计相应的评价指标,既要丰富定性描述,也要确定定量等级,以便切实优化学业评价的反馈效果。
就如在“顯微镜下的各类生物”一课教学中,笔者就设计了多维度的教学评价指标,在各个指标下完善了定性评价描述。首先,针对知识获取情况的评价标准为:观察初中生是否能够了解单细胞生物的生物特点,是否可以列举单细胞生物的名称,是否能够全面说出单细胞生物的饮食方式、活动特点等。其次,针对学习过程的评价标准为:观察初中生是否可以准确操作显微镜,是否可以通过实验观察自主总结出单细胞生物的结构特点与生活习性。最后,针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标准为:观察学生是否喜欢科学探究,是否形成了实事求是、热爱科学、热爱探究的正确态度。
二、全面丰富评价主体
在传统的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是组织教学评价活动的重要主体,但是每个教师都存在感性认识与主观想象,无法一直保证自己所得出的学业评价是客观的、理性的。再者,初中科学教师也无法一直陪伴在学生身旁,且即便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也难以全面观察每一个学生的科学探究行为。对此,初中科学教师要有意识地丰富评价主体,鼓励学生、家长甚至是社会相关机构及时提供学情信息,由此丰富评价资源,以便进一步优化教学评价结构。
就如在“物体为什么会下落”一课教学中,笔者就鼓励本班学生在课堂上展开小组探究,使其结合生活中的物体下落现象分析了万有引力定理。待小组探究活动结束之后,笔者就要求本班学生自主评价自己的科学探究过程。为此,初中生要客观整合科学知识,判断自己是否真正内化了重难点知识。然后,初中生则可认真反思自己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学习行为、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表达与科学创新能力,肯定能动行为,审视自己是否存在机械接受、死记硬背的无意义学习行为。接着,各小组便可相互评价,客观分析小组合作过程,指出对方的优势与特长,帮助同伴正确认识自己的科学素养结构与现有认知能力。
三、合理开发评价手段
评价手段是实施教学评价活动的工具与媒介,每一种教学评价手段都可从不同角度来反映教学现实,所以无法判断各个教学评价的优劣势,还需根据教学现实灵活选择。因此,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科学教师要全面开发教学评价工具,在恰当的情境下选择最为适合的教学评价手段,切实优化教学评价的激励作用。
实际上,在科学教学中,笔者会经常组织一些实践探究活动,希望可以及时丰富学生的动手操作经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笔者便要求本班学生以“学生成长记录袋”来归纳个人学习资料,将每一轮的科学调查报告、科学实践计划、科学发明方案与相关奖项等资料搜集起来,按照时间顺序收录在“学生成长记录袋”中,也希望初中生可以随时据此展开自我评价,从而切实优化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如此,初中生则可树立学习自信,也能正确面对考试结果,所以笔者也会使用考试来分析初中生的周期性学习结果,帮助学生调整学习计划。
总而言之,在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学业评价体系,从评价标准、评价主体与评价手段三个方向来分析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教学评价改革方向,可以切实优化科学学科的教学结构,让教师、学生均可借助完善的评价反馈来发展自身的核心素养,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陈丽卿.初中科学课堂形成性评价现状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8.
[2]章潞妮.初中生科学学科学习力评价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6.
关键词:初中科学、核心素养、学业评价、优化策略
传统的初中科学教学评价活动以考试成绩为中心,教师会按照成绩水平片面判断初中生的科学学习结果。一方面,考试结果难以客观判断初中生的科学学习过程,无法让初中生全面反思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过程性学习行为;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成绩差异使得初中生受到了一定的学习打击,难以保护学生的积极学习心理,无法真正落实核心素养教学改革。因此,初中科学教师要全面丰富学业评价结构,充分发挥评价的正确导向、科学诊断、赏识激励作用,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做好充足准备。
一、综合发散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是确定评价目标、选择评价手段的重要依据,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着课程目标的落实进度。其中,核心素养教学从学习能力、学科思维、探究行为、科学品质等多个角度提出了教学要求,所以与之相适应的,初中科学教师也要全面发散教学评价标准,按照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结构层次来设计相应的评价指标,既要丰富定性描述,也要确定定量等级,以便切实优化学业评价的反馈效果。
就如在“顯微镜下的各类生物”一课教学中,笔者就设计了多维度的教学评价指标,在各个指标下完善了定性评价描述。首先,针对知识获取情况的评价标准为:观察初中生是否能够了解单细胞生物的生物特点,是否可以列举单细胞生物的名称,是否能够全面说出单细胞生物的饮食方式、活动特点等。其次,针对学习过程的评价标准为:观察初中生是否可以准确操作显微镜,是否可以通过实验观察自主总结出单细胞生物的结构特点与生活习性。最后,针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标准为:观察学生是否喜欢科学探究,是否形成了实事求是、热爱科学、热爱探究的正确态度。
二、全面丰富评价主体
在传统的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是组织教学评价活动的重要主体,但是每个教师都存在感性认识与主观想象,无法一直保证自己所得出的学业评价是客观的、理性的。再者,初中科学教师也无法一直陪伴在学生身旁,且即便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也难以全面观察每一个学生的科学探究行为。对此,初中科学教师要有意识地丰富评价主体,鼓励学生、家长甚至是社会相关机构及时提供学情信息,由此丰富评价资源,以便进一步优化教学评价结构。
就如在“物体为什么会下落”一课教学中,笔者就鼓励本班学生在课堂上展开小组探究,使其结合生活中的物体下落现象分析了万有引力定理。待小组探究活动结束之后,笔者就要求本班学生自主评价自己的科学探究过程。为此,初中生要客观整合科学知识,判断自己是否真正内化了重难点知识。然后,初中生则可认真反思自己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学习行为、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表达与科学创新能力,肯定能动行为,审视自己是否存在机械接受、死记硬背的无意义学习行为。接着,各小组便可相互评价,客观分析小组合作过程,指出对方的优势与特长,帮助同伴正确认识自己的科学素养结构与现有认知能力。
三、合理开发评价手段
评价手段是实施教学评价活动的工具与媒介,每一种教学评价手段都可从不同角度来反映教学现实,所以无法判断各个教学评价的优劣势,还需根据教学现实灵活选择。因此,在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科学教师要全面开发教学评价工具,在恰当的情境下选择最为适合的教学评价手段,切实优化教学评价的激励作用。
实际上,在科学教学中,笔者会经常组织一些实践探究活动,希望可以及时丰富学生的动手操作经验,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笔者便要求本班学生以“学生成长记录袋”来归纳个人学习资料,将每一轮的科学调查报告、科学实践计划、科学发明方案与相关奖项等资料搜集起来,按照时间顺序收录在“学生成长记录袋”中,也希望初中生可以随时据此展开自我评价,从而切实优化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如此,初中生则可树立学习自信,也能正确面对考试结果,所以笔者也会使用考试来分析初中生的周期性学习结果,帮助学生调整学习计划。
总而言之,在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学业评价体系,从评价标准、评价主体与评价手段三个方向来分析核心素养视角下的教学评价改革方向,可以切实优化科学学科的教学结构,让教师、学生均可借助完善的评价反馈来发展自身的核心素养,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陈丽卿.初中科学课堂形成性评价现状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8.
[2]章潞妮.初中生科学学科学习力评价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