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儿童在活动中体验相关的道德问题;以活动为载体,让儿童在活动中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内化为目的,让儿童积极参与活动,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促进儿童道德认识的内化与升华。为了让每个儿童都能愉快、自信、健康地成长,品德课教学应该把握好三个环节:做到课前有了解,课中有感悟,课后有延伸,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洋溢创造精神,焕发生命活力。
一、课前让学生走进生活,参与体验
一节成功的品德课,课前准备必不可少。课前准备越充分,课上学生的感受才会越深刻。这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目标得以达成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围绕教学内容,课前不仅教师要做好教学准备工作,学生也要做好课前准备。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的资料,走访调查,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等,这样不但能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为课堂教学积累直观的感性材料,还能使学生在课堂上较容易地感悟、理解教学内容,激发道德情感,提高道德认识。
二、课中链接生活,激活学生的真情
1.创设情境激真情。创设具体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经,也是课堂教学实施主体教育的重要任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发展教材的情境因素,有机地营造和渲染出一种让学生感到美好的、亲切的、喜爱的学习氛围,这样使原来那种枯燥乏味的思想教育变成一种有滋有味的精神享受。一般可以采用讲故事、听歌曲、看录像、游戏、小品表演、分组讨论、知识竞赛、演讲辩论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情感。
2.体验生活悟真情。品德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教学时,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具体的生活实例走进课堂,会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让生活与教材融为一体,有利于道德知识的内化。
3.寻找契机燃真情。真情可以感染,激情可以传递。只有拨动学生的心弦才能奏动人的乐章。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教学活动中随机的、生成的、偶发的事件作为契机,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点燃学生的真情。
4.有效评价促真情。恰如其分的评价能为课堂教学注入一股新鲜血液,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课堂上教师要及时调控、指正、辩驳,进而达成协议并形成共识。应该说课堂的情景性评价为激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提供了机会,课堂上呈现的不同言论,尽管有的是错误的或好似不全面的,但都反映了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教师进行即时性评价就能达到为他们拨开云雾、识别真伪、提高辨别能力,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因而,在课堂上要弄清学生的思维轨迹,当学生的观点正确独到时,就理直气壮地给予表扬、肯定,放大“亮点”;当学生的见解不够完整时,就应该不厌其烦地进行点拨,培植“生成点”;当学生的认识出现偏颇时,就该直言不讳地加以引导,纠正“错误点”。从而让学生在平等课堂上有个性地发展,最大限度地达到课堂的和谐。
三、课后将教学内容融入生活,让学生践行升华
1.向校内横向延伸。一是与各科教学相结合,将品德教育有机渗透;二是与班主任、少先队工作相结合,开展各种活动,扩大参与的范围,更好地深化和落实品德课教学内容。这样有了复习巩固的过程,特别是有了在实践活动中的体验,必然能避免以往那种空洞说教产生的有德无行的弊端,能更好地推动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如品德课中学了《爱护班集体》、《我们的学校》等内容后,教师可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到花坛、图书馆轮流打扫卫生,整理班级图书角、擦洗桌椅等。
2.向校外纵向延伸。一是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学生除了在学校的时间,大部分时间就是在家庭中度过的,结合品德教学,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对形成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至关重要。如一年级小学生在学了《今天我当家》后,可请家长放“权”给孩子当一天家,并在家辅助孩子自己做好家事,记录下自己的孩子哪些事情是他们自己做的。这样,就可以避免形式化,真正落实到位。二是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社会是个广阔的天地,有各种范围、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社会、劳动、文娱等活动,这些活动具有广泛性、多样性、自主性等特点,有利于学生把道德知识应用于实践,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品德教育的目的,不光是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更为重要的是让他们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学生对品德课堂教学内容消化吸收最为理想的结果是能外化为他们的道德行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达到这种理想结果的方式之一。如学生学习了《做聪明的购物者》这一单元后,初步了解了各种市场的特点,懂得了选购商品的基础知识,就可让学生独立去购买简单的生活用品或学习用品。在购物的实践中,他们会积极延伸课内学到的知识,加深课堂上的道德认识,从而大大提高品德课的实效性。
一、课前让学生走进生活,参与体验
一节成功的品德课,课前准备必不可少。课前准备越充分,课上学生的感受才会越深刻。这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目标得以达成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围绕教学内容,课前不仅教师要做好教学准备工作,学生也要做好课前准备。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的资料,走访调查,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等,这样不但能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为课堂教学积累直观的感性材料,还能使学生在课堂上较容易地感悟、理解教学内容,激发道德情感,提高道德认识。
二、课中链接生活,激活学生的真情
1.创设情境激真情。创设具体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经,也是课堂教学实施主体教育的重要任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发展教材的情境因素,有机地营造和渲染出一种让学生感到美好的、亲切的、喜爱的学习氛围,这样使原来那种枯燥乏味的思想教育变成一种有滋有味的精神享受。一般可以采用讲故事、听歌曲、看录像、游戏、小品表演、分组讨论、知识竞赛、演讲辩论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情感。
2.体验生活悟真情。品德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教学时,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具体的生活实例走进课堂,会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让生活与教材融为一体,有利于道德知识的内化。
3.寻找契机燃真情。真情可以感染,激情可以传递。只有拨动学生的心弦才能奏动人的乐章。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教学活动中随机的、生成的、偶发的事件作为契机,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点燃学生的真情。
4.有效评价促真情。恰如其分的评价能为课堂教学注入一股新鲜血液,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其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课堂上教师要及时调控、指正、辩驳,进而达成协议并形成共识。应该说课堂的情景性评价为激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提供了机会,课堂上呈现的不同言论,尽管有的是错误的或好似不全面的,但都反映了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教师进行即时性评价就能达到为他们拨开云雾、识别真伪、提高辨别能力,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因而,在课堂上要弄清学生的思维轨迹,当学生的观点正确独到时,就理直气壮地给予表扬、肯定,放大“亮点”;当学生的见解不够完整时,就应该不厌其烦地进行点拨,培植“生成点”;当学生的认识出现偏颇时,就该直言不讳地加以引导,纠正“错误点”。从而让学生在平等课堂上有个性地发展,最大限度地达到课堂的和谐。
三、课后将教学内容融入生活,让学生践行升华
1.向校内横向延伸。一是与各科教学相结合,将品德教育有机渗透;二是与班主任、少先队工作相结合,开展各种活动,扩大参与的范围,更好地深化和落实品德课教学内容。这样有了复习巩固的过程,特别是有了在实践活动中的体验,必然能避免以往那种空洞说教产生的有德无行的弊端,能更好地推动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如品德课中学了《爱护班集体》、《我们的学校》等内容后,教师可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到花坛、图书馆轮流打扫卫生,整理班级图书角、擦洗桌椅等。
2.向校外纵向延伸。一是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学生除了在学校的时间,大部分时间就是在家庭中度过的,结合品德教学,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对形成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至关重要。如一年级小学生在学了《今天我当家》后,可请家长放“权”给孩子当一天家,并在家辅助孩子自己做好家事,记录下自己的孩子哪些事情是他们自己做的。这样,就可以避免形式化,真正落实到位。二是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社会是个广阔的天地,有各种范围、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社会、劳动、文娱等活动,这些活动具有广泛性、多样性、自主性等特点,有利于学生把道德知识应用于实践,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品德教育的目的,不光是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更为重要的是让他们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学生对品德课堂教学内容消化吸收最为理想的结果是能外化为他们的道德行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达到这种理想结果的方式之一。如学生学习了《做聪明的购物者》这一单元后,初步了解了各种市场的特点,懂得了选购商品的基础知识,就可让学生独立去购买简单的生活用品或学习用品。在购物的实践中,他们会积极延伸课内学到的知识,加深课堂上的道德认识,从而大大提高品德课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