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国家给年轻人最好的礼物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glong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全感的本质是我们用自己的努力和生活进行的一场等价交换。但是今天我想说的,是一份不基于任何条件,不需要努力,我们往往“身在福中而不知福”的安全感。
  今年春天,我们学院组织学生去各个国家实地调研。我选择了去位于中东地区的以色列。这个国家多灾多難,但又是国际强国,所以我对它充满了兴趣。在以色列,有两个细节奠定了我对于这个国家的看法。
  第一个细节发生在机场,当时我托运行李。大家都知道托运行李一般只需要5—10分钟,不会问你太多问题。但是那一天,以色列的安检人员对我进行了足足半个小时的盘问,“你叫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念过什么学校?做过什么工作?写过什么论文?去过哪些国家?有过什么梦想?爱过谁?”全部都要问。我觉得被冒犯,因为我是一个普通游客,你为什么要把我当成恐怖分子?
  这时,我身边的以色列同学跟我解释,他说:“这是我们以色列航空多年的常态。自从1984年建国以来,我们一直受到国际上各种恐怖势力的袭击,所以我们只能用这种最保险、也是最笨的方法,去排查危险。国家太小,袭击太多,我们输不起。”
  第二个细节发生在机舱里。当飞机降落在特拉维夫机场的时候,机舱里响起了一阵掌声。我很纳闷,因为整个飞行过程是非常安全的,连气流颠簸都没有。换言之,这是一趟常规得不能再常规的普通飞行。在这种情况下,鼓掌有意义吗?
  我的以色列同学又跟我解释:“每一趟航班——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航班,只要安全着陆,我们就一定会鼓掌。因为我们对于‘安全’有一种执念。二战时期纳粹对犹太人展开了种族屠杀,我们的父辈不是在逃难,就是在逃难的途中遇难。从那个时候起,我们成为一个没有安全感的民族。所以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就是——重建安全感。”
  他的话让我意识到,不安全感,对于他的国家和国民来说,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不安全感其实不影响你综合国力的提升,因为不安全感催人奋进。所以今天的以色列,在国防、军事、科技、农业、商业、金融……你能想到的任何领域,都是世界强国。但是这样一种不安全感,一旦渗透到每一个国民的生活中,会让人失去一份心安理得。
  这份心安理得,意味着你不需要向外界去解释你国家存在的正当性,你不需要时刻去提防国土安全,你更不需要因为担心国破家亡而流落他乡。
  国家层面的安全感,是一种抛开个人因素不谈,只因为享有国民身份,就可以免受漂泊、免于恐惧。我在美国的时候,班上有一个来自叙利亚的同学。当他得知我毕业以后就要回国时,跟我说:“我很羡慕你,我的国家常年内战。虽然今天我俩都是在美国的留学生,但是我们各自还有一个身份——我的身份叫叙利亚难民,而你的身份叫中国公民。”
  难民与公民的最大差别,在于你是否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你是否一定要将自己的命运,寄托在别的国家,寄托在一纸冰冷的移民法案,还是你可以轻飘飘地讲:“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可是家里这么好,我随时可以回得来。”
  安全感所带来的自由选择的权利,是一个国家赋予年轻人最好的礼物。因为这意味着,你不必非得在别人的国土上,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个体,才能够被尊重。你就踏踏实实地做一个哪怕普普通通的中国人,也会被善待。因为你背后是一个稳定的国家,而世界对你的国家,充满敬畏。
  在美国读书的时候,我经常被老师安排在课堂上向大家解释我们的“十三五”规划、“一带一路”,解释我们刚刚出台的“二孩政策”,又或者是南海冲突。其实我的讲解是有很多瑕疵的,我的观点可能也很平凡,但是这样的我能在课堂上永远有话语权,因为他们觉得,中国很重要;中国学生的话,一定要听。
  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曾经说:“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强则中国强。”一百年后的今天,其实道理反过来也是一样的,“中国强则少年强”。强大的国家能赋予一个少年强大的安全感,基于安全感,他可以自由地选择他想生活的地点、职业、状态乃至心情。他轻装上阵去看这个世界,又理直气壮地回到自己的家园。 倪早菊荐自《格言》2016年9月下/本刊有删节
其他文献
儿童剧里,一个孩子去体验快递员的工作。回家后,说快递员叔叔太辛苦,要求妈妈以后少網购。父母听后欣慰地笑了。  少网购,快递员的业务量不就减少了吗?也許导演觉得太复杂,孩子们理解不了,就安排父母“欣慰地笑了”。其实,直面现实的教育,孩子未必不能理解,别小瞧孩子。  摘自《今晚报》2017年1月26日 佚名/图
期刊
干部贤文,现代官箴。寄意恳恳,诲汝谆谆。  古时官为贵,今日民为尊。古时官为本,今日民是根。  干部乃公仆,人民是主人。  法不徇情,官不私亲。  不饮盗泉水,不栖恶木荫。既能持苦节,勿谓少知音。  树坚不怕风吹动,冰清玉洁楷模人。  一身正气去私利,两袖清风为人民。  心底无私天地宽,鞠躬尽瘁社稷心。  浊者自浊,清者自清。  再三须着意,第一莫贪心。一贪心就变,腐臭不可闻。  白沙千年洁,松林
期刊
高莽的这本书,同蓝英年的《寻墓者说》,都主要写了俄苏文艺界的一些“旧人旧事”。不同之处,蓝英年是虚写其“墓”,高莽则大多是曾亲去墓前凭吊,在文边配了这些墓前纪念碑、雕塑像的照片。  高莽把他的书题名《灵魂的归宿》,然而我以为,他写到的许多死于非命或受尽苦难的不安的灵魂,生不安枕,死不瞑目,“应有未招魂”,怕未必能算在公墓一角就找到了归宿。  女诗人安娜·阿赫马托娃,年轻时丈夫就遭镇压,后来本人又被
期刊
能享受最好的,也能承受最坏的。  阳光下像个孩子,风雨里像个大人。  知世故而不世故,會讲究也能讲究。  未必同意对方的观点,但能够理解对方的难处。  把失败当寻常,把成功当恩赐。  总能调整好自己,总能重新拥抱生活。  吃得了红酒西餐,也吃得了路边麻辣烫。  住得了五星级酒店,也住得了帐篷睡袋。  得之淡然,失之泰然。  拿得起放得下,绝不会死缠烂打。  遇到再难过的事情,也会好好吃饭。  就算
期刊
大小多少  古时候两个小官在路上走着,后面来了个农民。天气炎热,日头似火。一个官打着伞,一个官摇着扇子。  打伞的故意炫耀说:“伞撑开来大,收起来小;雨天用得多,晴天用得少。”摇扇子的官跟着说:“扇子打开来大,收起来小;夏天用得多,冬天用得少。”  农民接口说:“你们在老百姓面前大,在上司面前小;天天胀饭多,日日做事少。”说得两个官满脸通红。  骂庄稼  从前,有个懒汉,一年到头,吃吃玩玩,不爱劳
期刊
寻找“诗和远方”,成了现今年轻人的新追求。到底去远方寻什么呢?当然是在“水泥森林”中已经很难觅到的东西,“古道热肠”应该算一个。  在大都市里,有些情愫的确淡漠了。“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那份意境与闲适,在快节奏的現代社会面前,空间已经越来越逼仄。“友谊”,在当前的话语体系中,越发鲜见。“千金一诺”“同怀视之”的真挚感情,仿佛更需要我们到久远的古风里寻找。  
期刊
“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这36字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官箴”。它的创作者是明代永乐年间的曹端和天顺年间的年富。而倡议刻制成“官箴”碑竖于西安碑林的,则是清代道光四年时任陕西延绥道台的颜伯焘。此碑道出了百姓的期待,颜伯焘也就自然声名鹊起。但张集馨的《道咸宦海见闻录》,却让我们认识了那个真实的颜伯焘。  道光二十二年三月,颜伯焘这位被撤
期刊
吴小惠(江苏徐州)  读《耳根的清静》一文(《杂文月刊》2016年12月下),眼前一亮,心有同感。终日奔忙于喧嚣都市中,早已习惯了各种机械和人为的声音充斥生活,甚至麻木。短短一天,千百种声音纷涌交杂:  油锅里的滋滋声、马路上的车流声、地下道的喇叭声、公交车的刹车声、人群的拥挤声、车厢里的吵闹声、街上的叫卖声、电脑的散热声、手机的振动声、办公室午休时的闲谈声、广场上的舞动声、孩子的哭喊声、警车的鸣
期刊
身为一个家长,虽然孩子小,但我也挺关心教育。我加入了一些教育群,有课外班的,有上学的等等。可以看的出,受够了应试教育的爸妈,都在诟病应试教育劣势的同时,把眼光放在了西方,在羡慕西方孩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同时,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极端重视,从三岁开始就送到各种培训班连玩带学,动辄一年几万的学费都不在话下,目标都是将来出国留学。但西方教育从小就有一个最重要的能力培养,那就是独立的思考能力。比如从小就要读很
期刊
民间近年流传着这样的“古训”:“穷養儿子富养女”。听见以后是不是有点头的冲动?可惜这完全是一厢情愿。  所谓“男孩要穷养”,我觉得这背后有一种朴素的直觉:你要是不给一个人吃饱,他自己觅食的愿望就会格外强烈。所以,你要是让男孩受受穷,他们越会憋着劲出去捞钱、打天下。  这当然是一个幻觉。上初中的时候,有一个同学很认真地对我感慨:自古困境出人才,穷人的孩子总比富人的孩子更有出息,他家里面要是穷一些就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