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的教育已全方位的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许多考试的题目,虽来于源课本知识,但又有别于课本的现成知识,题目不是课本中的原题,而是原题的变形或重组。这一举措,旨在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的强弱,这种现象,在语文科的考试中,表现得更加突出。因此,学生就误认为语文课不值得一学,即使学,也是没有用。面对现实,教师该怎样从语文教学自身的特点中寻找突破点,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呢?根据中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学习从兴趣出发等特点,笔者抓住语文本身独具的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等特点,努力挖掘各种趣味因素,创设情境,以各种教学形式诱发、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使学生由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学”,搞活了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是这样进行教学设计的:
一、巧设疑点,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依据所教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富有趣味,含有质疑性的问题,在课堂上巧妙提问。如上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我这样提问学生:描写父爱的题材很多,体现父爱的角度也很多,而朱自清为何选择从父亲的“背影”入手?到底这位父亲的“背影”蕴含着怎样令作者以及读者们为之动容的父爱呢?这样的提问,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造成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带着问题进入阅读,开动脑筋思索,积极发言。结果,学生们经过反复阅读、思考和讨论后,结合自己的体验,踊跃发言,教学目的自然水到渠成。所以,善于设计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联想,激发学生的潜力,同时也打开了学生写类似题材的作文的写作思路,可谓一举两得。我在上施耐庵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在全面分析鲁提辖的人物性格如“好打不平、仗义疏财、同情弱小、疾恶如仇、见义勇为、有勇有谋、鲁莽”的时候,我有意提问道:鲁提辖的性格在今天有哪些需要继续学习发扬?哪些是必须抛弃的?为什么?问题提出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探究兴趣再次被提起,纷纷发言,最后得出“法治社会必须依法办事,否则就会因为鲁莽而触犯法律”的总结,达到了我的教育的目的。总之,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只要问题设计得恰当、巧妙,引导得法,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不拘一格,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学习语文课时,为了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根据学生的水平程度分成几个组,每组的任务不同,要求学生们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疑点问题。凡是问题设计得好的则被评为“最佳命题考官”。这样学生马上会活跃起来。只要学生的思维一活跃,他们就愿意投入课文的研究中,设计的问题,有难度也有深度。比如在上《秋水》时,学生们设计的问题有:文中哪些词语表现了河伯的得意洋洋和踌躇满志?由河伯的得意洋洋神态,我们会联想到哪些成语(夜郎自大、井底之蛙、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等)?哪些词语表现了河伯的自责?哪些是河伯自我剖析的句子?从河伯的知错即改,我们得到什么启示?等等。又如,《愚公移山》的问题有:第一段哪个字为下文埋下伏笔?愚公和智叟到底哪个聪明哪个愚笨呢?作者为什么在这两人的名字中将“智”和“愚”反过来使用呢?用意何在?故事的结尾,两座山还是靠神仙的相助才搬走的,有人说愚公到底还是无能的人,大家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请你以现代人的价值观来看,你认为愚公的做法可取吗?为什么?能不能有更好的解决方法?从愚公的身上,我们联想到哪些成语(锲而不舍、有志者事竟成)?为了能当上“最佳命题考官”,每个学生不得不去认真阅读和研究课文。这样,既锻炼了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又使课文内容在这样的训练中“其义自见”了,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通过开展这样的训练,学生学习语文课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大大增强,阅读分析能力也逐步提高。
三、课堂灵活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灵活多样的课堂是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施展的场所,能促进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我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1.开展各种形式的比赛活动。比赛是检验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贵在参与,能否获奖并不重要,但却是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借鉴电视《开心词典》的节目形式,将语文课的基础知识以及与语文有关的知识如诗词歌赋的背诵、成语接龙竞猜、文学常识、名著、历史典故、名句等,引入竞赛题目,我会提前一节课时间让学生们知道题目,然后去准备。这样既能激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又锻炼了学生们的合作探究精神,久而久之,他们的语文综合素质越来越好,更重要的是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
2.借鉴导游式的煽情语言,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如在上《使至塞上》和《泊秦淮》两首诗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公元737年,即唐朝开元二十五年,人称‘诗佛’的边塞诗人王维,奉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孤身一人出使到边塞慰问戍边的将士。这节课,让我们和王维一起到古边塞大漠去旅游,看看古边塞有哪些奇异风光。”上完《使至塞上》,我接着说:“游完塞外沙漠,同学们领略到了大漠的奇丽风光和雄浑的意境。接下来,让我们跟随唐朝的另外一位著名诗人——杜牧的‘游船’,转到内地的六朝古都——南京城中最繁华的去处——古秦淮河,看看月夜下的秦淮河拥有哪些迷人的景色?以及哪些不和谐的声音?”这样的导语往往会起到点燃学生学习课文热情的作用。
3.请学生来当法官。如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后,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当鲁提辖“三拳”打死郑屠户后,他的后果将会怎样?如果你是法官,对这一案件将如何判断处理?等等。由此引导学生进行理性判断。
4.给小说续写结尾,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潜能。如教学《孔乙己》一文后,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被打折了腿的孔乙己,在咸亨酒店喝完最后一碗酒后,用手“走”出了酒店,想一想,他的命运又将如何?请充分发挥合理的想象续写出孔乙己离开咸亨酒店后的情景。再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文后,我设计的问题是请学生们假设这样一个情节,当成了大老板或大富翁的于勒出现在菲利普夫妇的面前时,菲利普夫妇将会有怎样的表现?请从他们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方面进行想象描述。学生兴致极高,纷纷尝试着写一写。
5.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情景再现,然后评出“最佳表演”奖。如在上《扁鹊见蔡桓公》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分别扮演扁鹊和蔡桓公进行对话。学生们十分活跃,反复阅读课文,仔细揣摩君臣两人的不同身份、语气、动作和神态,之后纷纷举手要求表演。一组表演完后我又让他们反过来,进行角色互换,最后,为了加深印象,我还有意让“蔡桓公”自己来总结造成他悲剧的根本原因。结果,对“讳疾忌医”、“自食恶果”等词语的理解水到渠成。最后全班学生给予点评总结,评出最佳表演奖。又如,在上《卖油翁》时,我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然后上台学卖油翁的方法,将水从距离另一个小口瓶子20厘米的上方倒瓶口中,学生们跃跃欲试,都想显露一番。虽然开始时学生怎么也做不好,大部分的水都倒到瓶口外,但等情绪稳定后,慢慢找到平衡并专注于其中,居然也能一滴不漏的注入瓶口中。经过实践,学生们总结出并体会到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由于笔者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善于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而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教学质量也大大提高,教学成绩常常名列前茅。
(责任编辑 韦淑红)
一、巧设疑点,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依据所教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富有趣味,含有质疑性的问题,在课堂上巧妙提问。如上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我这样提问学生:描写父爱的题材很多,体现父爱的角度也很多,而朱自清为何选择从父亲的“背影”入手?到底这位父亲的“背影”蕴含着怎样令作者以及读者们为之动容的父爱呢?这样的提问,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造成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带着问题进入阅读,开动脑筋思索,积极发言。结果,学生们经过反复阅读、思考和讨论后,结合自己的体验,踊跃发言,教学目的自然水到渠成。所以,善于设计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联想,激发学生的潜力,同时也打开了学生写类似题材的作文的写作思路,可谓一举两得。我在上施耐庵的《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在全面分析鲁提辖的人物性格如“好打不平、仗义疏财、同情弱小、疾恶如仇、见义勇为、有勇有谋、鲁莽”的时候,我有意提问道:鲁提辖的性格在今天有哪些需要继续学习发扬?哪些是必须抛弃的?为什么?问题提出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探究兴趣再次被提起,纷纷发言,最后得出“法治社会必须依法办事,否则就会因为鲁莽而触犯法律”的总结,达到了我的教育的目的。总之,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只要问题设计得恰当、巧妙,引导得法,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不拘一格,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学习语文课时,为了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根据学生的水平程度分成几个组,每组的任务不同,要求学生们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疑点问题。凡是问题设计得好的则被评为“最佳命题考官”。这样学生马上会活跃起来。只要学生的思维一活跃,他们就愿意投入课文的研究中,设计的问题,有难度也有深度。比如在上《秋水》时,学生们设计的问题有:文中哪些词语表现了河伯的得意洋洋和踌躇满志?由河伯的得意洋洋神态,我们会联想到哪些成语(夜郎自大、井底之蛙、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等)?哪些词语表现了河伯的自责?哪些是河伯自我剖析的句子?从河伯的知错即改,我们得到什么启示?等等。又如,《愚公移山》的问题有:第一段哪个字为下文埋下伏笔?愚公和智叟到底哪个聪明哪个愚笨呢?作者为什么在这两人的名字中将“智”和“愚”反过来使用呢?用意何在?故事的结尾,两座山还是靠神仙的相助才搬走的,有人说愚公到底还是无能的人,大家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请你以现代人的价值观来看,你认为愚公的做法可取吗?为什么?能不能有更好的解决方法?从愚公的身上,我们联想到哪些成语(锲而不舍、有志者事竟成)?为了能当上“最佳命题考官”,每个学生不得不去认真阅读和研究课文。这样,既锻炼了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又使课文内容在这样的训练中“其义自见”了,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通过开展这样的训练,学生学习语文课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大大增强,阅读分析能力也逐步提高。
三、课堂灵活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灵活多样的课堂是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施展的场所,能促进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我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1.开展各种形式的比赛活动。比赛是检验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贵在参与,能否获奖并不重要,但却是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借鉴电视《开心词典》的节目形式,将语文课的基础知识以及与语文有关的知识如诗词歌赋的背诵、成语接龙竞猜、文学常识、名著、历史典故、名句等,引入竞赛题目,我会提前一节课时间让学生们知道题目,然后去准备。这样既能激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又锻炼了学生们的合作探究精神,久而久之,他们的语文综合素质越来越好,更重要的是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
2.借鉴导游式的煽情语言,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如在上《使至塞上》和《泊秦淮》两首诗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公元737年,即唐朝开元二十五年,人称‘诗佛’的边塞诗人王维,奉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孤身一人出使到边塞慰问戍边的将士。这节课,让我们和王维一起到古边塞大漠去旅游,看看古边塞有哪些奇异风光。”上完《使至塞上》,我接着说:“游完塞外沙漠,同学们领略到了大漠的奇丽风光和雄浑的意境。接下来,让我们跟随唐朝的另外一位著名诗人——杜牧的‘游船’,转到内地的六朝古都——南京城中最繁华的去处——古秦淮河,看看月夜下的秦淮河拥有哪些迷人的景色?以及哪些不和谐的声音?”这样的导语往往会起到点燃学生学习课文热情的作用。
3.请学生来当法官。如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后,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当鲁提辖“三拳”打死郑屠户后,他的后果将会怎样?如果你是法官,对这一案件将如何判断处理?等等。由此引导学生进行理性判断。
4.给小说续写结尾,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潜能。如教学《孔乙己》一文后,我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被打折了腿的孔乙己,在咸亨酒店喝完最后一碗酒后,用手“走”出了酒店,想一想,他的命运又将如何?请充分发挥合理的想象续写出孔乙己离开咸亨酒店后的情景。再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文后,我设计的问题是请学生们假设这样一个情节,当成了大老板或大富翁的于勒出现在菲利普夫妇的面前时,菲利普夫妇将会有怎样的表现?请从他们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方面进行想象描述。学生兴致极高,纷纷尝试着写一写。
5.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情景再现,然后评出“最佳表演”奖。如在上《扁鹊见蔡桓公》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分别扮演扁鹊和蔡桓公进行对话。学生们十分活跃,反复阅读课文,仔细揣摩君臣两人的不同身份、语气、动作和神态,之后纷纷举手要求表演。一组表演完后我又让他们反过来,进行角色互换,最后,为了加深印象,我还有意让“蔡桓公”自己来总结造成他悲剧的根本原因。结果,对“讳疾忌医”、“自食恶果”等词语的理解水到渠成。最后全班学生给予点评总结,评出最佳表演奖。又如,在上《卖油翁》时,我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然后上台学卖油翁的方法,将水从距离另一个小口瓶子20厘米的上方倒瓶口中,学生们跃跃欲试,都想显露一番。虽然开始时学生怎么也做不好,大部分的水都倒到瓶口外,但等情绪稳定后,慢慢找到平衡并专注于其中,居然也能一滴不漏的注入瓶口中。经过实践,学生们总结出并体会到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由于笔者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善于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而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教学质量也大大提高,教学成绩常常名列前茅。
(责任编辑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