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互联网的存在不仅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捷,同时也为教育学习方面带来了更多便利。但互联网上所传播的信息有正能量的也有负能量的,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其个人道德方面很容易受到互联网的影响,而且道德教育方面也存在一定的缺失,学生在这一环境下很难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下文就将对互联网环境下,道德教育缺失的成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互联网环境;道德教育;缺失原因
现在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已经成功把我国推进了信息化的时代。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这正是为其成长打下重要基础的一个阶段,小学生在该阶段受到的教育状况会对其以后的成长造成直接性的影响。但由于时代的高速发展,各个家庭都基本上拥有了电脑,互联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无所不在。虽然互联网可以为学生的日常学习带来很大程度的便捷,但互联网上所存在的不良信息也会对小学生自身的个人品德以及身心健康等造成直接性的影响。再加上现在小学阶段的教师并没有对道德教育有过多的重视,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学生自身的道德素养也就很难得到保障。
1 互联网环境下道德教育缺失的相关原因
1.1 教师主体地位的丧失
对于以往比较传统的道德教育工作来说,教师基本上都会占据具有优势性的地位。同时如果教师可以对道德教育有所重视,认真对待该项教育工作,那么其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就会很容易树立自己的权威,甚至还可以得到大部分学生的尊重。即在传统的道德教育工作中,教师自身也占据了具有主体性的地位。但现在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学生可以直接通过互联网获得大量有关道德方面的知识,基于此学生的有效学习途径也就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同时教师自身的主体地位也就会因此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因为学生在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的教育优势就已经有所丧失,对于学生所接触的信息内容的优劣,教师根本无法进行全面的了解,也不能对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实时性的监控。最终,教师自身的权威甚至还会被互联网环境所挑战,导致其陷入一种比较尴尬的处境。
1.2 道德观念的弱化
在以往,如果小学阶段的教师要开展道德教育工作,那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就是“灌输式”的,即教师自己搜集与道德相关的知识,或者是依赖相应的教材,向学生进行讲解,而学生就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虽然在这一教学方式中,学生无法以主动性的状态学习与思想道德相关的知识,但学生在这一教学方式中所接收到的知识,都是正确的,对其自身成长以及个人道德有帮助的。而在互联网的环境下,以往这种单向性的教学方式就会转变为双向性的。即学生可以直接利用互联网来搜索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虽然这会使学生以主动性的状态参与到道德学习中,但小学阶段学生的自制力较差,对于道德观念的正确性也没有较强的辨识能力。所以其在搜索信息的过程中,很难对那些对自己有害的信息进行辨认以及抵制,同时也很容易受到一些暴力信息的影响。
2 在互联网环境下提升道德教育有效性的相关策略
2.1 保证教师地位,提升道德教育效果
首先,教師可以通过QQ、微信等这类具有社交性的软件,组织班级中的学生或者学生家长,创建班级性的群聊。然后多利用互联网搜集一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道德素养的知识或视频,定期向班级群中上传,并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这样一来在整个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就会占据主导性的地位,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同时,还可以保证学生学习内容的有效性。其次,教师还要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因为在学生参与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造成影响最大的就是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所以教师一定要先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在学生面前树立优秀的榜样,同时多向学生讲述自己平时所阅读的与优秀道德相关的小故事,通过此方法在学生心中树立起一个值得学习的情况。最后,教师还要定期组织学生对已经学过的道德知识进行考试,针对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奖惩。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使教师了解到学生对于道德知识的实际学习情况,同时还可以使教师在学生心中树立起比较权威的形象,保证后续道德教育的顺利开展。
2.2 提升学生自身的辨识能力
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学生很容易接触到网络上的各种信息。而学生并没有较强的辨识能力,所以其很容易受到那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基于此,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提升学生的辨识能力,使学生可以自己利用互联网,学习对自身道德素养有利的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搜集一些突出高尚美德的视频以及一些学生可以接收存在负面性内容的视频。然后教师就可以分别组织学生对这两种视频进行观看,观看完毕教师就要及时组织学生对这两种视频进行对比,让学生自行讨论并讲述自己观看过后的感想。然后教师再结合学生的感想对这两种视频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辨认对自己道德素养有利的视频。这样一来教师不仅提升学生自身的辨识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对有益的道德知识有更多的了解,使学生有效抵触不良信息。
结束语:
总之,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导致道德教育缺失的原因主要就是教师主体地位的缺失,以及学生道德观念的弱化。基于此教师一定要对道德教育有所重视,并使用适当的方法转变自身的地位,提升道德教育的有效性,保证学生可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庞学光.关于主体性道德教育的理论探讨[J].全球教育展望,2018(4):41-42.
[2]薛莉.学校德育教育特点探微[J].中国德育,2016(10):15-17.
关键词:互联网环境;道德教育;缺失原因
现在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已经成功把我国推进了信息化的时代。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这正是为其成长打下重要基础的一个阶段,小学生在该阶段受到的教育状况会对其以后的成长造成直接性的影响。但由于时代的高速发展,各个家庭都基本上拥有了电脑,互联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无所不在。虽然互联网可以为学生的日常学习带来很大程度的便捷,但互联网上所存在的不良信息也会对小学生自身的个人品德以及身心健康等造成直接性的影响。再加上现在小学阶段的教师并没有对道德教育有过多的重视,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学生自身的道德素养也就很难得到保障。
1 互联网环境下道德教育缺失的相关原因
1.1 教师主体地位的丧失
对于以往比较传统的道德教育工作来说,教师基本上都会占据具有优势性的地位。同时如果教师可以对道德教育有所重视,认真对待该项教育工作,那么其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就会很容易树立自己的权威,甚至还可以得到大部分学生的尊重。即在传统的道德教育工作中,教师自身也占据了具有主体性的地位。但现在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学生可以直接通过互联网获得大量有关道德方面的知识,基于此学生的有效学习途径也就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同时教师自身的主体地位也就会因此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因为学生在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自身的教育优势就已经有所丧失,对于学生所接触的信息内容的优劣,教师根本无法进行全面的了解,也不能对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实时性的监控。最终,教师自身的权威甚至还会被互联网环境所挑战,导致其陷入一种比较尴尬的处境。
1.2 道德观念的弱化
在以往,如果小学阶段的教师要开展道德教育工作,那么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就是“灌输式”的,即教师自己搜集与道德相关的知识,或者是依赖相应的教材,向学生进行讲解,而学生就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虽然在这一教学方式中,学生无法以主动性的状态学习与思想道德相关的知识,但学生在这一教学方式中所接收到的知识,都是正确的,对其自身成长以及个人道德有帮助的。而在互联网的环境下,以往这种单向性的教学方式就会转变为双向性的。即学生可以直接利用互联网来搜索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虽然这会使学生以主动性的状态参与到道德学习中,但小学阶段学生的自制力较差,对于道德观念的正确性也没有较强的辨识能力。所以其在搜索信息的过程中,很难对那些对自己有害的信息进行辨认以及抵制,同时也很容易受到一些暴力信息的影响。
2 在互联网环境下提升道德教育有效性的相关策略
2.1 保证教师地位,提升道德教育效果
首先,教師可以通过QQ、微信等这类具有社交性的软件,组织班级中的学生或者学生家长,创建班级性的群聊。然后多利用互联网搜集一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道德素养的知识或视频,定期向班级群中上传,并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这样一来在整个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就会占据主导性的地位,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同时,还可以保证学生学习内容的有效性。其次,教师还要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因为在学生参与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造成影响最大的就是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所以教师一定要先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在学生面前树立优秀的榜样,同时多向学生讲述自己平时所阅读的与优秀道德相关的小故事,通过此方法在学生心中树立起一个值得学习的情况。最后,教师还要定期组织学生对已经学过的道德知识进行考试,针对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奖惩。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使教师了解到学生对于道德知识的实际学习情况,同时还可以使教师在学生心中树立起比较权威的形象,保证后续道德教育的顺利开展。
2.2 提升学生自身的辨识能力
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学生很容易接触到网络上的各种信息。而学生并没有较强的辨识能力,所以其很容易受到那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基于此,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提升学生的辨识能力,使学生可以自己利用互联网,学习对自身道德素养有利的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搜集一些突出高尚美德的视频以及一些学生可以接收存在负面性内容的视频。然后教师就可以分别组织学生对这两种视频进行观看,观看完毕教师就要及时组织学生对这两种视频进行对比,让学生自行讨论并讲述自己观看过后的感想。然后教师再结合学生的感想对这两种视频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辨认对自己道德素养有利的视频。这样一来教师不仅提升学生自身的辨识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对有益的道德知识有更多的了解,使学生有效抵触不良信息。
结束语:
总之,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导致道德教育缺失的原因主要就是教师主体地位的缺失,以及学生道德观念的弱化。基于此教师一定要对道德教育有所重视,并使用适当的方法转变自身的地位,提升道德教育的有效性,保证学生可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庞学光.关于主体性道德教育的理论探讨[J].全球教育展望,2018(4):41-42.
[2]薛莉.学校德育教育特点探微[J].中国德育,2016(10):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