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互联网+”时代充分利用学校网站上提供的“尔雅课程”和“携手清华”平台,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网络学习空间。结合民办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何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创造高效有益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和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进行探索和研究,来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而达到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一、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们在分析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的教学工作经验和教学效果分析,总结出几点现阶段民办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课程教学大纲及知识体系的设置不能兼顾学生个体差异性
学生来自不同地域,本身具备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相差极大。现有的教学大纲的设计并不能满足全体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同时兼顾不同水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二)有限的教学学时与超大课程容量存在着巨大的冲突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中需承载的内容也越来越多,课程容量也越来越大。部分学院计算机课程的设置不甚合理,有些课程内容滞后,课程之间内容重叠等。
(三)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活动设计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教师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设计单一,缺乏专门为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的设计,不能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目标。
(四)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和方法不能有效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校的课程教学评价和考核方式较多还是采用期末统一测试的方式,教师的教学效果及学生掌握课程的水平大多都是通过该测试的结果来进行判定。
(五) 课程教学环境及教学资源与学生学习需求和信息素养不相适应
数字时代背景下,各类高校都非常重视数字校园或智慧校园等的建设,且大多数课程也在此背景下完成了各自的网络教学平台的开发和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但这部分资源在教学中被实际应用的相对较少。课程面对的学生群体也存在如:整体信息素养参差不齐、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学习需求不明确等诸多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各类网络教学资源在课程教学中的优势。
在计算机类课程设置中,我国内地高校非计算机类专业学生普遍采用“1+x”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即一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必修课,再选修1门或几门其他计算机基础核心课程。最近几年,各学校在修订培养方案时,由于课时压缩的需要,计算机基础课程受到了较大冲击,部分学校甚至取消了第一门大学计算机课程。与此同时,很多专业在其培养方案中不断增加专业相关的计算机课程作为其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程。
二、研究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提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一)采用调查研究法,调研学生学习现状
通过文献收集,分析和整理国内外对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提升策略的理论研究成果和相关概念、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并以这些理论为为指导,采用访谈、开座谈会等各种形式,充分调查民办院校学生特点以及学习现状,为开展混合型学习模式准备条件。
(二)采用探索分析方法,研究和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主动地多与学生交流沟通,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努力培养和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让学生从自身的角度意识到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自行制定学习计划、安排学习进度,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进行自主学习。
(三)采用实践研究方法,利用“携手清华”网络教学平台实现计算机课程混合式教学
研究建设网络课程《计算机基础》,为实现计算机课程混合式教学提供保障。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可以在线讨论、查看常见问题、在线练习、考试,提交作业等。教师可以通过平台发布课前导学内容,测试,解答学生问题。通过后台导出学生课后完成“在线测试”成绩,以及“在线时长”、“讨论发帖”、“网络答疑部分”、“交作业次数”等课程参与情况作为过程性评价成绩,计入学生平时成绩。
(四)采用专家座谈法和分组讨论法,提高混合式教学效果
为提高混合式教学效果,教师分组讨论如何进行混合式设计。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所有章节、知识点等内容进行解剖和分析,不仅分析整个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知识,还要分析知识之间的前后关联,要研究确定哪些内容适合视频教学、哪些内容必须在课堂教学、作业应以什么方式布置、如何测试学生的学习效果等。
为提高软考过关率,组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老师进行软考上机测试,然后分组讨论分析考试结果,以及针对学生考试,机试阅卷存在的问题,以后教学中注意事项。在总结软考上机考试存在问题基础上,利用软考上机考试机会,和国家软考办专家进行座谈,交流软考考试情况以及教学过程相关问题。
(五)采用总结提炼法,升华得出提升混合式教学效果的策略
在教学的同时,总结提炼,申报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并撰写相关论文和调查研究报告。
三、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计算机基础应该是高校重要的公共基础课,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结合实际的教学工作经验和教学效果分析,研究和探索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一)培养学生课外学习兴趣,探索研究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学院利用周内晚上和周末时间对学生开放实验室。院校积极组织课外竞赛、兴趣小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品尝进步和成功的滋味,提高学习效率,着眼于培养学生的长期性发展。
(二)建立分层选课,授课体系,因材施教
由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应用的需求存在差异,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也存在差别,因此,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使得不同基础的学生都可以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有所收获,即在课程设置上要有多样性和灵活性,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其各有所需,各有所学。
(三) 改进考核方法
考核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期末考试成绩,不再是终结性评价。而是注重过程性(形成性)评价。并且平时成绩占到50%。平时成绩包括平时课程单元在线测试,课堂练习,平时作业,登陆学习次数、发帖等数据,定量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在线时长”、“讨论发帖”、“网络答疑部分”、“交作业次数”等作为课程参与情况,记为平时成绩的10%。
期末考试应该偏向于实践,同时实践考核的内容和形式也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模式,可以采用任务驱动的形式,结合所学知识点,给学生适当安排一个综合的作业任务,让其来完成,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舞台,有利于其个性的发挥和潜能的开发。
(四)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使用技术培训,提高教師计算机信息素养
教师要转变角色,求真务实,注重引导,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为了使所有任课教师熟练使用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对教师进行技术培训,使教师掌握平台的使用技术,为顺利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和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一个学期《计算机基础》课程混合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教师反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明显的提高,突出表现在学生通过课程教学平台交流讨论明显增多,提交的作业也有增加、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从学生上课状况和所取得效果看,混合式学习理论应用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设计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混合学习理论用于高职院校课程的设计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怎样才能更好地借助混合学习设计教学方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作者单位为西安外事学院 工学院)
基金项目: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号:15GJ049.项目名称:“互联网+”时代民办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策略探索与研究。
一、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们在分析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的教学工作经验和教学效果分析,总结出几点现阶段民办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课程教学大纲及知识体系的设置不能兼顾学生个体差异性
学生来自不同地域,本身具备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相差极大。现有的教学大纲的设计并不能满足全体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同时兼顾不同水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二)有限的教学学时与超大课程容量存在着巨大的冲突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中需承载的内容也越来越多,课程容量也越来越大。部分学院计算机课程的设置不甚合理,有些课程内容滞后,课程之间内容重叠等。
(三)课程教学过程及教学活动设计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教师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设计单一,缺乏专门为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的设计,不能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目标。
(四)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和方法不能有效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校的课程教学评价和考核方式较多还是采用期末统一测试的方式,教师的教学效果及学生掌握课程的水平大多都是通过该测试的结果来进行判定。
(五) 课程教学环境及教学资源与学生学习需求和信息素养不相适应
数字时代背景下,各类高校都非常重视数字校园或智慧校园等的建设,且大多数课程也在此背景下完成了各自的网络教学平台的开发和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但这部分资源在教学中被实际应用的相对较少。课程面对的学生群体也存在如:整体信息素养参差不齐、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学习需求不明确等诸多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各类网络教学资源在课程教学中的优势。
在计算机类课程设置中,我国内地高校非计算机类专业学生普遍采用“1+x”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即一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必修课,再选修1门或几门其他计算机基础核心课程。最近几年,各学校在修订培养方案时,由于课时压缩的需要,计算机基础课程受到了较大冲击,部分学校甚至取消了第一门大学计算机课程。与此同时,很多专业在其培养方案中不断增加专业相关的计算机课程作为其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程。
二、研究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提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一)采用调查研究法,调研学生学习现状
通过文献收集,分析和整理国内外对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提升策略的理论研究成果和相关概念、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并以这些理论为为指导,采用访谈、开座谈会等各种形式,充分调查民办院校学生特点以及学习现状,为开展混合型学习模式准备条件。
(二)采用探索分析方法,研究和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主动地多与学生交流沟通,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努力培养和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让学生从自身的角度意识到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自行制定学习计划、安排学习进度,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进行自主学习。
(三)采用实践研究方法,利用“携手清华”网络教学平台实现计算机课程混合式教学
研究建设网络课程《计算机基础》,为实现计算机课程混合式教学提供保障。学生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可以在线讨论、查看常见问题、在线练习、考试,提交作业等。教师可以通过平台发布课前导学内容,测试,解答学生问题。通过后台导出学生课后完成“在线测试”成绩,以及“在线时长”、“讨论发帖”、“网络答疑部分”、“交作业次数”等课程参与情况作为过程性评价成绩,计入学生平时成绩。
(四)采用专家座谈法和分组讨论法,提高混合式教学效果
为提高混合式教学效果,教师分组讨论如何进行混合式设计。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所有章节、知识点等内容进行解剖和分析,不仅分析整个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知识,还要分析知识之间的前后关联,要研究确定哪些内容适合视频教学、哪些内容必须在课堂教学、作业应以什么方式布置、如何测试学生的学习效果等。
为提高软考过关率,组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老师进行软考上机测试,然后分组讨论分析考试结果,以及针对学生考试,机试阅卷存在的问题,以后教学中注意事项。在总结软考上机考试存在问题基础上,利用软考上机考试机会,和国家软考办专家进行座谈,交流软考考试情况以及教学过程相关问题。
(五)采用总结提炼法,升华得出提升混合式教学效果的策略
在教学的同时,总结提炼,申报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并撰写相关论文和调查研究报告。
三、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计算机基础应该是高校重要的公共基础课,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结合实际的教学工作经验和教学效果分析,研究和探索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一)培养学生课外学习兴趣,探索研究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学院利用周内晚上和周末时间对学生开放实验室。院校积极组织课外竞赛、兴趣小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品尝进步和成功的滋味,提高学习效率,着眼于培养学生的长期性发展。
(二)建立分层选课,授课体系,因材施教
由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应用的需求存在差异,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也存在差别,因此,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使得不同基础的学生都可以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有所收获,即在课程设置上要有多样性和灵活性,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其各有所需,各有所学。
(三) 改进考核方法
考核方式不再是单一的期末考试成绩,不再是终结性评价。而是注重过程性(形成性)评价。并且平时成绩占到50%。平时成绩包括平时课程单元在线测试,课堂练习,平时作业,登陆学习次数、发帖等数据,定量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在线时长”、“讨论发帖”、“网络答疑部分”、“交作业次数”等作为课程参与情况,记为平时成绩的10%。
期末考试应该偏向于实践,同时实践考核的内容和形式也不能拘泥于传统的模式,可以采用任务驱动的形式,结合所学知识点,给学生适当安排一个综合的作业任务,让其来完成,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舞台,有利于其个性的发挥和潜能的开发。
(四)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使用技术培训,提高教師计算机信息素养
教师要转变角色,求真务实,注重引导,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为了使所有任课教师熟练使用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对教师进行技术培训,使教师掌握平台的使用技术,为顺利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和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一个学期《计算机基础》课程混合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教师反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明显的提高,突出表现在学生通过课程教学平台交流讨论明显增多,提交的作业也有增加、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从学生上课状况和所取得效果看,混合式学习理论应用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设计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混合学习理论用于高职院校课程的设计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怎样才能更好地借助混合学习设计教学方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作者单位为西安外事学院 工学院)
基金项目: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号:15GJ049.项目名称:“互联网+”时代民办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策略探索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