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新课改的理念逐渐成为教师教学的自觉行为,课堂发生着可喜的变化: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师生交流更加畅通,学生兴趣更加浓厚……然而,不少课堂在热闹背后表现出放任浮躁的倾向,教学效率并不理想。作为语文教师,有必要静下m来思考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小学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2-067-002
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具体谈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充分预设——有效教学的前奏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课前充分预设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要实施有效教学。首先教师应做到明确目标,深入钻研教材,正确到位地理解文本,把握价值取向,巧妙地进行教学设计。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有目的、有步骤地预习,让他们在熟悉教材的情况下走进课堂,和老师、同学一起学习、交流新课知识。
1、钻研教材,提高教师备课的实效性
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我备课没什么诀窍,就是那么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当读出了文章的妙处,当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我便敢走进课堂。”因此,我们在课前要深入钻研文本,从深度、广度等多方面进行研读,可以钻研课文题目,琢磨标点符号,利用文本空白,挖掘丰富的内涵,进而形成自已独特的认识。作为语文教师,还要经常变换角度去深入感受领会文本,或者站在作者的角度,或者站在学生的角度,或者站在其他读者的角度,当然重点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他们要学什么,站在教师的角度考虑怎么教,这样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就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只有这样,厚积才能薄发,深入方能浅出,才能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才能辅导、解决学生阅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才能更好地开展个性化阅读,从而为后面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做好准备。
2、精心组织,提高学生预习的有效性
一直以来,组织学生课前预习这个环节最易被很多语文教师忽视。学生没有高质量的预习,就不可能有高效的课堂教学。尤其是对中高年级的学生,老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预习的方法,如“不动笔墨不读书”、查阅工具书等,并通过课堂反馈提高预习质量。在组织学生预习时,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某些预习题,比如熟读课文,学会生字词等,让学生在理解词义上鼓励学生经常查阅字典,以督促他们不忘使用工具书,练就技能,养成习惯;可以指导学生学会采用不同的方法,搜集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让学生主动地想方设法去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在实践中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还可以启发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问,敢于向教材挑战,敢于向教师挑战,培养探究精神,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节省课堂上宝贵的时间。此外,我们还应该进一步重视预习的课堂检查,教学即可以从预习人手,以学定教,让学生深入阅读课文,在释疑的学习过程中主动去探索并掌握知识,打开思维之门,在创造性学习中提高阅读能力、发展智力。
由此看来,课前师生充分预设是有效教学的前奏,透彻地把握教材可以使教师“轻松上阵”,再加上学生课前高质量的预习,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二、创设情境——有效教学的主曲
如果我们在课堂中多创设有效情境,让孩子自然地走人文本,展开想象,理解文本,营造自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语文课将会由机械传授、盲目灌输变为积极地、正确地、有效地引导,学生将会由被动地接受改为主动地探索、积极地配合、热情地参与,成为真正生动有效的课堂。
。
1、创设想象情境,深化语言理解
生动的教学情境可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诱发学生的心灵言语。《会走路的树》一文的教学中,为了把文本内容读“厚”,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个“许多”,进而体验小鸟跟着驯鹿去了许多地方,两者结下了深厚友谊。有教师作了以下设计:
师./J、朋友,如果你就是那只小鸟,请想象一下,你跟着会走路的树去了哪里?都看见了些什么?(出示句式:小鸟跟着会走路的树去了_____________,看见了_____________。)生A:小鸟跟着会走路的树去了果园,看见了许多好吃的水果。生B:小鸟跟着会走路的树去了田野,看见了金黄的稻子。师:小朋友,小鸟跟着会走路的树还会去了哪里?还会看见什么呢?(先播放大自然中小溪、山坡等画面来激活学生思维,再出示句式:小鸟跟着会走路的树去了_____________看见了_____________;去了_____________看见了_____________;还去了_____________,看见了_____________,这些东西真有趣。)学生个个跃跃欲试,争着发言,精彩纷呈。
借助情境,老师利用语言引发学生想象,让学生看了“许多”,想象了“许多”,也让学生充分地感悟了“许多”。也许这里的“许多”不是真的许多,是“仿佛感受”,但却是动态的、是亲身感受的,能激发学生真情实感,获得积极内心体验的,这样的语言理解是深刻的,这样的情境创设当然是有效的,符合语文教育规律的。
2、创设问题情境,促进自主学习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贵有疑,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把巧设问题情境,解决疑难问题作为建构有效课堂教学的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而是教师为把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而特意设置的。例如,我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第二课时时,老师首先在板书好的课题后面画上一道长横线并加上句号,要求学生用上“虽然……但是……”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随即,我引导学生针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质疑:彭德怀既然深爱着他的大黑骡子,那他为什么要杀他的大黑骡子呢?出于对问题的好奇,学生深深地被问题所吸引,从而投入积极的探索状态之中。这样,通过问厨情境的创设,学生发现了本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从而产生解除疑问的心理倾向。接着,学生先默读全文找出反映彭德怀爱他的大黑骡子的句子进行品悟,再细品文中描写彭德怀杀他的大黑骡子所下达的三次命令的句子,学生在有关“爱”与“杀”的句子的对比、感悟中,渐渐走进了彭德怀那无奈、痛苦的矛盾而又复杂的内心世界,进而深切地感受到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的感情,以及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崇高品质。
3 创设活动情境,促进情感体验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不能开启学生情感之门,使之与教师、文本、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那么,这教学活动就是干瘪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0)2-067-002
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具体谈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充分预设——有效教学的前奏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课前充分预设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要实施有效教学。首先教师应做到明确目标,深入钻研教材,正确到位地理解文本,把握价值取向,巧妙地进行教学设计。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有目的、有步骤地预习,让他们在熟悉教材的情况下走进课堂,和老师、同学一起学习、交流新课知识。
1、钻研教材,提高教师备课的实效性
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我备课没什么诀窍,就是那么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当读出了文章的妙处,当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我便敢走进课堂。”因此,我们在课前要深入钻研文本,从深度、广度等多方面进行研读,可以钻研课文题目,琢磨标点符号,利用文本空白,挖掘丰富的内涵,进而形成自已独特的认识。作为语文教师,还要经常变换角度去深入感受领会文本,或者站在作者的角度,或者站在学生的角度,或者站在其他读者的角度,当然重点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他们要学什么,站在教师的角度考虑怎么教,这样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就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只有这样,厚积才能薄发,深入方能浅出,才能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才能辅导、解决学生阅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才能更好地开展个性化阅读,从而为后面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做好准备。
2、精心组织,提高学生预习的有效性
一直以来,组织学生课前预习这个环节最易被很多语文教师忽视。学生没有高质量的预习,就不可能有高效的课堂教学。尤其是对中高年级的学生,老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预习的方法,如“不动笔墨不读书”、查阅工具书等,并通过课堂反馈提高预习质量。在组织学生预习时,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某些预习题,比如熟读课文,学会生字词等,让学生在理解词义上鼓励学生经常查阅字典,以督促他们不忘使用工具书,练就技能,养成习惯;可以指导学生学会采用不同的方法,搜集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让学生主动地想方设法去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在实践中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还可以启发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问,敢于向教材挑战,敢于向教师挑战,培养探究精神,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节省课堂上宝贵的时间。此外,我们还应该进一步重视预习的课堂检查,教学即可以从预习人手,以学定教,让学生深入阅读课文,在释疑的学习过程中主动去探索并掌握知识,打开思维之门,在创造性学习中提高阅读能力、发展智力。
由此看来,课前师生充分预设是有效教学的前奏,透彻地把握教材可以使教师“轻松上阵”,再加上学生课前高质量的预习,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二、创设情境——有效教学的主曲
如果我们在课堂中多创设有效情境,让孩子自然地走人文本,展开想象,理解文本,营造自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语文课将会由机械传授、盲目灌输变为积极地、正确地、有效地引导,学生将会由被动地接受改为主动地探索、积极地配合、热情地参与,成为真正生动有效的课堂。
。
1、创设想象情境,深化语言理解
生动的教学情境可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诱发学生的心灵言语。《会走路的树》一文的教学中,为了把文本内容读“厚”,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两个“许多”,进而体验小鸟跟着驯鹿去了许多地方,两者结下了深厚友谊。有教师作了以下设计:
师./J、朋友,如果你就是那只小鸟,请想象一下,你跟着会走路的树去了哪里?都看见了些什么?(出示句式:小鸟跟着会走路的树去了_____________,看见了_____________。)生A:小鸟跟着会走路的树去了果园,看见了许多好吃的水果。生B:小鸟跟着会走路的树去了田野,看见了金黄的稻子。师:小朋友,小鸟跟着会走路的树还会去了哪里?还会看见什么呢?(先播放大自然中小溪、山坡等画面来激活学生思维,再出示句式:小鸟跟着会走路的树去了_____________看见了_____________;去了_____________看见了_____________;还去了_____________,看见了_____________,这些东西真有趣。)学生个个跃跃欲试,争着发言,精彩纷呈。
借助情境,老师利用语言引发学生想象,让学生看了“许多”,想象了“许多”,也让学生充分地感悟了“许多”。也许这里的“许多”不是真的许多,是“仿佛感受”,但却是动态的、是亲身感受的,能激发学生真情实感,获得积极内心体验的,这样的语言理解是深刻的,这样的情境创设当然是有效的,符合语文教育规律的。
2、创设问题情境,促进自主学习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贵有疑,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把巧设问题情境,解决疑难问题作为建构有效课堂教学的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而是教师为把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而特意设置的。例如,我在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第二课时时,老师首先在板书好的课题后面画上一道长横线并加上句号,要求学生用上“虽然……但是……”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随即,我引导学生针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质疑:彭德怀既然深爱着他的大黑骡子,那他为什么要杀他的大黑骡子呢?出于对问题的好奇,学生深深地被问题所吸引,从而投入积极的探索状态之中。这样,通过问厨情境的创设,学生发现了本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从而产生解除疑问的心理倾向。接着,学生先默读全文找出反映彭德怀爱他的大黑骡子的句子进行品悟,再细品文中描写彭德怀杀他的大黑骡子所下达的三次命令的句子,学生在有关“爱”与“杀”的句子的对比、感悟中,渐渐走进了彭德怀那无奈、痛苦的矛盾而又复杂的内心世界,进而深切地感受到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的感情,以及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崇高品质。
3 创设活动情境,促进情感体验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不能开启学生情感之门,使之与教师、文本、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那么,这教学活动就是干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