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这种旧的教育观念至今仍然影响着一部分教师,旧的教学习惯影响着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该表现出来的高度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事实上,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应该只是简单的概念、法则、公式的掌握及其熟练的程度,而是应该更具有探索和思考性。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和思考问题。因为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思考和探索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因此创新应该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指导原则。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培养的,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强调的是主动参与,关注的是实现学生从“听数学”、“练数学”到“做数学”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取如下的策略,使学生尽可能多地运用探究性学习方法。
1 创建问题情景,使学生想要去探究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对于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确定思维的方向,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加足思维的“马力”。
小学数学课堂标准,重点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地用现成的模式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索中了解实际问题中的各种关系,从而能将实际问题用数学关系式表达出来,这对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和数学思维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设计练习,不仅要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知识,更要有利于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教师在设计练习的时候有时候不要把问题的结构设计的太全,条件也不要太明显,必须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结合有关的经验才能解决问题,特别重视开发性练习的设计。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由学生的发言引出本节课需要讨论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自主地去探求新知识,又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 提倡自主学习,提高探究的积极性
“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也就是让学生能积极能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认识和学习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主体,不仅指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增进学生的主体性,更是指教学过程是随学习内部矛盾展开,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活动和自我拓潜的过程。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交往能力,充分拓展学生潜能。
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①超前学习。自主学习中的超前学习有别与以往的课前预习,以往课前预习是学生在课前简单地看一遍书,了解教材的大概内容,但这些内容老师在课堂上,又要详细讲解,预习与不预习效果相同,并且预习增加了学习负担,所以,预习工作往往不能正常完成。而超前学习有这样几个方面:明确的学习目标、自学课本知识、做探索性或验证性小实验、达标检测。超前学习的目标,教师应在学生学习前公布,一般在前一课结束时告诉他们,使他们知道该学什么,解决什么问题,培养什么能力,查阅什么资料。在开始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自学课本知识。如阅读全文,先粗读,后精读。粗读了解知识的概况,了解本节要学的物理概念、规律、定律公式。精读,是对全文仔细阅读,反复阅读,细心体会概念、规律的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这是超前学习的重点,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②课堂问题。教学美国人文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认为,若要使人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活动必须让学生面临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有关问题。所谓课堂问题教学,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课堂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新旧知识融合重组和内化,获得比超前学习更积极、更深层次的体验。对教师而言,就是要发现那些对学生来说是关键性的、共性的问题,以问导学,以问促学,多方位、多层次设问,使学生学得全而深,而不是将课本的知识再从头至尾认真讲解一遍。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情感和理智全部投入到学习中去。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并不断地进行培养和训练,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发展,能提高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3 鼓励合作交流,激励学生共同探究
所谓合作交流,是指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使学生在相互讨论分析的基础上,能揭示知识规律或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途径。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互相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为了提高合作交流的有效性,教师要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
听的技能:要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要能听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发言要作分析判断,有自己的见解。
说的技能:要培养学生能说的勇气,说话时声音要响亮,条理清楚,语句完整,语言简练并且能突出重点。
交流的技能:尊重别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给别人有插话的机会,修改、补充自己原先的想法,体会他人的情感,控制自己的情绪。
策略的技能:学会根据任务性质来决定应该采用的策略,促使合作更加有效。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测量几种圆形物体的周长和直径,通过计算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合作研究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使学生在测量、讨论中得到圆周长的计算方法是: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这次教学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又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小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具有创造和探究的潜能,教师将知识的原始发现过程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的学习方式探究新的知识,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方法,教师再“因势利导”就更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特点了。
4 重视评价体验,促进学生主体发展
学生主体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主动发展的动力和主动发展的能力。评价体验的主要任务在于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动力,提高主动发展的能力。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发展:首先是对学生进行独立探究,合作发现,实践运用等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自主性,主动性,独创性等主体精神和品质进行评价,使学生获得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其次要引导学生对探究学习的活动过程进行反思,重点是提炼解决问题、获得新知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有效策略,使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有所体验,并自觉将学习思维指向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上,以提高主动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存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笔者从以上几个方面对学生探究性学习进行了探索,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影响学生主动探究的因素,主要表现在:
5.1 教材的限制。以书本形式出现的数学知识,它的思维和智力价值是潜在的,这就往往使人误以为有了现成的结论和现成的论证,不经过什么思维就能直接地获得数学知识,于是教学中“满堂灌”便应运而生了,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它完全割裂了教学过程与人类科学探索过程的联系,也无视现代数学课程所强调的科学数学知识结构不单是内容的相似,更重要的是追求精神,思想和方法的一致。
5.2 错误的观念。这表现为受目前教育现状的限制,我往往会忽视教学中数学知识的智能性,偏重数学知识的工具性,即不注重概念、原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的教学,而注重解题的训练,这样重机械模仿,轻联系变化;注重正确方法,轻深入分析的结果就是导致学生的死记硬背,只能得到表面形式的知识,因此只能解答死套公式的数学题,稍有变化,学生就会无从下手了。
5.3 不良的习惯。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时候,学生存在着很多的不良习惯。如: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会很快解决问题,动手操作的兴趣也比较浓厚,就会抢占了大部分的操作时间;而那部分思维比较慢的同学本来就不是很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甚至由于没有动手操作的机会而失去了对活动的期待!再有由于活动本身的特点,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课堂纪律相对要松散一些,那么个别学生就会利用这样的“真空”放飞自己,没有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
6 实施的具体方法设想
为了防止和纠正以上出现的问题,突出探索性,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落实和体现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方法的运用。
6.1 “主动探究”要重视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把数学的发现过程返璞归真地交给学生,让学生的思维进入到知识的再发现过程中,尽量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让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人。
6.2 加强解题的思维力度,教师引导和训练学生养成对解题过程的分析,讲解的良好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如何去选择正确的方法去获取知识。
6.3 注重问题解决方法的掌握。逐步培养学生产生问题的意识,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这其中要发挥教师特有的引导作用;要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以促进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总之,“主动探究”旨在将学习更多地看作独立获得问题解决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探索思考的策略。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运用探究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认识、发现、改造和创新,真正使今天的学习成为明天参与社会建设的强有力基础。
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强调的是主动参与,关注的是实现学生从“听数学”、“练数学”到“做数学”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取如下的策略,使学生尽可能多地运用探究性学习方法。
1 创建问题情景,使学生想要去探究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对于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确定思维的方向,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加足思维的“马力”。
小学数学课堂标准,重点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地用现成的模式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索中了解实际问题中的各种关系,从而能将实际问题用数学关系式表达出来,这对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和数学思维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设计练习,不仅要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知识,更要有利于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教师在设计练习的时候有时候不要把问题的结构设计的太全,条件也不要太明显,必须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结合有关的经验才能解决问题,特别重视开发性练习的设计。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由学生的发言引出本节课需要讨论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自主地去探求新知识,又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2 提倡自主学习,提高探究的积极性
“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也就是让学生能积极能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认识和学习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主体,不仅指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增进学生的主体性,更是指教学过程是随学习内部矛盾展开,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活动和自我拓潜的过程。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交往能力,充分拓展学生潜能。
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①超前学习。自主学习中的超前学习有别与以往的课前预习,以往课前预习是学生在课前简单地看一遍书,了解教材的大概内容,但这些内容老师在课堂上,又要详细讲解,预习与不预习效果相同,并且预习增加了学习负担,所以,预习工作往往不能正常完成。而超前学习有这样几个方面:明确的学习目标、自学课本知识、做探索性或验证性小实验、达标检测。超前学习的目标,教师应在学生学习前公布,一般在前一课结束时告诉他们,使他们知道该学什么,解决什么问题,培养什么能力,查阅什么资料。在开始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自学课本知识。如阅读全文,先粗读,后精读。粗读了解知识的概况,了解本节要学的物理概念、规律、定律公式。精读,是对全文仔细阅读,反复阅读,细心体会概念、规律的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这是超前学习的重点,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②课堂问题。教学美国人文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认为,若要使人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活动必须让学生面临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有关问题。所谓课堂问题教学,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课堂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新旧知识融合重组和内化,获得比超前学习更积极、更深层次的体验。对教师而言,就是要发现那些对学生来说是关键性的、共性的问题,以问导学,以问促学,多方位、多层次设问,使学生学得全而深,而不是将课本的知识再从头至尾认真讲解一遍。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情感和理智全部投入到学习中去。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并不断地进行培养和训练,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发展,能提高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3 鼓励合作交流,激励学生共同探究
所谓合作交流,是指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使学生在相互讨论分析的基础上,能揭示知识规律或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途径。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互相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为了提高合作交流的有效性,教师要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
听的技能:要培养学生专心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要能听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发言要作分析判断,有自己的见解。
说的技能:要培养学生能说的勇气,说话时声音要响亮,条理清楚,语句完整,语言简练并且能突出重点。
交流的技能:尊重别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给别人有插话的机会,修改、补充自己原先的想法,体会他人的情感,控制自己的情绪。
策略的技能:学会根据任务性质来决定应该采用的策略,促使合作更加有效。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测量几种圆形物体的周长和直径,通过计算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合作研究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使学生在测量、讨论中得到圆周长的计算方法是: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这次教学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又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小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具有创造和探究的潜能,教师将知识的原始发现过程呈现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的学习方式探究新的知识,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方法,教师再“因势利导”就更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特点了。
4 重视评价体验,促进学生主体发展
学生主体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主动发展的动力和主动发展的能力。评价体验的主要任务在于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动力,提高主动发展的能力。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发展:首先是对学生进行独立探究,合作发现,实践运用等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自主性,主动性,独创性等主体精神和品质进行评价,使学生获得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其次要引导学生对探究学习的活动过程进行反思,重点是提炼解决问题、获得新知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有效策略,使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有所体验,并自觉将学习思维指向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上,以提高主动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存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笔者从以上几个方面对学生探究性学习进行了探索,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影响学生主动探究的因素,主要表现在:
5.1 教材的限制。以书本形式出现的数学知识,它的思维和智力价值是潜在的,这就往往使人误以为有了现成的结论和现成的论证,不经过什么思维就能直接地获得数学知识,于是教学中“满堂灌”便应运而生了,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它完全割裂了教学过程与人类科学探索过程的联系,也无视现代数学课程所强调的科学数学知识结构不单是内容的相似,更重要的是追求精神,思想和方法的一致。
5.2 错误的观念。这表现为受目前教育现状的限制,我往往会忽视教学中数学知识的智能性,偏重数学知识的工具性,即不注重概念、原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的教学,而注重解题的训练,这样重机械模仿,轻联系变化;注重正确方法,轻深入分析的结果就是导致学生的死记硬背,只能得到表面形式的知识,因此只能解答死套公式的数学题,稍有变化,学生就会无从下手了。
5.3 不良的习惯。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时候,学生存在着很多的不良习惯。如: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会很快解决问题,动手操作的兴趣也比较浓厚,就会抢占了大部分的操作时间;而那部分思维比较慢的同学本来就不是很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甚至由于没有动手操作的机会而失去了对活动的期待!再有由于活动本身的特点,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课堂纪律相对要松散一些,那么个别学生就会利用这样的“真空”放飞自己,没有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
6 实施的具体方法设想
为了防止和纠正以上出现的问题,突出探索性,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落实和体现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方法的运用。
6.1 “主动探究”要重视知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把数学的发现过程返璞归真地交给学生,让学生的思维进入到知识的再发现过程中,尽量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自己,让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人。
6.2 加强解题的思维力度,教师引导和训练学生养成对解题过程的分析,讲解的良好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如何去选择正确的方法去获取知识。
6.3 注重问题解决方法的掌握。逐步培养学生产生问题的意识,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这其中要发挥教师特有的引导作用;要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以促进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总之,“主动探究”旨在将学习更多地看作独立获得问题解决的方法,让学生掌握探索思考的策略。这样才能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能运用探究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认识、发现、改造和创新,真正使今天的学习成为明天参与社会建设的强有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