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写作难,难写作,一直就是摆在初中学生面前的一道难题,同时已成为了困扰语文教师教学的“拦路虎”;因此,每位语文教师有必要认真思考并努力解决这一问题。如何扭转中学生厌写局面,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呢?
关键词:写作;诵读;阅读
我认为,要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使其想写、会写,就一定改变传统的纯以课堂为本位的理念,要指导学生博览群书、精读经典、勤于动笔,依托课内外阅读,以读带写,读写结合。现在,我结合自己的实践与体会,谈谈以下几点初浅的认识:
一、引导学生课内诵读
所谓诵读,就是在初知大意的基础上,依托反复的朗诵从而达到逐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直至熟练背诵目的的一种读书方法,它是一种学习汉语既传统又有效的方式。它可以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还有利于磨炼记忆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促发深度阅读。
古今中外大量文学大师都有着非凡的诵读经历:白居易不分昼夜埋头苦读以致口舌生疮,手肘成胝;巴金年仅十二三岁,就能把《古文观止》等经典背诵如流。他们之所以都能成为文学大家,在学业上、事业上有所卓越成就,皆与其诵读经历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指导学生加强课内诵读训练,让其在诵读的基础上,积累素材,提高写作能力。
读什么,如何读?
读精美的文章。新编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都是经典的文章,可读性强,极具思想深度,刻画细致入微,构思巧妙,表现技巧精湛高妙,读此类文章如同听智者一席话,茅塞顿开,受益匪浅,教学此类课文,宜自悟、忌通讲,重在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让学生读而有悟、读而会析、读而冶情,读而养德,让文中简练的词语、精美的片段、巧妙的构思,通过反复诵读潜移默化走进了他们的世界。
比如,朱自清的《春》是散文中的经典,文章中写景生动、细腻,语言极富音乐美。在教此课文时,我力求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真正地体会到行文的韵味深刻,揣摩体味作者精心营造的艺术佳境,向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诵读要求:(1)要一气呵成、节奏明朗,以构造美妙、动人的音韵效果。(2)要抓文章中蕴意蕴意深刻的动词,如“涨”、“闹”、“逼”等,叠词如“嫩嫩的”、“软绵绵”,仔细揣摩它们的在文中的效果。(3)用心品析文中巧用反复、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语句,并在诵读中体会其妙处。此外,教师的示范性朗讀也尤为重要,范读时一定要有感情的起伏,做到有急有缓,捏准语气,情感到位,结合表情、手势等手段,努力把学生带入情景中,使学生享受到是一种视听觉盛宴。同时,让学生自己挑选喜欢的句子或段落熟读成诵,并在限定的时间内,比一比谁背的多、背的好,激发学生诵读课文的热情。
二、引导学生课外广泛阅读
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至理名言中,我们可知古人早已意识到,广泛阅读对写作的重要性。的确,课外阅读抓得好,就可打开写作畅通之路。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
1.培养浓厚的读书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一个人对手中的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竭尽所能把事情做好。同样,只要他对课外阅读有浓厚的兴趣,他就会情不自禁走进课外读物的世界。要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引导学生为某一需要而进行阅读。读书应该要像睡觉一样,成为人调养身体的必要。正如人感到疲劳、乏力时需要睡觉,缓解压力;读书也应成为人的某种需求,使人主动从事这项活动。为此,我特意开展了一些活动,设计一定的需要引导学生去广泛阅读。
(2)鼓励开发性阅读。课外阅读应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我认为,只要内容是健康的,都可鼓励学生进行阅读。我主张,读什么书,以什么方式读书,都由他们决定,学生的自主阅读不应被老师套上紧箍咒,应让他们自由阅读,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在书的海洋中尽情翱翔。有些学生,之所以提到课外阅读毫无趣味可言,就是因为一些老师控制课外阅读内容话语权,硬性规定阅读内容,把自己的阅读的兴趣强加给学生。
2.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俗话说,习惯决定未来,养成了好阅读习惯,学生终身受益,在阅读中感受文字的魅力、人生的美好,良好的阅读习惯主要有:
(1)读书应勤于动笔,圈点结合,读后留痕;
(2)每每读到意蕴丰富之词,煽情佳句,置身名言,做到有读有录;
(3)分文抓点,做到重一文一摘一析,或是奇特的手法,或是夺人眼球的结构,或是精练之语段;
三、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读和写应是密不可分的,如何将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在一起呢?
1.读而有感——写读后感
在阅读过程中,不可否认人人都容易被文中艺术形象高尚的品质所打动,容易被文中真情实感所打动,容易被文中蕴含令人深思的生活哲理所打动。如读杨振拧的《邓稼先》你会为邓稼先的爱国情怀所感动;你会从作者深邃的思想中得到启发。
2.读而有记——写读书笔记
在阅读时,我对学生强调应该学会圈划,作旁注,自主设问,养成读而有惑,读而留痕的习惯。阅读完成后,又对学生强调应该对文本中有赏析价值的文段有所笔录,有所思索,有所体悟,并最终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呈现个人读书的成果。如果懂得灵活地运用读书笔记,即能够把它们进行筛选组合,它们又呈现出一个个崭新的文学意境。学生正是通过写读书笔记的途径来积累素材,并学会灵活运用,既增强了文章的文化色彩又增强了文章的思想深度。
3.读而有品——写鉴赏文
在阅读过程中,对于文章的语言美、音韵美、意境美、思想美有特别深的体会时,其实是要做到感于心,写于手,形于文。于是我就会鼓励学生尝试写鉴赏文。通过鉴赏让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又锻炼了学生发现、评析美点能力,即鉴赏能力。写鉴赏文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4 、读而有写——仿写
模仿是初学者必经之路,可借他人之精华为自己用,同时也是迈向成功的快捷、实效之方法。写作同样也是在模仿中进步。林语堂因读曹雪芹的《红楼梦》而有所感悟,促使《京华烟云》横空出世。毫无质疑,学生模仿范文创作的过程其实就是受原文启发的过程。指导学生对范文进行仿写应该是由简单到复杂,首先从句式、段落开始,其次才是整篇文章的手法、构思,最后也可扩写、改写、续写等。当然模仿绝不是抄袭,而是在体悟了范文的写法、结构妙处、语言风格和精髓,产生豁然开朗的感触,借他文为己用,从而写出具有自我特色的作品。
(作者单位:江西省萍乡市萍乡六中337000)
关键词:写作;诵读;阅读
我认为,要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使其想写、会写,就一定改变传统的纯以课堂为本位的理念,要指导学生博览群书、精读经典、勤于动笔,依托课内外阅读,以读带写,读写结合。现在,我结合自己的实践与体会,谈谈以下几点初浅的认识:
一、引导学生课内诵读
所谓诵读,就是在初知大意的基础上,依托反复的朗诵从而达到逐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直至熟练背诵目的的一种读书方法,它是一种学习汉语既传统又有效的方式。它可以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还有利于磨炼记忆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促发深度阅读。
古今中外大量文学大师都有着非凡的诵读经历:白居易不分昼夜埋头苦读以致口舌生疮,手肘成胝;巴金年仅十二三岁,就能把《古文观止》等经典背诵如流。他们之所以都能成为文学大家,在学业上、事业上有所卓越成就,皆与其诵读经历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指导学生加强课内诵读训练,让其在诵读的基础上,积累素材,提高写作能力。
读什么,如何读?
读精美的文章。新编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都是经典的文章,可读性强,极具思想深度,刻画细致入微,构思巧妙,表现技巧精湛高妙,读此类文章如同听智者一席话,茅塞顿开,受益匪浅,教学此类课文,宜自悟、忌通讲,重在对学生朗读技巧的指导。让学生读而有悟、读而会析、读而冶情,读而养德,让文中简练的词语、精美的片段、巧妙的构思,通过反复诵读潜移默化走进了他们的世界。
比如,朱自清的《春》是散文中的经典,文章中写景生动、细腻,语言极富音乐美。在教此课文时,我力求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真正地体会到行文的韵味深刻,揣摩体味作者精心营造的艺术佳境,向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诵读要求:(1)要一气呵成、节奏明朗,以构造美妙、动人的音韵效果。(2)要抓文章中蕴意蕴意深刻的动词,如“涨”、“闹”、“逼”等,叠词如“嫩嫩的”、“软绵绵”,仔细揣摩它们的在文中的效果。(3)用心品析文中巧用反复、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语句,并在诵读中体会其妙处。此外,教师的示范性朗讀也尤为重要,范读时一定要有感情的起伏,做到有急有缓,捏准语气,情感到位,结合表情、手势等手段,努力把学生带入情景中,使学生享受到是一种视听觉盛宴。同时,让学生自己挑选喜欢的句子或段落熟读成诵,并在限定的时间内,比一比谁背的多、背的好,激发学生诵读课文的热情。
二、引导学生课外广泛阅读
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至理名言中,我们可知古人早已意识到,广泛阅读对写作的重要性。的确,课外阅读抓得好,就可打开写作畅通之路。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
1.培养浓厚的读书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一个人对手中的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竭尽所能把事情做好。同样,只要他对课外阅读有浓厚的兴趣,他就会情不自禁走进课外读物的世界。要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引导学生为某一需要而进行阅读。读书应该要像睡觉一样,成为人调养身体的必要。正如人感到疲劳、乏力时需要睡觉,缓解压力;读书也应成为人的某种需求,使人主动从事这项活动。为此,我特意开展了一些活动,设计一定的需要引导学生去广泛阅读。
(2)鼓励开发性阅读。课外阅读应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我认为,只要内容是健康的,都可鼓励学生进行阅读。我主张,读什么书,以什么方式读书,都由他们决定,学生的自主阅读不应被老师套上紧箍咒,应让他们自由阅读,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在书的海洋中尽情翱翔。有些学生,之所以提到课外阅读毫无趣味可言,就是因为一些老师控制课外阅读内容话语权,硬性规定阅读内容,把自己的阅读的兴趣强加给学生。
2.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俗话说,习惯决定未来,养成了好阅读习惯,学生终身受益,在阅读中感受文字的魅力、人生的美好,良好的阅读习惯主要有:
(1)读书应勤于动笔,圈点结合,读后留痕;
(2)每每读到意蕴丰富之词,煽情佳句,置身名言,做到有读有录;
(3)分文抓点,做到重一文一摘一析,或是奇特的手法,或是夺人眼球的结构,或是精练之语段;
三、以读促写,读写结合
读和写应是密不可分的,如何将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在一起呢?
1.读而有感——写读后感
在阅读过程中,不可否认人人都容易被文中艺术形象高尚的品质所打动,容易被文中真情实感所打动,容易被文中蕴含令人深思的生活哲理所打动。如读杨振拧的《邓稼先》你会为邓稼先的爱国情怀所感动;你会从作者深邃的思想中得到启发。
2.读而有记——写读书笔记
在阅读时,我对学生强调应该学会圈划,作旁注,自主设问,养成读而有惑,读而留痕的习惯。阅读完成后,又对学生强调应该对文本中有赏析价值的文段有所笔录,有所思索,有所体悟,并最终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呈现个人读书的成果。如果懂得灵活地运用读书笔记,即能够把它们进行筛选组合,它们又呈现出一个个崭新的文学意境。学生正是通过写读书笔记的途径来积累素材,并学会灵活运用,既增强了文章的文化色彩又增强了文章的思想深度。
3.读而有品——写鉴赏文
在阅读过程中,对于文章的语言美、音韵美、意境美、思想美有特别深的体会时,其实是要做到感于心,写于手,形于文。于是我就会鼓励学生尝试写鉴赏文。通过鉴赏让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又锻炼了学生发现、评析美点能力,即鉴赏能力。写鉴赏文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4 、读而有写——仿写
模仿是初学者必经之路,可借他人之精华为自己用,同时也是迈向成功的快捷、实效之方法。写作同样也是在模仿中进步。林语堂因读曹雪芹的《红楼梦》而有所感悟,促使《京华烟云》横空出世。毫无质疑,学生模仿范文创作的过程其实就是受原文启发的过程。指导学生对范文进行仿写应该是由简单到复杂,首先从句式、段落开始,其次才是整篇文章的手法、构思,最后也可扩写、改写、续写等。当然模仿绝不是抄袭,而是在体悟了范文的写法、结构妙处、语言风格和精髓,产生豁然开朗的感触,借他文为己用,从而写出具有自我特色的作品。
(作者单位:江西省萍乡市萍乡六中33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