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成为地理教师关注的重要课题,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应用性、能力型试题在文科综合试卷中比例逐年增加。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查成为高考试题的新亮点,也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的难点。思考是教师成长必不可少的手段,有利于教学组织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教学理论素养的提升,有利于检讨自己、完善自己、超越自己的行为。
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认真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体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同时,我也充分考虑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础性这一特征,结合学生历次考试答题实际情况来看,高中地理教学中大部分同学的问题出在审题失误,部分同学不会审题,不会用专业的地理术语答题,结果答错,或不切题、不规范甚至漏题。这些问题其实都与不能很好的践行新模式课堂教学有关,针对以上现象,在地理教学中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思考一:走出教材、走进生活,贴近学生身边的事
我们地理课本中的有些案例并不符合地方学生的经验基础,因此我们有必要根据地方特色和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以及知识背景来创设情境,设计案例。例如:在讲《工业的区位选择》一节时,我用静宁纸箱厂选址的条件是什么,学生根据静宁苹果、早酥梨、杏等水果的发展,交通和市场的需求来分析了选址。掌握了工业区位选择的原理。在讲《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准确的理解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我播放了新疆自然景观,在沙漠、荒漠地带,如果有水、土、热配合较好的地带,会有植被、生物等。教学的目的都是一样的,但方式不同,教学效果就不一样,因为当新的知识被赋予鲜活的背景时,学生的兴趣就被激起,探究心理得到了加强,进一步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原理,并能将原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思考二:学生活动要高质,即体现思维性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活动的机会,但如果课堂活动高量无质,则活动的价值也就丧失殆尽。一堂课下来热热闹闹,恐怕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只有热闹的场景,很难有真正的思维活动。因此,流于形式的活动是“形同虚设”的,为了能使全员参与课堂活动并提高有效性,我们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意适时评价。例如:在《地球运动》教学中,我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日为日期,让学生看看太阳直射点如何移动,昼夜长短如何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增大还是减小,北半球处于那一个季节。假设学生出生的时间都是北京时间15:00,算国际标准时间。同学们参与意识很强,在讨论过程中大部分同学都能正确说出以上的变化,把抽象的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了课堂效率,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思考三:转换传统的师生角色,让学生作主
新课程注重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教学原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过去“一言堂”的局面,变学生被动地接受为主动的合作,探究式学习,由过去教师的权威变为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朋友、指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同时又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学习的需要。例如:在讲《热力环流》一节中,教师:ABC三地受热不均匀时,大气做怎样的运动?学生会看课本,并在笔记本上绘制大气运动的方向,上升和下沉。教师:大气在上升和下沉运动中,形成什么的气压?学生在自己绘制的图中标出高气压和低气压,并说出理由。教师:在同一水平面上大气做何运动,为什么?学生根据我提出的问题,逐步深入,掌握了大气运动的原理,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看课本,绘制图形,互相讨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学生的绘图能力、表述能力。
思考四: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资源
新课程的地理教材有很多地图,但对我们农村地区的学生来说,这些图片很抽象,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去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力图去展现地理信息的多样性。根据教学的需要,发挥多媒体丰富的表现力,把教科书中的地图变成融解说词、背景音乐、动画、视频为一体的电子地图,把教科书中的插图由静态的平面图变成动态的三维模型,把原本单调、枯燥的描述地理事物的地图变得更充实、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例如:在板块构造教学时,把教科书中的《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移动图》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让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以连续相向的方向移动,使大洋板块向下俯冲,大陆边缘褶皱隆起,引发火山地震的现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学中,把地理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制作成三维动画的形式,来模拟地球的运动状况,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去理解地球的运动,还有大气的运动、海水的运动、地壳物质的循环等知识都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成动画的形式。可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认真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体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同时,我也充分考虑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础性这一特征,结合学生历次考试答题实际情况来看,高中地理教学中大部分同学的问题出在审题失误,部分同学不会审题,不会用专业的地理术语答题,结果答错,或不切题、不规范甚至漏题。这些问题其实都与不能很好的践行新模式课堂教学有关,针对以上现象,在地理教学中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思考一:走出教材、走进生活,贴近学生身边的事
我们地理课本中的有些案例并不符合地方学生的经验基础,因此我们有必要根据地方特色和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以及知识背景来创设情境,设计案例。例如:在讲《工业的区位选择》一节时,我用静宁纸箱厂选址的条件是什么,学生根据静宁苹果、早酥梨、杏等水果的发展,交通和市场的需求来分析了选址。掌握了工业区位选择的原理。在讲《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准确的理解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我播放了新疆自然景观,在沙漠、荒漠地带,如果有水、土、热配合较好的地带,会有植被、生物等。教学的目的都是一样的,但方式不同,教学效果就不一样,因为当新的知识被赋予鲜活的背景时,学生的兴趣就被激起,探究心理得到了加强,进一步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原理,并能将原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思考二:学生活动要高质,即体现思维性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活动的机会,但如果课堂活动高量无质,则活动的价值也就丧失殆尽。一堂课下来热热闹闹,恐怕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只有热闹的场景,很难有真正的思维活动。因此,流于形式的活动是“形同虚设”的,为了能使全员参与课堂活动并提高有效性,我们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意适时评价。例如:在《地球运动》教学中,我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日为日期,让学生看看太阳直射点如何移动,昼夜长短如何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增大还是减小,北半球处于那一个季节。假设学生出生的时间都是北京时间15:00,算国际标准时间。同学们参与意识很强,在讨论过程中大部分同学都能正确说出以上的变化,把抽象的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了课堂效率,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思考三:转换传统的师生角色,让学生作主
新课程注重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等教学原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过去“一言堂”的局面,变学生被动地接受为主动的合作,探究式学习,由过去教师的权威变为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朋友、指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同时又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学习的需要。例如:在讲《热力环流》一节中,教师:ABC三地受热不均匀时,大气做怎样的运动?学生会看课本,并在笔记本上绘制大气运动的方向,上升和下沉。教师:大气在上升和下沉运动中,形成什么的气压?学生在自己绘制的图中标出高气压和低气压,并说出理由。教师:在同一水平面上大气做何运动,为什么?学生根据我提出的问题,逐步深入,掌握了大气运动的原理,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看课本,绘制图形,互相讨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学生的绘图能力、表述能力。
思考四: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资源
新课程的地理教材有很多地图,但对我们农村地区的学生来说,这些图片很抽象,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去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力图去展现地理信息的多样性。根据教学的需要,发挥多媒体丰富的表现力,把教科书中的地图变成融解说词、背景音乐、动画、视频为一体的电子地图,把教科书中的插图由静态的平面图变成动态的三维模型,把原本单调、枯燥的描述地理事物的地图变得更充实、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例如:在板块构造教学时,把教科书中的《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移动图》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让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以连续相向的方向移动,使大洋板块向下俯冲,大陆边缘褶皱隆起,引发火山地震的现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学中,把地理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制作成三维动画的形式,来模拟地球的运动状况,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去理解地球的运动,还有大气的运动、海水的运动、地壳物质的循环等知识都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成动画的形式。可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