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材指导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所谓“选材指导”,简而言之,就是对学生写什么的指导。其重点是解决材料来源问题,作文的材料源头来自于生活,叶圣陶先生说:“必须寻到源头,方有清甘的水喝。”朱熹也说:“为有源头活水来。”要使作文的材料是“清甘的水”、“活水”,就必须紧密联系“生活”这一“源头”,选材指导才有现实意义。
笔者在农村初中从事语文教学近30年,深深感到:学生作文难是长期困扰作文教学的一个棘手问题。学生作文难,难在何处?难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难在无话可说。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仅在指导学生“怎样写”上下工夫,似乎“写什么”是学生的事,教师的作文指导就成了纯粹的写法指导,这实际上是本末倒置的做法。目前,现代社会为农村作文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外部环境,绚丽多彩的农村生活为作文提供了广阔的选材空间,改革开放为作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来源,作文的选材指导已具有现实意义,改革作文教学的选材指导也近在眉睫,势在必行,但是:
一、当前农村初中教学的选材指导仍存在不少误区
我国传统的作文教学,选材指导历来是不受重视的。由于受“代圣人立言”等陈腐思想的影响,学生的作文多是阐发圣人的微言大义,表述对经书的理解,缺乏对生活的感悟、积累,作文教学自然也没有选材指导。传统的思想长期影响了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由于认识上的偏差,教师不肯放手让学生观察生活,参与生活,缺少有效的选材指导。归纳起来有三种倾向:1.“放羊式”的作文课,不作选材指导。只是一味让学生多写,“闭门选文”,作文内容空洞毫无生机。2.只重视从阅读中取材,忽视生活的材料,认为“能读千赋,则能为文”(杨雄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语)。阅读,诚然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但缺乏对材料的感悟只能是鹦鹉学舌。更为甚者,为了应试,提高升学率,让学生把作文选奉为经典,背作文,记材料,只能使作文的选材与学生的生活背道而驰。3.选材指导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有些选材指导课,老师提供素材,让学生在“老师的材料库”中选材,致使学生作文选材没有主动性,不能说真话、心里话,造成学生的作文无病呻吟,甚至千人一面,众口一腔。以上种种做法,使农村学生的作文选材“城市化”、“成人化”。要做到选材指导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必须充分认识到农村学生的生活特点。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上好选材指导课,必须关注:
二、农村初中学生的生活及作文选材特点
与城市学生相比较而言,农村初中生活既有弱势也有优势,呈现出明显的特征。其不足之处有:1.校园活动少。由于条件的限制,农村学校校园活动一时难以展开。缺少必要的校园文化和科技活动,致使校园生活单调枯燥,限制了学生的选材空间。2.农村学生阅读课外书少,大多数学生只是以一本教材、几本作文选为阅读对象,很少涉及其他课外书。特别是毕业班学生,因受到升学的压力,阅读课外书者更是微乎其微。缺少必要的课外阅读,使学生选材的视野受到限制,选材而变窄了。3.信息来源少。农村初中学生很少看报,更谈不上上网了。由于缺乏对时事的了解,思想认识不深刻,反映到选材上就没有敏锐性,难以捕捉最佳的选材时机。但是,农村学生生活也有其丰富性的一面,那就是能充分接触大自然:农家田地,野花趣草,涉小溪,爬青山,贴近自然,亲近家乡山水,充分享受自然的熏陶。每个农村学生都能参加劳动,有劳动的辛苦,有丰收的喜悦,他们有着质朴自然的品质,有着农家子弟特有的情怀。同时,改革开放,促进了农村的变化,这一切都会激发学生的选材灵感。根据农村初中学生的这些生活特点,教师可以针对性地做好选材指导工作,必须善于进行选材指导,实施有效的指导方法。
三、初中语文教师进行选材指导的几点做法:
(一)材料积累法:生活的材料具有丰富的特点,是学生创作灵感的源泉。生活中积累的材料是作文选材的好素材,亲身经历的故事、感受,身边的人和事,听上辈人讲的,以及里弄间的旁人轶事等丰富的材料,都是写作的好材料。学生在生活中要善于发现积累这些材料,在自己的作文中才能解决“无米之炊”的苦恼。茅盾说过,“占有材料要像奸商一样”,叶圣陶说过,“学生今天作某篇文章,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的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因而,农村初中生除了常规的积累方法外,还可以根据生活实际,作如下的积累:(1)农谚、俗语的积累。要常开设说农谚、俗语活动,增强学生搜集兴趣。(2)信息资源积累。开设读报课、听广播、说时事,让学生了解社会,扩大视野。(3)农村人和事的积累,让学生写“农村纪事”,让他们观察身边的生活,引发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感情和思考,也可以写叙评日记,积累自己的感情认识。
(二)材料感悟法:这是一种通过对材料的认识,以确立中心,再精选提炼材料的方法。叶圣陶先生说:“于有字的书以外,更留心读没有字的书。在你眼前包罗万象的事物上获得新的触发。”可见,对生活的感悟能为作文提供丰富、充实的材料。感悟法是引导学生进入社会生活为作文选材的一条重要方法。它包括:
(1)感悟自然。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农家田地,野花野草,山涧小溪,尽情享受。让田园之景陶其情,让农家生活冶其性。感受自然,就是回归人的天性,有情,有性,文章自然成。
(2)感悟社会。这是开拓学生生活视野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把当地的农村社会作为学生选材的大课堂。让他们了解农村的生存环境,感受家乡的变化,增强社会责任感。例如:有个地方村里修路,一树挡在其中。许多老百姓把这棵树奉为“神树”、“菩萨树”,无人敢砍。有个学生有感于此,写了《这树为啥不能砍》一文。有个学生因父亲对抛秧认识不足,拒绝了村干部组织的抛秧种植。这个学生通过走访,查阅资料,写了《抛秧种植就是好》一文,还被登在村头的宣传栏上,引起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可见,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有事实,有感受,为他们写作文提供了广阔的选材空间。
(3)感悟人生。感悟人生就是认识别人,认识自己。人生是一部百科全书,它为作文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是作文材料的丰富矿藏。例如:遭遇到突如其来的打击,失去了最亲爱的朋友,盼来了苦苦等待的成功,得到了最渴望的回报,愤怒、喜悦、激动等等感情油然而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郁其中,材料因情而生因情而灵,这是对人生感悟的结果。
(三)材料浓缩法,也叫“大中取小”,就是从“大”社会中选取“小”材料,以缩影反映全貌。初中学生由于生活经验、范围的限制,不可能驭使重大题材,只有从身边的小事来反映自己的认识。如:写《家乡的变化》,学生可从一件事、一个人物上选材,结果学生有的通过写家乡井的变迁,家中一组照片的变化来写出了家乡的变化。还有一个学生写了《我村有了科技文化站》,折射出了农民对科技、精神食粮的追求。“宇宙之大,昆虫之微,都可随作者的意愿纳入自己的画幅。”可见,这种选材方法灵活自由,可以随从各个侧面、各个角度选材。
“一花独放不是春”,培养学生的选材能力要面向全体学生,有时可以以点带面,利用“滚雪球式”的影响,使学生尝到选好材的甜头。让农村生活中的甘泉滋润每个学生的心田,创作出一幅幅最新最美的图画。■
笔者在农村初中从事语文教学近30年,深深感到:学生作文难是长期困扰作文教学的一个棘手问题。学生作文难,难在何处?难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难在无话可说。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仅在指导学生“怎样写”上下工夫,似乎“写什么”是学生的事,教师的作文指导就成了纯粹的写法指导,这实际上是本末倒置的做法。目前,现代社会为农村作文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外部环境,绚丽多彩的农村生活为作文提供了广阔的选材空间,改革开放为作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来源,作文的选材指导已具有现实意义,改革作文教学的选材指导也近在眉睫,势在必行,但是:
一、当前农村初中教学的选材指导仍存在不少误区
我国传统的作文教学,选材指导历来是不受重视的。由于受“代圣人立言”等陈腐思想的影响,学生的作文多是阐发圣人的微言大义,表述对经书的理解,缺乏对生活的感悟、积累,作文教学自然也没有选材指导。传统的思想长期影响了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由于认识上的偏差,教师不肯放手让学生观察生活,参与生活,缺少有效的选材指导。归纳起来有三种倾向:1.“放羊式”的作文课,不作选材指导。只是一味让学生多写,“闭门选文”,作文内容空洞毫无生机。2.只重视从阅读中取材,忽视生活的材料,认为“能读千赋,则能为文”(杨雄语),“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语)。阅读,诚然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但缺乏对材料的感悟只能是鹦鹉学舌。更为甚者,为了应试,提高升学率,让学生把作文选奉为经典,背作文,记材料,只能使作文的选材与学生的生活背道而驰。3.选材指导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有些选材指导课,老师提供素材,让学生在“老师的材料库”中选材,致使学生作文选材没有主动性,不能说真话、心里话,造成学生的作文无病呻吟,甚至千人一面,众口一腔。以上种种做法,使农村学生的作文选材“城市化”、“成人化”。要做到选材指导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必须充分认识到农村学生的生活特点。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上好选材指导课,必须关注:
二、农村初中学生的生活及作文选材特点
与城市学生相比较而言,农村初中生活既有弱势也有优势,呈现出明显的特征。其不足之处有:1.校园活动少。由于条件的限制,农村学校校园活动一时难以展开。缺少必要的校园文化和科技活动,致使校园生活单调枯燥,限制了学生的选材空间。2.农村学生阅读课外书少,大多数学生只是以一本教材、几本作文选为阅读对象,很少涉及其他课外书。特别是毕业班学生,因受到升学的压力,阅读课外书者更是微乎其微。缺少必要的课外阅读,使学生选材的视野受到限制,选材而变窄了。3.信息来源少。农村初中学生很少看报,更谈不上上网了。由于缺乏对时事的了解,思想认识不深刻,反映到选材上就没有敏锐性,难以捕捉最佳的选材时机。但是,农村学生生活也有其丰富性的一面,那就是能充分接触大自然:农家田地,野花趣草,涉小溪,爬青山,贴近自然,亲近家乡山水,充分享受自然的熏陶。每个农村学生都能参加劳动,有劳动的辛苦,有丰收的喜悦,他们有着质朴自然的品质,有着农家子弟特有的情怀。同时,改革开放,促进了农村的变化,这一切都会激发学生的选材灵感。根据农村初中学生的这些生活特点,教师可以针对性地做好选材指导工作,必须善于进行选材指导,实施有效的指导方法。
三、初中语文教师进行选材指导的几点做法:
(一)材料积累法:生活的材料具有丰富的特点,是学生创作灵感的源泉。生活中积累的材料是作文选材的好素材,亲身经历的故事、感受,身边的人和事,听上辈人讲的,以及里弄间的旁人轶事等丰富的材料,都是写作的好材料。学生在生活中要善于发现积累这些材料,在自己的作文中才能解决“无米之炊”的苦恼。茅盾说过,“占有材料要像奸商一样”,叶圣陶说过,“学生今天作某篇文章,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的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因而,农村初中生除了常规的积累方法外,还可以根据生活实际,作如下的积累:(1)农谚、俗语的积累。要常开设说农谚、俗语活动,增强学生搜集兴趣。(2)信息资源积累。开设读报课、听广播、说时事,让学生了解社会,扩大视野。(3)农村人和事的积累,让学生写“农村纪事”,让他们观察身边的生活,引发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感情和思考,也可以写叙评日记,积累自己的感情认识。
(二)材料感悟法:这是一种通过对材料的认识,以确立中心,再精选提炼材料的方法。叶圣陶先生说:“于有字的书以外,更留心读没有字的书。在你眼前包罗万象的事物上获得新的触发。”可见,对生活的感悟能为作文提供丰富、充实的材料。感悟法是引导学生进入社会生活为作文选材的一条重要方法。它包括:
(1)感悟自然。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农家田地,野花野草,山涧小溪,尽情享受。让田园之景陶其情,让农家生活冶其性。感受自然,就是回归人的天性,有情,有性,文章自然成。
(2)感悟社会。这是开拓学生生活视野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把当地的农村社会作为学生选材的大课堂。让他们了解农村的生存环境,感受家乡的变化,增强社会责任感。例如:有个地方村里修路,一树挡在其中。许多老百姓把这棵树奉为“神树”、“菩萨树”,无人敢砍。有个学生有感于此,写了《这树为啥不能砍》一文。有个学生因父亲对抛秧认识不足,拒绝了村干部组织的抛秧种植。这个学生通过走访,查阅资料,写了《抛秧种植就是好》一文,还被登在村头的宣传栏上,引起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可见,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有事实,有感受,为他们写作文提供了广阔的选材空间。
(3)感悟人生。感悟人生就是认识别人,认识自己。人生是一部百科全书,它为作文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是作文材料的丰富矿藏。例如:遭遇到突如其来的打击,失去了最亲爱的朋友,盼来了苦苦等待的成功,得到了最渴望的回报,愤怒、喜悦、激动等等感情油然而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郁其中,材料因情而生因情而灵,这是对人生感悟的结果。
(三)材料浓缩法,也叫“大中取小”,就是从“大”社会中选取“小”材料,以缩影反映全貌。初中学生由于生活经验、范围的限制,不可能驭使重大题材,只有从身边的小事来反映自己的认识。如:写《家乡的变化》,学生可从一件事、一个人物上选材,结果学生有的通过写家乡井的变迁,家中一组照片的变化来写出了家乡的变化。还有一个学生写了《我村有了科技文化站》,折射出了农民对科技、精神食粮的追求。“宇宙之大,昆虫之微,都可随作者的意愿纳入自己的画幅。”可见,这种选材方法灵活自由,可以随从各个侧面、各个角度选材。
“一花独放不是春”,培养学生的选材能力要面向全体学生,有时可以以点带面,利用“滚雪球式”的影响,使学生尝到选好材的甜头。让农村生活中的甘泉滋润每个学生的心田,创作出一幅幅最新最美的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