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言”一般都是短小精悍、含义隽永的句子,最常见的有中外名人的格言警句,其他也包括谚语、古诗句等。近年来,名言的引用在阅读教学中越来越得到大家的青睐。从教师视角分析,使用名言不仅体现了教师的人文素养,而且彰显了教师灵活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从学生角度分析,使用名言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而且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提高。
一、创生“主题”
很多课文,在语言表达形式上本身没有明显的能够凸现作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语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引进“名言”,创生出一个与之浑然天成的“主题”,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例如著名特级教师盛新凤执教《卢沟桥的狮子》一课,在导入新课环节就引入了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的名言——“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提炼、创生出本课的主题。
师:有这样一个歇后语:卢沟桥的狮子——
生:数不清。
师:这句歇后语说卢沟桥的狮子怎么样?
生:多。
师:对,很多很多。(板书:多)就是这座狮子多得数不清的桥,曾被意大利著名的旅行家马可·波罗称为(出示)——
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马可·波罗
(学生齐读、指名读)
师:您能读懂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1:我知道了,世界上虽然有许多的桥,但是卢沟桥是最好的桥,很漂亮,很有价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桥。马可·波罗是世界上著名的旅行家,他说出这样的话,是我们中国的骄傲。
生2:说这座桥是独一无二的桥,是因为这座桥很有新意。
师:就是说没有其他的桥可以和这座桥相媲美。再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
《卢沟桥的狮子》主要描写了卢沟桥的狮子的形态各异、惟妙惟肖,课文语言优美,用词准确,但没有一个言意兼得的句子能够统摄全文。教师巧妙地引入马可·波罗的名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桥”,就使全文的语言与情感找到了一个交融点。课堂上,先后反复三次品悟这句“名言”,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品学拓展资料、进行当堂作业,使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不断得以提升,让学生充分享受到了丰厚的文化大餐,经历了难忘的精神之旅。
二、升华“情感”
在课堂教学进行到一定阶段、达到一定火候的时候,润物细无声似的嵌入名言,可以升华人物的精神品质,从而促进学生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并得到感染和激励,产生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的动力。例如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普罗米修斯》一课的结尾部分:
师:3万年之后,故事才有了结局。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射死了鹫鹰,砸碎了锁链,救出了普罗米修斯。假如故事的结尾是这样:大力神不敢违抗父亲的旨意,不救普罗米修斯。你们想一想,普罗米修斯还有希望获救吗?
生:不但没有希望获救,还会更痛苦。
师:如果王老师给你像大力神一样的法力,你愿意救普罗米修斯吗?
生1:我愿意!因为普罗米修斯为人类造福,他没有错。
生2:因为我觉得普罗米修斯是为人类造福,为了人类更加快乐,而宙斯太自私!
生3:我认为普罗米修斯是无辜的,他为人类造福,没有错。
师:除了大力神,你相信还有别的神去救他吗?
生:会,因为普罗米修斯的行为一定会博得天上所有神的尊重。
师:对,其实真正救普罗米修斯的不是大力神,也不是别的神,也不是你们,而是他自己心中的——
生:爱!
师:对,心中有爱的人,一定会得到最后的解救。法国人彭沙尔说过这样一句话——一起读(出示):
爱别人,也被别人爱。这就是一切,这就是宇宙的法则。——(法)彭沙尔
生:爱别人,也被别人爱。这就是一切,这就是宇宙的法则。
师:让我们挺起胸膛,把这一条宇宙法则牢牢记在心上,读——
生:爱别人,也被别人爱。这就是一切,这就是宇宙的法则。
师: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教师有意避开“死死地锁在”“啄食”等血腥句子,淡化这些令人惊悚的心理氛围和画面,着力引导学生感悟善良与正义的力量,感悟蕴藏在人精神深处的信仰,水到渠成地引入法国名人彭沙尔的名言——“爱别人,也被别人爱。这就是一切,这就是宇宙的法则”,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潮,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实现了言语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三、引发“矛盾”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语言现象引入“名言”,引发学生的认知矛盾,营造“不愤不启”的状态,可以极大地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从而达到丰富学生语言、培养语感、陶冶情操的目的。例如广东名师彭才华老师执教的《凡卡》片段:
师:信中直接写求爷爷接他回乡下的句子有哪些?
生1: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
生2: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
生3:亲爱的爷爷,我再也受不住了,只有死路一条了!……
生4:快来吧,亲爱的爷爷,我求您看在基督的面上,带我离开这儿。
生5:亲爱的爷爷,来吧!
(屏幕出示上述语段)
师:我们反复听到的“亲爱的爷爷”在信中出现了几次?
生:四次。
师:反反复复地“带我离开这儿吧”,读起来有些啰唆。可是,契诃夫作为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小说家,他说(屏幕出示)——
简洁是天才的姐妹。——(俄)契诃夫
师:同学们,看到这些句子,联系契诃夫说过的这句名言,你一定有问题要提了。
生:契诃夫说文章要简洁,可是这几处却这么啰唆,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师:问得好,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让我们走进凡卡的生活。
在初读课文、理清结构之后,教者不露痕迹地将教学流程聚焦到了“反复”这一手法上,但教师并没有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说这就叫“反复”,而是通过查找、朗读等方式,着力突出凡卡抒发悲苦、祈求回家的强烈愿望。同时插入作家契诃夫自己的创作名言——“简洁是天才的姐妹”,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契诃夫自己说文章要简洁,可是课文里却又写得这么啰唆,这不是自相矛盾吗?这里的“文本秘妙”是什么?这样的教学,既从源头上为学生扎实建构“反复”这一语文知识打下了基础,也从根本上阻塞了简单灌输语文知识的渠道。因为唯有体验,知识才能内化为学生生命的某个要素。 四、总结“写法”
阅读教学要带领学生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中,让学生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借鉴语言,利用课文这个“例子”得意、得言、得法,努力实现“例子”的增值功能。例如特级教师王春燕执教《猴王出世》的结课部分:
师:(出示阅读提示:课文怎样写“石猴成为猴王的”?)看课文是怎样写“石猴成为猴王的”,体会语言的节奏和韵律,并做上批注。(学生自学、交流、汇报)
生:我找到这一句,“我等便拜他为王……”我感觉到在写这里的时候是用了拟人的手法,活灵活现,再加上跳字,把石猴的动作写得十分生动。
师:我要拜你为师。谁也划了这一段?我们一起来读读。(出示句子读)
师:我建议大家读读猴子的语言。谁再来读?
生:我进去,我进去。
师:可以看出什么?
生:好像很自信、无所不能。我进去,我就能出来,我就是个猴王了。
师:换一下,变成“我进去吧。”
生:感觉犹豫不决。
师:再读课文中的句子。(生读)
师:难怪有一位大师说,一流的作品和二流的作品,往往只差几个字。
师:还有哪里?再读读。
生:大造化,大造化。
师:还有哪里?
生:没水,没水。
生:都随我进来,进来。
师:建议加上动作,再读一读石猴的话。(生加动作读)
师:读到这里,你又读出怎样一只石猴呢?把批注写到边上。
生1:有勇气,毛遂自荐。
生2:大胆。
生3:勇敢。
师:(板书:敢作敢为)在我们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猴王形象,不只是一只猴子,更像一个人。走进《西游记》,你会感觉到他是一个神,喜欢这样的猴王不需要理由,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语言的珍珠随处可见,请同学们再读一读。(生读)
师:学了这节课,大家一定发现,读经典既要注意写什么,还要注意怎么写(教师出示)——
“写什么”人人看得见,“怎么写”对于大多数人却是个秘密。——歌德
(生齐读)
阅读教学不仅要关注课文写什么,更要关注课文怎么写。但教师如果只是一个劲地问“课文是怎样写的”,学生往往会不得要领,课堂也显得枯燥乏味。王老师巧妙地引入大作家歌德的“创作名言”,启发学生发现怎么写的“秘密”,学生便会兴趣盎然,关注起课文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使句子变得精确妥帖的,并使这种兴趣逐步成为习惯,既学得生动,又学得扎实。
当然,语文阅读教学中引用“名言”的方式方法远不止上述五种,还有假借“评价”、聚焦“情感”、指导“学法”等。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进一步挖掘“名言”在教学中的功用,研究引用“名言”的方式方法,追求阅读教学“轻负担、高质量”的理想境界。
(作者单位:浙江嘉兴市秀洲区高照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
一、创生“主题”
很多课文,在语言表达形式上本身没有明显的能够凸现作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语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引进“名言”,创生出一个与之浑然天成的“主题”,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例如著名特级教师盛新凤执教《卢沟桥的狮子》一课,在导入新课环节就引入了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的名言——“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提炼、创生出本课的主题。
师:有这样一个歇后语:卢沟桥的狮子——
生:数不清。
师:这句歇后语说卢沟桥的狮子怎么样?
生:多。
师:对,很多很多。(板书:多)就是这座狮子多得数不清的桥,曾被意大利著名的旅行家马可·波罗称为(出示)——
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马可·波罗
(学生齐读、指名读)
师:您能读懂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1:我知道了,世界上虽然有许多的桥,但是卢沟桥是最好的桥,很漂亮,很有价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桥。马可·波罗是世界上著名的旅行家,他说出这样的话,是我们中国的骄傲。
生2:说这座桥是独一无二的桥,是因为这座桥很有新意。
师:就是说没有其他的桥可以和这座桥相媲美。再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
《卢沟桥的狮子》主要描写了卢沟桥的狮子的形态各异、惟妙惟肖,课文语言优美,用词准确,但没有一个言意兼得的句子能够统摄全文。教师巧妙地引入马可·波罗的名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桥”,就使全文的语言与情感找到了一个交融点。课堂上,先后反复三次品悟这句“名言”,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品学拓展资料、进行当堂作业,使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不断得以提升,让学生充分享受到了丰厚的文化大餐,经历了难忘的精神之旅。
二、升华“情感”
在课堂教学进行到一定阶段、达到一定火候的时候,润物细无声似的嵌入名言,可以升华人物的精神品质,从而促进学生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并得到感染和激励,产生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的动力。例如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普罗米修斯》一课的结尾部分:
师:3万年之后,故事才有了结局。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射死了鹫鹰,砸碎了锁链,救出了普罗米修斯。假如故事的结尾是这样:大力神不敢违抗父亲的旨意,不救普罗米修斯。你们想一想,普罗米修斯还有希望获救吗?
生:不但没有希望获救,还会更痛苦。
师:如果王老师给你像大力神一样的法力,你愿意救普罗米修斯吗?
生1:我愿意!因为普罗米修斯为人类造福,他没有错。
生2:因为我觉得普罗米修斯是为人类造福,为了人类更加快乐,而宙斯太自私!
生3:我认为普罗米修斯是无辜的,他为人类造福,没有错。
师:除了大力神,你相信还有别的神去救他吗?
生:会,因为普罗米修斯的行为一定会博得天上所有神的尊重。
师:对,其实真正救普罗米修斯的不是大力神,也不是别的神,也不是你们,而是他自己心中的——
生:爱!
师:对,心中有爱的人,一定会得到最后的解救。法国人彭沙尔说过这样一句话——一起读(出示):
爱别人,也被别人爱。这就是一切,这就是宇宙的法则。——(法)彭沙尔
生:爱别人,也被别人爱。这就是一切,这就是宇宙的法则。
师:让我们挺起胸膛,把这一条宇宙法则牢牢记在心上,读——
生:爱别人,也被别人爱。这就是一切,这就是宇宙的法则。
师: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教师有意避开“死死地锁在”“啄食”等血腥句子,淡化这些令人惊悚的心理氛围和画面,着力引导学生感悟善良与正义的力量,感悟蕴藏在人精神深处的信仰,水到渠成地引入法国名人彭沙尔的名言——“爱别人,也被别人爱。这就是一切,这就是宇宙的法则”,使课堂教学达到高潮,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实现了言语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三、引发“矛盾”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语言现象引入“名言”,引发学生的认知矛盾,营造“不愤不启”的状态,可以极大地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从而达到丰富学生语言、培养语感、陶冶情操的目的。例如广东名师彭才华老师执教的《凡卡》片段:
师:信中直接写求爷爷接他回乡下的句子有哪些?
生1: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
生2: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
生3:亲爱的爷爷,我再也受不住了,只有死路一条了!……
生4:快来吧,亲爱的爷爷,我求您看在基督的面上,带我离开这儿。
生5:亲爱的爷爷,来吧!
(屏幕出示上述语段)
师:我们反复听到的“亲爱的爷爷”在信中出现了几次?
生:四次。
师:反反复复地“带我离开这儿吧”,读起来有些啰唆。可是,契诃夫作为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小说家,他说(屏幕出示)——
简洁是天才的姐妹。——(俄)契诃夫
师:同学们,看到这些句子,联系契诃夫说过的这句名言,你一定有问题要提了。
生:契诃夫说文章要简洁,可是这几处却这么啰唆,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师:问得好,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让我们走进凡卡的生活。
在初读课文、理清结构之后,教者不露痕迹地将教学流程聚焦到了“反复”这一手法上,但教师并没有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说这就叫“反复”,而是通过查找、朗读等方式,着力突出凡卡抒发悲苦、祈求回家的强烈愿望。同时插入作家契诃夫自己的创作名言——“简洁是天才的姐妹”,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契诃夫自己说文章要简洁,可是课文里却又写得这么啰唆,这不是自相矛盾吗?这里的“文本秘妙”是什么?这样的教学,既从源头上为学生扎实建构“反复”这一语文知识打下了基础,也从根本上阻塞了简单灌输语文知识的渠道。因为唯有体验,知识才能内化为学生生命的某个要素。 四、总结“写法”
阅读教学要带领学生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中,让学生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借鉴语言,利用课文这个“例子”得意、得言、得法,努力实现“例子”的增值功能。例如特级教师王春燕执教《猴王出世》的结课部分:
师:(出示阅读提示:课文怎样写“石猴成为猴王的”?)看课文是怎样写“石猴成为猴王的”,体会语言的节奏和韵律,并做上批注。(学生自学、交流、汇报)
生:我找到这一句,“我等便拜他为王……”我感觉到在写这里的时候是用了拟人的手法,活灵活现,再加上跳字,把石猴的动作写得十分生动。
师:我要拜你为师。谁也划了这一段?我们一起来读读。(出示句子读)
师:我建议大家读读猴子的语言。谁再来读?
生:我进去,我进去。
师:可以看出什么?
生:好像很自信、无所不能。我进去,我就能出来,我就是个猴王了。
师:换一下,变成“我进去吧。”
生:感觉犹豫不决。
师:再读课文中的句子。(生读)
师:难怪有一位大师说,一流的作品和二流的作品,往往只差几个字。
师:还有哪里?再读读。
生:大造化,大造化。
师:还有哪里?
生:没水,没水。
生:都随我进来,进来。
师:建议加上动作,再读一读石猴的话。(生加动作读)
师:读到这里,你又读出怎样一只石猴呢?把批注写到边上。
生1:有勇气,毛遂自荐。
生2:大胆。
生3:勇敢。
师:(板书:敢作敢为)在我们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猴王形象,不只是一只猴子,更像一个人。走进《西游记》,你会感觉到他是一个神,喜欢这样的猴王不需要理由,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语言的珍珠随处可见,请同学们再读一读。(生读)
师:学了这节课,大家一定发现,读经典既要注意写什么,还要注意怎么写(教师出示)——
“写什么”人人看得见,“怎么写”对于大多数人却是个秘密。——歌德
(生齐读)
阅读教学不仅要关注课文写什么,更要关注课文怎么写。但教师如果只是一个劲地问“课文是怎样写的”,学生往往会不得要领,课堂也显得枯燥乏味。王老师巧妙地引入大作家歌德的“创作名言”,启发学生发现怎么写的“秘密”,学生便会兴趣盎然,关注起课文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使句子变得精确妥帖的,并使这种兴趣逐步成为习惯,既学得生动,又学得扎实。
当然,语文阅读教学中引用“名言”的方式方法远不止上述五种,还有假借“评价”、聚焦“情感”、指导“学法”等。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进一步挖掘“名言”在教学中的功用,研究引用“名言”的方式方法,追求阅读教学“轻负担、高质量”的理想境界。
(作者单位:浙江嘉兴市秀洲区高照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