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标准建设是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基础,文章总结了《饲料配制与检测》课程改革经验,对课程标准建设的基本原则、基本思路、内容表述及注意事项进行了探讨,为进一步加强高职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改革与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饲料配制与检测;课程标准;建设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基金项目:辽宁职业学院2013重点教研课题,高职畜牧兽医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衔接研究与实践,课题负责人陈立华,课题编号LZY201305
教育部在 《关于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职业学院应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随着国家示范校、骨干校建设等工作的深入推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进入内涵发展、提高质量阶段。
课程标准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者与课程的设计、实施者之间的中介,是课程设计、实施的依据,是对课程效果进行评价的标准,是专业工作者的重要的法规性文件[1],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起步比较晚,目前还没有国家统一的课程标准。作为学校来说,应根据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开发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标准。文章以畜牧兽医专业核心基础课程《饲料配制与检测》为例,从职业能力需求分析入手,探讨设计开发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标准的思路与方法。
1.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标准建设的基本原则
(1)坚持以职业活动导向,工作过程导向的原则
高职教育课程的内容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课程的实例、实训和主要的课堂活动都要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目标的实现,尽可能取材于职业岗位活动和实际工作流程,以此改革课程的内容和顺序,从“以知识的逻辑线索为依据”转变成“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
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否到畜牧兽医企业就业,胜任工作岗位需求,关键取决于专业课程设置是否来源于相应的职业岗位需要,课程内容的选取是否着眼于畜牧行业的人才发展需要及具体职业岗位工作所需的核心职业能力。
能力不是“听”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也不是“看”出来的。能力只能是自己动手、动脑“练”出来的:学生在“做”中学,边做边练能力,边做边学知识,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有效融合起来。
(2)坚持工学结合,校企深度融合的原则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职业技能型人才,而“社会需求”又是不断“发展”的,坚持工学结合、校企深度融合,一方面,教师要走出校门,广泛开展社会调查,了解行业企业对人才的素质、知识和能力的需求;另一方面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及生产一线人员参与从课程开发、课程教学到课程考核的全过程,及时更新落伍的、不适用的课程内容,尤其是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及生产一线人员参加“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研讨会,这样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坚持以职业标准为依据,实现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衔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 中在第六章“高职教育”的规划中提出:积极推进“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院校课程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相衔接。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也指出:“高职学生应在具备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而这些基本技能的训练就应该以国家职业标准规定的要求为准则。将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标准与课程标准相融合,确保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规定的工作内容及要求全面对接。实现课程考核与证书考核对接,激励学生取得双证或多证,增强就业竞争力。
2.构建课程标准的基本思路
课程标准开发的第一步是进行职业领域 (岗位)典型化工作任务的剖析与研究。首先,由学院组织专业教师团队到行业企业生产一线,以“从业人员所承担的事”为出发点,了解和跟踪目标岗位(群)的实际工作任务和工作内容、工作流程;然后,由专业教师团队、行业专家以及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共同进行反复论证与研讨,从众多的实际工作任务中选取典型工作任务;最后,将典型工作任务所需专业能力、专业知识及职业素养要求进行剖析、汇总,同时参考相关职业标准转化为课程教学内容。
3.构建课程标准
确定了课程标准,就保证了专业课程教学的规范性:任何人采用任何教材上统一们课程,都要执行和达到相同的标准,不会由于教师的更换或教材的更换而显著影响专业整体的教学质量。因此,课程标准的文本应当具有明确的导向性和可操作性。文本中应鲜明表达对现代先进职教观念表现的肯定和对错误观念表现的否定。
(1)找准课程定位
课程定位准确,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课程标准。那么如何找准课程定位呢,首先要熟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就是说,你要清楚在“培养”这样的“人才”过程中,需要你这门课程做哪些“贡献”。如果课程定位不准确,整个课程标准就会出现原则性错误。
《饲料配制与检测》课程在本院畜牧兽医专业属于专业基础课程,满足畜禽养殖场饲料配制、加工、品质管理等工作岗位的任职要求。
(2)明确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在职业能力培养和知识认知上要达到的具体标准。课程目标一般包括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等,有的课程还有情感目标。这些目标都很重要,过去的课程教学从来都是突出知识目标的。但在当前阶段,必须注意突出能力目标[2],而不是单纯突出知识目标。职业教育要培养的,是面向市场、面向职业岗位的、高技能的职业人,而不是面向考场、面向“象牙塔”的、博学的读书人。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首先确定本课程的能力目标,用具体、可操作、可检验的语言,准确表述该课程实际能够达到的能力目标。
能力目标的表述的基本格式是: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通过完成××(项目任务),能运用××(知识),根据××(标准或规范),做××(事情)”。
这里所说的“做”,是指“完成专业任务”,不是“掌握知识”。所以,“能理解××概念,能掌握××定义,能回答××问题”之类,这些仅仅是与知识学习相关的内容,而不是专业能力目标。
课程目标是任课教师对学校的一种承诺,是督导和同行用来检查课程是否达标的依据,而不是老师对学生的要求,所以,不能写成“学生应能××”。
《饲料配制与检测》课程的其中一个能力目标:学生通过完成永鸿牧业产蛋率80%以上的蛋鸡料的品质鉴定,能运用饲料营养成分分析原理及方法,根据饲料检验化验员职业标准,做产蛋鸡饲料的品质检测。
任何专业职业能力训练都必须有相应的知识为支撑,但应注意,知识目标的确定应以职业能力目标的需求为依据,而不能以学科知识体系或教科书的理论框架为依据,要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
素质目标是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不像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那样容易量化,属体验性目标,但也要尽可能地以便于操作的行为动词来刻画。直白的讲,不能用积极的学习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认真负责的态度等等概括性的语言,这样的“目标”太“空”,而且放到哪门课程都行,不能体现出是“专业课程”的“目标”。那怎么描述才算是是“专业课”的素质目标呢?就是要把职业素养、岗位操作规范以及企业文化渗透进去,换句话说,放到其他任何一门课程上都不行。
如《饲料配制与检测》课程中“检验饲料品质”所对应的一个素养目标,描述为:检验过程中注意原始数据的保留,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
由此开发的课程标准,不但对课程具有规范、指导、评价和组织等功能,更有利于学生就业并发展将来的职业生涯。
(3)优化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确定是根据课程目标,选择达到目标的知识、技能、职业态度等内容。在以能力为本位课程观的指导下,高职课程内容选择的主要依据是职业工作分析获得的能力要求,参照职业能力标准,按职业能力目标的层次和类型进行重组。
《饲料配制与检测》课程内容打破了原来的学科体系,按照“为30-60kg体重肥育猪配 制全价配合饲料”一个完成的典型工作流程,遵循认知规律,由感性到理性,选取了认识饲料(原料)、设计饲料配方、生产配合饲料、检验饲料品质4部分内容。将原来的“动物营养原理”和“饲料配制、饲料检测”实训融为一体,实现理实一体化。
(4)课程考核
考核是相对与目标而言的。课程评价要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综合评价。这是考核设计的总要求。课程要突出能力目标,在考核问题上,就要研究如何突破传统的知识考核局限,怎样体现“能力考核”的要求。用“任务”的过程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用任务的效果考核学生的能力水平,这样就可以实现能力目标的考核。除了能力目标的考核外,还有知识目标的考核、素质目标的考核。
知识目标的考核可以采取笔试考核,笔试考核中同样要突出能力考核:计算能力、分析能力等都可以在卷面上进行考核。平时的作业考核,课堂上的答问考核。出勤管理考核等,都是过程考核的一种方式。
《饲料配制与检测》课程考核以教师考核和学生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实践考核和职业精神考核相结合等方面进行考核。具体考核方式见下表。
《饲料配制与检测》课程考核方式
(5)实施建议
良好的课程理念是否能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增强学生职业能力,关键还是在课程实施的环节中是否考虑了真正的将项目课程的要求融入进去。课程实施过程的几个关键环节。如教学建议主要说明根据课程教学标准进行教学设计的思路,建议采取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等,以便授课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学标准,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达到课程目标。
(6)其他说明
对以上没有涵盖的内容作必要的说明,例如教学资源库建设建议以及教学条件建设需求等。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教院校整体教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5.
[2]曾良骥,黄玲青.试谈高职课程教学的整体设计[J].成功(教育),2007(11).
关键词:饲料配制与检测;课程标准;建设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基金项目:辽宁职业学院2013重点教研课题,高职畜牧兽医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衔接研究与实践,课题负责人陈立华,课题编号LZY201305
教育部在 《关于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职业学院应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随着国家示范校、骨干校建设等工作的深入推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进入内涵发展、提高质量阶段。
课程标准是专业课程体系设计者与课程的设计、实施者之间的中介,是课程设计、实施的依据,是对课程效果进行评价的标准,是专业工作者的重要的法规性文件[1],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起步比较晚,目前还没有国家统一的课程标准。作为学校来说,应根据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开发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教学标准。文章以畜牧兽医专业核心基础课程《饲料配制与检测》为例,从职业能力需求分析入手,探讨设计开发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标准的思路与方法。
1.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标准建设的基本原则
(1)坚持以职业活动导向,工作过程导向的原则
高职教育课程的内容必须以职业活动为导向。课程的实例、实训和主要的课堂活动都要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目标的实现,尽可能取材于职业岗位活动和实际工作流程,以此改革课程的内容和顺序,从“以知识的逻辑线索为依据”转变成“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
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否到畜牧兽医企业就业,胜任工作岗位需求,关键取决于专业课程设置是否来源于相应的职业岗位需要,课程内容的选取是否着眼于畜牧行业的人才发展需要及具体职业岗位工作所需的核心职业能力。
能力不是“听”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也不是“看”出来的。能力只能是自己动手、动脑“练”出来的:学生在“做”中学,边做边练能力,边做边学知识,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有效融合起来。
(2)坚持工学结合,校企深度融合的原则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职业技能型人才,而“社会需求”又是不断“发展”的,坚持工学结合、校企深度融合,一方面,教师要走出校门,广泛开展社会调查,了解行业企业对人才的素质、知识和能力的需求;另一方面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及生产一线人员参与从课程开发、课程教学到课程考核的全过程,及时更新落伍的、不适用的课程内容,尤其是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及生产一线人员参加“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研讨会,这样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坚持以职业标准为依据,实现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衔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 中在第六章“高职教育”的规划中提出:积极推进“双证书”制度,推进职业院校课程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相衔接。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也指出:“高职学生应在具备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而这些基本技能的训练就应该以国家职业标准规定的要求为准则。将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标准与课程标准相融合,确保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规定的工作内容及要求全面对接。实现课程考核与证书考核对接,激励学生取得双证或多证,增强就业竞争力。
2.构建课程标准的基本思路
课程标准开发的第一步是进行职业领域 (岗位)典型化工作任务的剖析与研究。首先,由学院组织专业教师团队到行业企业生产一线,以“从业人员所承担的事”为出发点,了解和跟踪目标岗位(群)的实际工作任务和工作内容、工作流程;然后,由专业教师团队、行业专家以及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共同进行反复论证与研讨,从众多的实际工作任务中选取典型工作任务;最后,将典型工作任务所需专业能力、专业知识及职业素养要求进行剖析、汇总,同时参考相关职业标准转化为课程教学内容。
3.构建课程标准
确定了课程标准,就保证了专业课程教学的规范性:任何人采用任何教材上统一们课程,都要执行和达到相同的标准,不会由于教师的更换或教材的更换而显著影响专业整体的教学质量。因此,课程标准的文本应当具有明确的导向性和可操作性。文本中应鲜明表达对现代先进职教观念表现的肯定和对错误观念表现的否定。
(1)找准课程定位
课程定位准确,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课程标准。那么如何找准课程定位呢,首先要熟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也就是说,你要清楚在“培养”这样的“人才”过程中,需要你这门课程做哪些“贡献”。如果课程定位不准确,整个课程标准就会出现原则性错误。
《饲料配制与检测》课程在本院畜牧兽医专业属于专业基础课程,满足畜禽养殖场饲料配制、加工、品质管理等工作岗位的任职要求。
(2)明确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在职业能力培养和知识认知上要达到的具体标准。课程目标一般包括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等,有的课程还有情感目标。这些目标都很重要,过去的课程教学从来都是突出知识目标的。但在当前阶段,必须注意突出能力目标[2],而不是单纯突出知识目标。职业教育要培养的,是面向市场、面向职业岗位的、高技能的职业人,而不是面向考场、面向“象牙塔”的、博学的读书人。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首先确定本课程的能力目标,用具体、可操作、可检验的语言,准确表述该课程实际能够达到的能力目标。
能力目标的表述的基本格式是: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通过完成××(项目任务),能运用××(知识),根据××(标准或规范),做××(事情)”。
这里所说的“做”,是指“完成专业任务”,不是“掌握知识”。所以,“能理解××概念,能掌握××定义,能回答××问题”之类,这些仅仅是与知识学习相关的内容,而不是专业能力目标。
课程目标是任课教师对学校的一种承诺,是督导和同行用来检查课程是否达标的依据,而不是老师对学生的要求,所以,不能写成“学生应能××”。
《饲料配制与检测》课程的其中一个能力目标:学生通过完成永鸿牧业产蛋率80%以上的蛋鸡料的品质鉴定,能运用饲料营养成分分析原理及方法,根据饲料检验化验员职业标准,做产蛋鸡饲料的品质检测。
任何专业职业能力训练都必须有相应的知识为支撑,但应注意,知识目标的确定应以职业能力目标的需求为依据,而不能以学科知识体系或教科书的理论框架为依据,要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
素质目标是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不像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那样容易量化,属体验性目标,但也要尽可能地以便于操作的行为动词来刻画。直白的讲,不能用积极的学习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认真负责的态度等等概括性的语言,这样的“目标”太“空”,而且放到哪门课程都行,不能体现出是“专业课程”的“目标”。那怎么描述才算是是“专业课”的素质目标呢?就是要把职业素养、岗位操作规范以及企业文化渗透进去,换句话说,放到其他任何一门课程上都不行。
如《饲料配制与检测》课程中“检验饲料品质”所对应的一个素养目标,描述为:检验过程中注意原始数据的保留,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
由此开发的课程标准,不但对课程具有规范、指导、评价和组织等功能,更有利于学生就业并发展将来的职业生涯。
(3)优化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确定是根据课程目标,选择达到目标的知识、技能、职业态度等内容。在以能力为本位课程观的指导下,高职课程内容选择的主要依据是职业工作分析获得的能力要求,参照职业能力标准,按职业能力目标的层次和类型进行重组。
《饲料配制与检测》课程内容打破了原来的学科体系,按照“为30-60kg体重肥育猪配 制全价配合饲料”一个完成的典型工作流程,遵循认知规律,由感性到理性,选取了认识饲料(原料)、设计饲料配方、生产配合饲料、检验饲料品质4部分内容。将原来的“动物营养原理”和“饲料配制、饲料检测”实训融为一体,实现理实一体化。
(4)课程考核
考核是相对与目标而言的。课程评价要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综合评价。这是考核设计的总要求。课程要突出能力目标,在考核问题上,就要研究如何突破传统的知识考核局限,怎样体现“能力考核”的要求。用“任务”的过程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用任务的效果考核学生的能力水平,这样就可以实现能力目标的考核。除了能力目标的考核外,还有知识目标的考核、素质目标的考核。
知识目标的考核可以采取笔试考核,笔试考核中同样要突出能力考核:计算能力、分析能力等都可以在卷面上进行考核。平时的作业考核,课堂上的答问考核。出勤管理考核等,都是过程考核的一种方式。
《饲料配制与检测》课程考核以教师考核和学生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实践考核和职业精神考核相结合等方面进行考核。具体考核方式见下表。
《饲料配制与检测》课程考核方式
(5)实施建议
良好的课程理念是否能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增强学生职业能力,关键还是在课程实施的环节中是否考虑了真正的将项目课程的要求融入进去。课程实施过程的几个关键环节。如教学建议主要说明根据课程教学标准进行教学设计的思路,建议采取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等,以便授课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学标准,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达到课程目标。
(6)其他说明
对以上没有涵盖的内容作必要的说明,例如教学资源库建设建议以及教学条件建设需求等。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教院校整体教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5.
[2]曾良骥,黄玲青.试谈高职课程教学的整体设计[J].成功(教育),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