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提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一直都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需要做出恰当的引导,才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一、创设良好阅读氛围,提高孩子阅读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对阅读课外书籍产生兴趣,主动地、积极地去阅读。如果只是家长或者老师一厢情愿地逼学生去读,只能产生反效果。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注意力并不能长期集中,所以家长和教师在低年级的时候应当努力地为孩子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让学生享受到阅读的快乐。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推荐一些适合孩子认知特点的书籍。例如,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可以推荐一些以故事性较强,图画较鲜艳的绘本。中年级学生的识字量增加,基本可以自主阅读一些童话故事书,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高年级的学生基本上可以独立地阅读完一整部作品,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涉猎一些儿童文学的书籍,例如,冰心的作品。
总而言之,需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介绍适合他们的书籍,一旦超过孩子能力范围的书籍只能对孩子造成负担。
二、以语文教材为基础,课堂指导阅读方法
小学语文教材根据各年级学生的特点精心地做了编排,无论在课堂上增添怎样多的课外知识,课文一定不能偏废。教师如能教师发挥教材的课文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必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一)朗读和背诵
汉语是音义文字,注重形、音、义的结合。“朗朗读书声”,就是汉语韵律美的表现。要让学生喜爱学习汉字、热爱阅读、感受汉语的韵律美,可以从朗读和背诵开始着手。课堂上,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个人读、小组读、合作读、赛读等方式,让学生通过语音、语调、语速的不同变化来感受文字的韵味,培养良好的语感,并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汉字表情达意的作用。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再次强调学生的背诵,推荐背诵的优秀篇目共有136篇,对比旧课标,语文科目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都增加了背诵篇目,其中小学阶段增加了6篇背诵篇目。背诵优秀的文章诗篇,有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渐渐培养出良好的语文素养。语文背诵并不是死记硬背,教师应当在课堂上指导学生理解背诵,通过丰富的联想来进行背诵,这样背诵才能获取精神上的愉悦。
(二)思考与圈点
阅读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一个搜集和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综合过程。学会了搜集信息,也要处理信息。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强调的正是对信息的处理。在上阅读课的时候,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捕捉一闪而过的宝贵想法,利用发散性的思维去阅读。阅读的时候,可以在不懂的地方打个问号,或者是自己的喜欢的句子下写上体会。反复提醒孩子用笔及时进行圈点,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孩子阅读能力提高的一种表现。
(三)对比与联想
语文学习不是点和面,而是一个巨大的知识网。语文知识是可以融会贯通的,从某一处学来的某个知识点可以灵活运用到另外一个地方。学会阅读,就要学会对比和联想。小学生在刚开始的阅读的时候,并不会自觉地进行对比和联想,往往只是看到什么就是什么。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提醒孩子不断地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和联想。例如,语文第五册《狮子和鹿》一文选自《伊索寓言》,在上课的时候我就提醒孩子回忆过去学习的一些来自《伊索寓言》的故事来纵向联想。我还结合该单元的《陶罐和铁罐》这则寓言来比较两者的异同进行横向对比,这样的对比和联想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思维。
(四)积累和运用
检验阅读有效与否的最好方法就是看学生是否会运用。要将阅读看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脑中的知识,要经历一个积累再到运用的过程。
所谓积累,简单的朗读和背诵并不足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摘抄。点点滴滴的好词佳句都可以抄写下来,日积月累,收获是惊人的。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后,学生自然就学会了模仿和运用。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穿插一些模仿和运用的练习,例如,利用某些词语造句和口语交际,或者是模仿某一种写法来写一段自己想写的话。长期以来养成了习惯,就能够去读更大的书,从阅读中收获更丰硕的成果。
三、创建有效交流机制,及时进行反馈和交流
班集体是学生共同学习和生活的重要载体,在班集体中创见有效的交流机制,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之后及时进行反馈和交流,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还能让学生各展所长,锻炼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教师创设的交流形式是可以多样化的。例如,每周设置一节阅读课,全班共读一本书,每一周针对某一个章节进行讨论和交流;利用每周班会课来让学生自己推荐自己看过的好看的书;全班进行图书交换活动,每几周与同学交换一本自己的书,互相推荐和学习;利用班级的宣传栏展示优秀的读书报告等。
总而言之,课外阅读的反馈和交流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设置。长久地坚持下来,一定会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大大提高。
一、创设良好阅读氛围,提高孩子阅读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对阅读课外书籍产生兴趣,主动地、积极地去阅读。如果只是家长或者老师一厢情愿地逼学生去读,只能产生反效果。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注意力并不能长期集中,所以家长和教师在低年级的时候应当努力地为孩子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让学生享受到阅读的快乐。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推荐一些适合孩子认知特点的书籍。例如,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可以推荐一些以故事性较强,图画较鲜艳的绘本。中年级学生的识字量增加,基本可以自主阅读一些童话故事书,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高年级的学生基本上可以独立地阅读完一整部作品,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涉猎一些儿童文学的书籍,例如,冰心的作品。
总而言之,需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介绍适合他们的书籍,一旦超过孩子能力范围的书籍只能对孩子造成负担。
二、以语文教材为基础,课堂指导阅读方法
小学语文教材根据各年级学生的特点精心地做了编排,无论在课堂上增添怎样多的课外知识,课文一定不能偏废。教师如能教师发挥教材的课文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必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一)朗读和背诵
汉语是音义文字,注重形、音、义的结合。“朗朗读书声”,就是汉语韵律美的表现。要让学生喜爱学习汉字、热爱阅读、感受汉语的韵律美,可以从朗读和背诵开始着手。课堂上,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个人读、小组读、合作读、赛读等方式,让学生通过语音、语调、语速的不同变化来感受文字的韵味,培养良好的语感,并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汉字表情达意的作用。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再次强调学生的背诵,推荐背诵的优秀篇目共有136篇,对比旧课标,语文科目在小学和初中阶段都增加了背诵篇目,其中小学阶段增加了6篇背诵篇目。背诵优秀的文章诗篇,有助于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渐渐培养出良好的语文素养。语文背诵并不是死记硬背,教师应当在课堂上指导学生理解背诵,通过丰富的联想来进行背诵,这样背诵才能获取精神上的愉悦。
(二)思考与圈点
阅读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一个搜集和处理信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综合过程。学会了搜集信息,也要处理信息。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强调的正是对信息的处理。在上阅读课的时候,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捕捉一闪而过的宝贵想法,利用发散性的思维去阅读。阅读的时候,可以在不懂的地方打个问号,或者是自己的喜欢的句子下写上体会。反复提醒孩子用笔及时进行圈点,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孩子阅读能力提高的一种表现。
(三)对比与联想
语文学习不是点和面,而是一个巨大的知识网。语文知识是可以融会贯通的,从某一处学来的某个知识点可以灵活运用到另外一个地方。学会阅读,就要学会对比和联想。小学生在刚开始的阅读的时候,并不会自觉地进行对比和联想,往往只是看到什么就是什么。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要提醒孩子不断地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和联想。例如,语文第五册《狮子和鹿》一文选自《伊索寓言》,在上课的时候我就提醒孩子回忆过去学习的一些来自《伊索寓言》的故事来纵向联想。我还结合该单元的《陶罐和铁罐》这则寓言来比较两者的异同进行横向对比,这样的对比和联想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思维。
(四)积累和运用
检验阅读有效与否的最好方法就是看学生是否会运用。要将阅读看到的知识内化为自己脑中的知识,要经历一个积累再到运用的过程。
所谓积累,简单的朗读和背诵并不足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摘抄。点点滴滴的好词佳句都可以抄写下来,日积月累,收获是惊人的。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后,学生自然就学会了模仿和运用。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穿插一些模仿和运用的练习,例如,利用某些词语造句和口语交际,或者是模仿某一种写法来写一段自己想写的话。长期以来养成了习惯,就能够去读更大的书,从阅读中收获更丰硕的成果。
三、创建有效交流机制,及时进行反馈和交流
班集体是学生共同学习和生活的重要载体,在班集体中创见有效的交流机制,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之后及时进行反馈和交流,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还能让学生各展所长,锻炼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教师创设的交流形式是可以多样化的。例如,每周设置一节阅读课,全班共读一本书,每一周针对某一个章节进行讨论和交流;利用每周班会课来让学生自己推荐自己看过的好看的书;全班进行图书交换活动,每几周与同学交换一本自己的书,互相推荐和学习;利用班级的宣传栏展示优秀的读书报告等。
总而言之,课外阅读的反馈和交流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设置。长久地坚持下来,一定会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