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提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中也指出:“高质量的环境,是建立高质量的基于游戏的课程的基础。”可见,为幼儿创设适宜的、丰富的游戏环境,是真正体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发挥游戏对幼儿全面发展重要性的基本保障。为了更好地落实课程游戏化精神,我们进行了以“班级美工区环境创设的适宜性”为主题的研讨活动,并以此为切入点,以实验班的形式进行尝试,以点带面、放样实施。在此期间共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
一、困惑期——基于儿童,反复论证
(一)因需而思
当我们有了这样的思考:目前班级美工区的环境适宜吗?是幼儿需要的吗?通过与幼儿对话,我们发现原有的班级美工区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如区域面积相对狭小不能满足多个幼儿同时游戏;材料的单一性限制了幼儿的探索与创作;美工区缺少吸引力,导致越来越多的幼儿不愿选择等。基于以上问题,我们以探索班级美工区环境创设的适宜性为抓手,尝试基于幼儿视角下班级美工区环境的优化与调整。那么,“怎样基于儿童立场重新规划和创设美工区”和“怎样帮助和支持幼儿在美工区的学习与发展”成了当下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因思而学
带着困惑和思考,教师们开始查询相关书籍,寻找答案。《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中提出:“在设计区域布局时,要重点考虑教室的固定特征、区域活动的动静以及如何用相邻区域的材料丰富游戏。”“清晰的区域分界,有可供幼儿自由走动的通道。”《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艺术领域中也提出:“提供丰富的便于幼儿取放的材料、工具或物品,支持幼儿自主进行绘画、手工、歌唱、表演等艺术活动。”“展示幼儿作品,鼓励幼儿用自己的作品或艺术品布置环境。”在理论的指引下,我们发现美工区是帮助幼儿在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中体现其感受、表现和创造美的游戏区域,也就是说美工区的环境直接影响幼儿游戏的质量。教师观念的逐渐改变,形成了以儿童为本,适宜性为出发点的统一。
二、调整期——基于现状,合理预设
(一)灵动性空间
(1)美工区的设置考虑了动静分离,教师将有联系的活动区安排在一起,如美工区跟益智区、阅读区放在了活动室内,相对比较安静;表演区、角色区和建构区放在了走廊,相对比较闹。同时相邻区域的材料互通,支持幼儿多元化的选择。(2)美工区内设有至少两个供幼儿创作的地方,如独立的美工桌、画板等;同时设有材料柜、资源柜以及随时供幼儿展示作品的空间,如作品墙、展示柜等并要留有空白。(3)在区域内专门设有多处供幼儿欣赏的空间,如名画欣赏、多种范例作品展示、盆栽等。
(二)开放性材料
(1)美工区材料的选择以自然材料为主,如树枝、树叶、石头、竹子、贝壳、麦秸秆等。(2)游戏材料以艺术摆放的形式向幼儿发出“邀请”,如将材料分类、井然有序地放置在吸引人的容器里;在一块吸引人的布料、一面镜子或一个托盘上展示一组相似的物品;以创造性的方式将孩子熟悉的材料组合在一起,以此暗示或激发孩子发掘材料的多种用途。(3)美工区所有的材料要让孩子容易看得见、方便用得到。(4)在美工桌上放置一些供幼儿欣赏或艺术技能展示的图画书。
(三)归属性情感
班级的美工区以素色、原木色为主,营造一种“家”的熟悉和舒适,孩子在区域中可以形成记忆和获得身份认同。如孩子自己设定游戏规则、自己选择玩伴和材料、有自己展示作品的空间等。
三、提升期——基于观察,解决问题
预设后的美术区域游戏是孩子们真正需要的吗?能为他们的游戏与学习提供帮助吗?带着思考,我们又继续学习了《聚焦式观察:儿童观察、评价与课程设计》和《为生活和活动而设计——早期教育机构的环境变革》两本专业的书籍。《聚焦式观察:儿童观察、评价与课程设计》中提出:“观察和记录所见(评价自己的计划),对于群体儿童,询问‘哪些教育方法奏效了’,制订观察计划,实施观察计划。”因此,我们尝试制订了观察计划,计划的内容包括:背景分析、观察目标、观察方法、观察时间、观察工具、分析评价和支持策略。教师按照计划观察,客观记录,然后再进行集体审议。我们发现,要想真正发挥观察计划的预设作用,将其“体验权”交给幼儿是最有效的方式,下面以大二班美工区为例,来谈美工区域中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
发现问题一:美工区域设置的适宜性
(第一天上午9:20)优优在美工区涂色,走来取材料时不小心把放在桌上的颜料盒碰翻了,颜料洒了一地,优优很委屈,不知所措。
《为生活和活动而设计——早期教育机构的环境变革》一书中指出“各区域能最大程度地利用它们的物理性能(如出口、光线、水槽等)”。基于理论,对标《指南》中幼儿的发展目标,师幼进行问题式的追问和讨论。教师作为引导者、支持者的角色帮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积极思考、互相倾听、反复验证,在实践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了幼儿学习品质的形成。
策略一:美工区域的设置应尽量靠近水源
(第一天上午10:20)师幼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
教师说:“刚刚优优不小心把颜料盒打翻了,你们觉得应该怎么办?”幼1说:“要把地上擦干净。”幼2说:“不行,离水池太远了,我上次拿去洗的时候颜料会一滴一滴地滴在地上。”幼3说:“最好要靠水池近一点。”幼4说:“对,近一点就方便了……”
孩子们的责任意识很强,颜料翻了的第一反应就是要及时清洁。为了方便清洁,美工区尽量靠近水源是适宜的选择。于是孩子们决定把靠近水池的益智区与美工区互换位置。教师在肯定了孩子们的观点后,还提醒孩子们以后在游戏中要更加细心,不能太毛糙。
策略二:区域布局的科学调整
(第二天上午9:20)师幼讨论:“颜料打翻了,可能还有什么原因呢?”
幼1说:“颜料盒太大了,桌上放不下。”幼2说:“颜料放得太外面了,没放好。”幼3说:“太挤了。”教师回复:“你们还有什么好办法?”
在互相倾听、讨论后,孩子们发现原来区与区之间的通道太挤,才会导致颜料被碰翻。于是,孩子们分组对区域之间的通道进行了重新设计。
(第二天上午10:20)幼幼分享、介绍自己的设计图稿,各设计小组都有各自的设计思路。那么,哪一组的设计稿更适宜呢?
幼儿对照各组设计稿逐一尝试摆放,通过实践验证,他们发现B组的设计方案是最适宜的:在邻区(益智区)不受影响的情况下相对缩小面积,扩大了美工区面积。既保证了美工区域内通道的畅通,又在相邻的区域之间预留了相对宽敞的安全通道,也考虑到了美工区域内材料柜的分开摆放,避免了拿取材料造成的拥挤。
发现问题二:根据幼儿游戏的需要,适当拓展游戏区域
(第四天上午10:00)小西从家里带来的刺绣材料吸引了班上好几个女孩子。可原有的美工区已经没有地方让她们玩了。小西指着靠近益智区的一块空地问:“老师,我们可以在这里玩吗?”老师回应:“当然可以啊!”接着老师帮他们搬来了桌子和椅子。游戏结束后,老师把孩子们的作品布置在了墙上,那里就成了一个小小刺绣坊,满足了幼儿的需求,也真正体现了“课程游戏化”精神。
幼儿是游戏的主人,游戏的空间、环境、材料都是为幼儿所用的,是一个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动态调整的过程,幼儿在与环境、材料的互动中学习与发展。幼儿园还为美工区域中的材料柜裝上万向轮,便于幼儿可以自行推动、自由组合,增加了区域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四、 成长期——基于行动,师幼共长
在美工区环境创设的真现场,教师通过真阅读、真研究,更加坚定了以幼儿为中心背后的价值追求,放手和退位、支持和帮助是教师专业化教育理念的彰显。通过美工区环境创设适宜性的思考与调整,教师的观察、分析、反思能力更强了,在活动中对幼儿的支持也更有效了。通过师幼互动、幼幼互动,幼儿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游戏、学习,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分享观点、大胆设想、积极验证、主动表征,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获得新的经验和发展。
一、困惑期——基于儿童,反复论证
(一)因需而思
当我们有了这样的思考:目前班级美工区的环境适宜吗?是幼儿需要的吗?通过与幼儿对话,我们发现原有的班级美工区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如区域面积相对狭小不能满足多个幼儿同时游戏;材料的单一性限制了幼儿的探索与创作;美工区缺少吸引力,导致越来越多的幼儿不愿选择等。基于以上问题,我们以探索班级美工区环境创设的适宜性为抓手,尝试基于幼儿视角下班级美工区环境的优化与调整。那么,“怎样基于儿童立场重新规划和创设美工区”和“怎样帮助和支持幼儿在美工区的学习与发展”成了当下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因思而学
带着困惑和思考,教师们开始查询相关书籍,寻找答案。《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中提出:“在设计区域布局时,要重点考虑教室的固定特征、区域活动的动静以及如何用相邻区域的材料丰富游戏。”“清晰的区域分界,有可供幼儿自由走动的通道。”《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艺术领域中也提出:“提供丰富的便于幼儿取放的材料、工具或物品,支持幼儿自主进行绘画、手工、歌唱、表演等艺术活动。”“展示幼儿作品,鼓励幼儿用自己的作品或艺术品布置环境。”在理论的指引下,我们发现美工区是帮助幼儿在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中体现其感受、表现和创造美的游戏区域,也就是说美工区的环境直接影响幼儿游戏的质量。教师观念的逐渐改变,形成了以儿童为本,适宜性为出发点的统一。
二、调整期——基于现状,合理预设
(一)灵动性空间
(1)美工区的设置考虑了动静分离,教师将有联系的活动区安排在一起,如美工区跟益智区、阅读区放在了活动室内,相对比较安静;表演区、角色区和建构区放在了走廊,相对比较闹。同时相邻区域的材料互通,支持幼儿多元化的选择。(2)美工区内设有至少两个供幼儿创作的地方,如独立的美工桌、画板等;同时设有材料柜、资源柜以及随时供幼儿展示作品的空间,如作品墙、展示柜等并要留有空白。(3)在区域内专门设有多处供幼儿欣赏的空间,如名画欣赏、多种范例作品展示、盆栽等。
(二)开放性材料
(1)美工区材料的选择以自然材料为主,如树枝、树叶、石头、竹子、贝壳、麦秸秆等。(2)游戏材料以艺术摆放的形式向幼儿发出“邀请”,如将材料分类、井然有序地放置在吸引人的容器里;在一块吸引人的布料、一面镜子或一个托盘上展示一组相似的物品;以创造性的方式将孩子熟悉的材料组合在一起,以此暗示或激发孩子发掘材料的多种用途。(3)美工区所有的材料要让孩子容易看得见、方便用得到。(4)在美工桌上放置一些供幼儿欣赏或艺术技能展示的图画书。
(三)归属性情感
班级的美工区以素色、原木色为主,营造一种“家”的熟悉和舒适,孩子在区域中可以形成记忆和获得身份认同。如孩子自己设定游戏规则、自己选择玩伴和材料、有自己展示作品的空间等。
三、提升期——基于观察,解决问题
预设后的美术区域游戏是孩子们真正需要的吗?能为他们的游戏与学习提供帮助吗?带着思考,我们又继续学习了《聚焦式观察:儿童观察、评价与课程设计》和《为生活和活动而设计——早期教育机构的环境变革》两本专业的书籍。《聚焦式观察:儿童观察、评价与课程设计》中提出:“观察和记录所见(评价自己的计划),对于群体儿童,询问‘哪些教育方法奏效了’,制订观察计划,实施观察计划。”因此,我们尝试制订了观察计划,计划的内容包括:背景分析、观察目标、观察方法、观察时间、观察工具、分析评价和支持策略。教师按照计划观察,客观记录,然后再进行集体审议。我们发现,要想真正发挥观察计划的预设作用,将其“体验权”交给幼儿是最有效的方式,下面以大二班美工区为例,来谈美工区域中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
发现问题一:美工区域设置的适宜性
(第一天上午9:20)优优在美工区涂色,走来取材料时不小心把放在桌上的颜料盒碰翻了,颜料洒了一地,优优很委屈,不知所措。
《为生活和活动而设计——早期教育机构的环境变革》一书中指出“各区域能最大程度地利用它们的物理性能(如出口、光线、水槽等)”。基于理论,对标《指南》中幼儿的发展目标,师幼进行问题式的追问和讨论。教师作为引导者、支持者的角色帮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积极思考、互相倾听、反复验证,在实践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了幼儿学习品质的形成。
策略一:美工区域的设置应尽量靠近水源
(第一天上午10:20)师幼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
教师说:“刚刚优优不小心把颜料盒打翻了,你们觉得应该怎么办?”幼1说:“要把地上擦干净。”幼2说:“不行,离水池太远了,我上次拿去洗的时候颜料会一滴一滴地滴在地上。”幼3说:“最好要靠水池近一点。”幼4说:“对,近一点就方便了……”
孩子们的责任意识很强,颜料翻了的第一反应就是要及时清洁。为了方便清洁,美工区尽量靠近水源是适宜的选择。于是孩子们决定把靠近水池的益智区与美工区互换位置。教师在肯定了孩子们的观点后,还提醒孩子们以后在游戏中要更加细心,不能太毛糙。
策略二:区域布局的科学调整
(第二天上午9:20)师幼讨论:“颜料打翻了,可能还有什么原因呢?”
幼1说:“颜料盒太大了,桌上放不下。”幼2说:“颜料放得太外面了,没放好。”幼3说:“太挤了。”教师回复:“你们还有什么好办法?”
在互相倾听、讨论后,孩子们发现原来区与区之间的通道太挤,才会导致颜料被碰翻。于是,孩子们分组对区域之间的通道进行了重新设计。
(第二天上午10:20)幼幼分享、介绍自己的设计图稿,各设计小组都有各自的设计思路。那么,哪一组的设计稿更适宜呢?
幼儿对照各组设计稿逐一尝试摆放,通过实践验证,他们发现B组的设计方案是最适宜的:在邻区(益智区)不受影响的情况下相对缩小面积,扩大了美工区面积。既保证了美工区域内通道的畅通,又在相邻的区域之间预留了相对宽敞的安全通道,也考虑到了美工区域内材料柜的分开摆放,避免了拿取材料造成的拥挤。
发现问题二:根据幼儿游戏的需要,适当拓展游戏区域
(第四天上午10:00)小西从家里带来的刺绣材料吸引了班上好几个女孩子。可原有的美工区已经没有地方让她们玩了。小西指着靠近益智区的一块空地问:“老师,我们可以在这里玩吗?”老师回应:“当然可以啊!”接着老师帮他们搬来了桌子和椅子。游戏结束后,老师把孩子们的作品布置在了墙上,那里就成了一个小小刺绣坊,满足了幼儿的需求,也真正体现了“课程游戏化”精神。
幼儿是游戏的主人,游戏的空间、环境、材料都是为幼儿所用的,是一个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动态调整的过程,幼儿在与环境、材料的互动中学习与发展。幼儿园还为美工区域中的材料柜裝上万向轮,便于幼儿可以自行推动、自由组合,增加了区域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四、 成长期——基于行动,师幼共长
在美工区环境创设的真现场,教师通过真阅读、真研究,更加坚定了以幼儿为中心背后的价值追求,放手和退位、支持和帮助是教师专业化教育理念的彰显。通过美工区环境创设适宜性的思考与调整,教师的观察、分析、反思能力更强了,在活动中对幼儿的支持也更有效了。通过师幼互动、幼幼互动,幼儿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游戏、学习,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分享观点、大胆设想、积极验证、主动表征,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获得新的经验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