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儿童”,思于“适宜”

来源 :早期教育(美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476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提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中也指出:“高质量的环境,是建立高质量的基于游戏的课程的基础。”可见,为幼儿创设适宜的、丰富的游戏环境,是真正体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发挥游戏对幼儿全面发展重要性的基本保障。为了更好地落实课程游戏化精神,我们进行了以“班级美工区环境创设的适宜性”为主题的研讨活动,并以此为切入点,以实验班的形式进行尝试,以点带面、放样实施。在此期间共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
  一、困惑期——基于儿童,反复论证
  (一)因需而思
  当我们有了这样的思考:目前班级美工区的环境适宜吗?是幼儿需要的吗?通过与幼儿对话,我们发现原有的班级美工区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如区域面积相对狭小不能满足多个幼儿同时游戏;材料的单一性限制了幼儿的探索与创作;美工区缺少吸引力,导致越来越多的幼儿不愿选择等。基于以上问题,我们以探索班级美工区环境创设的适宜性为抓手,尝试基于幼儿视角下班级美工区环境的优化与调整。那么,“怎样基于儿童立场重新规划和创设美工区”和“怎样帮助和支持幼儿在美工区的学习与发展”成了当下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因思而学
  带着困惑和思考,教师们开始查询相关书籍,寻找答案。《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中提出:“在设计区域布局时,要重点考虑教室的固定特征、区域活动的动静以及如何用相邻区域的材料丰富游戏。”“清晰的区域分界,有可供幼儿自由走动的通道。”《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艺术领域中也提出:“提供丰富的便于幼儿取放的材料、工具或物品,支持幼儿自主进行绘画、手工、歌唱、表演等艺术活动。”“展示幼儿作品,鼓励幼儿用自己的作品或艺术品布置环境。”在理论的指引下,我们发现美工区是帮助幼儿在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中体现其感受、表现和创造美的游戏区域,也就是说美工区的环境直接影响幼儿游戏的质量。教师观念的逐渐改变,形成了以儿童为本,适宜性为出发点的统一。
  二、调整期——基于现状,合理预设
  (一)灵动性空间
  (1)美工区的设置考虑了动静分离,教师将有联系的活动区安排在一起,如美工区跟益智区、阅读区放在了活动室内,相对比较安静;表演区、角色区和建构区放在了走廊,相对比较闹。同时相邻区域的材料互通,支持幼儿多元化的选择。(2)美工区内设有至少两个供幼儿创作的地方,如独立的美工桌、画板等;同时设有材料柜、资源柜以及随时供幼儿展示作品的空间,如作品墙、展示柜等并要留有空白。(3)在区域内专门设有多处供幼儿欣赏的空间,如名画欣赏、多种范例作品展示、盆栽等。
  (二)开放性材料
  (1)美工区材料的选择以自然材料为主,如树枝、树叶、石头、竹子、贝壳、麦秸秆等。(2)游戏材料以艺术摆放的形式向幼儿发出“邀请”,如将材料分类、井然有序地放置在吸引人的容器里;在一块吸引人的布料、一面镜子或一个托盘上展示一组相似的物品;以创造性的方式将孩子熟悉的材料组合在一起,以此暗示或激发孩子发掘材料的多种用途。(3)美工区所有的材料要让孩子容易看得见、方便用得到。(4)在美工桌上放置一些供幼儿欣赏或艺术技能展示的图画书。
  (三)归属性情感
  班级的美工区以素色、原木色为主,营造一种“家”的熟悉和舒适,孩子在区域中可以形成记忆和获得身份认同。如孩子自己设定游戏规则、自己选择玩伴和材料、有自己展示作品的空间等。
  三、提升期——基于观察,解决问题
  预设后的美术区域游戏是孩子们真正需要的吗?能为他们的游戏与学习提供帮助吗?带着思考,我们又继续学习了《聚焦式观察:儿童观察、评价与课程设计》和《为生活和活动而设计——早期教育机构的环境变革》两本专业的书籍。《聚焦式观察:儿童观察、评价与课程设计》中提出:“观察和记录所见(评价自己的计划),对于群体儿童,询问‘哪些教育方法奏效了’,制订观察计划,实施观察计划。”因此,我们尝试制订了观察计划,计划的内容包括:背景分析、观察目标、观察方法、观察时间、观察工具、分析评价和支持策略。教师按照计划观察,客观记录,然后再进行集体审议。我们发现,要想真正发挥观察计划的预设作用,将其“体验权”交给幼儿是最有效的方式,下面以大二班美工区为例,来谈美工区域中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
  发现问题一:美工区域设置的适宜性
  (第一天上午9:20)优优在美工区涂色,走来取材料时不小心把放在桌上的颜料盒碰翻了,颜料洒了一地,优优很委屈,不知所措。
  《为生活和活动而设计——早期教育机构的环境变革》一书中指出“各区域能最大程度地利用它们的物理性能(如出口、光线、水槽等)”。基于理论,对标《指南》中幼儿的发展目标,师幼进行问题式的追问和讨论。教师作为引导者、支持者的角色帮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积极思考、互相倾听、反复验证,在实践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了幼儿学习品质的形成。
  策略一:美工区域的设置应尽量靠近水源
  (第一天上午10:20)师幼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
  教师说:“刚刚优优不小心把颜料盒打翻了,你们觉得应该怎么办?”幼1说:“要把地上擦干净。”幼2说:“不行,离水池太远了,我上次拿去洗的时候颜料会一滴一滴地滴在地上。”幼3说:“最好要靠水池近一点。”幼4说:“对,近一点就方便了……”
  孩子们的责任意识很强,颜料翻了的第一反应就是要及时清洁。为了方便清洁,美工区尽量靠近水源是适宜的选择。于是孩子们决定把靠近水池的益智区与美工区互换位置。教师在肯定了孩子们的观点后,还提醒孩子们以后在游戏中要更加细心,不能太毛糙。
  策略二:区域布局的科学调整
  (第二天上午9:20)师幼讨论:“颜料打翻了,可能还有什么原因呢?”
  幼1说:“颜料盒太大了,桌上放不下。”幼2说:“颜料放得太外面了,没放好。”幼3说:“太挤了。”教师回复:“你们还有什么好办法?”
  在互相倾听、讨论后,孩子们发现原来区与区之间的通道太挤,才会导致颜料被碰翻。于是,孩子们分组对区域之间的通道进行了重新设计。
  (第二天上午10:20)幼幼分享、介绍自己的设计图稿,各设计小组都有各自的设计思路。那么,哪一组的设计稿更适宜呢?
  幼儿对照各组设计稿逐一尝试摆放,通过实践验证,他们发现B组的设计方案是最适宜的:在邻区(益智区)不受影响的情况下相对缩小面积,扩大了美工区面积。既保证了美工区域内通道的畅通,又在相邻的区域之间预留了相对宽敞的安全通道,也考虑到了美工区域内材料柜的分开摆放,避免了拿取材料造成的拥挤。
  发现问题二:根据幼儿游戏的需要,适当拓展游戏区域
  (第四天上午10:00)小西从家里带来的刺绣材料吸引了班上好几个女孩子。可原有的美工区已经没有地方让她们玩了。小西指着靠近益智区的一块空地问:“老师,我们可以在这里玩吗?”老师回应:“当然可以啊!”接着老师帮他们搬来了桌子和椅子。游戏结束后,老师把孩子们的作品布置在了墙上,那里就成了一个小小刺绣坊,满足了幼儿的需求,也真正体现了“课程游戏化”精神。
  幼儿是游戏的主人,游戏的空间、环境、材料都是为幼儿所用的,是一个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动态调整的过程,幼儿在与环境、材料的互动中学习与发展。幼儿园还为美工区域中的材料柜裝上万向轮,便于幼儿可以自行推动、自由组合,增加了区域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四、 成长期——基于行动,师幼共长
  在美工区环境创设的真现场,教师通过真阅读、真研究,更加坚定了以幼儿为中心背后的价值追求,放手和退位、支持和帮助是教师专业化教育理念的彰显。通过美工区环境创设适宜性的思考与调整,教师的观察、分析、反思能力更强了,在活动中对幼儿的支持也更有效了。通过师幼互动、幼幼互动,幼儿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游戏、学习,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分享观点、大胆设想、积极验证、主动表征,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获得新的经验和发展。
其他文献
有这样一个故事,是说中国云南昆明与美国的一个城市进行交流。美方派一个老师到中国,当时正要过圣诞节,美国老师叫学生画一幅表现节日气氛的图画,图画交上去了,却让美国老师大吃一惊,他发现所有的孩子画的都是同一内容:一棵挂满彩灯的圣诞树。原因在哪里呢?后来他发现教室里就挂着这样一幅画。于是他把这幅画摘了下来,叫同学们再画,结果同学们都不知如何下手。在传统的僵化、死板的教育模式下,我们在有意无意间扼杀学生的
数学是一门思考性很强的学科,教学中应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下面是我对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种方法:    一、通过直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本身是一种艰苦的思维活动。人的头脑则是思维活动的机器,而兴趣和求知欲望是启动思维机器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直观、生动的事物,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坚持“直观性”、“启发性”的原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改变了“接受性学习”的单一学习方式,为落实、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生长点。研究性学习所具有的探究性、自主性、开放性、交叉性、合作性等特性,决定了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不是孤立的、封闭的,他们的学习活动需要指导,需要合作,需要支持,这就必然会涉及到人际关系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理好这个问题,使他们不仅能够获得亲身参与科学探究的体验,学到有关知
教育心理学研究袁明:人的内心世界总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赏识。而有效的学习和良好的成绩有赖于强烈的学习动机。叶圣陶先生提出这样一种理想境界,就是使学生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兴趣。因而,在习作批改评价中,教师应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学生的习作多加表扬和鼓励,培养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戴克斯所说的:“孩子需要鼓励,如同植物需要
去年暑假,全国“书香夏令营”营地设在我校,我有幸从一位台湾省老师那儿学会了几种手制小书的做法,便把它作为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技术)的课程资源进行开发,没想到在海门市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技术)课优课评比中获得了一等奖。现将自己的教学历程奉献给各位同行,希望能与大家共享。    课堂回放    一、欣赏“魔法书”——让孩子“着魔”    师:听说咱们班的同学个个都喜欢看书,今天老师就特地给大家带来了几本非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渐成熟,教学的网络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等方面与传统的教学都有差异,如何转变我们的教学并适应网络环境值得研究。这里谈一下自己的一点认识和想法。    一、理论基础    近年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已经较为广泛地运用于教学改革与实践之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
李贽说过:“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题记  秋叶飘飘,一年级新生入学了。学生背一个大书包,像一只只摇摇摆摆的小鸭子走进校门,崭新的一切让他们怀一腔好奇与神往。与此同时,为了尽早使他们变成懂规守矩的好学生,一年级老师也早已准备好了严格的训练方法和庞杂的训练内容:教室内,老师手拎教鞭,目光严厉,学生正襟危坐,诚惶诚恐,原来正练坐姿;操场上
为何要写?  刚刚上完一节课,课上请了两位平常不大发言的学生回答问题,看着他们尴尬的表情,笔者感到一时迷惑,难道在这些学生的身上就不会有智慧的闪现、精彩的表达吗?  课间的一段谈话:  今天课上老师特别留意了你们的发言,想知道你们发言中存在的问题吗?两位学生默默地点了点头。你们在今天的发言中分别用了七个“嗯”和六个“就是”。两人惊奇地对视后,面露羞色。孩子,你真的想好了吗?他们俩无言以对……  是
习作是扎根于学生心灵的花朵,是对生活最真实的感受和体验。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一、积累素材,广开习作泉源    1 培养学生的积累兴趣,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平时向学生讲一些古今中外文人爱读书的故事,像“积叶成书”、“不动笔墨不读书”。还可以让学生搜集、背诵一些名言,如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冰
一、现状思考    当我们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CAI课件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和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为数学课堂带来了新鲜的气息。然而,在实践应用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基于对现状的思考,我认为信息技术和学科的整合要在辅助教学的层面上有所提高,要让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习工具、环境构建工具,以崭新的面目进入课堂。    二、尝试整合    “分数乘分数”一课教学,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