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组织语文活动,可以发现语文的乐趣,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日常生活,离不开说和写,语文是活的,语文活在日常之中,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与语文有关,人与人之间沟通,同学之聊天,说话时都涉及语言的表达。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广东学生有一个天然的优势,那就是顺德的日常口语中存在着大量的文言文词语和文言文句式,如“几时”“旧时”“隔篱”(“明月几时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诗词中的顺德日常用语,顺德学生不用解释也明白。“隔篱”二字是“邻居”之意,让许多生活在北方的语文老师感到迷惑。有的解释为:“如肯与邻家老翁举杯一起对饮,那我就隔着篱笆将他唤来。”1964年上映的香港影片《隔篱邻舍两家亲》,就是讲述李小凤与张家驹家长筹备两人婚事,一切從简,但因亲戚诸多意见而大感苦恼的故事。电影中的“隔篱”就是“邻居”。
顺德口语中这么多文言文语法现象,以“古汉语在顺德话中的留存”为主题,组织学习活动,让学生注意收集这些语言现象,这本身就是语文学习,也是作文材料。首先学生会注意文言文中的一些语法现象,其次会引起学生对口语用词的关注。如平时说的“食九大簋”就是一种典型的文言文语法现象,“食”这里作动词,也可以理解为名词作动词;“九”表示多,是虚指;“簋”是一种盛食物的器皿,这里代指食物,或者说是省略,即“簋里装的食物”。“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渠”也就是顺德话中的“他”,《诗经》中“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中的“体”可能就是顺德话中的“睇”,也就是“看”的意思。现在的教材大多不注“体”这个词,只是笼统地说:“没有不吉利的语言。”学生能够从这些活动中发现语文学习的乐趣。
组织学生调查顺德的地名来历,如“勒流、北滘、杏坛、道教”等地名的来历就非常有意思,学生调查之后写出了许多具有可读性的文章。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自主发动,活动之前写活动策划,写实施过程;活动过程中,写感悟,写个人在活动中的项目;活动结束后,写经验总结。这些都离不开写作,从而让学生明白语文是日常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元素。
语文活动还可以植入学校的其他活动。如军训写写教官,优秀作品在会操时展示;体育艺术节上写写运动员,写得好的作品现场广播,活动结束后挑选优秀作品在成绩展示板上展示。在学校成人礼上,设置了孩子给爸爸妈妈写信的环节,学生写一封信给父母,当着父母的面读一遍,然后爸爸妈妈给孩子的回信。很多家长在看到孩子的信以后泪流满面。许多学生在看到爸爸妈妈的心声后,才知道父母的想法。文字帮助孩子与父母之间建立了一个情感交流的的桥梁。成人礼上的书信,不仅能够体现出学生的成长、成熟、也能体现父母对孩子的引导、帮助,同时还帮助老师认识到学生与父母的关系,认识到学生成长的背景。
在语文活动中,老师通过对学生作文的训练与批改,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我。
老师在看作文的过程中,发现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说出来。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学生在文章中写他比较累、每天中午十一点开始就要打瞌睡,早上起来也是昏昏深沉,这个时候我就告诉学生必须去医院检查。结果通过医院的检查,发现他心脏有问题,然后动了一个小手术,休学一年。还有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他的家庭情况,我怀疑他现在的成绩不好,可能是由于他父母的关系不好造成的,这时候,我把这个情况告诉班主任,由班主任与家长进行沟通,经过三个月的努力,孩子的成绩有所长进。有个女生,一进学校就开始埋怨学校、埋怨老师、埋怨同学,看什么问题都是从负面看,认为班主任在班上做什么事情都是针对她,同学在宿舍议论,也是在说她的坏话……总之,她觉得学校的一切都是不好的,认为自己在班上受到了同学的打压,最后这个孩子在老师的帮助下,转到镇级中学。在镇中学,她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一学期后,与她母亲沟通,发现学生转学后,看问题积极了,对同学的看法也正面一些了。老师可以通过作文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个人的内心需求。
有一次去麻风村,孩子们在看到麻风病人康复之后的那种快乐的笑脸,那种阳光的性格,非常震撼,特别是有些麻风病人肢体残疾,有的人手指没了,有的人说话不清楚,有的人聋了……还有些麻风病人更惨,虽然已经康复了,没有传染性,但他的日常起居还是需要其他人的帮助……有个孩子看到一个双腿残疾,眼睛也几乎失明的老人,因为双手的手指没有了,吃饭要由别人喂,想去晒太阳也要有义工的帮助,老人想喝水,她不敢递水杯,一个同学蹲下身子给老人喂水,这时候她落泪了,她想起了自己小时候,也是要父母这样帮助她,喂她饭,带她玩,呵护她,以前她从来没有这样的想法,那天她哭了,在后来的随笔中,说了这事,写下了自己的感受。虽然她在同学面前掩饰这种感情的流露,但在以后的几天的时间里,她都忘不了那个老人,忘不了同学喂水喂饭的那个场景,在文章中她一再说自己要回报父母,报恩父母,要学会帮助他人。这种情感上,从思想上成熟,不是老师在课堂上能够教育出来的,也不是读教科书能培养的,只有通过活动,让学生更加清晰地看到社会的真实生活画面,看到让他们改变对同学的认识,以前他们认为自己的同学都是自私自利,不关心他人的,但看到同学对每一个麻风病人的那种关爱,那种发自内心的怜悯,原来的看法就得到了改变。作为老师,看到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也可以对某些学生的行为进行分析,同时,学生写的随笔,日记和内心感受,也有助于学生通过文字表达自己,从而与他人产生共鸣。每次活动的作文写出来后,在班上分享,同学之间互评。这样,活动就与作文结合了,并且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日常生活,离不开说和写,语文是活的,语文活在日常之中,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与语文有关,人与人之间沟通,同学之聊天,说话时都涉及语言的表达。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广东学生有一个天然的优势,那就是顺德的日常口语中存在着大量的文言文词语和文言文句式,如“几时”“旧时”“隔篱”(“明月几时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诗词中的顺德日常用语,顺德学生不用解释也明白。“隔篱”二字是“邻居”之意,让许多生活在北方的语文老师感到迷惑。有的解释为:“如肯与邻家老翁举杯一起对饮,那我就隔着篱笆将他唤来。”1964年上映的香港影片《隔篱邻舍两家亲》,就是讲述李小凤与张家驹家长筹备两人婚事,一切從简,但因亲戚诸多意见而大感苦恼的故事。电影中的“隔篱”就是“邻居”。
顺德口语中这么多文言文语法现象,以“古汉语在顺德话中的留存”为主题,组织学习活动,让学生注意收集这些语言现象,这本身就是语文学习,也是作文材料。首先学生会注意文言文中的一些语法现象,其次会引起学生对口语用词的关注。如平时说的“食九大簋”就是一种典型的文言文语法现象,“食”这里作动词,也可以理解为名词作动词;“九”表示多,是虚指;“簋”是一种盛食物的器皿,这里代指食物,或者说是省略,即“簋里装的食物”。“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渠”也就是顺德话中的“他”,《诗经》中“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中的“体”可能就是顺德话中的“睇”,也就是“看”的意思。现在的教材大多不注“体”这个词,只是笼统地说:“没有不吉利的语言。”学生能够从这些活动中发现语文学习的乐趣。
组织学生调查顺德的地名来历,如“勒流、北滘、杏坛、道教”等地名的来历就非常有意思,学生调查之后写出了许多具有可读性的文章。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自主发动,活动之前写活动策划,写实施过程;活动过程中,写感悟,写个人在活动中的项目;活动结束后,写经验总结。这些都离不开写作,从而让学生明白语文是日常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元素。
语文活动还可以植入学校的其他活动。如军训写写教官,优秀作品在会操时展示;体育艺术节上写写运动员,写得好的作品现场广播,活动结束后挑选优秀作品在成绩展示板上展示。在学校成人礼上,设置了孩子给爸爸妈妈写信的环节,学生写一封信给父母,当着父母的面读一遍,然后爸爸妈妈给孩子的回信。很多家长在看到孩子的信以后泪流满面。许多学生在看到爸爸妈妈的心声后,才知道父母的想法。文字帮助孩子与父母之间建立了一个情感交流的的桥梁。成人礼上的书信,不仅能够体现出学生的成长、成熟、也能体现父母对孩子的引导、帮助,同时还帮助老师认识到学生与父母的关系,认识到学生成长的背景。
在语文活动中,老师通过对学生作文的训练与批改,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我。
老师在看作文的过程中,发现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说出来。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学生在文章中写他比较累、每天中午十一点开始就要打瞌睡,早上起来也是昏昏深沉,这个时候我就告诉学生必须去医院检查。结果通过医院的检查,发现他心脏有问题,然后动了一个小手术,休学一年。还有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他的家庭情况,我怀疑他现在的成绩不好,可能是由于他父母的关系不好造成的,这时候,我把这个情况告诉班主任,由班主任与家长进行沟通,经过三个月的努力,孩子的成绩有所长进。有个女生,一进学校就开始埋怨学校、埋怨老师、埋怨同学,看什么问题都是从负面看,认为班主任在班上做什么事情都是针对她,同学在宿舍议论,也是在说她的坏话……总之,她觉得学校的一切都是不好的,认为自己在班上受到了同学的打压,最后这个孩子在老师的帮助下,转到镇级中学。在镇中学,她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一学期后,与她母亲沟通,发现学生转学后,看问题积极了,对同学的看法也正面一些了。老师可以通过作文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个人的内心需求。
有一次去麻风村,孩子们在看到麻风病人康复之后的那种快乐的笑脸,那种阳光的性格,非常震撼,特别是有些麻风病人肢体残疾,有的人手指没了,有的人说话不清楚,有的人聋了……还有些麻风病人更惨,虽然已经康复了,没有传染性,但他的日常起居还是需要其他人的帮助……有个孩子看到一个双腿残疾,眼睛也几乎失明的老人,因为双手的手指没有了,吃饭要由别人喂,想去晒太阳也要有义工的帮助,老人想喝水,她不敢递水杯,一个同学蹲下身子给老人喂水,这时候她落泪了,她想起了自己小时候,也是要父母这样帮助她,喂她饭,带她玩,呵护她,以前她从来没有这样的想法,那天她哭了,在后来的随笔中,说了这事,写下了自己的感受。虽然她在同学面前掩饰这种感情的流露,但在以后的几天的时间里,她都忘不了那个老人,忘不了同学喂水喂饭的那个场景,在文章中她一再说自己要回报父母,报恩父母,要学会帮助他人。这种情感上,从思想上成熟,不是老师在课堂上能够教育出来的,也不是读教科书能培养的,只有通过活动,让学生更加清晰地看到社会的真实生活画面,看到让他们改变对同学的认识,以前他们认为自己的同学都是自私自利,不关心他人的,但看到同学对每一个麻风病人的那种关爱,那种发自内心的怜悯,原来的看法就得到了改变。作为老师,看到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也可以对某些学生的行为进行分析,同时,学生写的随笔,日记和内心感受,也有助于学生通过文字表达自己,从而与他人产生共鸣。每次活动的作文写出来后,在班上分享,同学之间互评。这样,活动就与作文结合了,并且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