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交错立体”的同伴指导型专业成长平台

来源 :学前教育(幼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langzhi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承认教师之间的差异性,认同教师性格的独特性,鼓励教师表达的多样性,相信所有的教师都能行”是我们幼儿园多年来形成的教师观。正是扎根于这样的团队文化,我园提出通过“同伴指导”来提升教师的课程实施力,并赋予“同伴指导”这一概念新的内涵,不再是大多数文献中所界定的“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充当指导者,引领和帮助新教师或有一定经验的教师”,而是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潜能和优势,鼓励任何教师都有机会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指导者,在分享经验、互帮互助中实现专业共同成长。
  为了使同伴指导真正走入每一位教师的课程实施过程,我园从上层架构进行整体部署,使幼儿园中的各类研修活动成为“交错立体”的同伴指导平台,以增加教师与教师间的相互影响。具体包括课程管理中心、园本培训、园本教研、小教研、特色活动组室、工作坊、各类课题组、教学评优、年终考评等,使每位教师都能在某个平台成为他人的指导者。因为我们相信,即便是刚工作第一年的新教师,也能在某些方面带给团队积极的影响力。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合作型同伴指导
  园本教研一般面对的是全园教师,因此针对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专题教研。教师们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探索,同伴之间合作研究,大家共同贡献对某一问题的想法,通过头脑激荡,促进彼此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和认识,过程中指导者与被指导者的角色会不断转换,形成合作式同伴指导关系,实现共同促进和提高。
  例如,“墙面环境创设”是教师在实施每一个主题都会遇到的工作,以往我园的墙面环境更多体现的是作品展示、主题背景墙的功能,但是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需要引领教师对“主题背景下墙面环境创设”这一问题进一步深入思考。对于这个教师都有困惑的问题,我们采用“合作式的同伴指导”方式,即以园本教研为载体,各年龄段教师轮流承担墙面环境实践活动,探索墙面环境与主题的内在关系、墙面环境与幼儿发展的关系等等。每次园本教研,教师们进入开放班级,现场观摩孩子在主题环境中的学习,随后承担实践活动班级的两位老师借助PPT与大家分享她们主题开展、墙面环境创设的思路、经验、思考、困惑,最后大家围绕专题共同研讨,在互动中促进彼此认识上的提升,而大家所达成的共识又成为下一位实践者实践探索的基石与依据。教师墙面环境创设的专业能力通过一次次的合作式同伴指导活动螺旋式地提升。
  分享型同伴指导
  我们的园本培训经常运用分享型同伴指导的方式,针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开展培训。而只要有想法、做得好的教师都能成为园本培训的“讲师”。
  例如,工作刚满两年的沈蕊老师就曾在“如何写反思”的园本培训中,分享自己的反思案例,带给同伴关于反思的内容、反思的视角、反思的行文等多方面思考。再如,大班教研组“主题背景下个别化学习活动”的创新实践,得到了市教研室专家的肯定,于是大班每个班级都通过园本培训向全园分享了他们的实践案例,将我园主题活动的实践探索推向了又一高度。此外,在课程实施中,我园许多教师对音乐、数学、舞蹈、绘画等活动有许多困惑,尤其是近年不断增加的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经验不足。而与此同时,在这些领域,我园都拥有非常优秀的骨干教师,于是借助园本培训的平台,邀请这些骨干教师开设了相关的分享式同伴指导活动,如“和孩子一起画画”“和孩子一起玩中学”“和孩子一起跳舞”“和孩子一起玩节奏”以及主题背景下的个别化学习活动、幼儿园数概念发展活动等专题讲座。
  兴趣特长型同伴指导
  而工作坊、课题组、特色活动组室等研修活动,则由在某方面擅长或有深入研究的教师作为领衔人,教师们可根据自身的兴趣和专业发展需求自主选择,与志同道合的教师一起就某一内容进行实践研究。
  比如,特色活动小组就是由来自四个年级组的教师根据自身兴趣、特长,自主选择报名,经统筹安排形成的。组长全部由非教研组长的青年骨干教师担任。工作仅仅2年的男教师吴诚杰和汤晨,分别担任了篮球馆和迷宫馆的组长,他们在访谈中说道:“在我刚刚工作的第一年就能深度参与幼儿园如此重要的特色活動研究项目,园所给了我们新老师这么好的机会,周围的老师都很尊重我们新教师,很愿意听我们的想法,和我们一起讨论,我们感觉到了自己的价值,我们的想法大家会认真听、讨论,也会接受和接纳。在我们刚毕业将学校学的理论转化实践的过程中,不仅有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更有机会深度参与幼儿园的课程研究。我们感到了被信任,对学校的教育理念也更加了解和理解,能更大、更整体地看到幼儿园课程的全貌。”
  平衡型同伴指导
  我园保障课程有效实施的“课程中心”由课程研发中心和课程监控中心组成。保教主任领衔课程研发中心,带领一半教研组长对课程实施方案进行具体化,研发和修订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各年龄段主题操作手册》。课程监控中心则由科研组长领衔,带领另一半教研组长对研发的《各年龄段主题操作手册》文本以及教师就课程文本的实践情况进行质量监控并提出改进建议。研发中心和监控中心领衔人、教研组长、教师,在研发、实践与监控的过程中自然形成了一种互为指导与被指导、相互平衡的同伴指导关系。
  个性化同伴指导
  年终考评、教学评优也是幼儿园的常规评价活动,从中发现教师在课程实施方面存在的个性化问题。于是,由园考评小组、外聘专家组成的团队,以个性化同伴指导的方式与教师进行互动沟通、反思点评,以交流探讨、给予建议为主。这种有针对性的指导方式,给予教师个性化关注的机会,促进其认识与反思。
  纵观园所的“顶层设计”,每一位教师都有机会从以往只是作为垂直化管理层级的课程实施者,到能参与更上位的课程设计、课程管理、课程评价,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课程参与度和课程理解深度。此外,在不同的团队中,每一位教师不仅有机会作为组织者、领导者想得更多更深,还有机会与来自不同教研组、不同教龄和专业优势特长的同伴研究探讨、碰撞想法,特别是有更多机会在与团队灵魂人物(园长、特级教师、保教主任、大教研组长等)的共事中得到最前沿的同伴指导。
  就这样,同伴指导培育幼儿教师的自主意识,发扬其学习精神,也展露其独特天性。更多教师正在经历从“被指导者”到“指导者”的连续而广泛的转型。
其他文献
参赛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马春杰:欢迎三位参赛教师,首先祝贺你们在这次大赛中取得了好成绩。我想知道大家参加这次大赛的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金东:我最大的收获是,更加清晰了如何创设环境会更加合理,活动区的材料怎么投放会更加科学,怎么去观察和指导孩子更有利于他们的成长。我算是一个成熟教师,在工作当中我会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这次大赛我们有指导教师,她们进班指导我们工作的时候也会向我们提出一些建议和想法,这
亲子活动和幼儿园教学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 如何组织3岁以下的幼儿开展适宜的活动?幼儿每周一次的活动频率导致其无法养成活动常规,教师该如何组织集体活动?活动时幼儿与家长同时参与,面对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状况,教师如何引导家长配合?这些问题让老师们充满困扰和疑惑,如何上好一堂亲子课成了幼儿园老师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下面我们就亲子活动组织实施策略进行一些讨论。  亲子活动,需重点“组织”孩子  场景
我班有一位“特殊”的孩子,他就是奇奇——一位攻击性、排他性、自我观念都非常强的孩子。奇奇的爸爸是一位税务工作者,近两年借调外地,通常周末回家;妈妈是一位医生,工作忙还常常有夜班。孩子两岁前的照料主要由保姆负责,两岁后,由外公外婆照料奇奇。  奇奇的到来给班级工作带来了一次次挑战,老师们记录了其中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情况。  小班行为观察  2016.9.1 小一班 晨间入园  今天,奇奇来得较早
升入中班后,我们班的小朋友对新的环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天,几名小朋友在美工区的角落发现了一块蓝色的花布,像发现新大陆似的,议论纷纷。户外活动前,孩子们带着这块布,上楼去问了已经升入大班的哥哥姐姐,得知这块看上去旧旧的布是一块蓝印花布。蓝印花布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蓝?为什么有花里胡哨的图案?是谁做出来的?说实话,在没有遇见这块布以前,我也不清楚什么是蓝印花布,孩子们的提问一样勾起了我的好奇心。于是
该不该让硕硕转班,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一是,因为转班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而该由家园双方共同重视,对硕硕加强规则意识和交往技能的培养,同时切实帮助文文和其他幼儿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二是,倘若同意让硕硕转班,可能会影响教师工作的信心和动力,影响班级的稳定和幼儿园的管理,甚至给日后的管理带来弊端。  当某个孩子的利益与集体的利益发生冲突时,我们需要坚持原则,更需要讲究沟通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一直强调幼儿学习的整体性。通过《7只小猴去旅行》这本童趣十足又耐人寻味的绘本,谭老师带领孩子们以阅读作为支点,开启了一场童眼看戏剧的主题活动探索之旅,呵护孩子们阅读兴趣的萌芽,支持孩子们积极表达自我,不断追寻孩子兴趣的生长点,提升孩子的最近发展区,共构讲故事、演戏剧的生长之树。  这里的绘本学习不单纯是一个阅读题材的主题活动,老师关注的也不仅仅是《7只小猴去旅行》材料
学会思考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去分享自己和他人的想法,从而达到豁然开朗的境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都在聚精会神地进行紧张的思考。老师要珍视这样的时刻。课堂上应当经常出现这样的寂静。”然而,我们教师往往喜欢热闹的课堂,课堂上如果出現一分钟的安静,教师就觉得有一个世纪那么长了,认为学生的思想都没有集中。其实,安静不等于空白,一味
王老师在话题中没有写是哪个年龄段的幼儿,但从幼儿的表现上看,感觉是一次中班的音乐活动。我觉得林林的表现很生动、形象,用滚来滚去的肢体动作来表现杨絮,很贴近幼儿在生活中的认知。这应该肯定,但是要注意方法。  如果是我,我会请小朋友们都安静下来,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休息,请林林上来向大家说一说,“你觉得风来了的时候,杨絮还可以怎么表现呢?”如果他还是躺在地上滚来滚去,这时我就会说:“小朋友是喜歡空中飞舞的
孩子们升入大班后,猛然间出现了对汉字的兴趣。他们会主动辨认生活中出现的常见汉字,发现自己认识的字会很骄傲地大声读出来。有些孩子已经能将故事书中的一些文字认出来,看书时爱问“这是什么字”。孩子还通过涂鸦、绘画、画像字而非字的符号等进行前书写活动。既然孩子们有了这样的自发兴趣,如何满足他们的需要,让他们可以自由地表达对汉字的认识,进行符合大班实际水平的前书写活动呢?  班级中的小朋友提出了一些关于汉字
在幼儿园这个大集体中,规则随处可见。面对话题中提到的“疯玩”孩子,我们既要分析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行为动机意图等内部影响因素,也要考虑游戏内容、班级环境等外部因素。内外兼顾,让规则走进孩子的世界。  多途径激发幼儿的内在动机  遵守规则的前提是认同规则,而认同的前提是需要。规则之所以被需要,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集体之中。我们不妨通过规则游戏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有些游戏的规则隐藏在游戏内容里,幼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