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生对话的最主要的手段,是发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本文从优化提问点能使对话课堂的基点更准确;优化提问方式,拓宽对话的空间,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优化提问氛围等方面阐述了通过优化提问构建有效对话课堂的问题。
关键词: 优化 提问 有效 对话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正逐渐代替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课堂对话中,教师所提的问题若得当,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增进学习的兴趣;所提问题若不当,效果则相反,因此课堂对话要有效,教师必须对所提的问题,充分准备,进行优化选择。
一、优化提问点,使对话的基点更准确
1.在学生兴趣点上质疑
所谓兴趣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理解的知识点。根据儿童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一些新颖、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可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要把握教学目标,依据教材,构思既要有知识情趣,又要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如教学“圆的认识”,可以设问:“你们见过的自行车轮是什么形状的?”“有正方形、三角形的车轮吗?为什么?”“椭圆形的行不行?”随着对这几个新奇问题的思考、讨论,学生的思维逐步接近圆的本质,思维状态积极兴奋。
2.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上质疑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也就是说我们要充分了解、熟悉、预估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设计的问题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我们的教学活动应建立在学生可能达到的水平之上,要让学生站在已有知识和技能的草坪上,“跳起来”摘树上的桃子。这个“跳起来”的空间就是“最近发展区”。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形成一定坡度,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推进,引导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延伸、扩展。例如在“认识平行四边形”的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初步认知“平行四边形有4条边、4个角及什么是对边、什么是对角”的知识后,就组织学生开展一个“搭一搭”的教学活动,当学生搭好“平行四边形”,教师组织评议后,接着问:“你觉得搭成功的关键是什么?”于是,学生结合刚才的实践操作,通过主动深入地思考,真正体会到了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这样的提问无疑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增强了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欲望。
3.在学生有疑难处质疑
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把握住教材的重点,尤其是难点。对于教材的难点,教师要认真思考设计什么样的问题、设计几个问题,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难点之一是让学生明白“余数小于除数”。在多位学生板演多个有余数的除法式子后,比较艺术地提出一个问题:“在计算过程中,你有哪些地方要提醒我们同学的?”而不是直截了当地问:“你在解题过程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呢?”学生探索的劲头更足了。果然,讨论的气氛很热烈,很快就得出了结论:“余数小于除数。”
所以课堂提问需问在学生有疑处,有疑问才会有争论,有争论才能辨别是非,也才能引起学生探求知识真理的兴趣,特别是经过教师的引导,同学之间的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会有一种“洞然若开”、“豁然开朗”之感。不仅使学生心理上、精神上得到满足,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4.在无疑处设置问题
在无疑处设置问题,指的是在大家共同认为某个结论正确的情况下,出其不意地提出一个与之相联系或相悖的命题,吸引学生去鉴别和探究。例如学生通过数小正方形(1平方厘米)算出面积后,教师便另辟蹊径,出示西湖景图,设疑“你能用摆小正方形的方法数出它的面积”吗?学生一想:“唉,这样不符合实际呀!这样就得另想办法了。”从而引发学生思考,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在探索中感悟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道理。
5.从课文的空白处质疑
现行数学教材书后习题配备中,看起来往往很简单,其实要求学生提出创设性的问题,我们可以针对编者留的“空白”提出问题。如:《角的初步认识》中有这样的练习:找出图中有几个角 ,其实这个图省略了很多东西,还能从中发散出很多问题,如:再加一条边呢?再加两条边呢?
二、优化提问方式,拓宽对话空间,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课前精心预设了一系列质量较高的问题,而不正确使用提问的方式,往往会“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教师要通过合理有效的提问方式,努力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
1.启发式提问
例如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时,教师可以根据联欢会场景图,提出,“咱们班有33人,每人一瓶够吗?”请大家估一估。针对这个问题学生会感到困难,可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提出:“到底够了还是不够,我们必须知道什么呢?”最后让学生自己验证“33人,每人一瓶够不够分”的问题。上述提问,有利于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通过积极思维,主动地获取知识,掌握理解算理。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思维能力。
2.趣味式课堂提问
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行的面积计算》时在复习的基础上提出:“你有办法知道它(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吗?”当学生说出可以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去量和画格子的方法时,教师紧接这提出“如果要测量西湖面,你能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去摆,去画吗?”(课件出示西湖的情景)在学生的笑声中接着提出:“那用什么办法测量西湖面的面积呢?”从而自然地引入到新课的教学当中来,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3.选择性的课堂提问
“面向全体学生”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之一。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喜悦。课堂上所提的问题,对优生可合理“提高”,对普通生可逐步“升级”,对后进生可适当“降级”,从而使全体学生都可获取知识营养,满足胃口。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时,当学生进行了一些基本的“小数乘法简便计算后,出示一组数12.5,8.8,240,199.9,32,25,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编乘法算式,并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这时学生出现以下好几种方法:
生1:12.5×32×25=(12.5×8)×(25×4);
生2:12.5×8.8=12.5×(8 0.8);
生3:240×25=60×(4×25);
生4:12.5×240=12.5×8×30;
生5:12.5×8.8 25×32=12.5×(8 0.8) 25×4×8……
设计这种选择性问题,能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自主选择,给学生作业“弹性权”,实现“人人能练习,人人能成功,人人有互动”,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积极互动,都得到训练、发展。
4.开放式的提问
例如教学“简单的分数大小比较”,当学生出现对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哪个大哪个小时,教师只需改变一下自己的提问方式,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你们有什么办法验证谁大谁小呢?”学生通过思考、交流、讨论后,有画线段图来比较大小的,有利用长方形或圆来画图证明的,也有用班级人数来比较的……这不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师生间思维的互动吗?在这种开放式提问的推动下学生必然会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这样的问题既围绕了教学目标,又扩大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优化提问氛围,促进有效对话课堂的生成
学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受情绪控制,易被具体情境感染、同化。因此,营造积极的提问氛围,能有效地感染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促进课堂对话的有效生成。
1.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有研究表明,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等候一段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显著变化:学生会给出更详细的答案;学生会自愿地给出更好的答案,拒绝或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学生在分析和综合的水平上的评论就会增加,他们会做出更多的以证据为基础和更具有预见性的回答;学生会提出更多的问题学生的评论会显示更大的自信;学生的成就感明显增强。
2.评价要及时、准确、积极。
评价可教师评,也可适当放手,让学生评。无论是教师评价,还是学生评价,都要体现激励机制,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根本,从而提高答问兴趣及质量。好的评价能使师生思维融为一体,使教学活动有序和谐,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例如在教学“四边形的认识”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说说“正方形”跟一般的四边形比较有什么不同,当学生回答说对边相等时,我马上评价:“你能发现这一点,说明你观察得非常仔细。那小朋友能不能动动小手,看看正方形中还藏着那些奥秘呢?”于是,学生拿出学具,通过自己动手折一折、量一量等多种办法,很快就理解了“正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它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3.保持良好的提问心境。
良好的提问心境,应该是教师愉快教学,自觉确立强烈的学生主体意识和“问”为“学”服务的提问观。提问既要考虑怎样教,更要考虑学生怎样学,把为学服务作为设问的出发点,使设问成为实现学为主体的保证,让学生享受到自主探究、思考和发现的乐趣。当学生回答欠缺时,要以宽容、体谅的态度启迪他们,引导学生更深入细致地思考,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答问心理,形成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
4.尊重学生的提问权。
学生是一个个有着丰富而细腻思想的人,每一堂课中他们都会产生一些想法或疑惑。学生是学习实践活动的主人,教师要允许学生质疑,热情地为他们创造吐露思想的机会。对于学生的质疑,要在态度上给予鼓励,方法上加以指导,让学生在教师亲切、赞赏的言行中产生强烈的思维意向,积极进行思维活动。
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从而对对话课堂的有效生成真正起到推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玉煅.构建对话课堂 促进认知发展[J].小学数学教育,2008,(6).
[2]周平健.数学教学有效性问题与出路的审视[J].教学与管理,2007,(11).
[3]张向东等.数学课堂教学提问“八忌”[J].中小学数学,2006,(9).
关键词: 优化 提问 有效 对话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正逐渐代替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课堂对话中,教师所提的问题若得当,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增进学习的兴趣;所提问题若不当,效果则相反,因此课堂对话要有效,教师必须对所提的问题,充分准备,进行优化选择。
一、优化提问点,使对话的基点更准确
1.在学生兴趣点上质疑
所谓兴趣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理解的知识点。根据儿童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一些新颖、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可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要把握教学目标,依据教材,构思既要有知识情趣,又要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如教学“圆的认识”,可以设问:“你们见过的自行车轮是什么形状的?”“有正方形、三角形的车轮吗?为什么?”“椭圆形的行不行?”随着对这几个新奇问题的思考、讨论,学生的思维逐步接近圆的本质,思维状态积极兴奋。
2.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上质疑
《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也就是说我们要充分了解、熟悉、预估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设计的问题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我们的教学活动应建立在学生可能达到的水平之上,要让学生站在已有知识和技能的草坪上,“跳起来”摘树上的桃子。这个“跳起来”的空间就是“最近发展区”。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形成一定坡度,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推进,引导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延伸、扩展。例如在“认识平行四边形”的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初步认知“平行四边形有4条边、4个角及什么是对边、什么是对角”的知识后,就组织学生开展一个“搭一搭”的教学活动,当学生搭好“平行四边形”,教师组织评议后,接着问:“你觉得搭成功的关键是什么?”于是,学生结合刚才的实践操作,通过主动深入地思考,真正体会到了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这样的提问无疑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增强了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欲望。
3.在学生有疑难处质疑
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把握住教材的重点,尤其是难点。对于教材的难点,教师要认真思考设计什么样的问题、设计几个问题,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难点之一是让学生明白“余数小于除数”。在多位学生板演多个有余数的除法式子后,比较艺术地提出一个问题:“在计算过程中,你有哪些地方要提醒我们同学的?”而不是直截了当地问:“你在解题过程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呢?”学生探索的劲头更足了。果然,讨论的气氛很热烈,很快就得出了结论:“余数小于除数。”
所以课堂提问需问在学生有疑处,有疑问才会有争论,有争论才能辨别是非,也才能引起学生探求知识真理的兴趣,特别是经过教师的引导,同学之间的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会有一种“洞然若开”、“豁然开朗”之感。不仅使学生心理上、精神上得到满足,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4.在无疑处设置问题
在无疑处设置问题,指的是在大家共同认为某个结论正确的情况下,出其不意地提出一个与之相联系或相悖的命题,吸引学生去鉴别和探究。例如学生通过数小正方形(1平方厘米)算出面积后,教师便另辟蹊径,出示西湖景图,设疑“你能用摆小正方形的方法数出它的面积”吗?学生一想:“唉,这样不符合实际呀!这样就得另想办法了。”从而引发学生思考,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在探索中感悟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道理。
5.从课文的空白处质疑
现行数学教材书后习题配备中,看起来往往很简单,其实要求学生提出创设性的问题,我们可以针对编者留的“空白”提出问题。如:《角的初步认识》中有这样的练习:找出图中有几个角 ,其实这个图省略了很多东西,还能从中发散出很多问题,如:再加一条边呢?再加两条边呢?
二、优化提问方式,拓宽对话空间,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课前精心预设了一系列质量较高的问题,而不正确使用提问的方式,往往会“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教师要通过合理有效的提问方式,努力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
1.启发式提问
例如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时,教师可以根据联欢会场景图,提出,“咱们班有33人,每人一瓶够吗?”请大家估一估。针对这个问题学生会感到困难,可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提出:“到底够了还是不够,我们必须知道什么呢?”最后让学生自己验证“33人,每人一瓶够不够分”的问题。上述提问,有利于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通过积极思维,主动地获取知识,掌握理解算理。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思维能力。
2.趣味式课堂提问
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行的面积计算》时在复习的基础上提出:“你有办法知道它(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的面积吗?”当学生说出可以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去量和画格子的方法时,教师紧接这提出“如果要测量西湖面,你能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去摆,去画吗?”(课件出示西湖的情景)在学生的笑声中接着提出:“那用什么办法测量西湖面的面积呢?”从而自然地引入到新课的教学当中来,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激情,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3.选择性的课堂提问
“面向全体学生”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之一。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喜悦。课堂上所提的问题,对优生可合理“提高”,对普通生可逐步“升级”,对后进生可适当“降级”,从而使全体学生都可获取知识营养,满足胃口。例如:在教学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时,当学生进行了一些基本的“小数乘法简便计算后,出示一组数12.5,8.8,240,199.9,32,25,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编乘法算式,并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这时学生出现以下好几种方法:
生1:12.5×32×25=(12.5×8)×(25×4);
生2:12.5×8.8=12.5×(8 0.8);
生3:240×25=60×(4×25);
生4:12.5×240=12.5×8×30;
生5:12.5×8.8 25×32=12.5×(8 0.8) 25×4×8……
设计这种选择性问题,能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自主选择,给学生作业“弹性权”,实现“人人能练习,人人能成功,人人有互动”,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积极互动,都得到训练、发展。
4.开放式的提问
例如教学“简单的分数大小比较”,当学生出现对二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哪个大哪个小时,教师只需改变一下自己的提问方式,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你们有什么办法验证谁大谁小呢?”学生通过思考、交流、讨论后,有画线段图来比较大小的,有利用长方形或圆来画图证明的,也有用班级人数来比较的……这不就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师生间思维的互动吗?在这种开放式提问的推动下学生必然会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这样的问题既围绕了教学目标,又扩大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优化提问氛围,促进有效对话课堂的生成
学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受情绪控制,易被具体情境感染、同化。因此,营造积极的提问氛围,能有效地感染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促进课堂对话的有效生成。
1.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有研究表明,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等候一段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显著变化:学生会给出更详细的答案;学生会自愿地给出更好的答案,拒绝或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学生在分析和综合的水平上的评论就会增加,他们会做出更多的以证据为基础和更具有预见性的回答;学生会提出更多的问题学生的评论会显示更大的自信;学生的成就感明显增强。
2.评价要及时、准确、积极。
评价可教师评,也可适当放手,让学生评。无论是教师评价,还是学生评价,都要体现激励机制,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根本,从而提高答问兴趣及质量。好的评价能使师生思维融为一体,使教学活动有序和谐,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例如在教学“四边形的认识”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说说“正方形”跟一般的四边形比较有什么不同,当学生回答说对边相等时,我马上评价:“你能发现这一点,说明你观察得非常仔细。那小朋友能不能动动小手,看看正方形中还藏着那些奥秘呢?”于是,学生拿出学具,通过自己动手折一折、量一量等多种办法,很快就理解了“正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它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3.保持良好的提问心境。
良好的提问心境,应该是教师愉快教学,自觉确立强烈的学生主体意识和“问”为“学”服务的提问观。提问既要考虑怎样教,更要考虑学生怎样学,把为学服务作为设问的出发点,使设问成为实现学为主体的保证,让学生享受到自主探究、思考和发现的乐趣。当学生回答欠缺时,要以宽容、体谅的态度启迪他们,引导学生更深入细致地思考,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答问心理,形成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
4.尊重学生的提问权。
学生是一个个有着丰富而细腻思想的人,每一堂课中他们都会产生一些想法或疑惑。学生是学习实践活动的主人,教师要允许学生质疑,热情地为他们创造吐露思想的机会。对于学生的质疑,要在态度上给予鼓励,方法上加以指导,让学生在教师亲切、赞赏的言行中产生强烈的思维意向,积极进行思维活动。
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从而对对话课堂的有效生成真正起到推动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玉煅.构建对话课堂 促进认知发展[J].小学数学教育,2008,(6).
[2]周平健.数学教学有效性问题与出路的审视[J].教学与管理,2007,(11).
[3]张向东等.数学课堂教学提问“八忌”[J].中小学数学,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