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FQNS)引起的不良反应,以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因FQNS引起不良反应的患者186例进行分析。结果: FQNS 所致ADR经治疗,治愈率为25.27%,好转率为54.30%,不详率为16.13%,有后遗症率为4.30%。结论:FQNS的不良反应多发于31~40岁的患者,主要以环丙沙星引起的循环、神经系统损害为主,应提高对不良反应的重视,并进行早期处理。
关键词: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FQNS)是一种由化学合成的抗菌药物,具有抗菌谱广、作用强、分布广、蛋白结合率低、半衰期长等优点[1]。随着FQNS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导致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逐渐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质量效果[2]。为了分析FQNS引起的不良反应,我院对186例因FQNS引起的不良反应患者进行分析,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于2012年8月~2014年8月收治因FQNS引起不良反应的患者186例,其中115例,女性71例,年龄18~69岁,平均为 (43.6±2.3) 岁。
1.2方法
通过各科室上报的FQNS不良反应报告,根据现行的药品ADR 报告表[3]进行筛查,并采用Excel 建立相关表格,对患者的一般情况、对系统的损害及临床转归情况进行统计。
1.3统计学方法
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用百分率表示,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一般资料
在186例患者ADR 患者中,男115例,占61.83%,女71例,占38.17%。31~40岁者的ADR发生率为37.10%,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的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如表1所示。
表1 一般资料(n)
2.2FQNS的ADR对系统的损害
环丙沙星引起的ADR共60例,循环、神经、呼吸、泌尿、消化、血液、皮肤及五官系统的损害分别为23、12、6、4、3、3、7、2例;氧氟沙星引起的ADR共38例,循环、神经、呼吸、泌尿、消化、血液、皮肤、五官及其他系统的损害分别为9、16、1、3、0、1、5、2、1例;左氧氟沙星引起的ADR共26例,循环、神经、呼吸、泌尿、消化、血液、皮肤、五官及其他系统的损害分别为6、8、2、3、2、1、2、1、1例;诺氟沙星引起的ADR共15例,循环、神经、泌尿、消化、皮肤及五官系统的损害分别为5、4、2、1、2、1例;培氟沙星引起的ADR共11例,循环、神经、血液、皮肤及五官系统的损害分别为4、4、1、1、1例;莫西沙星ADR共9例,神经、消化、皮肤系统的损害分别为3、2、4例;而洛美沙星、加替沙星、司帕沙星、氟罗沙星等药物共引起ADR27例,循环、神经、呼吸、泌尿、消化、血液、皮肤系统的损害分别为8、7、1、2、3、1、5例。其中环丙沙星的ADR发生率为32.26%,显著高于其他药物的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
2.3临床转归情况
FQNS 所致ADR经治疗,治愈47例,占25.27%,好转101例,占54.30%,不详30例,占16.13%,有后遗症8例,占4.30%。其中,环丙沙星的治愈、好转、不详、有后遗症例数分别为10、34、12、4;氧氟沙星分别为38、6、20、11、1;左氧氟沙星分别为26、9、14、2、1;诺氟沙星分别为15、6、7、1、1;培氟沙星分别为11 、4、5、1、1;莫西沙星分别为9、2、6、1、0;而洛美沙星、加替沙星、司帕沙星、氟罗沙星等药物的治愈、好转、不详、有后遗症例数分别为28、10、15、2、0。
3 讨论
FQNS是一种由化学合成的抗菌药物,近年来在临床中应用引起的不良反应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4]。本研究中,FQNS不良反应以31~40岁的男性患者居多,可能和这个年龄段人群的用药频率比较高有关。其次为>60岁者,主要是由于FQNS主要从尿中排泄,而老年患者的肾血流量比较少,对药物的排泄量较少,使体内的药物浓度增高,加之常服用多种药物,故容易引发不良反应。
本研究还表明,FQNS对人体系统损害的前3位为循环、神经、皮肤系统。其中,循环系统损害的主要表现为:伴心率、呼吸、血压生命体征快速波动的过敏性休克综合征及高热等;神经系统损害的主要表现为头昏、头痛、眩晕、幻觉、四肢无力、双手抽搐及短时间意识丧失等;皮肤系统损害的主要表现为光敏性皮疹、过敏性紫癜、剥脱性皮炎、药物性皮炎、过敏性结膜炎、重症红斑型药疹以及大泡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等。故应严格按照医嘱用药,以提高FQNS用药的合理性,从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本研究中,治愈47例,占25.27%,好转101例,占54.30%,不详30例,占16.13%,有后遗症8例,占4.30%,无死亡病例。因此,对于后遗症发生率较高的药物必须要用药前严格掌握药物的指征,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并根据患者的年龄、生理、病理等因素进行考虑,合理调整药物剂量,并加强治疗期间的肝肾功能、血糖监测,尽可能减少部分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鲁秀玲,赵志刚. 222例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1,18(6):563-565.
[2]金伟华,王晓蕙,陈华,等. 我院129例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 中国药房,2011,25(24):2253-2255.
[3]李福长,曾明辉.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致药物不良反应205例调查分析[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08:40-41.
[4]周珊,范秀珍,周小玲. 氟喹诺酮类药物致不良反应128例分析[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30(32):29-30.
关键词: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FQNS)是一种由化学合成的抗菌药物,具有抗菌谱广、作用强、分布广、蛋白结合率低、半衰期长等优点[1]。随着FQNS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导致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逐渐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质量效果[2]。为了分析FQNS引起的不良反应,我院对186例因FQNS引起的不良反应患者进行分析,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于2012年8月~2014年8月收治因FQNS引起不良反应的患者186例,其中115例,女性71例,年龄18~69岁,平均为 (43.6±2.3) 岁。
1.2方法
通过各科室上报的FQNS不良反应报告,根据现行的药品ADR 报告表[3]进行筛查,并采用Excel 建立相关表格,对患者的一般情况、对系统的损害及临床转归情况进行统计。
1.3统计学方法
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用百分率表示,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一般资料
在186例患者ADR 患者中,男115例,占61.83%,女71例,占38.17%。31~40岁者的ADR发生率为37.10%,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的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如表1所示。
表1 一般资料(n)
2.2FQNS的ADR对系统的损害
环丙沙星引起的ADR共60例,循环、神经、呼吸、泌尿、消化、血液、皮肤及五官系统的损害分别为23、12、6、4、3、3、7、2例;氧氟沙星引起的ADR共38例,循环、神经、呼吸、泌尿、消化、血液、皮肤、五官及其他系统的损害分别为9、16、1、3、0、1、5、2、1例;左氧氟沙星引起的ADR共26例,循环、神经、呼吸、泌尿、消化、血液、皮肤、五官及其他系统的损害分别为6、8、2、3、2、1、2、1、1例;诺氟沙星引起的ADR共15例,循环、神经、泌尿、消化、皮肤及五官系统的损害分别为5、4、2、1、2、1例;培氟沙星引起的ADR共11例,循环、神经、血液、皮肤及五官系统的损害分别为4、4、1、1、1例;莫西沙星ADR共9例,神经、消化、皮肤系统的损害分别为3、2、4例;而洛美沙星、加替沙星、司帕沙星、氟罗沙星等药物共引起ADR27例,循环、神经、呼吸、泌尿、消化、血液、皮肤系统的损害分别为8、7、1、2、3、1、5例。其中环丙沙星的ADR发生率为32.26%,显著高于其他药物的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
2.3临床转归情况
FQNS 所致ADR经治疗,治愈47例,占25.27%,好转101例,占54.30%,不详30例,占16.13%,有后遗症8例,占4.30%。其中,环丙沙星的治愈、好转、不详、有后遗症例数分别为10、34、12、4;氧氟沙星分别为38、6、20、11、1;左氧氟沙星分别为26、9、14、2、1;诺氟沙星分别为15、6、7、1、1;培氟沙星分别为11 、4、5、1、1;莫西沙星分别为9、2、6、1、0;而洛美沙星、加替沙星、司帕沙星、氟罗沙星等药物的治愈、好转、不详、有后遗症例数分别为28、10、15、2、0。
3 讨论
FQNS是一种由化学合成的抗菌药物,近年来在临床中应用引起的不良反应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4]。本研究中,FQNS不良反应以31~40岁的男性患者居多,可能和这个年龄段人群的用药频率比较高有关。其次为>60岁者,主要是由于FQNS主要从尿中排泄,而老年患者的肾血流量比较少,对药物的排泄量较少,使体内的药物浓度增高,加之常服用多种药物,故容易引发不良反应。
本研究还表明,FQNS对人体系统损害的前3位为循环、神经、皮肤系统。其中,循环系统损害的主要表现为:伴心率、呼吸、血压生命体征快速波动的过敏性休克综合征及高热等;神经系统损害的主要表现为头昏、头痛、眩晕、幻觉、四肢无力、双手抽搐及短时间意识丧失等;皮肤系统损害的主要表现为光敏性皮疹、过敏性紫癜、剥脱性皮炎、药物性皮炎、过敏性结膜炎、重症红斑型药疹以及大泡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等。故应严格按照医嘱用药,以提高FQNS用药的合理性,从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本研究中,治愈47例,占25.27%,好转101例,占54.30%,不详30例,占16.13%,有后遗症8例,占4.30%,无死亡病例。因此,对于后遗症发生率较高的药物必须要用药前严格掌握药物的指征,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并根据患者的年龄、生理、病理等因素进行考虑,合理调整药物剂量,并加强治疗期间的肝肾功能、血糖监测,尽可能减少部分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鲁秀玲,赵志刚. 222例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1,18(6):563-565.
[2]金伟华,王晓蕙,陈华,等. 我院129例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 中国药房,2011,25(24):2253-2255.
[3]李福长,曾明辉.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致药物不良反应205例调查分析[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08:40-41.
[4]周珊,范秀珍,周小玲. 氟喹诺酮类药物致不良反应128例分析[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30(32):29-30.